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藏秘 >

第1章

藏秘-第1章

小说: 藏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奇特氛围的地方,许多人都很向往——转经筒、唐卡、活佛、喇嘛、加持、灌顶……,这些总是让人充满了好奇心;西藏的佛教,充满了许多神秘的人物、事物——拉萨、布达拉宫、达赖、班禅等,这些总是让人有一股冲动,想去一探究竟……  唐卡(藏文thang…ka),是指装裱成卷轴式的佛画。也有人译成“汤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修行和学习的工具之一,也是西藏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  唐卡,它的原意(本意)是“卷起来”。相传它源自印度说书人为了讲故事方便所悬挂的一种挂图。“卷轴画”被称为“唐卡”,强调向上卷。因唐卡收藏、存放有一定的规矩,需由下向上卷成一束,若方向相反,则被视为不敬,或者亵渎神圣(灵)——佛、菩萨、护法神等。    唐卡的绘制始于七八世纪,盛行于12世纪。其中所表达的内容与题材主要有:  画传,如诸佛传记、祖师传、大法师传;  肖像画,如释迦牟尼像、藏王——赞普像、历代的法王像等;  本尊画,如金刚萨像、白度母像、大威德金刚像等;  历史记载画,如文成公主入藏、达赖五世觐见顺治皇帝等;  民俗画,如百戏图、乐舞图、祭祀图等;  建筑画,如大昭寺全貌图、修建萨迦寺图等;  宗教活动,如法会、说法等;  器物类,如法器、佛具、乐器等;  还有动物、医药画等。  唐卡一般是那些修学藏传佛教、体证其中义理的藏传佛教徒们用做观想和礼拜用的,也有些唐卡是作为庄严用的,一般是由在家信徒自行绘制,或请画师描绘,然后献给寺院庄严佛堂。  唐卡的主要用途,是通过简单的图形语言,将复杂而深奥的佛教哲理和修证方法表达出来,以便修学和体证;不过,也有一部分是关于艺术、文化、祭祀、风俗或者是历史的记载和人物的写真,起到记载、保存和流传的作用。  唐卡,大部分是被修学藏密的佛教徒用来修学和体证佛法的一种图文解说教科书,也是引导修学者体证密宗究竟教义的工具,因为唐卡中的人物、颜色都有它特殊的内涵,即佛教所谓的“表法”作用——通过抽象的、可解的图像语言,将佛教的教义以及修证的次第和方法,转换成为含有特定内涵、具体可解的表意语言,从而引导和帮助修学者体证佛教所说的终极境界——成佛;它包含许多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信息,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鉴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尚祈方家指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相关著作,如南怀瑾先生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陈兵先生的《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杨贵明先生的《藏传佛教高僧传略》等,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隐尘于清心斋  2004。 10。 21


第一部分:佛陀的生涯佛陀诞生(图)

  佛陀,是至善圆满的大觉者、人间最尊贵的导师。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的小国林立,在它的东北部恒河的边上有一个国家名叫“迦毗罗卫城”,国王名“净饭”。有一天,王后摩耶夫人在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的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己的身体,犹如日月光照着,特别的洁净透明;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了他梦中的情形。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的梦是什么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这个梦非常吉祥!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而且这位王子将来一定会成千古圣人,一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高兴得不得了。  释尊诞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又请观相名人——阿悉达仙人观看太子的命相。仙人仔细端详了太子的面庞,预言他将来成人之后,一定会成为统领世界的“转轮圣王”;若出家修行,则一定能悟道,并能成为至善圆满的大觉者、人间最尊贵的导师——佛陀。  摩耶夫人自从“夜梦白象”受孕之后,百病不生,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庄严论经·卷第十四》记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十月期满,摩耶夫人按当地的习俗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园(今尼泊尔的罗美德寺院处)时,见园中有一棵无忧树,花朵香艳,枝叶繁茂,便举右手欲摘一枝;这时,悉达多太子慢慢从夫人的左胁降生了(《过去现在因果经》)。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著名王族甘蔗王的后裔,父亲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处)的国王。  释迦牟尼,为梵文Sakyamuni的音译,也有译成“释迦文”的。释迦,是一个部落名称,意思是“能”、“能仁”;牟尼也有译作“文”,意思是“忍”、“寂”、“寂默”等。释迦牟尼,合起来的意思就成了“能仁”、“能忍”、“能仁寂默”,或者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尊称,他本来的姓是“乔达摩”(梵名Gotama…Gautama),出家前的名字为“悉达多”(梵名Siddhattha…Widdhartha)。  乔达摩,旧译“矍昙”,是他的姓;悉达多,是他的名字,意思是“吉财”或“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玄奘大师解释为“—切义成”,就是“义成就者”之意。总之,是“吉祥、功德、殊胜”的意思。  悉达多出生年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说法竟有60种之多。现代比较公认的是,他生于公元前565年(一说是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同时,但比孔子早逝7年。此说我国及日本、印度等国学者比较接受。  唐卡中的描绘与上所说略有差别。这幅唐卡描写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情况:图中上半部,是说明释尊的前身是白幢菩萨,以“兜率天”的身份向天界众神说明“创教”的因缘,弥勒菩萨暂让其位,变成了大象;而“兜率天”不久将降临人间,投胎到母亲——摩耶夫人的胎里。接下来的描绘(中央部分)是说,摩耶夫人正伸手到无忧树欲摘树叶时,释尊从右边腋下诞生的情形。左侧描绘的是:在迦毗罗卫城郊外的蓝毗尼园,为纪念释尊诞生而建的佛陀纪念塔。下方所描绘的是:释尊诞生之后,天界的众神们从空中降下甘露;右侧方为“帝释天”在向佛陀奉献白色的螺贝,左侧方奉献“法轮”的四面神为“梵天”。    佛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一种真实言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谓: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但又亦宗教亦哲学亦科学,而为世界所必需。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第一部分:佛陀的生涯学艺与四门出游(图)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至为感人——他以一国太子之身,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舍弃了王位与娇妻、爱子,最终开创了伟大的宗教——佛教。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太子是由姨母摩诃波波提(净饭王的第二任夫人)抚养成人的;她把太子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仍旧在幸福而舒适中生活长大。  7岁时,太子就开始读书了。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地研读“五明”(见《序言》)和“四吠陀”,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梨俱吠陀》(梵文Rig…Veda)即宗教的赞歌;《沙摩吠陀》(梵文Yajur…Veda)即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梵文Sama…Veda)即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闼婆吠陀》(梵文Arharva…Veda)即俗世相传的咒术。聪明的太子,能闻一知十,不到几年(12岁时),便博闻并通达了一切学问;后来又学习兵法和武术,也都很快就精练了。有一次,在王族子弟的比武会中,他表演了优秀的体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艺:诸王子中射得最好的也只能一箭射穿三鼓,太子却能一箭射穿七鼓。  青年的悉达多王子,天性喜欢清静。他对于宫廷中的声色娱乐生活,常会感到厌烦,想出门游赏大自然的景物。  在他14岁那年,有一天,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位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感到“人终会变老,应该如何避免?”如是心中顿生忧郁、苦闷,无心游玩而返回宫中。  又有一天,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端,悉达多王子十分怜悯病人,但又觉得“人人都会生病,怎样才能幸免呢?”,如是心中顿生忧怖,失落而归。  又一天,他从西门出游,见到一个死人,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秽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葬。悉达多王子又感到了“生命真是脆弱无常,死相恐怖,逼迫无暇,如何才能避免?”遂觉惶恐,苦闷而归。  又在某一天,悉达多王子又出北门游玩,却见到一位沙门(出家修道的人),相貌不俗,威仪有度,举止安详。王子问他:如何才能达到这么好的心境?沙门告诉王子要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非常欢喜,心生出离,决定要放弃荣华富贵和一切享乐而出家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等一切苦恼。  这幅唐卡的画面描述的就是:中间部分是迦毗罗卫城,后宫是太子悉达多的娱乐和享受场所,在它四周是描述了太子四门出游的情形。右边是太子与年轻的释迦族武士在学习射箭之术;左边是释迦族的年轻力士们在较量角力,太子在一旁观看。图的右上方描述的就是太子决定出家,乘着黑夜悄悄告别了妻儿,骑着爱马——犍陟,带着忠实的仆人车匿,离家出走修道去了。    佛教,自创立至今,虽然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但它慈悲与博爱的光芒照耀着寰宇,至今不衰,并为世界所公认。


第一部分:佛陀的生涯出家(图)

  出家,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有为一己之私出家,有为一国出家,有为全人类而出家;发心有多大,成就必然有多大——释迦牟尼佛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出家,所以他受到了一切人的尊崇。    图中左下方绘画的就是牧羊女——苏耶妲(Sujata)向释尊奉献乳糜的情形。    有一天,悉达多王子想好了一定要出家修道;于是,在一个安静的深夜,他偷偷告别了爱妻与幼子,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劝说,想惊醒宫中的人,不料一个个都是酣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好白马。  王子跨上爱马——犍陟,取道北门,车匿紧随其后。佛经上说太子是“骑马逾墙而出的,马刚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大梵天天主——帝释天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时,曾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乘着茫茫夜色,横渡小溪;到天明的时候,已到达百里之外了,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森林中——也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这幅唐卡描述的就是太子出家的情况:图的中央部分绘画的就是,太子出家时以刀将头发自行剃掉而做沙门;右下方是说,未来的释尊——太子,他的头发被忉利天的天神收集在一起;上方是诸天神欲供奉太子的头发将头发搬走;后面描述为纪念释尊出家而建的释尊发塔;左边是说净居天的天神奉上太子出家要穿的袈裟。图的上方两边描述的是“太子在苦行林中修行情景;但依之而修后,感觉不能彻底解脱一切烦恼,不能断其根本,知非究竟,最终放弃……”,个中详情如下:  当时印度沙门(各种教派中凡出家修行的人的总称)的修行,主要有“苦行”与“禅定”二途。悉达多太子先拜王舍城郊外的有三百徒众的阿罗兰仙人(Aradahkalama)为师,行禁欲之“梵行”,修学禅定三年,深入佛教所说的定中唯见无所有的“无所有处定”,尽穷老师的修证,但是并没有从中发现足以解脱生死的方法。于是,他又拜访了有七百徒众的郁头兰仙人(Udraka…Kamaputra)继续修习禅定,深入更高一级的“非想非非想处定”,证到了佛学所谓“世间禅”的最高境界,但是依然没有见到究竟的解脱大道(释尊所师事的这两位瑜伽师,学术界认为是婆罗门教“数论派”的先祖)。  悉达多太子离开郁头兰仙人后,赴伽耶(Caya)城南外的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中,与苦行沙门为侣,修习苦行。据佛典记载,释尊自称修习过“长立不倒”、“卧于荆辣之上”、“拔除须发”、“在烈日下曝晒”等苦行,并根据苦行者“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生火,须清除体液,才适宜于接受知识相而觉悟”的类比推理,不食烟火熟食,甚至吃过种子、草、牛粪,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最后绝食修定,直到呼吸完全停止,能听到体内的血液在暗中流淌,顶骨欲开似裂,腹中痛如刀绞,全身发热似入火坑。这样六年下来,身体干瘦到了极点,两目深陷,全身仅剩皮包骨头,由于定力的维持,虽然心中还觉清爽,但他所追求的解脱之道,却依然不见踪影。于是,他放弃了苦行,到附近尼连禅河中洗了个澡,接受了尼连禅河边经常放牧的牧羊女——苏耶妲(Sujata)乳糜的供养,恢复了身体的健康。然后来到一棵毕钵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敷吉祥草垫而坐,并发誓言:“我今若不证得无上大菩提,宁可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于是,他决意独辟路径,开创一条解脱之道。他还是用最初所学的“禅定”方法,调和了身、心诸息,克服了杂念、睡眠、昏沉;“降魔”之后,次第进入于初、二、三、四禅,苦乐皆舍,万虑俱寂,心如止水,清静澄澈。在如此寂静的情况下,超心理的潜能依次发现;据称:他于初夜时证得“宿命通”,能“忆念久远初始事,前世所经如昨暮”,继而又证得了“天眼通”、“他心通”、“神变通”;自己和众生生命流转的情景,一一现前。释尊把生死轮回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内心,推究到最后,认为“无明”乃引起生死苦恼的最终根源。据称他以智慧反观,灭掉了无明,即于“无明”灭处生“明”、生“智”、生“觉”,当天色破晓、明相现(或明星出)时,豁然大悟,解脱一切系缚,穷彻宇宙人生的实相,成为“佛陀”——大觉者,具足的尊称为“阿多罗三藐三佛陀”,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觉悟真正圆满、至极无上的大圣智者”。    禅定,是许多宗教中不可缺少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共法”,也是现代人研究“人体科学”最好的实践方法之一。    悟,是一种心境、一种哲理境界;不管是宗教、哲学、乃至一个常人,都可能有他自己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悟”——只要是善良的、无伤害的,那么都是值得庆幸的。


第一部分:佛陀的生涯降魔与成道

  释尊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现在名为“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钵罗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能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正了姿势和思想,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定思维。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着宇宙人生的缘起根本和生命本源,经过长时间的思维观察,欲明了一切万法的最终根源。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