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你会说:高挺的鼻子具有审美的需求,但别诬陷古猿也喜欢高挺的鼻子,进化当中的古猿不是“金字塔尖”的生物,当然是扁平的鼻子更保险,这样被野兽攻击的概率更低,更适合生存的实际环境。
猫科动物是一类成功的陆生动物,可参看它们的鼻子。众所周知,猫科动物的鼻子比人类进化得更成功,它们的嗅觉更灵敏,然而,它们为了利益平衡,也不肯将鼻子进化得更英挺一些。
我们人类呢?凭啥?
客观而言,人确实是陆生动物里游泳与潜泳的高手,人的鼻子具有其独特之处——鼻腔构造不易呛水,兼有“打喷嚏”这样高级的防御性反射动作,这些均是人类的先天优势,但问题是,在我们进化的历程里,为何要强化这样的优势?
现代解剖学分析,人类的鼻子确实已在退化,按照肌肉组织、神经构成,原本人的鼻翼是可以闭合的。其实,你尝试用自主神经去控制鼻翼张合,仍会感觉鼻翼在轻微抽动,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是能够控制鼻翼闭合,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需要如此的生物设计?大自然选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鼻子,相信绝不会只为了开个玩笑。
五、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双眸
按流行说法,现代人类归于“人属”,人属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是唯一幸存的一个种。近代的动物分类学说,很繁复也很混乱,研究起来相当痛苦,这里一笔带过。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人类属于狭鼻猴这个总科(或称“子目”,是“目”与“科”中间的分级)。
科学家用鼻形是“窄”还是“阔”来定位,划分灵长目的两大类;假如用眼睛色泽来给猿猴们定位,会得出怎么样的情形呢?我们现代人,大部分属于“黑目猴总科”,包括了黄种人、黑种人与绝大部分猿猴;至于部分北欧白种人,则单独属于“色目猴总科”。从此,我们地球上的人种,分属两个子目。
是否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虹膜颜色不同,并不象科学家说得那么轻描淡写,这种变异,需要对基因系统大动干戈。由于我们的科学还一直“在路上”,所以,动物分类学说存在难于圆满解释的矛盾,不能仅仅从某个“点”出发,为了顾全大局,唯有牺牲“色目猴总科”这种划时代的分类方法。假如换一个角度,从双眼的整体构造与功能,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呢?得出的结论是:现代人和一种鸟类,同属于一个总目,我为这个总目,命名为“猫头鹰总目”。
猫头鹰就是我们熟悉那种深夜出动、目光如炬、视鼠如仇的猎杀型飞鸟。它拥有和人类眼睛完全一致的视界,兼拥有与人类同样的视距变焦功能。此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共同点,猫头鹰是唯一能够分辨蓝色的鸟类,而我们同样以能分辨蓝色而自豪。
在色彩系统里,蓝色不同于其它颜色。一般动物,可以通过色光的深浅来辨认颜色,但这种“辨色”方法,却无法分辨蓝色。过惯了夜生活的猫头鹰,“漠视”各种色泽,它是选择性的“色盲”。说到“色盲”,现代人也保留了同样的“强势遗传”,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更易“中奖”。这类朋友与猫头鹰一样,对其它颜色熟视无睹,但对蓝色相当敏感。蓝色在他们的眼中,呈现的是一片光亮与圣洁。
蓝色,那是属于大海的颜色。
所谓“强势遗传”,特指生命系统认为“可能有必要”的变异,例如人类为免受疟疾侵袭而形成的“蚕豆病”。该症状的基因保存于四亿以上群体中,强势得不能再强势。俗话说:“得到其一则失去其一”。为了使人类避免遭受烈性传染病疟疾攻击以至覆灭,“蚕豆病”应运而生;“色盲”是相类似的遗传,它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一般认为:人类能够分辨七色,那是动物里极其高超的,然而按这推论,蜜蜂比人类先进。生物讲究的是“实用价值”,能够分辨色彩并不代表眼睛的“实效”提高,恰恰相反,避免了“色彩”的分心,可能使捕猎定位更为精准,例如成功的捕猎者犬科动物的眼睛只区分黑白,猎物是什么颜色对它来说绝无价值。这无疑是一个相当矛盾的结论,却在自然界被充分验证。更进一步展开想象:某种环境里的人类,由于光线的不足,分辨颜色已对他们毫无意义,宛如夜色里的猫头鹰。
着眼于尊严考虑,不敢想象人类是昼伏夜出的鼠辈,我宁愿将“某种环境”假设为海洋。人类是否基于在海洋里捕猎,而拥有如猫头鹰一般的视界构造和遗传基因?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还是少年时代,我第一次潜入大海,当其时是紧紧闭上眼睛,一直不敢睁开,想法很简单,是“害怕眼睛进水”。我的一位女同学自小生于海边,她鼓励我潜泳时睁开双眼。起初半信半疑,后经实践后发现:在海底睁开双眼,原来决无不适感。由此爱上潜水。可惜潜得越深,视线逐渐迷糊,无法分辨珊瑚鱼的绚丽色彩。女友经常潜入海底为我打捞贝类,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她就能看见?只是因为她是渔民的后代?
女友回答使我更心生疑惑:“我的视力不怎么好的,有些颜色分辨不清楚,不过在海底,我能看见。”难道她是色盲?这个假设,后来在学校的体检里得到证实。
这段经历使我逐渐形成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去否定一切,但也不轻易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
人类拥有一双凌驾于诸多动物之上、综合指数极高的眼睛,这不知是否应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并没有快速捕猎的需要,归罪于直立行走使我们丧失了必要的追捕速度;进化历程也没有潜入深海的履历,凭何得来水陆两栖的精品双眸?
前文提到蜜蜂眼睛比人类先进,只是特指蜜蜂能分清“紫外线”这一特长,而从构造上看,蜜蜂的“复眼”比较人类的“摄像头”眼睛,那是远远不如的。这一对“摄像头”,还拥有“交互成像、动静对焦、全感应、瞬间智能……”等诸多优点。即便是达尔文。也无法相信眼睛是从“自然选择”中慢慢演变而来,人类的骄傲,成就了他的痛苦。不想再对我们凌驾万物的双眸再加褒词,否则本文无法收束,最后就说一说人眼与近亲猿猴的区别。
首先,人类的眼睛是一双“水眼”。眼睛的表面,需要长时间供水,泪液膜随着眨眼不断刷新,而眨眼功能由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双重控制,保障它始终在“眨”,平均每五秒就眨一次,一生里至少眨眼五亿次。此外,在眼球的内部,充盈着一种稀薄透明液体,称为“房水”,它就在眼内流动循环。这一双“水眼”构造,使人不禁产生联想:这究竟是不是一双水兽的眼睛?
人类眼睛构造趋于完美,但作为水兽的眼睛,无奈也兼有其弱点。最典型的是以下两项:“散光”与“青光眼”,均是难以解释的医学现象,前者象是为了适应不断潜水和露出水面,而形成了一种“进化歧路”,结果进化未完成,变成屈光不正。后者仿佛是为了应付潜泳造成的眼睛内压变化,演变过程出差错而遭遇变故。
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形成,源于进化道路上的尝试失败。这足以反证我们的“水眼”来源。研究眼科的科学家是相当支持人类从海洋里返回这一假说的,否则,他们连眼泪的成分都无从解释。
六、一缕秀发千万年追思
前文提到人类应属于“猫头鹰总目”,导致大量的科学家们哑巴吃黄连,无法组织有效的辩驳。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我决定不再坚持,而提出一个崭新的分类假说:现代人类均属于哺乳纲之下的“有头发亚纲”,除此之外的其它哺乳动物,一概属于“无头发亚纲”。
“亚纲”等同于“总目”,是“纲”与“目”中间的分类级别。人类如此伟大,是因为他头顶生有头发,这一缕长发,使我们啸傲动物界!勿论何种动物,都无法和人类比拟!
凭什么人类是万物之灵?曾经诸多生物提出异议。在它们眼中,人类仅仅是凭借了外力,借助了“工具”,并不是以一己之力获得统治地位。人类直立行走?别提这个,这原本是进化倒退;人类拥有脑部?什么动物不拥有脑部?人类这个罪恶的脑袋,思考的全是以“破坏自然、毁灭地球”等极端方式而获得统治权,还好意思再提?
人类不由得反思,芸芸众生中能够独树一帜的是哪个部位呢?他想起来了,是的,就是头发!
我们俯瞰天下众生,傲然发问:你们哪一个有头发?有头发的请出列,我与你分享“万物之灵”的荣誉!众生哑然,天地间一片静默。原来人类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脑袋拥有头发,十万根秀发追随终生,这在动物界是仅此孤例,绝无仅有。
漫长的一生当中,人类的头发始终伴随着生长,不离不弃。我们近亲类人猿缺乏此基因,扩大到整个生物界都找不到类似的个案。如果用“进化论”配合DNA体系来审视人类头发,会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水生动物爬上陆地,其中一支进化成庞大的陆生动物;另外一支则躲在地球某一角落努力进化,在距今三百万年前旅行至非洲,变身成为人类始祖。
以上推断不合情理,但符合科学的“法理”。进一步探寻人类头发的高深之处,首先需要解释一下“雌雄异像”。需要注意“雌雄异像”不同于“雌雄两态”。雌袋鼠拥有育儿袋这类只是低级的“雌雄两态”,我们将视线转向更为高级的猫科动物。
猫科是一类成功的陆生猎食者。猫科的面型,是陆生动物的完美范本,除了耳朵之外,猫科动物也是面部轮廓最接近人类的物种。猫科动物的视野,也与人类最相近(唯一不及猫头鹰)。正正因为长得象,所以,猫科动物也一直得到人类的宠爱。
人类喜欢研究狮子与老虎孰强孰弱。狮虎同属猫科中的佼佼者,是陆地上的顶尖生物。骤眼一看,老虎稍强,体形完美兼肌肉组织合理,单打独斗决不可能输给狮子。但问题是狮子愿意和你单挑吗?狮子是猫科里最领先的动物,它是有组织地群居,有组织地猎杀(有组织犯罪),而且,狮子还拥有一项领先的特征:雌雄异像。
雄狮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而雌性狮子则没有。请别小看这种分别,这是一个物种在进化历程中是否领先的标记!看到这里,联想到人类的雌雄异像,或者有朋友以为接下去将说人类的胡须吧,错了,我说的还是头发。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假如是男人有异像而女人没有,这无疑是低估了人类。我们的女同胞,事实也拥有了凌驾于男性的基因,这一点在动物界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知道头发的寿命是二至四年,每日生长约0.3毫米,那么正常来说,长到40厘米左右,头发也就寿终正寝了。这样作出结论,女同胞们绝对不予认同。长头发是女性一种特例,长达几米的秀发比比皆是。而且女同胞偏爱于折磨头发,烫、染等手段无不用其极,换成男同胞?你不怕秃顶即管去尝试。深入研究发现,头发既不是由活细胞组成,也并非死细胞,那是一种在睡眠状态下的干枯细胞。为什么女性的头发强悍,头发的功用究竟是什么呢?
科学家们自以为是的解释是: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夏天可防烈日,冬天可御寒冷。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可惜这样的解释相当苍白。增加美感这一“所谓”功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防晒的功能对生活在丛林的人类祖先意义不大,防寒功能则不如绒毛更有效。最后一项抵挡轻微的碰撞,更使人啼笑皆非。
反驳得这样彻底,部分支持“海洋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不同意了。他们提出:人类在海洋里哪有大树可遮荫?头发防晒功能重中之重!而且坚韧的头发还可以分散水流冲击力,是完美的导力体,避免了水流对赤裸头顶的直接冲击,不要小看这种海浪冲击,那是会对脑部造成轻微脑震荡的,没有头发的保护,日积月累,人就会变成白痴!
原来头发那么重要,我终于醒悟过来。依此而论:神秘莫测的发旋,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发旋,又称“头漩”,位于头顶中部。由于头发并非与表皮呈垂直生长,具有四五十度的倾斜角度,而且不同部位的头发倾斜方向也依照几何定式,从而形成脑袋顶部的“头漩”。按照以上观点推断,“头漩”是根据流体动力学而诞生的生物设计,它使海洋中的人类更从容对抗波浪冲击。
“雌雄异像”到这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在狮群的系统里,谁负责捕猎?答案是雌狮。我们也不妨认定,人类始祖也由雌性负责觅食,所以雌性头发拥有比雄性更强大的基因。
人类确实相当偏袒,为头发提供了以蛋白质为基础的优质材料,头发具有复杂的物理结构与化学组成,具有“亲水”与“防水”的双重特性。几百万年来,进化最快的人类器官就是头发,基于它是“反进化”的产物,因此它在不断寻求改变以适应陆生氛围。同时头发细胞始终处于睡眠状态,为什么它选择“长睡不醒”,是因为现时所处的环境已没有“苏醒”的必要?
现代人,特别是女性,都十分爱护他的十万根发丝,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审美”源于性选择——为了繁衍优质后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对头发这“废品”依然心存绮念?或者这就是深藏思维深处、横亘千万年、对曾经岁月的追忆。
七、走进歧途的一双耳朵
自从本文将猫头鹰和人类划入“猫头鹰总目”之后,遭到动物界的竞相抨击。反应最激烈的是体形庞大的哺乳类——大象。它们认为:象类与人类在“进化树”拥有类似地位,两只耳朵也是分居头部两侧;耳朵既然在生物位次中高于眼睛,应以耳朵为分类基准;但凡那些耳朵竖在头顶上的虎、狼、马、鹿等,是属于“竖耳朵总目”;而大象与人类,耳朵一左一右,应该属于“分耳朵总目”。
人类苦笑之余,对象朵仔细审视,发现它大如葵扇,左右分置,兼顾着平衡庞大躯体的妙用。动物界最高等的耳朵无疑属于马,它的耳朵尖小挺立如“削竹”。葵扇与削竹,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耳朵是“感知危险”的第一器官,马儿无时无刻需警戒四周的天敌;而在自然环境中,大象是“金字塔尖”生物,它完全没有天敌——这是它们耳朵的差异化根源。那么人类呢?人类始祖在进化历程中已无畏虎豹豺狼?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耳朵又再给了我们一道“反进化”的谜题。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灵长目。从此但凡提到灵长目,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类最高等的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灵长类是真兽类中的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真兽类诞生后的最早分支。而灵长目并非高度特化的类型,保留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