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

第6章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第6章

小说: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稀少,不足以筛选出能够维持多个世代的后代。任何种群的生存繁衍必须要有一定的数量,而要实现物种的显著进化,则更需要庞大的种群。如果说人类的祖先发源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并且在这个地区里面由于种种原因,不断地有小股的氏族或者部落迁徙到远方,那么能够提供进化所需要的种群数量的,就只有在比较小的局部区域里转移并且相遇、发生群婚的祖先了。当我们的祖先真正开始觉得伊甸园过于拥挤,而豪迈地向世界各地进军并且留下久存于世的后代的时候,我们应当赞美我们的祖先,他们已经拥有了多么伟大的力量。有了足够庞大的人口,有了足够先进的石器工具,有了足够完备的生产技术,以及有了足够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我们的祖先才能真正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他们的血脉。正是因为如此,恩格斯才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令世人惊奇的“海猿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哈代认为化石断档期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在陆地上生活,而是生活在海洋之中。这意味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几百万年的水生历史。哈代说:地质史表明,800~40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所以迫使部分古猿到海洋中生存,并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地壳再次变动,海水退却,本已适应了海洋生活的海猿于是不得不重返大陆,这就是人类的祖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哈代收罗了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所反映的特征在陆地的灵长目动物身上明显缺乏,而在海豚、海象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十分明显。哈代的证据包括:①除了人类之外,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有浓密的皮毛,惟独人类与水兽一样,皮肤十分光滑,缺乏体毛;
  ②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没有体下脂肪,而人类却有很完善的体下脂肪,这一点与水生海兽相似。这个特点明显是为适应水中生活而形成的;
  ③人类具有泪腺分泌泪液及排出盐分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在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中找不到共同点,惟有水生哺乳动物独有;
  ④人类所具有的正面性行为,仰卧睡觉及出汗等生理现象,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身上没有,而与水生动物类似;
  ⑤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有极精细的盐分摄入和调节机能,一旦盐分缺乏,就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存活动。而人类却和水生海兽一样,对体内盐的摄入没有调节机能,这说明人的进化基因的该项功能是在海水中定型的。因为在海水中,不需要调节盐分的摄入量;
  ⑥人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所谓“潜水反应”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呼吸暂停、心跳变慢、全身脉血管血流量减少。此时,富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骼及其他器官,而是全部集中至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机体———大脑和心脏,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数分钟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⑦人类女性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而人的初始阶段———婴儿,则喜欢水,并伴有游泳的本能,这说明人类与水的关系非同一般;
  ⑧人体含有70%左右的水分,大大超过所有陆生灵长目动物体内水分含量。
    哈代的“海猿理论”问世后,得到了很多人类学家的支持,但也出现了反诘的声音,反诘的理由主要包括:①海猿在海洋中生活了400万年,并获得了一些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特征,但重返陆地后,为了适应陆地的生活条件,也应该丢掉这些不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如不能对体内盐分进行精确的控制等,为什么在重返陆地后的几百万年中这些特征没有丢失?这显然是违反进化规律的;②对于造成的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海猿理论”仍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因为现在人们在大量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找到过海猿的化石。显然这一理论又陷入了另一个方式的化石断档现象;③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则得出,人与猿开始分化的时间距今500~400万年,这一点并不支持“海猿理论”。
  汗毛的走向
  我们背上汗毛的走向与其它猿类的情况不同。我们的汗毛成对角线走向,向后面偏中间方向指向脊柱。这种走向正是游泳时水流过背部时的方向。假如背上的毛先发生走向变化,继后才脱落的话,这个走向的变化正是为了减少游水时的阻力。同时还有人指出,我们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在所有的灵长目之中,唯独我们才有一层较厚的皮下脂肪。这是与鲸鱼或海豹的脂肪对应的东西,是补偿和防止能量消耗的装置。
  
  
  敏锐的手掌感觉
  一只相当粗糙的手可以握住棍子和石头,这毕竟是事实;可是在水中摸食物却需要一只感觉细腻而敏锐的手。从树上走下地生活的猿类,最初就是在水中取食而进化出了一双异常灵敏的手,然后又把它们传给后代狩猎猿的。
  
  灵长类动物,人类是唯一会流泪的
  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在缺少盐分的陆上进化发展的动物,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浪费”盐分的生理特征的。1983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研究比较了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平衡的生理机制,他的研究也提示:人类的流泪可能起源来海兽泪腺的泌盐机制。海猿学说也许是目前唯一能解释人类流泪起源的学说。
  
  长的阴茎
  人类的体形只有大猩猩的一半,但是却拥有比大猩猩长的多的阴茎,人类的阴茎平均有13…15厘米长,而大猩猩,只有可怜的3厘米。为什么人的阴茎在相对和绝对值上都大大的超过大猩猩呢?这是因为人类的雌性拥有更长,更加不容易到达子宫的阴道,而这是对水生生活的一种适应。
    水生的生活环境,对一些物种的交配活动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会导致雄性的阴茎伸长,例如在陆生的鸟类和爬行类中,根本无须阴茎这个东西,只须要把彼此的泻殖腔口对口紧密接触,就可以完成交配了,可是水生环境中就不是这回事了,必须保护精液不被海水污染,因此水生的乌龟、鳄鱼,还有天鹅、鸭子这些水鸟都进化出了阴茎。
    另外,女性方面除了阴道变得更长之外,大阴唇和处女膜的出现也是对水生生活的一种适应。
    处女膜,在水生哺乳动物类的海豹和齿鲸身上也有发现,虽然在马达加斯加的狐猴身上也有发现,但在所有猿和旧大陆猴身上都没有类似的结构,它在人类身上的出现,并不象是直接从原始的灵长类祖先身上继承下来的,而更象是由于水生生活而重新具备的。在水生的哺乳类中,这也是趋同进化的一种表现,没有太多亲缘关系的物种都同时产生了类似功能和结构的器官。
  “露茜”的南猿化石
  1974年,一支英法联合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发掘出了一批十分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其中一具被命名为“露茜”的南猿化石,生活在300万年前的时代。其肩关节灵活,上臂可以向前向上伸直。传统进化论认为,这种现象是抓攀树枝的证据。而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用手抓攀的手臂就应该强健有力,臂骨和指骨也应是相当长。可是正相反,“露茜”的手臂细弱,臂骨和手指骨短小,下肢骨也较短小纤弱,根本不适合攀爬树木的需要。对“露茜”骨髂和这种结构的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样:生活在水里的海猿,由于水的浮力,它们的四肢不必像陆上其他灵长类那样强健有力;其脚趾细长而弯曲,则是为了适应在海底泥沙上行走的需要;其髋、膝、踝关节转动灵活,为的是在游泳潜水时掌握方向,控制速度。
  另外,“露茜”的骨盆特征也与海洋哺乳动物的骨盆特征相似。“露茜”的骨盆粗壮结实,而且又宽又短,似乎与其细弱的下肢很不相称。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进一步佐证了由于水的浮力,海猿不必完全靠下肢来支撑其全身重量,致使下肢没有得到充分的进化。
  十二、万古情牵的淬毒匕首 
  
  
   同类争斗是遍及自然界的现象,由于两性在繁殖上早有严格分工,雄性进化出特异行为:雄性相争,其目标是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选择”繁衍更为强壮的后代。此外,与交配无关的争斗,通常也由雄性“附带”来完成。例如:为了使“食物链”良性运转,避免大家都挤在一起将食物清空,雄性将以打斗来决定“领地”的归属权;失败一方惟有远走他乡,保证了物种的合理配置。 
  
   人类有别于动物,男性决斗的形式与内容均震惊动物界。以下转述一个深黑色的幽默:若干年后动物统治世界,人类战败成为奴隶,男人被用以决斗来取悦众生。罗马斗兽场内,两个健壮的男人在打斗,其中一方明显占优,裁判已准备宣布胜利者,但胜方却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对手杀死了。观战的众生一阵惊愕,随即爆发狂热的欢呼,齐声叫喊:“吃了他!吃了他!”获胜者终究人性未泯,他面带鄙夷之色,冷然说道:“人,怎么可能吃人?”动物们一片鼓噪,厉声质问:“你不吃他,为什么要杀了他?!” 
  
   这一个质疑人类无法解答。既然不以同类作为食物,为什么在对阵中将对方杀死?这并不符合生命传承的哲理,不符合动物繁衍的法则。人,为什么是如此另类?自此,动物界一致认同,将人类这一种怪异的生物,单独放置一个“界”。人类被正式踢出动物界,在“真核总界”之下,分设“人界”和“动物界”。 
  
   人类一直希望与动物分道扬镳,却想不到是这种情形之下黯然出局。 
  
   动物界的同类相争,皆由雄性扮演主角。争夺交配权之战历史悠久,使雄性拥有攻击的天赋。同类相争必须有“度”,假如斗得太狠,导致死伤累累,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搞不好会让种群自取灭亡。尤其是那些具有致命武器的动物,更需小心翼翼,“仪式化对战”成为首选模式。
  
   响尾蛇拥有致命毒液,兼且它的咬噬是红外线感应器官的自动反射,具有半自动化的特点。因此响尾蛇相互争斗时,总会相当谨慎,控制好自己的咬噬本能。战斗拉开帷幕,双方先配合着摆好POSE——两条响尾蛇头部相靠、颈部侧贴、尾部缠绕,其中一方出招:突然向上窜起,利用地心吸力重重将对方压倒!未分胜负?那就再来一次,重新再摆个POSE。
  
   说起摆POSE,犀牛更是当中的翘楚。犀牛头部长有尖壮犀角,配合强劲的冲击力,大幅提升了这柄“重型匕首”的威力。两只公犀对阵,首先是近距离相对低头静立,双眼斜斜瞄着对方,估摸着眼前匕首的长度和硬度,以及拥有者的体型和强健程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战斗开始!咦,怎么它们不动?原来还在揣摩……战斗又开始!喂,怎么双方还是不动?原来它们已决出胜负,落败的一方心理已崩溃,黯然神伤地转身,缓慢举步,逃离决斗场。
  
   角马与野牛形态类似,颈部厚皮适合抵御猛兽的“截脉之法”。但雄狮另辟跷蹊,它选择咬住角马的口鼻令其窒息,从而使角马成为雄狮的主要猎杀对象。野牛需要面对的是同样恶劣的环境,但频繁上演的“公牛对决”——这一幕成功的“表演秀”,使狮虎产生了心理负担,假如不是形势所逼,它们避免与公牛正面为敌。
  
   公牛交锋时,选择一处裸露的地皮,首先使用“震”字诀,用牛蹄震松土层;然后采用“铲”字诀,各自用巨大的牛角将地皮铲得尘土飞扬,场面极其壮观!在沙尘滚滚中,牛眼圆瞪运用“撞”字诀,以全身的劲力撞向对方,纵是狮虎都难以抵挡这一击,这是雄性力量的完美演绎!但别忘了对阵的另一方也有角,于是牛角架着牛角,互撞对顶角力,执行“顶”字诀,即使是失败者也决无性命之虞。
  
   这是属于动物的“仪式化”对战,不管仪式多么隆重,仅仅为了决出胜负,不会有过火的杀戮行为,否则,将会导致种群式微,自绝于天地。但人类才不管那么多,将对手杀死是他们的光荣传统。 
  
   中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决斗”,即是以生命为代价,懦弱怯战的被定义为“不是男人”,决斗前专门设置公证人,使貌似公平的谋杀行为合法化。在亚洲同样有类似行径,立下“各安天命”的“生死状”,即可在公开场合杀害同类,胜利者还被定义为“英雄”。 
  
   这就是人类的传统,更为大型的杀戮行为——战争,也被赋予耀眼的光环。我们少年时代,都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也曾经对这些英雄豪杰顶礼膜拜,且迄今未变。这确实是人类的本性,尤以男人为甚。我们为何拥有这样“反自然”的性格基因?人类发展史上,从未拥有过致命的杀伤性器官,相反犬齿逐渐退化成只适合撕扯鸡肉,上肢也仅剩下缚鸡之力……为解开上述谜题,我们尝试从男女差异上寻找答案。 
  
   “巾帼不让须眉”,这是现代人的一句口号,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人既然是动物,雄强雌弱代表了自然法则。狮子是将“雄强雌弱”演绎得最具神髓的家伙。与狮子一样,人类也是“雌雄异像”的物种,以“须眉”自诩的男性,拥有与女性迥异的特征:胡须。至于胡须的功能何在?这个疑问困扰了几代人。自然界可以参照的是雄狮:威武的鬓毛无视气候炎热,这条“颈巾”应有吸引异性的功能;此外在“仪式化”对战中避免假戏真做,蓬松“颈巾”可抵御对手利齿,以保卫头颈部。人类胡须不具备任何防御与进攻的性能,难道它仅仅是吸引异性的摆设? 
  
   “须眉”们自然不予认同,仔细探究胡须,这一种“雄毛”遍及脸面的大部分。在中国古代,上唇胡须称为“髭”,两边面颊上的胡须称为“髯”。蜷曲茂盛的“髯”则称“虬髯”,如隋末的传奇人物即名“虬髯客”。“髯”生长得比“髭”要慢,具有较多体毛的特征。现代人两颊越来越光滑,“髯”的退化明显。假如仅是“性感摆设”,不应出现“选择性”退化的迹象。从遗传学的基理考证,上唇胡须“髭”拥有更为强盛的遗传基因,无论哪个种族的男性必定拥有。按照我们的定义,这是“强势遗传”。 
  
   胡须是雌雄异像的标志,也是俗称的第二性征,它是基于雄性激素而生长。人类是一个成熟稳定的生命体,健康男人体内雄性激素几乎一致,为何胡须状况却千差万别?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是退化过程的“反复”。由此而论,人类始祖的胡须相当突出,但反观灵长目的各类猿猴,嘴上绝对没有“胡须”这多余器官。道理几乎不用解释,嘴边长出这样累赘的东西,仅仅“影响进食”这一项已罪不容恕。至于支持“水生返回”的科学家同样哑口无言,胡须必然影响了潜游的效率。这决不可能是进化的产物,那么,它究竟是什么?
  
   胡须系统构成相当复杂,男人面部的各类胡须,并非源于单一的遗传基因。嘴唇下方的胡须,是“髭”弱化后的补偿性遗传,但即使弱化,青春期率先萌芽的必定是“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