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解脱(苦及苦因)者,善巧二谛,最为切要!」
【第三一一则】
问:修观法分三大科中,以上所作问答,皆属第一科修观资粮;第二科为正修观法,试举正修观法初、中、后纲要。
答:正修时初段「加行」应如何作?总如菩提道次第中所说「六加行法」(有单行本)如法而修。略则约「六加行」中,皈依、发菩提心、上师瑜伽三法,为必修之法,此中尤以「上师瑜伽」为最要。中段正修时应如何作?分二大纲:一,抉择人无我修法;二,抉择法无我修法。第一大纲中分十目:甲,住所缘之法;乙,止修与九住心相同之概况;丙,定中修如虚空之空见修法;丁,后得修如幻之空见修法;戊,得止后修观之法;己,相似中观之空见;庚,唯名言假立之业果;辛,初业有情之修法;壬,缘起性空之理;癸,善修之情况。第二大纲中分二目:一,抉择三种有为法无自性之修法,分三:甲、色法,乙、心法,丙、心不相应行法。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之修法两点:甲、总义略结,乙、相似中观要义略结。(修以上两大纲时,应参阅明灯颂自释中关于菩提道次第「观修学法」四大科中,第二观之差别,及第三修观之法,以助修用。)由如是正修观法,是否成就真正中观之量,故明灯颂标出第三科—「成观之量」。此为略要,广则应阅菩提道次第中第四科,即子四,「修见成量」及「止观双运」。(详明灯颂自释中)后段完结时应如何作,及未修间应如何作,详明灯颂及自释中。
【第三一二则】
问:正修观法中,止修住所缘之法,其概要如何?
答:加行法修后,使我想之心力显现。于显现时,察其执着情形,于心不忘。然后检其与蕴为一为异,至寻不可得,则内心油然生决定智(知),决定自性之我为无。此最后之决定自性为无,即中观修止法之所缘。即以此决定自性我为无,为所缘而修止,加以保持,勿使退失。次用心中正知一分以观察之,见其将微,则提起此我是无之念。如有则不在一,必在异。如是作意,则决定心力又复振起,如是屡屡振起,务使与初时油然而生之力相等。因此时已经得定,沉掉等过皆无,惟馀此(无我心力)细微之一过,须防之耳。
【第三一三则】
问:试言定中修如虚空之概要。
答:住无我所缘得力时,心中骤然生出一种决定,即无我见 生起。此一刹那略生恐怖。如宗喀巴大师之弟子慧狮子在座下闻法,一时失我,频频提其衣领,如扪虱然。盖初得中观见时,感觉无可把握,乃作此态。此种了知无自性无实有之心情,延续下去,渐觉淡漠,无精力时,又须从认识应破分起修,令其明显有力现起。即遮所应破之实有已,无我决定之中观见现起时,显现之境,一朗空明,犹如虚空(此言无触碍空,非言显色苍茫之虚空)。就决定言,于无自性理智,心中紧持,常安住于如是等持中,具「有境」(内心)了无我慧,及「境」显现大空寂境。即安住于此境与有境二俱殊胜中,专注而修,是为如虚空修法。
【第三一四则】
问:试言后得修如幻化之空见修法?
答:即从如虚空修法起座后,名为后得。于此后得时,心虽不专住于无我所缘,然仍不离无我之想。即出定后观一切法,无自性实有成就,皆如幻化。如是生起之见,名为幻空见。此见复有二种:一,空如幻;二,境相如幻。空如幻者,即扫除实有之后,相分尚在,是为「唯有」(藏语「哟巴掌」),「唯有」即空如幻。现在所观之如幻,非指空如幻言,乃指境相如幻而言。譬如幻师,以木石变狮象,幻师眼识中所见之境,虽属宛然狮象,而心中决知此狮象皆无是实。境相如幻,正是如此。吾人平时对于我、我所,所以显现其为实有者,盖执实无明力乱心所致,亦如旁观幻人,为咒力所乱,见狮象为实。今因修观之力,于此显现之境相,决定知非实有,亦如幻师知狮象之非实,是即通达境相如幻之理。(应参阅明灯颂自释中,解菩提道次第所说如幻义理,后得修时尤能了达。)
【第三一五则】
问:试言得止后修观之法应如何?
答:止观当并行,必心能住所缘(无我)不失。谓已得止后,又能一面观察,决定知其无我,然后能见境相如幻。若此决定了知无我之心,不能久住,则不能见境相如幻。故后得行人,固已略通空性,而心则未必能久住所缘(无我)。然以修空力故,有时亦能见一切境如烟如雾如虹,或见自身空洞无物。但此种现象,虽不达空性之人,亦能得之,故此非所谓境相如幻。
【第三一六则】
问:云何为相似中观之空见?
答:相似中观之空见,即指获得境相如幻者而言。行人必须具有决定了知无我勇猛之心力,及能久住于止之能力,始能见相近空观之境相如幻。凡得相近空观之补特伽罗,亦如幻师,观一切境界,皆如幻化。后得行人,其所得有如幻境,固有有勇猛力能久住者。亦有无勇猛力不能久住者,其不能久住者,则依三摩地王经所有义理修之。以此种行人,虽未得相近空观,而已通达我无自性,由通达我无自性,心中只有唯我之名存在。
【第三一七则】
问:云何为唯名假立之业果?
答:既知唯有我名存在,则知我名即业果之所依,以及所有种种作为之所能依。又因我名非可寻得之物,故曰唯有我名。故凡依我名所作一切业与果报,及一切作用,均宜照梦幻泡影等喻着想。例如幻师因有咒、药物、木石种种因缘,故有幻相。幻相复有种种动作。是故当知,无有自性之唯有我名,亦由种种因缘而来。而此唯名之上,所有种种无自性之作业,与无自性之得果,亦如幻想与梦中。其种种动作,决定是有,但虽决定是有,而一切因果作用,仍复如我,仅有名言。
【第三一八则】
问:初业有情应如何修观?
答:已得止之初步行人,约分二种:一,对于空性止已得,而未入中观者;二,对于空性止已得,而又已入中观者。其得止未入中观者,是为此间所说初业有情。此种初业有情于后得时,对种种蕴上,不免时有种种自性显现,此时宜随时将修观时,所决定无我之见提起,思此诸蕴,虽似有自性显现,而自性本无。此修法仍与正修观时无异,宜随时随地将我无自性之力,依恃坚固。否则稍懈弛,则自性执着又复潜入于心矣。又虽将我无自性之力,已依恃坚固,然有时仍不免生诸疑虑,如于现前显现之诸蕴,若皆无自性,则我亦无,而因果又如何安立?生如是疑时,宜照三摩地王经义理修之,即依幻师所幻象马之喻而修。在幻师眼识中所显现之象马,虽属是有,而实无性,倘若有性,岂不成真象马乎?知彼唯由咒等因缘所显,故吾人眼识中之诸蕴,亦复如是,相虽是有,性则为无。性既为无,唯有我名,我名亦由因缘所成,故亦能生种种作用,亦如幻化象马之种种作用。应如是思修。
【第三一九则】
问:应如何理解缘起性空之理?
答:自性既无,则唯有我名假立。而我名依因缘所成,故亦能生种种作用,亦如幻化象马之种种作用。如是久久思修,即得境相如幻。空如幻者,谓但知空性,不知缘起。故后得行之人所以必须如幻作观者,即在通达缘起以明性空。缘起性空,务须圆融。初业行人于此当分界限:一,于我及蕴界上,将自性空去;二,空去自性之后,此我及蕴所馀唯假名。将此二者之理-无性及假名,于我及蕴上,融会于心,善巧修习,方可谓于观之事理,已得生起。中观见固难得者,然亦多因不善巧之故。如前所说,于中观尚未善入,如此处说,方为善入。
【第三二○则】
问:善修之情况应如何?
答:善入中观之补特伽罗于后得时,修如幻观之法应如何?后得之补特伽罗,于我与蕴,应能空去自性,而在唯有假名,所起之种种作用上,同时以自力决定,忆念真俗二谛。云何忆念?即于念空见时,同时能思念得起如幻;于思念如幻时,同时能思念得起空见。如此则可谓善住如幻矣。云何能如此?即由于定中能善修如虚空之空见,故于后得时,能善住境相如幻。如先不能善修如虚空之空见,即后得时,必不能善住境相如幻。于后得时,若不能善修境相如幻,则对于如虚空之空性,亦必不易得增长之利益。故知后得之如幻观(俗谛),能助长空见(真谛),而空见亦复能助长如幻观。行人若能从二者相辅相成上,以修习空见,则可谓之善修矣。
【第三二一则】
问:抉择法无我有为法中,抉择色法非自性成立之法,其概要为如何?
答:如身为色法之一,先须认识平常所执不依分别心安立,而由自成之身,如何使其显现。既显现已,次思如果所执自性成立之身为有,则应与头目手足等,不为一,必为异。于此生出决定后,再就一之方面观察。若身与头目手足为一,则断手足,身亦应同断,而事实不然,可见身与手足非一。又如身与头等支分为一,而头等支分非一,则身亦应成多身,而事实又不然,可见身与头等支分实非一。又如身与各各支分为一,则应无分别性。如无分别性,则左手动时,右手亦应同时而动。由此种种理由,判断身与支分实非一。然则身与支分为异乎?若为异,则应彼此不相依。若彼此不相依,则应于支分之外,另有一明显之身可得,然实不能再指出一身。故此为身与支分非异之明证。今于一异遍寻平日所执之身,卒不可得,于此生出决定知,决定无有自性成立之身,此即是法无我之初步。于此当思,身既非自性成就,然此身究由何而有?当知唯于五蕴之一切支分上,由分别心安立身之假名而已。除此假名外,都无所有。欲向安立假名之身,寻求自性成就终不可得,此不可得,即是真谛。以身推之,一切法皆然。
【第三二二则】
问:抉择心法非自性成立之理,其概要为如何?
答:先观自心如何显现,则觉此心,系由自性成立,此亦如前之身执。平常所呼身啊身啊者,系于身名之上而起执着,亦如平常所呼为心啊心啊者,亦系于心名之上而起执着。认识得此,再观所执之心,如果是有,则与其支分不为一,必为异。心之支分如何?如昨日之心,今日之心,前心后心,皆心之支分也。所执自性成立之心,与昨日今日之心等为一乎?如为一,则与昨日今日之心,应无分别。如无分别,则昨日之心过去成无,所执之心亦当随过去而成无。如为异,则彼此不相依。如彼此不相依,则应于前日、昨日、今日之心之外,能再指出一心,然不能。例如一日分早午晚三心,所执自性之心,如为有法,应当三时之心不为一,必为异。如为一,则早午晚之心成无。如为异,则除早午晚三心外,又当从何处寻得自性之心?如是以一异遍寻自性之心,皆不可得。然则此心究从何而有乎?当知唯于刹那刹那生灭上,由分别心安立心之假名。欲向此假名之心求心之自性,不可得也。故云:「打巴掌」(唯假名)。盖因心之差别,现出种种不同之境,因不同之境现出种种不同之心。于此求自性成立之心必不可得,必欲求之,亦唯有此心之假名而已。一切心法,不外如是。离此刹那生灭之支分上安立假名之心,而求自性成立之心,杳不可得。例如微尘,亦由东西南北方分上,安立微尘之假名。离此方分之缘起安名,而求微尘,实不可得。
【第三二三则】
问:抉择不相应行法非自性成立,其概要为如何?
答:如年月日时等,皆不相应行,其非自性成立,显而易见。试就年言,年由十二月而成,依照吾人平日心想中所执自性之年,如果是有,则必十二月为一,否则为异。如为一,则彼此应皆无别。如无分别,则一月可作三月四月。如为异,则除十二月外,应有自性之年在。既非一非异,则心想中自性成立之年,是为无有。以此类推,月日时等,亦复如是。由是当知,分别心于十二月上,安立之年究为无乎?如有,何以依前所说于一异等,求不可得?但此须善差别,因分别所安立假名之年,与常人心中所执自性成立之年,各不相同。分别心安立假名之年,与十二月为异,有法可得。盖年名与十二月相为缘起,十二月依于年名,年名亦依于十二月。其为有也,如是而有。其为异也,如是而异。若夫心中所执自性之年,如认为与十二月为异,则如骡之与马,有相离情事,故应于十二月以外,有年可得。抑或不待十二月,而年独立存在(不待他、自成、独立皆自性之义)。故自性之年,决定为无。而安立年名之年,属诸缘起是有。一切法亦复如是。
【第三二四则】
问:抉择法无我无为法,无自性之修法,其概要为如何?
答:凡修习过有为法无自性者,则对于无为法无自性之修习,既易且速,盖既知有为法无自性,即能知无为法亦无自性。何故先修有为法,后修无为法?因有为法是否无自性,学人易生起推度之心,而无为法是否无自性,则较为难。故须先达有为法无自性成立之理,而后易入于无为法。中观本颂说:「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无为法无自性:例如虚空,无为法也。此虚空之名,本系依虚空种种支分而安立,但吾人心中所显之虚空,则不觉其依支分上所安立之假名,而恒觉其为自性所成(不依他自成)。此种想像为自性所成之虚空,究其与支分,为一为异?于此当加判断。东南西北等,皆虚空之支分,如为一,则应无分别。如无分别,则言北方时,则不应有其馀各方。何以故?一故。又如为一,则诸方分成一,东西两方亦成一,则东降雨西亦降。如为异,除此支分外,则应有一不依支分而自性成立之虚空在,然实无此虚空可指。虚空虽是空无,但亦有东南西北中等可言,故可依此东南西北中等支分上,而安立虚空名。又如空性云者,亦不过于一切俗谛上,将一切实有之障破除之后,而安以空性之名。故虽性空,而其具足种种支分缘起和合之上,即可依之而施以假名。若谓其有自性,仍依前法,一异求之,最终实不可得,则能知其非自性成立必矣。
【第三二五则】
问:得相似中观时,当入何道位?
答:将定中所修之如空之修,与后得时所修之如幻之修,二者和合,久久修习,即得相似中观。得此相似中观时,如是发菩提心之人,则入大乘道五位中,第一资粮位,如无此菩提心,则入小乘道断生死矣。
【第三二六则】
问:菩提道次第中,依止修观之义,其概要为何?
答:先修止后乃修观,诸经论多如是说。此等意趣,非说先不缘无我,随缘一种所缘,生奢摩他已,后缘无我修习,名毗钵舍那。以止观一道,非由所缘分故(设解者谓缘佛像、种字等为止,缘空性义为观,以所缘不同而分止观,此不应理。)般若教授论亦说:「缘二取空性,先生奢摩他,后仍缘彼性,以「观察修」生毗钵舍那故。」若是未先得奢摩他(止),今新修者,除专注任何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