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佛出世。即南洲亦仅印、藏、中土内地,及其他小部分而已。即生此诸地,亦非尽人皆信佛法,又有教法不纯。(杂外道与否?)依宗喀佛所阐明依理依教,完整有次,十二年即可证金刚大持果位之正法,更难值遇!昔班禅第二代洛桑却季绛称时,来一蒙古大德请其印证,问能保暇满身与否?答:能。又问能生南洲,值过佛法否?答:能。又问:能遇宗喀佛教法否?答道:不能,尚须积福,我亦当为汝回向。可见值遇宗喀佛教法之难。
【第四四则】
问:既知难得,得已且具大义之暇满人身,今既获得,应如何作取舍?
答:应取心要,菩提道次第为一切法之心要。颇公开示说:「趁此一息尚存,最上目的,辗转增上,证得圆满双运果位;其次亦当解脱轮回;最低限度,亦当不堕三恶涂。」取心要之法,应依师佛无二所指示正法教授心要而勤修。过去大德如贡巴瓦修此(难得具义,应取心要)之心念力生起时,腿上被木刺扎入,乃不知痛,无暇拔之。敬安瓦修此昼夜精勤修习,不思睡眠,或劝其稍息,答说:「修此稍息之心,不能生起。」心生之量,片刻空过之事皆不作,故不为无益之事,遑言作恶,此为修此心生起所见之迹相。颇公乃过来人常说:「于暇满大义,心生通达者,其心绝不缘无意义事。」宗喀佛说:「绝不令心放逸,不空生片刻。」如不用催促劝勉我心之功,即空过一生,亦以为不足惜。故修此法,则令此心极欲受取心要(即修正法)。若知此而不修可以吗?一、决定须修:总观察一切众生,皆思离苦得乐,应取舍不错,能认识此正因,惟有正法;二、决定能修:不可自暴自弃;三、此身须修,四、现时即修。(非谓立刻关门点灯入座而修,乃谓于所应取舍之术,立刻实行学习。)
不知应取善因,应舍恶因者,虽得此一次人身,则如阿阇黎胜勇所说「宝洲空回」一喻:到宝洲谓喻得人身;贪恋风景而忘采宝,喻人贪恋名利,而忘成就一切善因;空手而回,当负重债(去时资斧),喻空过人身,枉消过去所积受用善因,返故穷乡,喻仍堕三途;忘取实利,喻忘取善因,则造恶因,自然堕三途了。入行论说:「以身作义利,故施以衣食,不然枉废衣食了。」当思过去大德如宗喀巴大师、法金刚、温萨巴等皆南洲人,具足六蕴之胎生类,与吾人无异,彼等皆成就,我等如何不能成就,此谁之过?(非自不能修,非修法错误,非无善知识错误)皆由自己未能发精勤修学之心。若此心未生,应勤祈上师即佛加持,迅速生起,方能勤取心要。
【第四五则】
问:修不清净,心不入道,症结安在?以何对治?
答:不修念死之过患有六,其中重点,为修不清净。修不清净,则心尚未入道。大德妥默桑波说:「于闻思修作障者,即现世利乐(此为症结所在)。于闻思修善行,杂以现世利乐恶心,则如美食杂以朽腐,不堪入口了。」又诸大德说:「为求现世圆满,不惜毁谤伤害,皆由执着现世恶心,唯死无常可以对治。」
【第四六则】
问:观其人入道与否,以能否舍其现世为衡量,此为上师教授。应如何理解此一教授?
答:甘丹派诸善知识说:「虽号称学法,一项皆未得,能舍此世心,方列学法行。」所谓「舍此世心」,不是说弃舍一切,形如乞丐,乃就现处境况,内心对已有名闻利养,不生贪羡。今日为东方国王甚有威荣,然心不着追求,听其自来(此为舍此世)。不汲汲于衣食尚易,不贪名则甚难。反之,穷至于一无所有,然犹想着异日或当富饶,亦不能说为舍此世。故虽极穷不能舍者,仍不能舍。虽极富饶,心能持者,亦可说为能舍此世。昔大德卓·位奢贡波说:「有大修行者,榜其门上,书出闭关若干时限,其动机乃在沽名,故其修行为不清净。」有许多喜巧者、讲说者、著述者,皆流为此生喜巧者、此生讲说者、此生著述者,皆为此生而立名,皆为名闻所自在,入于名闻之权下。即作布施等善法,莫不皆然,即以供佛而论,皆想当有见者、闻者,而不是为自及众生积福。大德说:此种差别执着,一切善法若趋于此,虽勤修善法,而皆趣入恶道。故对于此种差别执着,若不刺以对治之矛,则虽善巧者、持戒者、大修行者皆毫无利益。须能闭三恶道大门,开善巧之路。能如是者,须有舍此世之心,则不随烦恼,所行方为正法。
【第四七则】
问:法与非法之差别,以何为量?
答:昔博多瓦指示弟子说:「能去烦恼为法,不能去烦恼者为非法。」现在学佛法者,其烦恼与日增长,此即未入法门之象。其所学法未入心中变为医药。故修法者先应辨此法究竟入我心与否?须观心行是否合经教,合者即法,不合者非法。
【第四八则】
问:法之深浅,关系于学法之人,此一上师教授,应如何理解?
答:合于世俗者非法人(学法人),不合于世俗者乃学法人,颇公于此反覆叮咛!甚深稀有之法,学法至密集金刚法,深广稀有,无以复加了。然若未生起舍此世心,则不能谓为甚深稀有之法,因其发心仅为此生名闻利养,如何能说是深广稀有呢?大德卓·位奢贡波说:「虽修至密部之王(即密集金刚),而未生死无常观即为浅,若已生起死无常观,虽仅修学入法之门三皈依即为深。未生无常心而好高攀登者,如堕险处!」昔大德阳衮巴说:「一般人皆好高鸾远,学低下者,则心不乐,学空性法、空义谛皆为此而喜。但此诸法,每与有情器量不合,虽密乘圆满次第亦无意义。不在所修之法深广,而在能修有情,须为圆满次第之有情。于所修法,虽夸如千金马价,然不能修,人不如死狗价钱。故吾所修者,仅为死无常,业果诸法而已。」
【第四九则】
问:不修念死之过患,与修念死之胜利,各有何种?
答:不修念死之过患有六种:一、忘失正法;二、虽未忘失(正法),而不修习;三、修不清净;四、失精进过患;五、自不善过患(此生与后世二种不善);六、死时追悔。
修念死之胜利亦有六种:一、有大意义;二、有大力量;三、初之重大胜利;四、中之重大胜利;五、末之重大胜利;六、死时欢喜胜利。过患与胜利,每种应阅明灯颂自释中念无常法门,方使此心有所感动而转变,否则,此门不开,其他法门皆不能开矣。
【第五○则】
问:由何而决知定死之义,及此中心要?
答:由三因而决知定死:
一因,思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避免。无常集中说:「佛及辟支佛及依侍佛前的诸阿罗汉声闻等圣者,身尚必坏。」又说:「相好金刚不死身(佛),须现无常应舍相,何况普身如蕉树,欲坚不坏何可得。」又说:「空中、海中、山中,死王若来,不能逃避(如释迦种)。任于何时,无论生于初劫、中劫或末劫,任住何地,任受何身(或天等身),皆不能避免一死。避免方法,无论以神通力、财宝力、药力、咒力、大势力皆不能避免。」有问:西藏密法何以有长寿法?此但以佛力、法力遮非时死,真死果现前,长寿佛亦不能救。
二因,思寿命无增有减。入行论说:「昼夜无有住,此寿常坏灭,无有余可增,我岂能不死。」前三句说定死之因,末句是说决定死。此外再思如明灯颂自释中所说:织布、被杀死囚、畜牲,及秋云、空电、瀑流等喻,反覆细思,务令此心生起感动,不欲放逸片刻。
三因,思虽存在时,亦无暇修法。无暇修法,非定死原因,但言放逸,乃退一步言,纵未死亦无暇,现放逸以趋向于定死。大德敦伯殊默说:「未知修法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消耗一生之传记,如是而已。」少时心在父母,壮时心在妻室,老时心在儿孙,一生之中何时修法。纵有能修之二十年,又除夜间一半,昼间除饮食便溺等不可少之事,所余修时,不及未修时多。六十岁以后,已无多大精力从事于修了。
【第五一则】
问:由何而决知死期无定,及此中心要?
答:亦由三因而决知:
一因,思赡洲人寿无定,故死期亦无定。昔宗喀佛曾作问题令诸大修行者答覆。一、不但口说无常,欲令无常义,深入有情心底,可取以为修法者为何?二、死无常中最锋利所缘,能刺入有情心中,令其感动者,而为诸经论所赞叹之无常法为何?第一世班禅答说:「心中所修无常,乃念死九因,如师所说;二、所缘中能抓着吾人之心,而为诸经所赞欢者,乃死期无定。」吾人于年内不死之心较轻,月内不死之心较重,而执着日内不死之心,最为坚固。然皆执于不死,故存推诿怠惰之心,则口言修者,但以自欺而已。能对治此者,即死期无定,如大铁锤击此则成粉碎,少时无所恃,今年死不可知,推至今月今日皆不可知。若谓今日无病,或不致死,当思健壮不可恃,扎一毒刺即可毙死,身躯微劣,犹如水泡。若谓大多数存在,我亦存在,当思自己所见所闻,死者甚多。聚经中说:「晨前所见人士,晚间有些不见(已死),晚间所见人士,晨间有些不见(已死),故知无定。」
二因,思死缘多活缘少。死缘分内外二种。外缘.人与非人之残害,人怨仇等用种种器械毒药等,常谋杀自己生命,贼乱王害亦有时迫害自身。非人指部多、药叉、山魈、厉鬼、地神、水怪等,如蝇逐臭于吾人周匝,伺机而发。灾厄有八万,魔害有三百六十。此外横祸非灾,如水火毒蛇猛兽毒食车祸中风地震等,何能决断其不来,吾人尚暂无恙者,皆由过去善业力,及上师三宝加持。内缘:如疾病有四百二十种,如云积聚,四大种在吾人身中,如囊中贮四毒蛇,若一毒强,余三被毒噬。此喻地水火风在吾人身中,若一大增盛,余三被克,即致病乃至死亡。饮食医药本为活缘,用之不当,活缘可成死缘,死缘则无成活缘者。又吾人为求生缘,所修财宝等,常为死缘。故应修非死缘之正法。
三因,思身危脆,故死期无定。经中说:「七日并出时,大地成灰烬,况此微弱躯,那不成煨烬!」此言因扎一刺之微细缘,以致不救,突然死去,这样如水泡般的身躯,真是异常危脆。诸大德说:「所谓死无常,此理易知而难生(动心)。」此言虽知不能避免死,然未知未死之前,及时学习正法,以利死后,早作准备,则临死之时,不致恐怖。
【第五二则】
问:由何而决知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及此中心要?
答:亦分三因而决知:
一因,思死时一切不能携去。佛法如何利益?有说依佛法可得不死,此不应理。此指未死时,能修正法。常人死时,痛苦难忍,追悔无穷,显现恶象。修正法者,远离此各种怖畏,欢喜以去。经中说:「国王去时,须舍其锦秀河山,及众宝聚而死,下至乞丐亦必舍瓢杖而死去。」生时下至一句念颂,死时可作资粮,以利后世。
二因,思死时孑身而去。死时欲得一伴侣同往而不可得,国王拥有千百万人民,常人纵儿孙满堂,莫不孑然一身而去。与生俱来自身肉骨,亦必须舍离,尚不能携去,何现其他眷属亲友财宝受用等。故人生时如旅客,死时别其住舍而去,决无住舍随旅客而往者。若未修法,至于死时,于自身躯,深生爱着,不能舍故,烦恼炽然,由是而堕三途,则此身躯反成为死时之累。
三因,思死时唯正法可益。死时既无定期,我今日即未脱离死王立至之危险,故及时应作防备。如是必须备死之法,即不贪恋于此世乐,现在即当学正法。俱舍说:「此时能携去使死后荒凉,转为安乐者,惟所积之福德资粮。」惟依无倒正法菩提道次第,如法修行。应于此下决定心,专一而修。生起现在须修之决定,复重在须舍此世之贪恋,不然,所修之法,不能入道。
【第五三则】
问:修死无常法中,为菩提道次第所无,乃上师口授要诀,乃根据经教而来,易使心感动之一法为何者?其内容如何?
答:为于修如上「三根九因」后,再加修死相之一法(此一法即师授要诀)。教授国王经中说:「国王:如此喻,死王以鞭策吾人至死所时,无名、无色、无人民、无财物、无依、无怙。口渴身痛,寿暖既尽,如入于黑洞中,津液涕泗,污秽全身,但有息出而无息入。人皆瞪视而不能救,自思得病不治,灌药者灌药,念经者念经,嚣然一室时,自己心情,为如何耶?但感痛苦,呼吸困难。身暖或由上或由下,而渐消失。家人近前问询或愈否?
复至屋角聚商如何办理后事。四大各各分离,地大分离时,身如山崩地裂,水大分离时,如身没巨流中,火大分离时,则烦恼难当,风大分离时,则身觉飘荡,刹那之间,中有现前。此时则易名为最不吉祥之死尸,乃于自名之上加以新故亡人,而不知其为某官某长矣。应加本乡风俗而谛思之。修念死九因与死相,令心得感动与否?若念死心生起,则坐卧不安,食不甘味,闻人戏论,则心生厌烦,如死囚见刽子手举刀将下之心情。宗喀佛说:若能思大义,则于无义事,深生追悔心;若能思「难得」,则于放逸过,不复愿为之;能念「死无常」,于死无益事(与法不相合事),一切无心作;能念死则能生「舍此世心」。
【第五四则】
问:曾学法多年,年过花甲,不须勤教(多数是如此),知死之将至,并知备死,唯速修正法,但大半手忙脚乱,多不如理,应如何为正?
答:少壮时代,易忘老死,须人劝教,略生感动,复为世法冲淡。曾学法者,年过花甲,知死将至,知速备死(一般人不知备),然而于备死之法,大半乱抓,手忙脚乱,有一些急修止观者,有一些忙抓圆满次第幻身,或虹身修法者。少壮时身健则心易住,尚难伏此心猿,况老年身衰则心难调(过去修而已生功能者除外),恐心猿未系,死已临头,将无福资以为死用。尤以风息脉络明点修法,此如追风毒蛇,少壮气足精沛,较易调伏,年老气衰精枯,恐风蛇未被抓住,反被风蛇毒害。应谛审自己菩提道次第,从依师起,至圆满双运位,各各法门,何种法门自己修过,并如量生起,何种法门虽尚曾修过,但未生起猛利感动和决定(只听过教法,根本未作修习者,更无论矣),则应速即补课,当以此未生感动和决定之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为「概修」,如于依师法门尚未如量生起,则以此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作「概修」。至生起时,再进修其次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作「概修」。应知上师教授指示说:「仅一支香(时间)真实皈依,亦较终日修风息脉络明点功德胜千百倍。」特别是于六加行中所说:「若无出离心与菩提心,则所作善业,不能谓为佛法。」尤当猛省也。宗喀佛教授指示说:「前前功德不生,则后后通达不起。」如冰上建屋,所修不固也。
【第五五则】
问:由何而知定入恶趣?怎样才能断生恶趣苦因?
答:由所造业,多为恶业,善因极少。亲友书说:一、恶业常久:日日中起心动念,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