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藏秘 >

第5章

藏秘-第5章

小说: 藏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梵文而烦恼,就在无意间打盹的时候,忽然梦见一位空行母对他说:“犹如春蚕儿,以丝缚自身;由恋故乡土,堕入魔网中;欲求解脱者,速即往北去,克什米尔地,复往东、西印,如流遍游学,返藏译正法,定能善其事。”后来,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了印度;在印度待了长达10年的时间,依“纳若达巴”(一译“那洛巴”)等诸大学者为师学习正法;他前后出西藏三次,跟随过75位大师领受教益,听受了大量的广大教授与方法,学通了“讲学”、“辩论”、“写作”、“翻译”以及许多显、密修证教法,成为藏传佛教“后宏期”里极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他返回西藏后,在阿里古格王——意希沃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了便于翻译经典和弘扬佛法,古格王还专门修建了“托当色林寺”,仁钦桑波就一直驻锡在该寺。仁钦桑波曾翻译、校订过显教经典17部、论典33部、密教“怛将罗”(即“经咒”)108部;尤其是他所译的马鸣论师所著的《医学八支集要》,以及克什米尔学者所著的《集要广注·词义月光》等医学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广传于西藏,而且因王太后接受了雅隆的医师——奇曼的劝请,由益希华于王宫中校订后刻为汉文版而广为流传,从此藏族的医学有了新的发展。他还翻译了不少关于“文法”、“工艺”方面的著作,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仁钦桑波毕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后来的西藏的学者们将他的译著视为“范本”。藏族历史上,把他之前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旧密咒”,而将他及以后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新密咒”。由于仁钦桑波的巨大功绩,继任的阿里古格王拉德尊称他为“金刚阿黎”(意为“金刚上师”),还将普兰的协尔地区赐封给他作为“却溪”(即庄园,又称“溪卡”,即封赐给寺院作为僧人的经济来源)。从此人们把这一“封赐溪卡”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开始。  仁钦桑波一生致力于学法和译经。1042年,当61岁的阿底峡大师来到古格时,仁钦桑波虽然已经是85岁的高龄了,但仍拜阿底峡为师,学习一些密宗的教法。该师于藏历第一绕迥之木羊年(1055年,宋至和二年)圆寂,终年98岁。  仁钦桑波的译著很多,显教方面有:《圣者尼乾子问无我义经》、《圣者涅小经六十首》;密宗方面有:“正述文殊师利”十四章,“显说根本续”十万首,“胜乐小密续”五十一章,共七千一百首,“不共注释续”(续部王)六十九章,“佛说一切金刚三业最胜秘密大教王经”十章,“后续”一章,“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十章,“持金刚世系中,“大教王经”、“佛说一切如来密集根本续后四续”、“外续”九卷,“一切密咒大教王经”、“金刚手蓝应三世律续”第五章,《丹珠尔》经中的《殊胜颂广释》等等。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他主持译经的情况,右上方是他的本尊“黑文殊”,左下方是他的护法神。    他前后出西藏三次,跟随过75位大师领受教益,听受了大量的广大教授与方法,学通了“讲学”、“辩论”、“写作”、“翻译”以及许多显、密修证教法,成为藏传佛教“后宏期”里极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第三部分:四大祖师噶玛·让琼多杰

  顺治皇帝赐给让琼多杰“圆通佛法性空噶玛巴”的封号。    “让琼多杰”(1284—1339),是藏语,汉文意译为“自然金刚”;让琼多杰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第三世活佛,于藏历第五绕迥之木猴年(123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生于后藏吉隆帕巴哇迪寺南岗许英(后藏贡塘)的地方。父名曲欠,母名觉姆央珍。7岁从堪布绰普喜饶为师出家,18岁受比丘戒,广学“噶玛噶举”、“宁玛派”、“希解派”等许多教法。后来去西康地区云游教化,在类乌齐一带创建了噶玛派的“拉登寺”;后又在后藏的萨迦、江孜等地传法。公元1326年曾到拉萨。后又去西康噶玛地方修整寺庙,收徒传法。1325年被迎至工布,在那里建造了许多寺庙。后来又到了多康,修建曲河的铁索桥。金羊年(1331年)元朝文宗皇帝派“金册使者”贡布称青等抵前藏,迎请让琼多杰于工布,宣读了召请的诏书。让琼多杰于二月一日从堆隆楚普出发,十一月十八日至大都(今北京),而元帝已于八月十二日逝世;但让琼多杰受到皇太子惹纳室利的盛大欢迎。后皇太子去世了,他的哥哥继承皇位,即“顺帝”。让琼多杰为元顺帝、皇后及大臣们等举行了密法灌顶;元顺帝赐给让琼多杰“圆通佛法性空噶玛巴”的封号。火狗年(1334年),让琼多杰准备返回藏地时,元顺帝赐给他的弟子采巴司都以“国师”封号及印玺,并重赏了楚普噶玛寺,颁给了“饶益全藏”之敕书三道,成为建造《甘珠尔》、《丹珠尔》助缘。回藏后,造金银写本《甘珠尔》160函。火鼠年(1336年),帝又遣“金册使者”三次入藏,召请让琼多杰再次进京。让琼多杰八月启程,于次年(1337年)三月一日抵达大都,欢迎盛况,更胜以前。史载:当时京都发生了大地震,让琼多杰和元顺帝一起前往帷帐之中,得以安然无恙。56岁时,即土兔年(1339年)六月十四日,让琼多杰圆寂于大都(即北京)。  让琼多杰的弟子较多,最著名的有扎巴僧格、克珠·菜敦巴、达那国师贡杰、采巴司都国师、亚德班钦、贡钦·妥布哇等。他的著作有《佛百行传》、《甚深内义本释》等2函及抄本1卷,及有关历、算、集论等著述。    这幅唐卡描绘的就是他修学忿怒本尊的情景,左下方为他的护法神——格萨尔王。    顺治帝赐给他的弟子采巴司都以“国师”封号及印玺,并重赏了楚普噶玛寺。  班禅喇嘛  何为“班禅”?  班禅(藏语为Pan…chen…Aer…Te…ni),是“班禅额尔德尼”的简称,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的尊号之一,被认为是“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一译为“无量寿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的首领——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赠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尊号中的“班”字是梵文“班智达”的缩写,意为“通晓五明(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知识的大学者”;“禅”字是藏文“钦波”的缩写,意为“大”或“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英武的人物”。从此“班禅”成为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班禅洛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之后,“班禅额尔德尼”这一称谓被确定下来,当然,一般简称为“班禅”。  “班禅喇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转世系统之一,和“达赖”一样,同属格鲁派(俗称“黄教”)的最高教主。“班禅”是札什伦布寺系统寺庙的最大活佛,同时主持后藏政务。据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何为“喇嘛”?  “喇嘛”,是藏语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音固茹)两字意译过来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一般人容易把“喇嘛”误解为“活佛”,意为“活着的佛”——这是不对的,西藏佛教中并没有这回事,这只是汉地对这一称呼的误解。只能说,某些人可以自在地转生,例如达赖喇嘛,这种人被称为“化身”(sprul…sku)。


第四部分:一世班禅克珠杰·格勒巴桑(图)

  他是藏传佛教中令人敬仰的大师——宗喀巴的最重要的“心子”之一。    “一世班禅”克珠杰(1385—1438),于藏历第六绕迥之木牛年(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诞生于后藏拉堆多雄的曲沃地方(今西藏昂仁境内);父名根噶札西,母名乌占嘉姆。他童年时就在萨迦寺出家了,拜“萨迦派”的高僧——僧格坚赞为师,受了沙弥戒。16岁时去昂仁寺与珀东班禅等人辩论经教,并获得胜利,因而声名远播;之后,又重返萨迦寺,从吉尊热蓬娃学习密法。18岁时到前藏听宗喀巴大师讲经,宗喀巴当时向他讲说了“三藏”,并得授“大灌顶”;克珠杰对宗喀巴的渊博知识非常钦佩,内心生起极大的尊崇。返回后藏之后,又在江孜的巴郭曲登寺师事著名的高僧仁达娃·循努洛哲,向他学习《中观论》《因明》《般若经》《俱合论》《律经》及密宗经典,并受了比丘戒。  22岁时,克珠杰再次到前藏,并正式拜宗喀巴为师,从此成为宗喀巴的忠实追随者;后来克珠杰将宗喀巴所创立的“格鲁派”大力弘扬,到处讲经说法;而他主要是阐述宗喀巴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  当时因教派之争,其他教派对“格鲁派”多持敌对态度,有时还极力地贬低和诽谤。据说有一位声望较高的法王叫绒青巴常常贬低“格鲁派”;于是,克珠杰专程去找绒青巴,与他进行了长时期的辩论,结果,绒青巴辩败认输。这事传得很广,克珠杰因而声望大振,公认他是宗喀巴的“第二”大弟子(第一大弟子是贾曹杰——宗喀巴最得意的门徒)。  1432年,贾曹杰·达玛仁钦园寂后,甘丹寺的全体僧众公推克珠杰继任甘丹寺第三任赤巴(即法台);克珠杰任“法台”长达8年之久,为了巩固和发展“格鲁派”,他尽心竭力、全力以赴。在他任职期,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各方募捐,筹集大量的资金,并在存放宗喀巴肉身银塔的“藏式”大殿的顶上,建了一座“汉式”的金顶,故甘丹寺又俗称为“金瓦寺”——这是甘丹寺历史上建筑的第一座金瓦寺。  克珠杰追随宗喀巴长达12年,对宗喀巴的思想和成就他有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因此,由他撰写的《宗喀巴传》,内容丰富、材料详实、见解深刻,对阐释和弘扬宗喀巴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克珠杰的著作达80多种,其中:《时轮注疏》《喜金刚注疏》《因明注释》《宗喀巴传》等最为著名。  克珠杰于藏历第七绕迥之土马年(1438年,明正统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圆寂,终年54岁。    这幅唐卡的左上方是宗喀巴大师,右上方是本尊神“大威德金刚”,左下方为护法神“四臂大黑天”。    克珠杰,是全藏敬信的尊者宗喀巴大师的首要弟子,在藏传佛教史上声名显赫。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政府追认克珠杰为“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第四部分:一世班禅二世班禅 索南曲朗(图)

  凡是和索南曲朗辩论过的人,都败在他的手下,他因此而声名大振。    “二世班禅”索南曲朗(1439—1504),是于藏历第七绕迥之土羊年(1439年,明正统四年)正月十日诞生在后藏恩萨(今日喀则江当区)的地方。索南曲朗幼年时就到甘丹寺出家了,被当时担任甘丹寺“法台”的巴索·曲吉坚赞收为弟子,学经多年,精通“显”、“密”二宗,特别擅长于辩论;当时甘丹寺有3000多僧人,但凡是和索南曲朗辩论过的人,都败在他的手下,因此他的声名大振。  中年以后,索南曲朗返回后藏,在恩萨寺(又译作“安贡寺”)招收徒弟,传授“格鲁派”的教法。他担任了恩萨寺“赤巴”(即“法台”),并主持日常的寺务,时称“恩萨活佛”;他专心于著述,还派弟子到各地去传播“格鲁派”的教义。索南曲朗天生性格温和,并潜心佛事,在“政教”事务方面则没有太多的建树。  他于藏历第八绕迥之木鼠年(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圆寂,享寿65岁。后来被清朝政府追认为“二世班禅额尔德尼”。    这幅唐卡的左上方是本尊佛的双身像,右下方是护法神“吉祥天女”;中间是索南曲朗,他戴着一顶“格鲁派”标志的帽子——黄色帽子。    他后来被清朝政府追认为“二世班禅额尔德尼”。


第四部分:一世班禅二世班禅 恩萨·罗桑丹珠

  “三世班禅”罗桑丹珠(1505—1566),是藏历第八绕迥之木牛年(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正月初四降生在后藏恩萨(今日喀则江当区)的地方;他与二世班禅索南曲朗是同一个家族。  罗桑丹珠在11岁时,便到拉萨的仁孜寺出家为僧,拜该寺的喇嘛格白堪钦为师,并受了沙弥戒;少年时期,他主要学习的是“显宗”;后来,到后藏各大寺院,拜了许多高僧为师,研习了《集密金刚灌顶》《菩提道次第》《时轮全刚》《大成德金刚》等密法,对“显”、“密”二宗有了较深的体证。中年以后,曾云游后藏各地,宣讲格鲁派的教义;并招收了许多门徒,对格鲁派在后藏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晚年时,他一直是在恩萨寺内闭关静修,并撰写了一部阐述格鲁派教义的著作。由于罗桑丹珠在后藏地区有较高的声望,恩萨寺僧众确认他为索南曲朗的转世活佛,后来被清廷追封为“三世班禅”。  罗桑丹珠于藏历第九绕迥之火虎年(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圆寂,享年62岁。  这幅唐卡中,右上方是他的本尊“大威德”双身像;右下方是他的护法神——阎魔天;中为他本人持经讲法之状。    西藏的藏族民众都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因各个教派的宗教领袖多是学修并重、品德高超,所以人们都乐于向善。  班禅,在西藏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威信,是藏族人民的精神领袖;因特殊的人文背景,历世班禅与达赖一样,都是杰出的政治领袖。


第四部分:一世班禅四世班禅 罗桑却吉坚赞

  罗桑却吉本人谦虚地说“自己德性不深,佛法浅薄,只是—个普通的僧人,并非‘活佛’。”    “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1570—1662),意为“善法幢”,于藏历第十绕迥之金马年(1570年,明隆庆四年)诞生在后藏拉珠嘉尔(今日喀则)的西面兰伦热布庄园之竹加白哇村,父名措协才让班觉,母名措嘉,他幼时的名字叫“曲嘉华丹桑波”。  13岁时,被送到恩萨寺出家,从克智桑杰益西受沙弥戒,赐法名“罗桑却吉坚赞”,简称“罗桑却吉”。有一次,江孜八果曲丹寺的高僧慈诚来恩萨寺传法,并与该寺的喇嘛辩经;他发现罗桑却吉虽然年幼,却精通佛经、很有辩才,因此大为惊奇;于是,他请罗桑却吉到自己的卧室,向他敬献了茶水,赠送了他一件黄色的斗篷,并请罗桑却吉给自己传法。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恩萨寺,僧众一致认为罗桑却吉就是罗桑丹珠的“转世灵童”;但罗桑却吉本人却谦虚地说“自己德性不深,佛法浅薄,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并非‘活佛’。”  1583年2月3日,恩萨寺为罗桑却吉举行了“坐床”典礼,拥立他为恩萨寺的“赤巴”(即“法台”)。之后,又应岗坚的曲培寺之请,兼任了该寺的“赤巴”。这时,札什伦布寺的第15任法台卸任,札寺僧众来迎请罗桑却吉前去担任该寺的第16任“法台”。  水兔年(1603年),罗桑却吉创立了札什伦布寺的“传召大法会”,规定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十六日为会期,其内容与拉萨大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