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尊者阿迦曼传 >

第32章

尊者阿迦曼传-第32章

小说: 尊者阿迦曼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义或真理已经难以被接受了,而世界也接近末日了。

    纵容於招致痛苦的各种恶行而不能接纳真理,只把它看

    做像一些粗陋的东西,那世界还有什麽希望?

    以上回答的记录,尽可能地接近尊者阿迦曼所作的

    回答,以便保持它的原始风味,这就是他回答问题的典

    型方式。

    不论他到那里,都有着关於法义的问题请问他,但

    是它们太多了,无法记忆或记录。

 119在乌东泰尼

    119在乌东泰尼

    尊者阿迦曼离开那空拉加西马继续前往乌东泰尼。

    他到达了空科城,许许多多的人们到火车站来迎接他,

    他们请他终止他的旅程一段时间,然而他说他不能这麽

    做,因为这城镇早先并不包括在他的旅程之中。

    到达乌东泰尼,他首先到菩提颂风寺,跟他的上座

    赵坤达摩伽地住在一起,他在那里受到许多来自乌东泰

    尼各地,也有来自诺格凯城和沙口那空的人们恭敬地欢

    迎。

    从菩提颂风寺,他前往诺涅尼维特寺,他在那里过

    雨期安居。在这里,他的上座赵坤达摩伽地经常地率领

    成群的在家善信,包括政府官员、生意人和一般人们,

    在每一个斋日(满月日、半月日、和新月的前一日)来

    看他,请他开示。他的上座被乌东泰尼的人们视为他们

    的恩人,他给他们带来了尊者阿迦曼。他曾经辛苦地前

    往清迈,那距离乌东泰尼非常遥远(当时两个城市之间

    没有直接的交通,甚至两个地区之间也没有。必须从东

    北到曼谷,国家的中心部位,然後再上清迈,它在北方

    ,然後进入尊者阿迦曼所住的旷野地区,那距离清迈城

    仍然很远)。他的上座一直非常地热衷於佛教的修行方

    面,从未倦怠地致力於法义的探讨,尤其是在它的实践

    方面。他始终深为尊者阿迦曼所感动,尊者在乌东泰尼

    期间的一切需要,都由他照料,从未疏忽了代表其他人

    问候尊者的健康和需要。他经常力劝人们前去看望尊者

    请他开示。如果他们不敢独自前往,他就很乐意地志愿

    去介绍他们给尊者阿迦曼。

    雨期安居过後,尊者阿迦曼喜欢城外一个隐居的地

    方。诺拿建村,大约离城十二公里,是他住了一段很长

    期间的地方。它是一个安静的林区,有着茂盛的绿色森

    林,十分适合他。

    在乌东泰尼的雨期安居期间,他对乌东泰尼本地和

    邻近城镇的比丘、沙弥和在家人的精神提升,有着非常

    大的贡献。那里有川流不息的比丘和在家的弟子前来听

    他说法并依他而作功德,他们大多数在他前往清迈以前

    就已经是他的弟子了。知道他的归来,他们都很高兴而

    前来看他请求开示。他当时大约七十岁的年纪了,仍然

    很活跃。事实上,他总是活力充沛而不喜欢在一个地方

    停留很久。他喜欢独自游行,在旷野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120前生的爱情

    120前生的爱情

    就像在其他地方,许多人们请教他的问题,有些也

    跟其它地方的问题相似,大致上有两个重要的问题。第

    一个有关於个人心里天生的性格和性向,尊者阿迦曼解

    释为那是个人前生的决心,成为後来导致可见结果的根

    本原因。因此那个人自己的动机为他自己产生了连续的

    结果。第二个处理的就是由於在过去生或多生曾为夫妻

    ,而被称为「一见锺情」的问题。

    问:我们怎麽知道这对男女的爱情是否缘自他们的

    前生或者是在此生他们才相遇呢?

    尊者阿迦曼:对於普通人,是没有办法加以区别两

    者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彼此盲目地(也就是出於

    感情地)相爱,很像一个饥饿盲目的人,把他抓住的任

    何东西往他嘴里塞,不管它是什麽,它的味道或营养价

    值如何。每次,他惟一的目的就是减轻饥饿的痛苦,人

    类的一见锺情也是如此。

    大部份情况下,很难等到那种爱情来临,这件事情

    所包含的烦恼、淫欲并没有那麽有耐性或选择性的能力

    ,它抓住每一个足以吸引人的「一见」,不知道「偏爱」,也不忍受界限或束缚,就是淫欲使他成为其牺牲品

    之下的冒失鬼,他盲然不见所有的礼节的、道德的、文

    明的和节制的法则,这就是胜过所有心意的淫欲。那些

    不想无条件地屈服在它的牛轭之下的人们,如果尚未消

    除它,就必须藉着他们自己服膺於自制和调伏的力量,

    来对抗它所包含的全部力量。如果没有为这特殊目的而

    开发出来的神通力,就没有办法知道爱情(或事实上是

    淫欲)是否缘自过去生或多生。因此,只有透过自制和

    节制,一个人才能克制它泛滥的河流,在所谓爱情汪洋

    ,无助的漂泊中得以守护他自己。

    问:一对夫妻如果想要在来生相聚,永不被拆开,

    他们应该怎麽做?

    尊者阿迦曼:一个希望只能做个引导或途径而已。

    为了它的实现,它必须要有行动或因缘支撑着。例如人

    人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但是有多少人能达到那个目标?大多数人怀着那个希望,却没有能力去实践其因缘,

    他们依旧贫穷。一对夫妻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如果他

    们希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彼此幸福地相聚,永远不相分离

    ,他们必须要有相同的知见和行为模式,并且彼此满足

    於对方,不邪淫,邪淫破坏了配偶心意的安宁,并导致

    信心的丧失。如果夫妻都有相同的愿望,并能够实践上

    面所提到的因缘,永远同样地忠实可信,那麽他们的希

    望必定会实现,因为那里有着那些因缘的果报。如果他

    们只是怀着这样的欲望,但彼此的行为表现不同,这样

    的愿望,无论如何热切,都不能实现。难道你们只想再

    结合而已,没有其它的事了?

    在家人回答:就我所能想到的而言,我不知道有任

    何比那个更重要的愿望。我也许想要富有、出名、生天

    或涅盘,但我知道没有我的妻子我会活不下去。我所有

    其他的愿望都次要於这个关系我妻子的愿望。如果这有

    可能的话,我将乐於把其它的当作额外的所得。起初,

    在尊者阿迦曼面前,我不禁感到惭愧,也害怕您的责备

    ,但是我想其他的人们多少也是相同,差别只是他们不

    敢说出来而已。

    尊者阿迦曼(笑着):那麽无论你到那里,你都必

    须带着她了,是不是?

    在家人:我惭愧地承认这是真的。因为这件事我现

    在不能成为比丘,我的太太将会孤单,没有任何人给她

    温暖和舒适,在财务上和其它方面支持她。我曾经从经

    典上知道,在天界里有男女天使,享受着种种娱乐和欢

    喜,当然那一定是很快乐的住处。但是在梵界,就不像

    天界有这些东西了。那里一定是一个很孤独的地方,谁

    愿意转到忧愁和悲伤的时代?涅盘似乎更糟了,因为那

    里对外在环境没有反应。那是完全地自制,不依赖任何

    人和任何事。从其他同样地证得涅盘的人那里能有什麽

    骄傲和光荣呢?在人类世界里,富有和高位的人受到他

    周围人们的尊敬和礼遇,但是任何达到涅盘境界的人,

    可曾从别人那里赢得这样的赏识或礼遇?对我而言,似

    乎所有的赏识和尊敬都永远消逝了,这使我怀疑,对任

    何达到涅盘的人,真的有多快乐?请尊者阿迦曼原谅我

    愚蠢的唠叨,但是它困扰我很久了。能够向一个像您一

    样的智者表达自己的疑惑,真是一件好事。

    尊者阿迦曼:天界、梵界和涅盘,不是像你这样充

    满疑惑的人所知所及的,他们为那些已经认清其价值的

    人们而存在,每一个都比在他们之下的境界更进步。他

    们是为那些配得上的人,而不是为你这样连作梦都想不

    到他们的人。如果你的妻子还活着,你就不能到那里去。

    即使你的妻子死了,你也无法不想她,同样也不能

    实践到达那些境界的因缘,那比不上你太太那麽好,在

    所有那些境界里,你太太都不在那儿,因此,在所有那

    些境界里,没有人能够给你「快乐」,只有你太太才能。这就是你疑惑的原因,因为你害怕被剥夺了这样的「

    快乐」,对不对?(尊者阿迦曼和发问者都笑了。)

    但是你应该知道,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也有许多种快

    乐,每一种都视其所经过的管道而定,所以经由眼睛有

    愉悦的景象,经由耳朵有愉悦的声音,经由鼻子有愉悦

    的香气,经由舌头有愉悦的味道,经由身体有愉悦的接

    触或温暖,经由心意有愉悦的思想。你知道吃东西是怎

    样的一种乐趣吗?同样的,睡觉或结为夫妻也是一样。

    就是经由这些不同根门的乐趣,才是人们所有行为的首

    要发动者。但是乐趣或是快乐可以再被分成不同的种类

    和等级,从这个世界人类的快乐到天界天使们的快乐,

    到梵界的快乐,到那些已经达到涅盘者,涅盘与其它的

    快乐全然不同。所以在你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只对一

    件事或一个人发生乐趣而已,否则你就可以整日全身地

    缚住你所爱的妻子,不必吃、睡、做其它的工作和用其

    他的方法来做功德了。你认为从你太太得到的快乐,能

    够取代所有那些身体的机能而维持生命吗?

    在家人:哦!那怎麽可能!尊者阿迦曼。我们曾经

    吵过几次,那不可能从她身上期望一切事物。

    这个在家人的说话态度很坦白而正直,他也善持戒

    行,相当地热衷於法义。他深切地尊敬着尊者阿迦曼。

    这就是为什麽每当尊者阿迦曼不接待其他访客而有空的

    时候,常常跟他作非正式的谈话。事实上,很少人能够

    坦白而不害怕地跟尊者阿迦曼谈话。

    这个在家人非常热爱他的妻子和孩子,同时也非常

    地感动於尊者阿迦曼。每当尊者阿迦曼忙着接待客人或

    其它工作的时候,他不会以任何问题来麻烦他,但会在

    尊者阿迦曼面前顶礼(表明他就在住处附近),然後就

    去帮助其他的比丘和沙弥做些体力的工作,因为他跟他

    们特别亲密。每当机缘许可的时候,尊者阿迦曼也喜欢

    跟他作非正式的谈话。

 121内在的法拉(比丘身份)

    121内在的法拉(比丘身份)

    尊者阿迦曼在他的时代里,就有关於善知根性和他

    心通而言,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待其他人(也许是访客

    或弟子,比丘或在家人)的方法,是非常地个别和独特

    的,在各种机缘下,对所有的人们都没有既定的模式。

    当他在乌东泰尼城的诺涅尼维特寺,作雨期安居期

    间,有许多比丘弟子接受他的训练和引导。当时的寺院

    远比今天来得安静,因为没有许多人们或汽车到那里。

    所有到那里的人都是动机善良而行为端正的,没有人怀

    着恶意来看他,不论是刻意或无心的。住在那里的比丘

    和沙弥,都能够投注他们所有的时间於内在的开发,而

    不被任何障碍所分心,有很多的比丘都达到了他们的希

    望。

    在晚上,排定教导比丘们的时间里,他会以戒德开

    始开示,然後提到禅思、智慧和解脱,然後他会详述法

    义的实践方面—一般修行人如何遵从那些修习才能达到

    这些等级的法义。

    他经常强调守戒的重要,那表现出比丘生活的特徵。一个修行人不应该忽视戒德的重要性,绝不能认为它

    不太重要。不持戒就会无惭无愧并会违背其它的禁令。

    由於恭敬的持戒,一个修行人不会被内疚所困扰,如果

    他把这样的持戒与为了禅思和内明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迟早他会得到内在的比丘身份,那意指一个预流者、一

    来者、不还者和阿罗汉的道与果,这使他能够稳定地净

    化他心里的烦恼。这就是泰语法拉(从巴利语Vara,

    意即卓越的意思。中译注:译为长老),那意味着言行

    的典范,优良的戒德、禅思、智慧、解脱和解脱知见(

    内明)。

    没有这个内在发展,一个比丘会被他自己的下级情

    结(中译注:五下分结—贪、、身见、戒禁取、疑)

    所摧残,他消沈抑郁而不以其出家为荣。这不是如来弟

    子的生活方式,他必须勇敢地行善避恶,追随着佛陀的

    足迹,忠於他自己和忠於法义。就像佛陀一样,圣弟子

    也是善逝的,由於本身没有恶意,无论他走到或住在那

    里,他都播种着无害的种子。他永远专注於法义的芬芳

    ,而由念住与智慧的光明所引导着,他绝不会被自我的

    愚痴逼入绝境。像这样的人才是如来真正的弟子,每一

    个修行人都必须要紧记在心。

 122他每日的例行作息—意志力

    122他每日的例行作息—意志力

    排定开示的时间过後,每当他不忙着一些其它的活

    动时,任何对於心意开发的过程有疑问或难题的人,可

    以亲近他作个别的询问。

    无论他住在那里,都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每日例行

    作息如下:

    —经行禅思之後接着静坐禅思。

    —外出托钵和用饭。

    —经行禅思直到中午。

    —如果有需要,小睡一下。

    —静坐和经行禅思直到下午四点。

    —打扫住处区域,然後洗个澡。

    —经行禅思几个小时。

    —诵念几个小时。

    —静坐禅思几个小时。

    —睡觉,通常最多四个小时。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他会整夜持续静坐禅思而没有

    睡觉。在他年轻的日子里,他的精进是严厉而坚毅的,

    在他的时代里几乎无人能及。当他年老的时候,由於身

    体虚弱,他的精进才稍微和缓些。但是对於所有的弟子

    们,很明显的,那里永远象徵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这

    跟大多数意志力随着体力而必然衰退的人们是相反的。

    这是佛教徒可以视为修习方式的一个典范。即使他

    在清迈旷野获得最後胜利之後,他还是辛苦地肩负起任

    务,对别人提供无私的服务,直到最後他的身体分散了

    为止。做为人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达到相同成就的潜

    能,但是显然地,现在只有少数人愿意自始至终地追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