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迦曼传-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他会在心里抱怨这样的精进对他太难了。「如果一
个人在到达涅盘以前必须丧失意识,」某比丘想着:「
那我还是留在世间这里比较好,不管我会遭遇到那种痛
苦。其他的人也同样地在经历这些痛苦,为什麽我要怕
它?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人因为这些痛苦而丧失意识。
任何人想要进入涅盘,可以自由到那里去,但我宁愿留
在这里和别人一起分担痛苦,它将远比闻着氯仿的死亡
味道而进入涅盘要好多了!」
在那个比丘鲁莽的思想过後几秒钟,尊者阿迦曼的
说法突然地转变主题和语调。在众人惊讶之下,尊者阿
迦曼以最严厉的态度,雷鸣而吼,驳斥如下:
「你以为我在骗你吗?如果你不相信我,为什麽你
不离开?你留在这里是没有用的,你根本从未被邀请到
这里来,你是自己来的,所以你应该自己离开。佛法不
是给像你这样的「空人」(烦恼愚痴之人),你是可耻
的,披着袈裟(比丘的特徵)却有着这样的想法,任何
穿上这些袈裟的人,就像个对法有信心的人那样被尊敬
着。你现在触了佛陀所宣说的解脱道。
「你可以自由地到任何地方去寻找满足你内心的乐
趣和娱乐。如果後来你在那里证知了任何法义,请回来
教我,让我能够全心感谢你。我所教导你和每一个人的
不过是真理罢了,一个想要从痛苦解脱的人,必须不怕
死。你不相信这个而想要感受痛苦世间的生死,你自可
这样做,但为什麽你要触代替佛陀为导师的正法呢?
你正在让自己成为正法的敌人,成为其他仍然想要追随
佛陀足迹者的障碍。除了伤害了你自己,你错误的观念
已经有害於正法和其它人。
「我认为你来到这里是为了开发你自己和荣耀佛教
,几乎没想到你会怀着这麽乖张的想法。现在我知道你
是自己和佛教的破坏者,如果从现在起,你不设法改正
自己,就会使自己和别人蒙受破坏性的痛苦。我们都知
道佛陀在正觉以前,由於强烈的痛苦,曾经昏死过叁次。你认为佛陀说谎吗?你不相信正法和宣说正法的佛陀
,那你现在身为佛教徒和头陀行比丘有什麽用呢?你是
多麽没用呀!只有在呼吸的时候是人类。精神上来说,
你感受着一个活死人的痛苦,一个假装人形的体,这
纯是因为你乖张的想法。
「现在要下定决心,为了你自己的利益和安稳,你
将要走那一条路?我从自己的经验中知道,没有比我已
经走过的这一条更好的,这也是佛陀和他的阿罗汉弟子
们所走过的。我所教导别人的,不过是我自己在这个方
向上直接的经验罢了!」
就目前所知,这是他最强烈的开示,也是他最严厉
的谴责。这里所记的只是那次开示中比较突出的部份。
他的弟子们全都笼罩着恐惧,被他的语调和申斥的主题
所震憾。这个比丘主角比其他所有的人更为恐惧,而很
快地承认了这样的想法对於他这种身份(头陀行比丘)
的人,是非常应该受到谴责的。没有任何顽固的痕迹残
留在他的心里,从那时起,尊者阿迦曼的说法和语调就
改变了,起初较不激烈,然後就更委婉安慰了。
在这开示结束,集会解散的时候,所有的比丘都在
热烈地询问别人,谁是那个引起尊者阿迦曼作这样一场
「狮子吼」的比丘。他们以前从未在他的开示中听到这
种语调,相信不论那人是谁,他的想法一定是真正的乖
张,公然地触正法,否则,说法的内容和它的语调不
会这麽突然地转变。像往常一样,不用多久就找出嫌犯
来,因为他毫不犹豫地承认那就是他,怀着这样邪恶的
思想,他现在承认受到尊者阿迦曼的斥责是罪有应得。
在尊者阿迦曼训练和引导之下的头陀行比丘们,都
准备去承认他们的过错,有时候视它们为乐趣,有时候
则视为有价值的戒德课程,以达到更佳的自制。
110凡夫心意的性质
110凡夫心意的性质
尊者阿迦曼对凡夫心意的性质太了解了。藉着他心
通的能力,他会立刻地终止有害於某人发展的所有游荡
思想,他的比丘弟子们都相当了解这一点。其它没有那
麽严重的思想,他就不会提到。他非常了解要抑制一个
凡夫心灵中所有游荡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对未开发的心
意而言,要处於这种完全控制之下太难了。然而,那些
能够经得起他严格训练的人,包括心里的和身体的,在
一段时间之後会发现在心意开发中有长足的进步,享有
平静和安宁的心意。念住和智慧的开发,让他们对任何
所遇到的情况或环境,都有可靠的「免疫力」。
习惯,好的或是坏的,都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它
们是由重复而产生,直到它们成为第二天性。一个罪恶
的习惯是难以克服的,因为它对心意有强烈的牵引力。
至於好习惯永远给予心意提升的力量,因此那是很重要
的。父母要及时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理想的习惯,例如
为他们找个有良好习惯的褓母。
111精神的无懈可击
111精神的无懈可击
就像在军事训练,一个学生被强迫去接受各种操练
,直到他能够抵挡得住各种武器为止,在精神上也是一
样,一个弟子被训练成完全地免疫於欲望和胁迫的影响
力,他的心意在任何纷扰之中都能够很平衡。
这就是完美的安宁,或是解脱,或是涅盘的状态,
它在凡夫看来有些单调和枯燥,凄凉而荒芜。一般的说
法,涅盘被认为是没有趣味和娱乐的地方,趣味和娱乐
则是大多数人们所非常执着的事物。很少佛教徒有志於
涅盘,因为它是人们所不能臆测的情况。这不像安宁的
观念,它是戒德和心意开发的结果,有些甚至把涅盘描
述得像个完全寂静的城镇,没有动物、人类、车子等等
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没有留下希望或野心。虽然描述涅
盘和涅盘的情况超过了文字和思想的能力,但那是一个
被接受的事实,一个有志於涅盘的人,不留下任何希望
或野心—那是指物质或世俗的退转(财富、名誉、褒奖
、权力等)。这样的一个修行人,追寻从内在安宁和平
静中生出的更微妙的快乐,它在苦恼的环境中也能保持
着。这远胜於从外在的幸福中所得到的快乐和享受,它
是变化的、飞逝的和沈重的。
一个心向涅盘的修行人,接受真理,准备去面对它
和承认它,尽管事实上真理有时是不愉快的,而且会伤
害他的烦恼或是自我。当走在正道上的时候,他拒绝被
错误的欲望所控制,而愿意去矫正他自己,它导向於自
证的安宁和喜乐,虽然这样的安宁和喜乐并不会产生大
笔世俗的金钱或让他成为百万富翁。他的快乐、安宁和
安稳与财富绝无关系,巨大的财富并不是快乐的绝对的
保证,尤其是,如果它是用错误的方法得来的;相反的
,最後资产成了负债,恩赐成了诅咒。这是智者,尤其
是心向涅盘的修行人,所认清而经常记在心里的。
112卫塞节在清迈说法
112卫塞节在清迈说法
他住在清迈期间并没有很多头陀行比丘在他的训练
之下,因为大部份时间,他都宁可住在深山旷野里。但
他接到了几封上座寄来的信,乌东泰尼城菩提颂风寺的
赵坤法塔上座,邀请他回到那个城镇,他既未回信也没
有接受邀请。
然後在公元一九叁九至一九四○年之间,他的上座
自己到尊者阿迦曼在旷野的住处去,以便亲自邀请他。
看到这样,尊者阿迦曼同时回答上座的前几封信,说他
已经收到所有的信了,但它们都是小信,他决定不予回
信。现在「大信」来了—意即上座本身—他要答覆了。
说了这些之後他笑了,所以他的上座就亲自邀请尊者阿
迦曼回到他已经离开许多年,而所有弟子们都渴望着他
的教导的乌东泰尼城。他的上座说他代表那里的人们前
来,听了这话,尊者阿迦曼接受了邀请,於是同意在一
九四○年的五月初前往。
在离开他的林间住处前往清迈的伽地浪格寺以前,
许许多多的地居天使来看他,他们都请求他住在那个地
方,当他住在那里的时候,他们都受到非常的安宁和快
乐所庇护着。他们告诉他,他的仁慈辐射光日夜都从各
方向护盖着他们的境界。由於他的离开,他们将会减少
快乐,他们的行政事务也会较不方便。他告诉他们,他
已经接受了乌东泰尼城人们的邀请,必须遵守他的承诺。他说一个比丘必须信守承诺,因为戒德对一个比丘是
永远的期望。没有了诚实,一个比丘的生命和修习就没
有价值了。
五月,尊者阿迦曼和将要陪同前往乌东泰尼的弟子
们,离开了他们在旷野的地方,前往伽地浪格寺,等待
从乌东泰尼来迎接他的善信们。从乌东泰尼来的喜皮牙
拉斯寺的阿迦昂尊者和一群在家善信随後就到了伽地浪
格寺。
当他住在清迈城里的一星期间,那里的在家善信要
求他住久一点,但是他不能再接受他们的邀请,就像对
地居天使的请求那样,因为他已经答应了乌东泰尼城的
人们,他将到那里去。然而在离开清迈之前,尊者赵坤
长老拉克维和清迈的善信们邀请他讲演卫塞节供养的说
法,让人们将来会长久记得它。作者当时也恰巧到清迈
去,因此很幸运地听到他的卫塞节说法,它持续了叁个
小时。他的说法如此令人感动,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但
是这里只是简要的记述。
113佛陀的诞生和其他人们的诞生
113佛陀的诞生和其他人们的诞生
「卫塞节是佛陀诞生、成正觉和完全地逝世的日子
,在佛陀的诞生和其他众生的诞生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别
,佛陀的诞生,後来不被无明所克服。他是一个对自己
所诞生、生存和完全地逝世的世间,已经认清其本性的
人,透过叫做正觉的、全知的慧眼,这是有可能的。在
他完全逝世的时刻,他向曾经作为行善工具直到生命最
後的身体道别。他的离去是善逝,就像适合於叁界的导
师那样。在离开不能再支撑下去的身体之前,他给我们
正法,做为替代他的老师。由於过去善行的记录,我们
都能生而为人。这是很重要的,然而,我们不应过於自
负,为了我们自己未来的安稳,必须再积聚更多的善行。如果我们疏於这麽做,那麽我们就疏忽了自己的未来
,所有不幸的和不愉快的结果都会属於我们,由不得我
们自己。
所有各种程度的痛苦和快乐,进步和退步,都属於
那些造作因缘的人。这不只是指那些过去已经造作这些
因缘而现在感受着他们苦乐果报的人,对於那些现在正
造作着特殊因缘而注定在未来要感受他们苦乐果报的人
也是一样的。这种结果并不是任何特别的人物独自所有
,而是属於想要和敢於造作他们个别因缘的人。
114不要轻蔑别人的业行
114不要轻蔑别人的业行
「有鉴於这个事实,所以一个佛教徒被教导着,不
要轻视那些正感受着过去恶行苦果,而陷於无助的悲惨
和困窘状态的人。我们很可能跟他们一样的情况,甚至
更糟。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甚至更好。这是业行或是
法的定律,用以自我观察和观察别人的善恶,也用以选
择那些理想的而舍弃那些不愉快的因缘,自从出家那天
到现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刻都被用於自我观察。从心意
的生灭之中,采纳善行,扬弃邪恶。
「藉着心意,各种业行才得以执行;由於心意,他
们的果报才得以积聚。这是自证无疑的真理。任何不相
信业行会在心里产生果报这个事实的人,是盲目无助地
迷失在他的生命旅程中。这些人们,被他们的父母抚养
和照顾长大,却因为父母的仁慈宠爱,仍然不了解他们
是如何蒙受慈恩才能长到这个年纪。他们所知道的就是
这个他们现在称做自己的身体,竟然抹煞了父母的汗水
和辛劳,父母曾经忍受许多的辛苦来养育他们的身体,
所以他们才能在现在享有着它们。身体的健康和成长需
要食物,如果用食物和饮料来供给身体的作为不能叫做
「业行的因缘」,它们还能被叫做什麽呢?身体,由於
经常地供给食物和饮料,才能保持它的健康并稳定地长
大成熟,如果这个不能被叫做「业行的果报」,它还能
被叫做什麽呢?
「所有的众生都感受着善和恶,快乐和痛苦,如果
它们不是业行的因缘和果报,那麽它们又是什麽?只要
想想那些自杀的人,造业者心意的意义就变得更明白了。除了心意本身之外,还有什麽是死亡的因缘呢?如果
这个再不能被接受为是业行,那麽就没有了解这个真理
的希望了。业行是在自己内部的,就是自己不断地造作
因缘并感受着它们的果报,这个真理是明白的而且可以
自证的。如果业行跟随它的造作者,就像一条狗跟随它
的主人,那麽它就更适合叫做「狗」,而不是业行了。
但是业行(业的因缘)是思想、言语和行为的行善和作
恶,而业行的果报显示於全世界有情众生本身所感受的
快乐和痛苦之中,当然,包括了那些只知道如何饱他
们的身体,尽可能活得长久,而不了解其他任何真理的
有情众生。」
在说法结束的时候,尊者赵坤拉卡维表示他对说法
的赞叹,说它很长也令人欢喜。答覆时,尊者阿迦曼说
,这场说法很长,因为他老了,也可能不能再回到清迈
来了。这些话成了预言,因为他未再回到清迈。
115从清迈到曼谷
115从清迈到曼谷
在火车站送别尊者阿迦曼的是他的上座,颂戴长老
摩诃维拉朋,当时叫做长老拉卡维,和大批的在家善信
,当然,还有许多的天使。尊者阿迦曼说,在空中有许
多天使,从各方来给他送行,从寺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