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7章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7章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五则】 

  问:由何而知定入恶趣?怎样才能断生恶趣苦因? 
  答:由所造业,多为恶业,善因极少。亲友书说:一、恶业常久:日日中起心动念,非贪即嗔,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之时极少极少;二、发心猛利:如恶口骂人,或举手打人时,如竭全身之力,反之,于传承上师,诵启请文时,心念力微,远不及骂人时矣;三、无对治故,恶业力大:初不以为恶业,作后又不易生反省追悔之心,常以已作为解,善业常以恶业将其消除,而恶业未尝忏悔;四、对境增上:吾人因常依于父母,难免不有恶口抵触,生嗔恼心,因对境大故,所作恶业亦大,对上师三宝,亦复如是。入行论说:「一刹那嗔恨心,可种无间地狱因。」以是知定入地狱。 
  怎样才能断生三恶趣的苦因?昔有人问大德绛伯嘉措一生精修,想来定已获证一种胜果。绛伯嘉措说:「我没有其他功德,只是有后世不生恶趣这点,我想可说是决定的……。」不生恶趣这一点,在不通显密法要的人们心中,或许会认为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保证,但在精通佛经及大车轨经论的人士们看来,确是有很高证德的征象。要知道大车轨诸经论中说:「生恶趣的苦因等,为‘见道」(证真空性)所断。」「非舍离恶趣苦,而能得到不生恶趣的保证,也应当是证得加行道忍位,才能不堕恶趣。」以此看来这位大德最低估计是已经证得加行道忍位者,方不堕恶趣,因此有把握而说出那样的保证话。当知经论中说:「证大乘资粮道时,已获得法流三摩地,能真见殊胜化身,及百由旬内小至极微尘以上所有色法,并能知下至蝼蚁微虫的心思,以及获得神通、陀罗尼、辨才、三摩地、不可思议智慧等功德。」证加行道所获功德,复胜过资粮道百倍功德。以此吾人应对于堕三恶趣生起迫切怖畏,而虔诚皈依上师三宝希求救护! 

  【第五六则】 

  问:地狱之苦,何故那般长永剧烈? 
  答:因所造恶业,极粗重猛利故,如五无间业(杀父母、上师等)、邪见、谤无前后因果等。善恶有两极端,善之究竟极端,所得之果为佛果,即究竟乐果,无漏长乐,佛功德不可思议故;恶之究竟极端,所得之果为地狱,即极端苦果,亦为时长永,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故。此为总说。若分别说:因所造各种之粗重之恶业(如猛利嗔恙,及杀人命二因,生等活狱,由于对三宝、父母、阿罗汉等嗔恨心,生黑绳地狱等等),感得各别不同之各种地狱苦。 

  【第五七则】 

  问:有说地狱境,为各各有情,由自业力变现虚妄境界,是否应理? 
  答:此不应理,当知所说地狱境(饿鬼傍生亦然),皆本佛说,佛为不诳语者,如说是虚妄境,则日月大地山河皆成虚妄。应说如水,天见为甘露,鬼见为脓血。非此水无,此水一分,乃其生因,鬼之业力乃俱生因,二者和合,则如量而成脓血。若谓妄境,则有语病,吾人所作善恶业所得之果,皆成虚妄。故应为大寒大热狱,乃合量真实有。凡业所成,皆真实有。入行论说:「大热大寒等地狱,其能作者为谁何?乃由我心所造成。」然不谓吾心虚妄变现之境界。 

  【第五八则】 

  问:吾人于三恶趣,常存如隔岸观火之心,其故安在?应如何谛思使此心入道? 
  答:此由于对业力未审,于三途未怖。吾人之心,不入善法者,不惟于三途苦,心不能感动,即于死无常,亦不尝动心。虽有上师引导,正法可修,吾心亦堪能修习,然此二门(死无常、三途苦)设不能通过,其后诸法,皆不能入。应思昔业多不净,今业未忏除,自己或明年,或下月或明日,呼吸一断,即堕其中,真实变为地狱有情,或饿鬼、畜生,受诸剧苦,吾人岂能忍受!以此于未堕之前,于三途苦,思难忍受,而生怖畏。能救护者惟三宝具此功德,故应生起皈依之心。入行论说:「若堕三途中,已离救护力。」颇公解释说:如梦寐间乍觉,已堕恶趣,举目四望,无能作我救护者,但蜷伏悔恨而已。故皈依求救,今日须作。远离皈依救护之事,从此不复再作。审谛思维,若心生通达,其象征如舍利弗之甥,食不下咽,食己还呕。以过现未三世通观,曾作恶业,将来当感恶趣,观想若真,毛发俱竖,不寒而栗,在座上不能自持。故当思此难得暇满,若得即具大义之人身,现既获得,当离恶趣一切苦,进而修得佛位。愿如是能成,祈师佛加持。 

  【第五九则】 

  问:为修解脱生死苦之出离心,为何应先修远离三恶趣苦之出离心? 
  答:由于对粗重之三恶途苦,若不生怖畏厌离之心,而于不易觉知之善趣轮回生死苦,更不能生怖畏厌离之心。即对于粗分苦,无所动于中,遑论对于细分苦,可生感动。故知厌离三恶趣苦之粗分出离心,为修远离轮回苦之细分出离心之加行也。 

  【第六○则】 

  问:皈依清净与否,以何因而定? 
  答:班禅洛桑却季绛称说:「皈依清净与否,以畏恶趣苦及知唯三宝能救,是否具此二因而定。」 


  【第六一则】 

  问:应可皈依处,须具如何德相? 
  答:一、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自若未解脱一切怖畏,如自尚陷泥淖中,不能救出其他陷泥淖者。佛为自己解脱一切怖畏者,如成佛时,降可怖魔军,又调伏疯狂群象及毒龙,又化害佛大坑为莲池等,广如经论。 
  二、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如贪欲甚重之阿难陀,患痴甚重之周利盘陀伽,及千骨(鬓的上部+曼)沙弥,与食人之罗刹,皆为佛所调伏,导以善道,而证阿罗汉。又如诸阿罗汉无法摄受之施主伯吉,年将近百,衰老龙钟,佛令出家而度脱之,广详经论。 
  三、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如佛於其子罗(目+侯)罗及仇怨提婆达多,无怨亲之分。提婆达多服药王童子所造胜药,体不能胜,痛苦万状。佛往观之,佛说:「我视汝如罗(目+侯)罗,若真具此平等舍心,应手而愈。」言已果然。 
  四、於佛有恩无恩者,佛皆为作义利。此与世道相反,世人於自有恩者,始作义利。如经说,佛度恶相女,及具十馀恶相子,又如列翁全无福报,佛亦调夫之,令其辗转生福,出家证果。以上四德皆具,何以称为应皈依者?因成佛由於法,而於法作助伴。作看护者乃僧众,虽未具四德,而於可以成佛之法,作饶益助伴,故应皈依。而释梵等神无斯德,故不应皈依。 
  又依上师教授要诀说:「须知现前能说法者,上师即佛。法为所说菩提道次第之教义。僧为能依菩提道次第如法修行之良伴。」 
  生起一种怖畏,但皈依一境(或佛、或法、或僧)亦可解脱(此种公案经论中甚多)。然欲解脱生死,则应皈三宝,如患重病,非有良医、良方、良看护不能治愈。以此堪皈依唯三宝。 

  【第六二则】 

  问:由知何种使心感动,令皈依真切而有力? 
  答:由知:一、总义——佛身语意功德,法宝功德,僧宝功德;二、种种差别功德。略要言之:佛身功德: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一所有功德,详诸经论;佛语功德:佛语具六十四妙音说法,佛以一音现各种义,如无常苦空随机得解;佛意功德:佛观一切法如掌上观纹,於一时间,二谛并显,总摄具悲智二德;佛之事业功德:不外令众生离苦得乐,而其方便,则分暂时究竟二种。於佛功德实不能穷,故说不可思议。 
  法功德者:应知佛之无边功德,乃教证二法生起,故法之功德,尤不可思议。所谓教证:教谓经律论,乃相似法宝;依此三藏教法闻、思、修而通达之法即证,即灭谛与道谛。灭谛断除过失,道谛修行功德。除此正法外,馀不能成佛。 
  僧功德者:言「僧宝」与僧不同,三宝之「宝」字义,为稀有之义,圣者超越之义。得见道位以上,乃为超越。又彼能由念法功德,能如理依法修习者,乃贤圣僧伽。念僧功德详经中罗汉、独觉、菩萨各各道位,差别功德。吾人常以小乘为劣,然细思之,其功德极大,使具三十七道品、六通、五眼中除佛眼外,馀四皆具。 
  二、了知差别者:(一)性相差别:如佛过净德圆而为性;佛乃法之因,谓佛为度有情而说法,众生闻之,如理修行,而得通达果,故谓法者彼果;僧伽者,谓能以他人依法如理修行,获得通达,而辗转承传下来之教授,依之如理正修者,乃为贤圣僧伽之相。 
  (二)事业差别:相差别就体言,事业差别就用言。佛令众生,对於教法,不生颠倒,如其次第,而善为开示正法为用;法依各别有情当断惑业诸苦,令断为用;僧依其实现,以身作则为现业,应後来度化作范,令生仰慕欢喜,欲步後尘为用。 
  (三)信解差别:此言於佛应生堪恭敬供养信解;对法应生真实修学,欲得成就信解;对僧应生与法相顺之善友信解等。依如是信解诸行,而生起渴欲求成之心。 
  (四)应修差别:此即上项信解之实行,於如上次第於佛(上师)作供养承事;於法身心生起相应实修瑜伽行;於僧法财受用等应作之事当作。 
  (五)忆念差别:如经中说:忆念佛为一切功德福资粮田,庄严灿烂,又如解佛为佛子之父,众生之宗师;念法有义利,为悦耳者,初闻、中修、後果皆属於善;念僧为善正安住者,堪礼拜、供养、皈依为福田。 
  (六)增福差别:以人法二种为主之增福,分情(人)与非情(法)。佛僧属有情,法属非情。有情又分一多,佛为一,僧为多。 
  (七)皈依差别:认佛为皈依大师,法为正皈依,僧为修皈依良伴等。 
  (八)内外差别:广如成立因明论第二章详说,馀师(外道)具愚痴无明,为三毒所染。外道亦有戒定,然不如内道戒定,极为殊胜。如十善戒中,意之三恶,後二(害意、邪见)外道皆不能圆。诸外道不执常则执断,谤无因果,不信业果,甚则不许外因,如日出、木刺皆属自然,别无因缘。外道立义虽异,然皆执有人我,许自我功德,能为常为实为自己,因有如是过失,故十善成常不圆满。内道戒定,皆为解脱生死,其出发点亦不同,故入门之皈依,即以解脱生死为皈趣。如下士道共通皈依,即摄出离心,如云:「皈依法离欲尊。」意谓法乃解脱烦恼,而得涅盘之殊胜宝,此中即含希求出离之意。佛为如量士夫,非为佛知刹土微尘数,海水为若干滴积成,即佛告我此数,亦与解脱无关。乃为佛开示无倒应取应舍之法,此唯佛堪能,外道大师所不能,故惟皈依三宝。 

  【第六三则】 

  问:皈依有何种胜利?因何而有如是广大胜利? 
  答:皈依胜利,略而言之有八:一,入佛子行数;二,皈依为诸戒之本;三,所积罪障能灭减;四,广积大福;五,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六,不堕恶趣;七,随愿皆成;八,常生善根,速得佛位。因何而有如是广大胜利?是因对境力大,故与其他善根不同。大悲白莲花经说:「以语敕(咒)诅彼田中种子,令不成种,无有是处。世间凡夫,虽犹会看世间福利,然以对三宝,对境力大,故将来必得佛位。」 

  【第六四则】 

  问:以何判别内外道? 
  答:判别内外道,或以见为判别(无常、苦、空、无我);或以行为判别;追踪佛所建立之善行,安立为内道;或以皈依为判别:有真实二皈依,入佛子行数,方可安立为内道。 

  【第六五则】 

  问:何谓真实皈依? 
  答:有三皈依,固为内道。然若心未生决定,未诚意皈依,虽博通三藏,通达空性,修习生圆二次第,其所修者,虽为内法,皆不能谓为内道。非口诵皈依,须从心底有认识生起决定,一切时皆依三宝,方为已得皈依而未舍,方为具实皈依。故能修者,未发至诚皈依之心,亦不入於佛子数。依上师教授说:「仅以一支香(时间),真实皈依,较终日修习风息脉络明点功德胜超千万倍。」 

  【第六六则】 

  问:应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条,如法而得清净? 
  答:於皈依三宝,应遮止学处,及应奉行学处,当郑重实行。应遮止者:即「皈依於佛,於他天神不应礼供」,若礼供犯不知内外差别。天神等於善恶法,邪见颠倒故。「皈依法不残害有情」,损害有情,即为非法,故应遮止。法,梵语「达摩」,意为引导有情出恶趣,而入解脱道。佛曾授记说:「於未来世有相似法,令诸有情,心生忧恼,起诸残害,得大痛苦!」故应视其所说法门,其见行修是否清净。依理为量,视其与龙树、无著之学,是否相合。若不郑重观察,而信奉相似法,适犯此条(皈依正法,不残害有情)。「皈依僧则不应共外道住」,喻如毒树、毒海仅害身,邪见伴侣并害身心。外道不应共住,固无论矣,即於内道中僧俗人等,若自己确知其曾犯轻师(根本重罪)慢法者,亦不宜与之共住,恐受其恶之加持,而生大障奇灾。 
  应奉行者:佛之塑画形像,随为何种(包括显密),美恶不应讥弹,置不净处(如坐处、卧处),作物品质当买卖,作装饰玩具等,凡不敬重及轻毁等方便,悉当断除,应视同真佛,为如敬之田;於法凡四句局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上师说:「乃至不能在经上堆置佛像铃杵、哈达等(哈达作供则可);於僧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此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又末法世,因众生业力关系,虽出家相犹不得见,以此希有因相,故应敬重僧相。 
  共同学处:有六:一,随念三宝功德(如前所说内外差别等功德),数数思之,知唯三宝能作救护,而至诚皈依。 
  二,随念三宝大恩:当以报恩意乐,而勤行供养。此中分不间断供养及圆满供养。若供饮食(或随每日所餐)而不间断,则少用功力,而能圆满采多资粮。应知於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往一切刹,於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如菩提道次第所举十事,知此十差别,於一座间亦可具修,是名菩萨圆满供养。法性供:知法性无别,则遍十方三守,眼见有限,意则无量。自不能举办众多微妙之物,於他所办,心生随喜,亦称广大供养。若真无可供之物,若有信者,即以坛供(曼遮)及水,与无主物而供亦得,当以信心及修行而供。自有说无,吝不兴供,感现见财物不能受用之果。 
  三,随念大悲:以悲心安立其他有情,令受皈依,有法施功德。 
  四,启白三宝:凡所作事及有所需(如病灾急须救治),皆应仰赖三宝,以行与三宝相合之供养;而於与三宝不顺之外道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一切时中,无论顺境逆境,皆一心依於三宝。 
  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知如前说八种胜利,至心皈依佛法僧,为我作救护(口中不念亦可),心中至诚希求救护之念。如死囚往礼拜一相识且有权能救护己者之官吏,希求速救之心。以三宝为极大依怙,而生希求(三宝)救护之心,即皈依体相(心所中一种,心於境感动)。因皈依,令馀有情生起皈依之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