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

第44章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44章

小说: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翼大夫代旧官供备库使。绍兴(1131-1162)时,改定武官官阶,“大夫”一律移到“郎”前,改武功大夫为第十五阶,武德大夫为第十六阶,武显大夫为第十七阶,武节大夫为第十八阶,武略大夫为第十九阶,武经大夫为第二十阶,武义大夫为第二十一阶,武翼大夫为第二十二阶。

武功将军
  清武散官名。从二品。

武功爵
  汉武帝为奖励军功创立的制度。分十一级,即:一、造土,二、闲舆卫,三,良士,四、元戎土,五、官首,六、秉铎,七、千夫,八、乐卿,九、执戎,十、政戾庶长,十一、军卫。见《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说。《食货志》谓乐卿以下可买,借以筹集军费。以上只用以奖军功。志文未言级数,师古引臣瓒说后谓级数应不止十一。武功爵创立于元朔六年(前123),与原有的二十等爵并行,旋废。

武功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五阶为武功郎,以代旧官皇城副使。

武归
  北魏官名。天赐元年(404),罢尚书省三十六曹,置武归、修勤二官,分主尚书省事务。武归当于郎中,修勤当于令史。后复置仆射、左右丞及诸曹尚书,废武归、修勤。

武节大夫
  见“武功大夫”。

武节将军
  武散官名。金始置,正六品,元升正五品。明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武节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八阶为武节郎,以代旧官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武经大夫
  见“武功大夫”。

武经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阶为武经郎, 以代旧官西京左藏库副使。

武科
  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试射法、马枪、负重等项。宋仁宗曾亲试武举,先阅骑射,而后策问。神宗时又立武学。南宋时,武科录取者有〃武举及第〃、〃武举出身〃等名目。金亦有武科,考试内容除挽弓、远射、以枪刺板等外,又有问孙吴兵法书。元不设武举,专用将家子弟。明亦有武学、武举。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设武科乡、会试,釉如文科例。思宗崇祯四年(1631),如举行武殿试。清沿袭,考马箭、步箭、弓、刀、石,是为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同文科,但加〃武〃字以示区别。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

武库清吏司
  明、清官署名。属兵部。掌全国兵籍、兵器、武科举等事。

武库署
  官署名。汉有武库令,属执金吾。晋属卫尉。南朝宋、齐属尚书库部。梁、陈又属卫尉卿。北齐、隋、唐武库署均隶卫尉寺。有令及丞,掌收藏兵械。有诏令赦免罪人时,在宫城门之右建金鸡、置鼓,大理寺与府县囚徒来到时击鼓。金属殿前都点检司,掌收贮诸路常课甲仗。有武库令,以通晓兵器女真人充任。

武略大夫
  见“武功大夫”。

武略将军
  南朝梁置。金为武散官名。从六品,元升从五品。明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

武略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九阶为武略郎,以代旧官内园、洛范、如京、崇仪副使。

武略骑尉
  清武散官名。正六品。

武略佐骑尉
  清武散官名。从五品。

武骑尉
  武散官名。隋文帝时置。与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共为八尉,依次自正六品以下,至从九品以上,各品下阶为尉,上阶为朝议等郎。炀帝时罢,唐置勋官十二转,一转为武骑尉,当于从七品。宋、金沿置,明正六品。清废。

武器署
  官署名。唐始置,属卫尉寺,有令、丞。金属殿前都点检司,有提点、令、丞等。掌祭祀、朝会、皇帝出巡及公卿大臣婚葬所用卤簿、仪仗、旗鼓、笛角等。

武卫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金属兵部。掌防卫都城,警捕盗贼。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所属钤辖司掌管辖军人,防耳警捕,有钤辖、都将军等官。元中统三年(1262)亦置,至元元年(1264)改为侍卫,八年,改为左、右、中三卫。掌宿卫扈从兼屯田,国有大事则调度之。各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

武显大夫
  见“武功大夫”。

武显将军
  清武散官名。正二品。

武显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七阶为武显郎,以代旧官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武信骑尉
  清武散官名。正七品。

武信佐骑尉
  清武散官名。从七品。

武选清吏司
  官署名。明、清时置,属兵部。掌武职官员品级、选授、升调、功赏及少数民族居地土司武职官承袭、封赠等事。

武学
  宋学校名。庆历二年(1043)建武学。学生以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军事者为教授,许未参政使臣与门荫、草泽人经京官保荐,人材弓马试验合格者入学,学习诸家兵法。三年后考试,及格者按等第授官,不及格者明年再试。崇宁年间(1102-1106),诸州亦置武学,仿儒学制度立考选升贡法,分立三舍。宣和二年(1120),废州县武学。南渡后,绍兴十六年(1146)复旧制。

武学博士
  宋学官名。简称武博。属武学。庆历三年(1043)建武学,置武学教授,不久废。熙宁五年(1092)复置武学,武学教授以文武官知军事者充任。元丰五年(1082)改武学教授为武学博士,掌以兵书、弓马、武艺教诲学生。绍兴二十六年(1156),规定武学博士于文臣有出身或武尝出身曾参预高选者充任。

武学学谕
  宋学官名。简称武谕。属武学。掌以兵书、弓马、武艺教诲学生,位次武学博士。绍兴二十六年(1156),规定武学学谕以武举人充任,后又以有出身文臣充任。

武毅将军
  魏置。南朝梁、陈及北魏、北齐亦置,明为武散官名。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武毅将军。

武义大夫
  见“武功大夫”。

武义都尉
  清武散官名。正三品。

武义将军
  武散官名。金始置,从六品,元升从五品。

武义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一阶为武义郎,以代旧官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武翼大夫
  见“武功大夫”。

武翼都尉
  清武散官名。从三品。

武翼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二阶为武翼郎,以代旧官供备库副使。

武英殿大学士
  官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秩正五品。清沿置,为正一品。参见“大学士”。

武英殿修书处
  清内务府所属机构。初名武英殿造办处,雍正七年(1729)改武英殿修书处。掌刊印书籍。设置理王大臣,无定员。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由皇帝与翰林院派充。其刊印书籍称“殿本”,因系以活字排印,故又称聚珍版。

武勇郎将
  官名。隋炀帝置,为“雄武郎将之副”。

贤良方正
  汉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文帝前二年(前178),下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联之不逮。”前十五年(前165),又诏诸侯王公卿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敷陈其言而纳用之)。举贤良方正如此。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性质均同。

贤良文学
  汉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或分称“贤良”与“文学”。《汉书·董仲舒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同书《昭帝纪》始元五年(前82),“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西汉后期,儒生往往籍此取得出身。

贤书
  本指举荐贤能的文书。《周礼·地官·乡大夫》:“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后世因称乡试考中为“登贤书”。

贤仪
  唐妃嫔称号。玄宗时置,为六仪之一。

贤妃
  妃嫔称号。唐始置,与贵、淑、德三妃全称四夫人,处皇后之下,九嫔之上,相当于正一品官。宋、金、明均有此号。

现审处
  清官署名。属户部。乾隆十三年(1748)置。掌审理八旗户口、田房争讼,凡刑讯者会同刑部审理。

详定一司敕令所
  宋官署名。乾道六年(1170年)在编修敕令所外另置。职掌同编修敕令所。淳熙十五年(1188年)罢,绍熙二年(1191年)恢复。庆元二年(1196年),又以编修敕令所为名。

详断官
  宋官名。属大理。宋初,大理正、丞、评事分掌断狱。后以明习法令之常参官兼大理正,明法令之未常参官兼丞,称详断官,后并废正、丞之名。掌定断各地申报疑而未决狱案,报送审刑院。元丰元年(1078),规定各地奏案皆归刑部、审刑院详断,置刑部详断官,以大理寺详断官改充。元丰改制后,详断官属大理寺左断刑,改称大理正、断丞、大理评事、大理司直。

详稳
  辽官名。为汉语“将军”转译。清改译作衮索伦语,意为理事。

详刑寺
  唐官署名。龙朔二年(662),由大理寺改置,大理寺卿有详刑寺正卿,少卿为大夫。咸亨元年(670)冬,复原名。

详议司
  宋官署名。靖康元年(1126)四月置。掌议法制得失。以宰执提举,侍从为参议官,余官为检讨,五月,罢。

学博
  清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部
  官署名。清末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我国古代,从中央的国子监到州县的学,性质都是学校,并非教育行政机关。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二十九年,改称学务大臣。三十二年(1906),设学部,置尚书、侍郎、左右丞、参议。分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各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及视学官等。辖京师大学堂、八旗学务处、编订名词馆等,并将国子监改隶学部。宣统三年(1911),改尚书为学务大臣,侍郎为副大臣。辛亥革命后,民国北洋政府改设教育部。

学录
  官名。宋国子监置学正与学录,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又置职事学录与学正、学录通掌学规。明、清沿置。明学录秩从九品。清乾隆初升为正八品。

学士
  官名。北齐置文林馆学士,北周置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学士,隋有东宫学士。唐初开文学馆,以大臣十八人兼学士,讨论文典,号称十八学士,又置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唐太宗时命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诏令,时称为北门学士。开元十三年(725)置集贤院学士,撰集文章,整理经籍。开元二十六年(738)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沿袭至明。唐并有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论经史,沿袭至清。唐东宫官有崇文馆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宋又有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等学士与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等学士与大学士,均用以尊礼大臣与文学之士,侍从皇帝,以备顾问,并无实职。辽南面官亦有宣政殿、崇文馆、史馆等学士。明、清有武英殿、文华殿与东阁、文渊阁等大学士,实即宰相。

学士院
  官署名。唐初常命名儒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玄宗时置翰林侍诏,批答表疏,应和文章,又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称翰林学士,建学士院,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号称〃内相〃。宋称翰林学士院,地位职掌似唐。因处宫禁,接近皇帝,号称“玉堂”、“玉署”,宋太宗亲书“玉堂之署”赐翰林承旨苏易简。金有翰林学士院,元有奎章阁学士院。明、清废学士院名,改为翰林院。

学正
  官名。宋国子监置学正与学录,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元除国子监外,礼部及行省、宣卫司任命的路、州、县学官亦称学正。明、清国子监沿置。明学正秩正九品。清初不改,乾隆初升为正八品。清州学官亦称学正。

学谕
  宋学校职事名。宋各类学校皆置学谕。掌以所授经传教谕学生,季终考校斋长所写学生每月品行学艺。熙宁四年(1071),太学各斋学谕选上舍生充任,每经二员。崇宁元年(1102),太学外学辟雍亦置学谕。

押班
  宋宦官官名。在副都知下,供奉官之上。详见“入内内侍省”。

押司
  宋官署名吏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宋史·职官志》所载群牧司与临安府吏员皆有押司官,其名为官而实为吏。

押行军辎重夷离毕司
  辽官署名。属北面官系。掌有关诸宫巡幸扈从辎重事务。其长务称夷离毕。

押蕃使
  唐官名。掌安抚边地少数民族。唐中朝后,常由边地节度使兼任。

夜者
  汉皇帝侍妾称号。与无涓等同处于妃嫔的第十四等,禄秩相当于百石官。《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夜者主职夜事。”

宜差
  南宋安抚使多奉诏便宜行事,未得皇帝命令而便宜委派官吏称宜差。

宜人
  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之妻,高于安人而低于恭人。元为七品。明、清为五品官之妻封号。明、清封赠五口官之母或祖母称太宜人。

苑马寺
  明官署名。永乐四年(1406)置北京、辽东、平凉、甘肃四苑马寺,掌养马,由兵部主管。十八年(1420),北北京苑马寺于太仆寺。正统四年(1439),废甘肃苑马寺。苑分三等,上苑牧马万匹,中苑七千,下苑四千。

责授
  宋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官,称责授。

招抚使
  宋官名。不常置。建炎元年(1127),宰相李纲以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联络河北义军抗金,未出师而被排挤去职。绍兴十年(1140),金兵南下,以刘光世为三京招抚使,支援刘錡,金兵战败后废。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成闵、张子盖、李显忠三大将为湖北、京西、淮东西路招抚使,宋、金议和后废。开禧二年(1206),宋军北伐,又置山东、京东、京西北等路招抚使,战败后皆废。

招讨使
  官名。置于唐贞元年间。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五代与宋亦不常置,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辽北面边防官与金沿边诸路亦常设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掌统治沿边各族。元亦常于边陲地区置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明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招讨司,为土官衔号。

招讨司
  官署名。金始置于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掌招抚、征讨诸部族及接受贡纳、颁给赏赐等事。有招讨使、副招讨使。元沿置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区,处理军民事务,有达鲁花赤、招讨使等官。明沿置,招讨使与副招讨皆土司世袭官职。清废。

知顿使
  唐官名。亦称置顿使。掌皇帝出行时沿途食宿事务。

知府
  官名。唐以建都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