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衣装秘语 >

第17章

衣装秘语-第17章

小说: 衣装秘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配坐那一边,成年妇女特别是坐月子的妇女是不能坐那一边的,否则就被认为是对祖宗的不敬而受到谴责。


第四部分:宗族承诺的象征火塘(2)

    在以上这些少数民族的家庭祭祀中,人们大都以火塘作为祭祖活动的重要场所。怒族室内的祭祖活动大都在火塘边举行。祭祖分平时祭祖和节日祭祖两类。平时祭祖比较简单,但十分频繁。凡是举行婚礼、办理丧事、建盖新房、婴儿取名和举行宗教仪式等等,都要在火塘边祭祀祖先。每逢节日,要面对着火塘,请求祖先保佑全家人无灾无病,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时,一般是将酒、茶、菜、饭或肉放或倒一点在铁三脚架上,以表示对祖先的敬意。永宁摩梭人每日三餐和喝茶之前,都必须将一点饭菜置于锅庄石上,或洒点茶水,先敬献祖先,然后才能进食。在每年收割蚕豆、荞麦、小麦、包谷等庄稼之后,各家开始吃某一种新收获的粮食时,也必须先祭锅庄石,请祖先尝新。普米族除了日常的祭祖活动之外,家人每日三餐之前,都要将食品先置于火塘三脚架上,或泼洒少许茶水、酒,表示敬献祖先,然后全家才能饮用、进餐。此外,每逢节日、婚丧、过继养子养女、小孩出生命名、迁居新屋、行成丁礼或成交生意等生产、生活中的大事,都必须在火塘旁边祭祀。白族那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敬祭火塘 “佐”。凡有好吃的食物,必须祭献过祖先及“佐”后才能吃,男主人要将少许茶、酒之类泼几滴在三脚架上。上山开荒、伐木前,要祈求“佐”神保佑。出远门时,要祭“佐”与诸神,以求逢凶化吉,一路平安,事事顺心如意。家人患病时,要祈求“佐”神,为病人招魂撵鬼,虔诚而庄严地向“佐”敬香,说明患者灵魂被吓跑的原因,请求“佐”神帮助招魂。若遇婴儿久病不愈、萎靡不振时,除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外,还以将婴儿拜寄给“佐”的方式来为之消灾弭难。“佐”还是祖灵在春节期间从死后居住地返回故乡与儿孙欢聚时落脚栖身的圣地。腊月二十五日,是祖灵返家时期,要向“佐”敬香后举行“接祖”仪式。此时期内,若受亲友邀请,离家前须烧火做饭,向祖先和“佐”献过后才能走。    
    在有的少数民族中还形成了建新火塘的祭祀仪式。丽江纳西族盖新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建正房平台和平台中心的火塘。火塘建好后,要择吉日举行“升火”仪式,庆贺新房的落成。请一对家世清白、家道兴旺、子女多而健康的夫妇来做“升火煮水”人,并请东巴来举行祭家神、祭火塘神的仪式。傣族的火塘,是每个个体家庭的主要保护神之一,是家庭成员重点祭祀和供奉的对象。傣族把新房盖好以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安置火塘。火塘要用四根上好的长方木做成一个方方正正的木框,安放到竹楼上堂屋中两棵主要神柱的中间,用既粗又圆的木柱支撑好;火塘底下先用芭蕉叶垫好,再选好的泥土填平、踩牢,然后选三块坚硬的石头做支锅的三脚架放在火塘上。火塘安装好以后,就举行贺新房的仪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火塘旁为主人拴线,祭灶神,祝愿主人在灶神的保护下过幸福日子。祭完灶神以后,主人就得到了承认和保护,才能迁进新居。景颇族新房盖好后,要请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火塘,以示新房生活的开始。重视火实际上是对火的崇拜。    
    


第四部分:宗族承诺的象征树林

    以树林为祭祀场所的现象在古代的匈奴、鲜卑等民族中曾存在过。《史记·匈奴列传》载:“秋,马肥,大会林,课校人畜计。”颜师古注:“者,绕林木而祭也。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这是一种祭祀树神的特殊方式,即在有树林的地方,人们直接围绕树木开展祭祀活动,而在没有树林的地方则骑马围绕竖起的柳树枝代替树木进行祭祀。人们之所以把树林作为祭祀场所,与人们对树神的崇拜以及树林中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系。    
    在中国一些信仰树神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在树林中祭祀树神的现象非常普遍,并在供奉树神的树林中形成了某些特定的禁忌规范。云南路南撒尼支彝族具有社祭性质的“密支”祭祀活动地点在“密支林”举行。撒尼彝区每个村寨都封一片山林为“密支林”,在林中又选一棵古老而高大的树象征密支林中的“密支神”,密支林中的一草一木,自封为神山之日起,严禁折伐,不可冒犯。天长日久,密支林蓄成古藤盘缠的原始森林,使人形成神秘之感,视为圣地。石屏哨冲彝族聂苏支祭祀传说中的英雄始祖“阿保”的“眯嘎好”仪式的场地为龙树林或龙神林,彝语称为“眯嘎丹”,“丹”即树林之意。“眯嘎丹”内绿树苍苍,神圣庄严,不许放牧,草木不许随意铲伐。川西南石棉藏区,各寨山后都有一片茂密的山林,不能在其中放牧,更不能砍伐,是全寨的神树林,可主全寨的福祸。耿马傣族的林是寨神的居处,为阴森茂密的一片丛林地,小则一两亩,多则十多亩。其中无任何设施,边缘也无鸿沟围墙之类,牲畜不入内,小孩大人更是不敢攀折枝杈,乱取柴火,唯恐触怒寨神。还有一些民族祭祀其他神灵时,也选择在树林中进行。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的主要意义是把所供的旧人头送到寨外人头桩处。此处是一片阴暗的森林,称为鬼林,所有旧有人头都送到此处。在人头桩处有一棵高高的红毛树,就在这棵树旁祭鬼。    
    祭树神的民族选择某种特定树木作为树神的祭祀活动通常就是在树林中进行的。哈尼族每一村寨背后都有一片茂密的树林,亦即林或神林,据说神“铺码铺右”就住在神林里。代表神的是一棵大树,以何树为神的象征,由头亲自选定,头一经更换,则另外选择树。选树要选两棵,一棵作为主树,一棵作副树。某一大树一旦被选中为主树,头和摩匹将祭物置于树前,然后燃插香柱;叩头三响,祭献酒、茶和水,举行选树仪式。选定主树后,再于附近选一棵副树,以作假树,村民皆可知晓,以后举行祭神仪式即在假树下进行。有些地方的满族举行神树火祭时要选定神山和神树,届时,由萨满率众萨满到选定的山林中跳神,萨满昏厥中选定的神树,就被看成与天相通的神树。神树确定后,各支族众便要骑、跳大轮车,全村老小搬到神树四周,吃住在神树四周,将在这里举行三昼夜或七昼夜的火祭。珞巴族实行刀耕火种,与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对树木也有一定的崇拜仪式。当有人患病或死亡时,如占卜确定是辛热树的精灵所害,村民就手执武器,包围一片树林,逐步紧缩包围圈,最后选定一棵形状奇异的辛热树,将其砍掉,树干劈成块状,连树上的昆虫也全部消灭,以示镇压,并举行一种称为“塔木巴”的仪式。川西尔苏藏族一年一度的祭山会就是在神树林举行,据说这样全堡子就可以获农业丰收。    
    有的民族虽然不在树林中祭祀神灵,但却在某些选定的大树下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兰坪维西白族支系那马人祭天牛仪式多在村子附近的天牛树下进行。天牛树下的空地是固定的祭天场,那马话叫“狠厄登”,意为天牛登。广西田林县的壮族拜大树有定时拜和临时拜两种。每到这些天,都要到大树下祭拜树神。拜树一般是在傍晚进行。太阳落山后,带上一斗米,香、宝纸、酒杯及各个节日做的主要食品,到大树下,先点上香,朝树拜三拜,后插在树下的神台上,再拿出酒杯摆放在香炷后,往杯中斟酒,完后拿出食物摆放。西双版纳傣族妇女往往集中在大树下举行祭祀活动。德宏傣族地区有一种树包塔的现象,人们常在这种树包塔的周围献祭神灵。    
    在有的少数民族中还专门设置某些进行祭祀活动而经人工种植的树林。云南石屏哨冲彝族聂苏支举行“德培好”祭典的祭场之一是青松林曲折游道。由一百四十四棵幼龄松树和八十棵幼龄杉树布阵而成;八十棵幼杉围在四周呈长方形,每边二十棵;一百四十四棵幼松排在长方形中,每行十二棵,共十二行。 十二乘十二的阵式,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松树上不能有松香,否则人会有创伤,不能有松球,否则人要生疮;每棵树要完整,树尖不能缺。布成阵形的所有树之间用青藤、尖刀草串联,使十二行青松间形成一条条曲折的游道,让进入祭场的队伍在游道中穿行。祭祀法器也称为祭器或礼器,是巫师在宗教祭祀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的总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祭祀法器通常有盛食器、通神器、镇魔器、装饰器、法衣等各种不同的物品,这些法器成为宗教祭祀活动中加强人与超自然联系的桥梁,对宗教祭祀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祭祀作为人与神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一种特殊方式,巫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加强巫师作法时的神秘感和威慑力,巫师在祭祀活动中通常身穿特殊的法衣,使用各种祭器,按照想像中神的意愿来主持各项祭祀活动,这些用于祭祀的法器成了巫师与神灵之间加强联系的重要媒介。在人们的观念中,祭器的作用神奇无比,通过使用祭器,祭祀场所的布置显得庄严神圣,充满极其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人们开展祭祀活动的圣地;通过使用祭器,丰厚的祭品得以献给神灵享用,可以充分地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通过使用祭器,巫师可以处于神灵附身的状态,与想像中的神灵进行直接的沟通;通过使用祭器,信徒的心愿可以顺利地传递给神灵,神灵的旨意也可以及时地传达给信徒。从而建立起相互信赖、和睦相处的人神关系。


第四部分:宗族承诺的象征盛食器

    在中国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凡是牺牲、粮食、副食等粮食类祭品都需要盛在特定的器具中,以供人们祭祀时使用。周代用于盛食物类祭品的器具分别有鼎俎、簋、笾豆、壶卣等种类。其中,鼎俎为青铜器,主要用于盛牺牲,簋也是青铜器,主要盛五谷粮食,笾豆中的笾为竹器,豆则分别有木器、陶器和青铜器,主要盛菜肴果品,壶卣分别为青铜器或陶器,主要盛酒。这些祭祀礼器在不同的宗教活动中被人们广泛使用,分别以其数量、种类和形状来象征某些特定的宗教观念。其中有的以其数量的差异来表示阴阳观念和等级观念。如《礼记·郊特牲》载,在祭祀过程中,“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其中周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与用鼎呈对立状态的是用簋呈偶数,即周天子用八簋,诸侯用六簋,大夫用四簋,士用二簋。以鼎簋在数量上奇数和偶数的区别来标志人们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除了数量上的差异以外,某些祭祀礼器在种类上的差异也反映特定的等级观念。《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这是以祭器的种类大小来象征等级关系。周人使用这类酒器以小为贵,其中爵和觯的容量分别为一升和三升,象征尊贵,散和角的容量分别为五升和四升,象征卑贱。另外,有的祭祀礼器还以其形状象征特定的天象和宇宙观,如《礼记·郊特牲》祭天地时“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这些祭祀礼器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古人的价值观念。    
    近现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也分别使用不同的盛食器来装祭品。下面的图片分别显现出某些少数民族在祭祀活动中摆设盛食器以装祭品的现象。其中傣族的盛食器为特制的木碗,通常摆设在大树下,彝族的盛食器为瓷碗,分别放置在野外的临时祭坛和祭奠死者亡灵的神主前。祭祀前人们需将盛食器摆设在固定的地方。进行祭祀活动时则由巫师向盛食器中放置祭品。在某些民族中还形成了摆设祭器的特殊方法和规则,并包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在广西那坡县、靖西县的壮族侬人支系中,每一个家庭的神龛上,除了供奉父系的神位之外,还要供奉母系的祖先神灵。其具体的做法是一个家庭每当娶来若干外姓女子,就要设立若干个香炉,壮语将这个香炉称之为“靠许”,意思是从娘家带来的粮食及香火(子嗣)。在壮族侬人的观念中,只有供有祖宗神位,又供香炉才会构成完整的家庭。这个香炉实际上是一个吃饭用的碗,必须是在结婚时由女方的母亲在自己家中拿出,这个碗最好是平时新娘经常使用的,碗里装上自己家的谷种,然后由母亲亲自护送到新郎家中,并且由母亲亲自摆设到男方新郎家的神龛上。自此之后,每逢男方要祭祀祖先,则要在每个碗上插香并摆设供品祭祀。当一个女子出嫁后,她带走的那个碗就为丈夫家庭供之为香炉,为了使他们的结合能结出果实(生育后代),男方家举行的求子宗教仪式都要针对该碗举行,由巫师赐给的花要插供在这个碗上。在为多年婚后不育的家庭求花时,还必须由女子回自己家中带来一些谷种放入碗中祭祀,他们认为,如此才能求得子嗣'1'。纳西族祭天专用的器皿用具中,铜器有长形大铜锅,能煮百多斤的一头猪而绰绰有余;大而宽的铜甑子,能蒸近百人的饭;有一套专用于祭祀的数十个大木碗,盛装祭酒、饭、肉、汤之用。长形大木盆,约有七尺长三尺宽,据说是由一棵树砍斫修刨而成,上面能堆放百多斤肉和数十斤饭,能砍能剁能切能拌。纳西族祭天时,每户人家还有一只专门用来装神米的背篓,底尖、腰粗、口大,像一只净瓶,可以装五升米,叫神米篓'2'。基诺族上新房过程中则要举行十六个竹筒祭。届时,祭桌上放着十六个竹筒,内装有牛肉、牛皮、冬瓜蒂等多种祭物,竹筒口上涂着牛血,这是献给十六个上新房杀黄牛的村寨无儿的父亲的礼物。祭司念词时手持一竹棍,念完一个寨子就用棍拨倒一个竹筒,直到把十六个竹筒都拨倒,仪式即告结束。


第四部分:宗族承诺的象征通神器(1)

    在中国宗教祭祀过程中,某些特定的祭祀法器往往起着沟通人与神灵关系的特殊作用,它们包括鼓、槌、铃、号角等通神之器,人们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通过击鼓、摇铃、吹号角来向神灵传递信息。在通神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神鼓。周代的鼓人祭祀时用鼓来节制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用击雷鼓祭祀天神。凡是祭祀百物之神的时候,击鼓以为兵舞和舞的节拍。日月食发生时,为救日月,也要禀告周王击鼓。而主管教习敲击大鼓的小师,凡是大祭祀和小祭祀也都要敲鼓。近现代萨满教的神鼓更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神鼓是萨满的主要神器,在萨满教祭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神鼓的象征意义有多种,其本义象征着广阔无限的宇宙。在近世萨满教观念中,神鼓和鼓槌主要象征着萨满与超自然力量沟通时的交通工具。萨满的灵魂在陆地上或入地时,神鼓是萨满乘骑的马和鹿,鼓槌则是鞭子;在江河上,神鼓是舟,鼓槌是桨;翔天时,鼓是萨满借以升天的鸟。在北方民族中,都有萨满乘坐神鼓翔天入地的神话传说'3'。满族萨满的神鼓,是不可缺乏的通知神降附体的法器,又是萨满于想像中奔驰阴间世界的骑乘。满族萨满使用的神鼓,鼓形有圆形、长条形、椭圆形等,由皮革蒙面,并缀有铜钱,鼓把在鼓背中间,俗称抓鼓。鼓面常绘神界图案、神偶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