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二战回忆录之大同盟 >

第27章

二战回忆录之大同盟-第27章

小说: 二战回忆录之大同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一装甲师对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我军与之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亚历
    山大将军对战斗进行了如下的描述:①
      10月27日,敌人的装甲部队以惯常的方式对我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他们利
    用所有德国和意大利的坦克对我军发起了5次攻击,但寸土未得,损失惨重。对他
    们来说更为糟糕的是,我方的坦克采取守势,损失较轻,敌方的损失比我方大得多。
    敌人于10月28日卷土重来。为了发现我方薄弱地点以及反坦克炮的位置,敌人在整
    个上午对我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仔细侦察。下午落日时分,敌人集中兵力发动了猛烈
    的进攻。由于我们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都可以远距离作战,敌人的侦察没有取得和往
    日一样成功的效果。当敌军试图集中力量发起最后攻击时,皇家空军再度以摧枯拉
    朽之势参加了战斗。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我军出去的轰炸机在3英里长、2英里
    宽的敌军集结地带投掷了80吨炸弹,敌军尚未编好队形即被击退。这是敌军最后一
    次为掌握战斗主动而发起的攻击。
      就在10月26日和28日,敌军三艘极为紧要的油轮被我空军击沉;对于陆战不可
    或缺的空中作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① 电报发于11月9日,此时战斗已经结束。——原注
              *  *  *  *  *
      蒙哥马利此时为决定性的突破(“增压”作战计划)进行了计划与部署。他把第
    二新西兰师和英国第一装甲师从前线撤出,后者在腰子岭击退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斗
    中战绩卓著,目前急需整编。英国第七装甲师、第五十一师和第四十四师一个旅集
    结一处,形成了新的后备力量。此次突破将由新西兰人、英国第一百五十一旅、第
    一百五十二旅和第九装甲旅为先锋。
      经过连续苦战,澳大利亚人快速向前推进,取得了辉煌战果,使整个战局对我
    方十分有利。11月2日凌晨1点,“增压”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在300门大炮的掩护
    下,附属新西兰师的几个英国旅突破了敌军的防区,第九装甲旅率先冲向敌阵。但
    在通往拉曼的道路上,他们发现,一条由反坦克武器构成的强大防线阻挡了他们的
    去路。经过长时间的战斗,该旅遭受了严重损失,但却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通道。英
    国第一装甲师于是便由此通道向前开进。此次战役中的最后一次坦克战开始了。敌
    人集中所有剩余的坦克对我军突出部的每个侧翼展开了攻击,但均被我军击退。这
    是最后的决战,但即使是在第二天(3日),据我方空军汇报,敌军虽然已经开始撤
    退,通往拉曼道路上的敌人后卫部队却仍然纠缠着我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使之无法
    前进。希特勒发布命令,禁止德军后撤,但这一问题已不能由德国人来决定。我军
    只需在敌人的阵线再打开一个缺口。11月4日凌晨,第五印度师在特勒阿格及尔以
    南5英里发动了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猛攻,攻击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此时,我军已
    经赢得了战斗。他们最终扫清了前进的障碍,横越广阔无根的沙漠对敌军实行追击。
      隆美尔正在全线撤退,但运输工具和汽油只够一部分部队使用。德国人虽然作
    战时很勇敢,此时却先乘上车辆逃走了。6个意大利师的成千上万名士兵被丢在沙
    漠中;他们缺粮缺水,除了束手就擒、被关人战俘营外,别无出路。战场上遍地都
    是被击毁或丢弃的坦克、大炮和车辆。根据敌方自己的记载,德国装甲师在战斗开
    始时共有可供作战的坦克240辆,到11月5日时仅剩38辆。面对我方空军的优势,德
    国空军已经放弃了无望的战斗;我方空军几乎如入无人之境,对敌军狼狈西撤的大
    批部队和车辆进行了全力攻击。隆美尔自己也曾对皇家空军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给予
    高度的评价。①他的军队已被彻底击溃;他的助手冯·;托马将军以及9名意大利将
    领都已成为我军的俘虏。
      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军可望全歼在逃的敌军。新西兰师奉命向富卡追击;但当
    11月5日到达该地时,敌人已经逃脱。当时我们还有一次机会,即可以在马特鲁港
    截断敌军的退路。英国第一和第七装甲师已向该地挺进。6日黄昏,他们已经接近
    了目标。当时敌人正试图逃出日渐紧缩的包围圈。但就在此时,天下起了雨,我军
    前进所需的油料也已不足。7日整天,我军停止了追击。经过24小时的耽搁,我军
    已不可能全部合围在逃敌军。尽管如此,4个德国师和8个意大利师均已溃不成军。
    我军俘获敌军30000人,缴获了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根据记载,隆美尔对我军炮
    兵在此次战役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过这样的评价:“英国炮兵又一次展示了它闻名退
    还的技艺,特别是它的高度机动性和配合部队进攻时阶决速反应。”②
      ① 见德斯蒙德·;扬:《隆美尔》,第258页。——原注
      ② 见德斯蒙德·;扬:《隆美尔》,第279页。——原注
              *  *  *  *  *
      阿拉曼战役与沙漠地区以前的历次战斗均有所不同。此次战役战线狭窄,工事
    极为坚固,并有重兵固守,没有侧翼可以包抄。只有较强并且敢于采取攻势的一方
    才能取得突破。这让我们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西线的战斗。1917年底的
    康布雷战役以及1918年的多次战役中出现过的实力较量在此次埃及的战场又得以重
    现。在这些战斗中,攻击者都拥有便捷的交通线,都尽量集中使用炮兵,用猛烈的
    炮火组成火网,大批坦克蜂拥推进。
      蒙哥马利将军和他的上司亚历山大经验丰富、研究缜密、善于思维,所以都深
    谙此道。蒙哥马利是个伟大的炮兵专家。萧伯纳说,拿破仑相信大炮可以杀人,蒙
    哥马利也相信这一点。我们会发现,他总是力图使二四百门大炮在统一的指挥下参
    加战斗,而不是利用分散的炮兵连进行小规模的轰击。过去,装甲部队在广阔的沙
    漠地区实施突袭时总是使用这种小规模的轰击。当然,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此次
    战役的规模都远不及在法国和佛兰德所进行的那些战役。在阿拉曼,12天内我们损
    失了13500人;而在松姆地区,头一天我们就损失了60000人。从另一方面来说,自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防御火力已大为增强。在上次大战中,人们一直认为,要突
    破一条工事坚固的防线,在炮火和兵力上必须具有2—3倍的优势。但在阿拉曼战役
    中,我方并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敌军的阵线不仅包括连绵不断的前沿据点和机枪阵
    地,而且,这样的防御体系还遍布整个纵深区域。此外,阵地前方还有大片的雷区,
    形成了强有力的屏障,其所布地雷质量之高、数量之大都是空前的。由此可见,阿
    拉曼战役将永远成为英国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阿拉曼战役之所以会永垂史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事实上,它标志着“命运”
    的转折。或者可以这样说:“阿拉曼战役前,我们逢战必输;阿拉曼战役后,我们
    逢战必赢。”
    
    文学殿堂 疯马扫描校对 
    yesho/wenxue/ 
         二战回忆录   第六十三章 点燃火炬
      罗斯福总统对戴高乐将军怀有成见,后者通过李海上将与维希保持着关系;另
    外,我们对两年前达喀尔问题泄密一事也还记忆犹新。所有这些使我们作出决定,
    我们将不向“自由法国”透露任何有关“火炬”行动计划的消息。我对此并无异议,
    但是,我充分考虑到我们英国与戴高乐的关系,考虑到如果我们故意将他排斥在
    “火炬”计划之外,他必然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我计划在行动即将开始时通
    知他,并准备委托他管理马达加斯加岛,以减轻他和他的“自由法国”运动所受到
    的轻视和侮辱。我们在几个月的准备工作中所面临的种种事实以及此后所了解的一
    切情况都表明,让戴高乐参与此次行动将对北非法国人士的反应产生十分有害的影
    响。
      但是,我们显然必须物色一位有威望的法国人。在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心目中,
    没有谁比吉罗将军更为合适了。这位斗志坚强的高级将领在德国惊险而大胆的越狱
    已经传为美谈。1937年我访问马其诺防线时,曾在梅斯见过吉罗;在本书中我已记
    叙过此事,当时他负责指挥这一防线的主要部分。他曾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越
    狱后在德国阵线后方的冒险经历告诉过我。我也曾越过狱,在这方面我们有着相同
    的经历。如今,作为集团军司令,他又重演了青年时代的英勇事迹,而且还更为轰
    动。美国人已和吉罗将军进行了秘密会谈,计划在关键时刻将他从里维埃拉送到直
    布罗陀。我们对“要人”(吉罗的代号)寄予了很大希望。在海上经历了一番风险后,
    吉罗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安全送抵直布罗陀。
             *  *  *  *  *
      在此期间,我们庞大的舰队已经驶近目的地。从英国港口出发的大多数护航运
    输船队都必须驶过比斯开湾,穿越德国潜艇出没的所有路线。因此,我们需要有强
    大的护航舰队。10月初以来,克莱德湾和其他西部港口已聚集了大批运输船只。对
    此次航行的具体时间和路线,我方都必须严守秘密。这一点我们做得非常成功。根
    据他们自己的情报,德国人误以为我们的目标还是达喀尔。到10月底,已有约40艘
    德国和意大利潜艇布防在亚速尔群岛以南和以东的地方。一支由塞拉利昂驶回英国
    本土的庞大运输船队遭受了重创,13艘船只被击沉。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损失尚
    能承受。“火炬”行动计划的第一支护航运输船队于10月22日从克莱德湾出发。到
    26日,所有快速运兵船只均已出航,美国的部队也从美国出发直接运往卡萨布兰卡。
    至此,运载“火炬”计划远征部队的650艘船只均已启航,他们躲过了德国潜艇和
    空军的眼睛,悄悄地渡过了比斯开湾或大西洋。
      现在,我们已经用上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在远远的北方,我方的巡洋舰监
    视着丹麦海峡和北海的出口,以提防敌入水面舰只的袭击。其他巡洋舰防卫着亚速
    尔群岛附近美军的必经之路。而英美轰炸机则对法国大西洋沿岸的德国潜艇基地进
    行了袭击。11月5日至6日夜间,我军先头船只已经进人地中海,敌人毫无察觉。直
    到7日,驶往阿尔及尔的运输船队距离目的地只有不到24小时的航程,敌人才发现
    了它。即使如此,只有1艘船受到了攻击。
      11月5日,艾森豪威尔冒险飞抵直布罗陀。我把这个要塞置于他的指挥之下,
    作为这次英美首次大规模联合作战行动临时司令部的所在地。“火炬”计划所需的
    大批飞机已集中于此。整个地峡挤满了飞机,14个中队的战斗机聚集在那里待命出
    击。所有这些活动都逃不过德国人的眼睛,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德国人把这一切误解
    为增援马耳他的行动。我们竭尽全力迷惑他们,显然,他们的确是上当了。
      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生动地叙述了11月7日至8日夜间以及随后几天
    中他那焦急不安的情形。他一向是极能经受这样的压力的。这场战役的赌注之大、
    天气的变幻无常(坏天气会使一切前功尽弃)、所获消息的零碎不堪、法国人态度的
    极端复杂、来自西班牙的危险,所有这些再加上实际作战指挥,对此次战役的指挥
    官来说,无疑是一场极端严酷的考验。他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而直接的。
      吉罗就在此时到来了。他以为他将被任命为北非的最高指挥官,英美军队都将
    由他指挥,而他对英美军队的实力并不了解。他个人强烈主张在法国而不是在非洲
    登陆,或者两次战役并行,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认为这是切实可行的。这位勇敢的
    法国人同艾森豪威尔将军争论了48小时以上才认识到当务之急。我们对“要人”都
    寄予了过高的希望,但是,他对于法国在北非的省长和将领,特别是对军官团所具
    有的影响,他自己比谁都清楚。
             *  *  *  *  *
      正在此时,我们又遇到了一件怪事的干扰,不过其结果倒是对我们极为有利。
    达尔朗上将在巡视北非后已回到法国,但他的儿子突然得了小儿麻痹症,在阿尔及
    尔住进了医院。这位海军上将得知儿子病况危急后,于11月5日飞回北非。这样,
    在英美即将发动大举进攻时,他恰巧就在阿尔及尔。这是一个奇怪而麻烦的巧合。
    美国在北非的政治代表罗伯特·;墨菲先生希望他能在我军登陆前离开,但是,由于
    关怀儿子的病情,达尔朗在阿尔及尔逗留了l天,他当时住在法国海军上将费纳尔
    的别墅里。
      近几个星期以来,我们把阿尔及尔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法国军事长官朱安将军身
    上。他和墨菲先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尽管我们并没有告知他战役开始的具体日期。
    墨菲于7日午夜后不久拜访了朱安,告诉他战役已经开始,强大的英美联军在占有
    绝对优势的海空军的支持下,正在往北非开进,几个小时后即将登陆。,尽管朱安
    将军深知此事的内幕,并且一直对之忠心耿耿,听到消息时,他仍然大为惊愕,他
    原以为他可以控制阿尔及尔的全局;但他同时也知道,达尔朗来到北非,他便丧失
    了权威,他的手下只有几百名热情奔放的法国青年。政府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已转
    到了这位身为维希政府副元首的海军上将手中,对此他再清楚不过了,现在,人们
    当然不会再听从他的命令了。他质问为什么不早些把登陆的时间通知他。理由是显
    然的,而且,对他所掌管的职权来说,是否告知他并没有什么不同。达尔朗就在阿
    尔及尔,所有效忠维希的法国人都听命于达尔朗。墨菲和朱安决定打电话给达尔朗,
    让他立即过来一趟。凌晨2点不到,朱安将军的电话把达尔朗从熟睡中唤醒,称有
    紧急事务必须面谈。当得知英美联军即将登陆的消息时,达尔朗满脸通红。他说道:
    “我早就知道英国人是愚蠢的,但我一直认为美国人要聪明一些。现在我开始相信,
    你们的蠢事和他们干的一样多。”
      达尔朗对英国的反感是人尽皆知的,长期以来,他一直投靠轴心国。1941年5
    月,他同意把达喀尔供德国人使用,而且还同意德国人借道突尼斯向隆美尔的军队
    运送给养。当时,北非的最高指挥官魏刚将军制止了这一背叛行为,说服贝当拒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