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3375-刘荫柏说西游 >

第5章

3375-刘荫柏说西游-第5章

小说: 3375-刘荫柏说西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悦锷辏瓯⒎仅薄T谔频伦谡暝迥旯楣钫却兔蚩铡>菟稳朔缴住恫凑唷吩兀把喂傧匕补滤怼笔鳎褪恰疤菩谑蔽蚩沾笫κ种病保叭儆嗄辍庇檀妫膀暄雅添纾缌锓晌柚础薄N蚩沾笫σ苍祗们笱В谀抢猛铀陆薰辏幽炅浜褪奔渖峡矗切实耐肀病K氐阊芯棵芙叹洌毡狙д叽蟠逦餮隆睹芙谭⒋锸贰啡衔按芙陶摺保敖竦毙鹬卓纱呶蚩铡薄N胰嗄昀次芯俊段饔渭恰泛椭杏》鸾淌罚墓倬矸鹁⑾终獠可窕靶∷抵杏胁簧俟适虑榻谑堋洞蟛鼐肥椤懊芙滩俊庇跋欤蚩沾笫τ质谴芙倘攵恋墓Τ迹质切史ㄊΦ耐肀玻释撇狻段饔渭恰分薪浠篮锿醯姆ê牛钟胩粕嵛ν焦叵担呛茏匀坏氖铝恕!   
    多少高僧入笔端小说中唐僧的二弟子猪八戒,虽是纯虚构创作出来的,却也可以从远古传说、民间传说以及唐宋佛教人物的故事传说中,找到承袭的痕迹。据《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载,唐代有位高僧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人,也就是今天浙江绍兴市人。他十一岁出家,早年到处参学,遍访名山。他曾依醴律师、昙一律师学相部、南山律,依玄璧、慧量学“三论”,从法铣学《华严经》,从湛然习天台宗,从慧忠、慧云学禅宗。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诏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法师。贞元十五年,德宗敕有司备辇迎澄观入内殿,“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宪宗元和五年,又为澄观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在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清凉国师澄观”条载,“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师礼之”。国师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历九朝,为七帝之门师,被尊为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大师的生平、事迹及形象,虽与猪悟能迥异,但他被人尊为“八戒师”却与猪八戒有相同之处,或许猪悟能别名“八戒”,借用了这位高僧的称号。    
    鸟窠禅师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唐僧和悟空、八戒师徒三人,过了乌斯藏界,来到浮屠山,有位乌巢禅师在香桧树上一柴草窠中修行,“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乌巢“禅师见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他口授唐僧《多心经》一卷,又讥讽八戒“野猪挑担子”,悟空是“多年老石猴”,然后化金光径上乌巢而去。以悟空之棒沉与神力,举铁棒望巢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显然法力胜过悟空甚多,最起码也是位修成正果的菩萨。小说中这位禅师,实际上就是《五灯会元》卷二“鸟窠道林禅师”: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棲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


第二部分多少高僧入笔端(2)

    鸟窠禅师与大诗人白居易的交情,除在《五灯会元》卷四“白居易侍郎”有记载外,在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明·何乔远《闽书》卷六中均有记载,唯禅师的棲息处,《闽书》中先为白屿山(一名“陈田山”)鸟窠岩,后“游杭,巢木杪而居”。在明代有《鸟窠禅师度白侍郎宝卷》,说白居易前身是金妃宫太子,鸟窠禅师是布袋罗汉。可见这位佛门高僧为人很奇特,传说也很奇特,并与文学之士结下甚深法缘。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本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但在中土又有化身,即唐中宗时高僧泗州僧伽大圣。据《太平广记》卷九十六“异僧十”载,他有许多奇异功能,还说他是“观音化身”,曾将“瓶水泛洒”,“甘雨大降”,又“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芳馥”。在《泗州通志·唐僧伽大师》载;大师是“西域人”,“唐龙朔中至长安,南游江淮,执杨枝瓶水,混稠众中”,“师常濯足,人取水饮之,痼疾皆愈”。在《宋高僧传·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载,僧伽能“以柳枝拂者”治病,有“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其中木叉“以西域言为名,华言解脱也。自幼从伽剃发弟子,然则多显灵异”。唐僖宗“敕以其焚之灰塑像,仍赐谥曰真相大师。于今侍立于左,若配飨焉”。从唐代开始就传说甚多,并对后世文学较有影响。    
    唐人李公佐《古岳渎经》中记述了大禹降伏涡水神无支祁的传说。泗洲正在淮水处,所以宋代遂将大禹降伏无支祁的传说转嫁于僧伽身上。元初高文秀《锁水母》杂剧,题目正名曰:“木叉行者降妖怪,泗州大圣降水母”。将降伏无支祁之功进而录在僧伽师徒名下。僧伽传为观音化身,那么僧伽师徒之功,也就是观音师徒之功了。元人《西游记》平话正是沿着这种逻辑发展的,突出了观音与孙行者之间的关系,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将降伏孙行者的功劳全归之于观音。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观音菩萨的大弟子木叉,法名惠岸,正是将僧伽的两大弟子合为一人,使唐代高僧僧伽、木叉师徒的诸种传说与《西游记》小说接缘了。    
    金乔觉与地藏菩萨    
    《西游记》中有位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他虽不是主要角色,但却是个重要的配角。小说中唐太宗魂游过地府,刘泉到过地府献瓜,魏征还写信至地府托人情走后门,而悟空则多次出入地府。这位地藏王菩萨的森罗宝殿一共有十层,遇事要一层层上报。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卞城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平等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忤官王、十殿转轮王。这是佛教经典中说法,我国一般只提阎罗王,同时又受佛教传说影响,称之为“阎五爷”。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一个怪兽名叫“谛听”,“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描写悟空与六耳猕猴大战,在天宫照妖镜下,甚至观音菩萨法眼之下,都难辨真假,而怪兽“啼听”却能识别,但因恐“妖精恶发”,“令阴府不安”,又考虑到无力擒妖,遂为悟空指一条明路“佛法无边”,即去雷音寺在“西天佛祖之前折辨”。我国民间信仰,主宰生死大权的本是东岳大帝,后来受佛教影响才出现地藏王菩萨之说。关于地藏王的本源有诸种说法,其中以唐代高僧金乔觉之说最有影响。据《宋高僧传》载,金乔觉是“新罗国王之支属”,生得“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又“特高才力,可敌十夫”。他“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见“九子山”后“心甚乐之”,遂入山苦修。“其山,天宝中李白游此,号为九华”山。肃宗至德年间,“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处,见到金乔觉“孤然闭目石室”,“群老惊叹”不已。于是募捐出资,为他建立了一座寺院。后来郡守张严奏表朝廷,为此寺注册。在德宗贞元十九年夏天,金乔觉“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嗄,跏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在《集说诠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中,也载有金乔觉的事迹,说他入灭三载,“颜色如生”,“骨节俱动,若撼金锁”,所以称之曰“金地藏”,七月三十日为其“生降之辰”。从唐末直至清代,每逢此日各地寺院多举行地藏法会,礼赞地藏,诵地藏经,忏悔回向,以示纪念。有时还搞大型活动,扎糊法船,中设地藏及十殿王像,入夜点灯,会毕焚化,或在路口点莲花灯,以示庆贺。另外,这一天也是大势至菩萨圣诞,凡是净土宗的寺庙,又有不同的纪念活动。民间每逢此日,有供奉香烛的风俗,有时也到寺庙中献香烛、设斋,以求地藏王解除先人及父母的厄难,并保祐自己一家人平安。    
    《西游记》虽是吴承恩虚构、创作的神话小说,但也有现实的影子,并主要取材于唐初玄奘法师往天竺求法、取经的故事。他不仅改头换面让玄奘入书,还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悟空大师车奉朝、八戒师澄观、泗州大圣僧伽、木叉、鸟窠道林禅师和金乔觉大师的事迹、传说、名号,虽是游戏笔墨,却又有一定史实的严肃性,值得称道。


第三部分印度灵猴谁似君(1)

    关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来源,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在二、三十年代,我国有些著名的学者,如胡适、许地山、郑振铎,以及稍晚一点的季羡林等人,或受“文艺西来”说影响,或受俄国人钢和泰教授影响,都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受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影响产生的。    
    蚁垤仙人(“瓦尔米基”)《罗摩衍那》(亦译作《罗摩延书》、《拉麻传》和《腊玛延那》)和广博仙人(“毗耶娑”)《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旧本约二万四千颂,是一代一代地口口相传下来的长篇史诗,内容极丰富。在印度,不仅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等,都极崇敬大神罗摩。 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与梵天、湿婆为古吠陀教的大神,后又成为婆罗门教的“三相神”,他十次下凡救世,有一千多个称号,不仅有保护能力,并能创造和降魔。《罗摩衍那》故事很早就出现在佛教文献中,如公元一世纪佛教诗人鸠摩罗罗多《大庄严论经》中有史诗的故事简介,公元一至二世纪佛教学者、诗人和戏剧家马鸣《佛所行赞》叙事长诗中,有些地方就受到《罗摩衍那》情节的影响。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认为在哈奴曼身上可以看到齐天大圣的背影,其理由有二:    
    第一,《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第二,《拉麻传》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他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大家堕落的变相呢!    
    季羡林根据两部汉译佛经中的故事内容与《罗摩衍那》内容,在《印度古代文学史》论道:    
    第一个是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的《杂宝藏经》第一卷第一个故事,叫做《十奢王缘》。内容大体上是:有一个国王,号曰十奢。王大夫人生育一子,名叫罗摩。第二夫人有一子,名曰罗漫(罗什漫那)。第三夫人生子婆罗陀(婆罗多)。第四夫人生子,字灭怨恶(设睹卢祗那)。王喜欢第三夫人,告诉她说:“若有所须,随尔所愿。”她当时不提任何要求。国王有病,立太子罗摩为王。第三夫人忽然提出,立她的儿子婆罗陀为王,将罗摩流放深山十二年。国王认为,“王者之法,法无二语”,被迫充许。弟弟罗漫怂恿罗摩使用勇力,不受此辱。罗摩不听。兄弟二人即远徙深山。时婆罗陀正在他国,回兵入山,想请罗摩回朝登极。罗摩不肯,将革屣交给弟弟。婆罗陀还国,常把革屣置御座,日夕朝拜,代摄国政。十二年后,罗摩还朝为王。    
    第二故事是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第五卷第四十六个故事。内容大体上是:从前菩萨在一个大国为王。他的舅舅是另一个国家的国王。舅舅兴兵来夺他的土地。他为了避免战争,不让老百姓受害,带着元妃逃往山林。海里有一条邪龙将元妃盗挟,想回到海里,路上遇到一只巨鸟,堵住道路,被龙用雷电击掉右翼。国王找不到元妃,手持弓箭,到诸山寻觅。路遇猕猴,告诉他为舅舅所逐。双方同病相怜,答应互相帮助。国王帮助猴王打败猴舅。猴王派出猴兵寻觅元妃踪迹。遇到被打伤的巨鸟,告诉猴众,恶龙把元妃劫往海中大洲之上。猴兵到了海滨,无法渡海。天帝释化作病猴,前来献计。众猴负石填海,到达洲上,与恶龙搏斗。龙作毒雾,有小猴用天药抹猴鼻子,以抗毒雾,龙兴风造云,雷电震地。国王放箭,正中龙胸。龙死,小猴开门救出元妃。人猴两王班师回国。此时国王舅父已死,国王又登极为王。国王怀疑元妃贞操,元妃说,她是清白的;如果她说的是真话,大地将开裂,结果大地果然开裂。    
    以上是汉译佛典中两个故事的简要内容,第一个故事相当于蚁垤《罗摩衍那》的前一半,只是没有悉多的名字;第二个故事相当于后一半,只说“元妃”,也没有悉多的名字,把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完完全全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罗摩的故事,连一些细节都完全吻合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个故事为《六度集经》卷五第四十九个故事,名曰《国王本生》,此中“大国王”未提叫“罗摩”,“小猴”未提叫“哈努曼”,而在最后佛陀告诉众比丘这“大国王”是他前身,“元妃”是他的妻子“俱夷”。释迦牟尼有三个妻子:一为俱夷(“瞿夷”),二为耶输陀罗,三为摩奴舍。这里指他的第一位夫人。《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全文译出,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的宋代,在《西游记》平话产生的元代,那些下层说书艺人是否读过《杂宝藏经》和《六度集经》,是否能从中悟出他们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分离出来的两大部分内容?对此我深表怀疑。至于吴承恩很可能读过这两部佛经,但也未必就知这两个故事合起来是《罗摩衍那》史诗全文梗概,仅从经中“小猴”二字知道他叫“哈努曼”,并由此创造出齐天大圣孙悟空。


第三部分印度灵猴谁似君(2)

    五十年代末,吴晓铃在《〈西游记〉和〈罗摩延书〉》一文对孙悟空受哈努曼影响说提出异议,他列举了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六朝陈·真谛译《婆薮槃豆传》中均提到《罗摩延书》,或作《罗摩延传》,但并没有进而介绍其内容梗概。在《摩登伽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等经中虽提到“罗摩”,但却不是《罗摩延书》里的罗摩。在《八楞伽经》、《太子须大拿经》、《啰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等经中,虽在译文中介绍过这部史诗,往往支离破碎、一鳞半爪,甚至有时还改头换面,挦撦饾饤,如果不是熟知原故事情节的人,几乎无法辨识,如果不是了解古代印度社会和文化的人,也无法解释。而且绝大多数释典翻译文学,并不采自《罗摩延书》,只是引典入经文。就算是《六度集经》卷五《国王本生》也不是直接取自《罗摩延书》,而是改写以借用,只有《杂宝藏经》卷一《十奢王缘》“较为直截地叙述了《罗摩延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