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天下-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下原本并不是一个擅长做生意的人,村里的土地也是祖上传下来的,每年收上来的地租颇为可观。自我出生之后,本身衣食可以算得上无忧。”
“对科考在下也不感兴趣,最大的兴趣还是在农活之上。小时候喜欢和农户家的孩子一道玩耍,后来读了书,识了字之后,就喜欢读一些农经。”
“看着农人们忙忙碌碌一整年,所有的收获到头来维持生计其实都是一件极为勉强的事情。原本试着降过几次租子,但是到得后来,引起家族中其他人很大的不满。邻村的李老爷也曾私下里警上告过,祖宗大义压过来,很多事情就没有办法了。”余仲堪声音低沉地说道:“这些事情,终究让在下明白了,靠降租来过活,并不是眼下农民们的出路所在。因此,最后的办法,还是在提高产量上面。”
“在下对你们并不了解,你说的同其他酒楼的斗争矛盾,以及很多事情……在下也并不关心。但是你同那么多人为敌,谁知道会不会有明天呢?在这样的事情上冒险,成了那也就罢了。若是不成……村里人不容易啊。”
原本就是偏房,平素出了余仲堪自己,大概很少有人来,因此屋内的油灯已经快要燃尽了灯油,火光昏暗将人影投射在四周的墙壁之上。
许宣望着余仲堪的认真的面容,目光落在地面的一些盆栽之上。才注意到,屋内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层土,显然是长年累月搬运盆栽所掉落下来的。
这样一个不修边幅,显得有些木讷而顽愚的人,心头居然有着这样的志向,实在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黄于升在一边张了张嘴,但是没有声音发出来。他本身盐商之后,家中钱财多得难以计数,自然是没有因为生计问题担忧过的。这个时候,对余仲堪的理想有些难以把握,但终究还是知道,有着这样理想的人,似乎应该值得尊敬。这般想着,他对余仲堪原本的意见也少了很多。
余仲堪将话说完,表情显得有些兴致缺缺的模样,随后便转过身子,接着灯火继续观察着盆栽之中的蔬菜。
“你的愿望……倒也特别。”许宣望着余仲堪的背影笑着说道。
余仲堪身形显得有些单薄,闻言也没有再回话。
“如果单纯是要提高产量的话,到也不是不可能。”许宣平静从容的声音接着在余仲堪身后响起来。
灯火之中,叫对面的背影有几分稍稍顿住的感觉。
“在海外的地方,有一种叫番薯的东西。正常栽培的话,亩产可达六千斤。”书生的声音缓缓地将话说出来,话虽简单,但是说的很慢,仿佛这几句简单的话,在他这里说出来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其实说出这样一个事实,许宣在心中是颇为犹豫的。番薯或者也叫红薯、地瓜,这些东西会在随后的历史中出现在大明朝的国土上。根据后世的《金薯传习录》记述: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五月下旬,福建长乐县华侨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红薯带到福州,从此传到大江南北。
如果许宣并不做什么的话,那么在他的有生之年,是能够见到的这一状况发生的。原本这些事情,是想着等往后有条件了,做为自己的筹码来用,但是这个时候还是说出来——眼下,不就是在为自己的实力积蓄做准备么?因此也没有必要太犹豫,至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遇到的时候再说了。
余仲堪闻言,拿笔的右手陡然间一抖,笔在摇曳的火光里掉落在地上。他脸上露出几分不可置信的表情:“你先前说……多少斤?”
“亩产六千斤啊……如果年景好,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若是能够引进大明的话,那么可以解决很多人的温饱问题。”
白素贞在一旁,秀美的目光望着许宣,呆呆的半天没有反应。
“这个……”老九皱了皱眉头,深深的看了许宣一眼,似乎想要证实这句话的真实性。
他一直在刘守义身边,眼光之类的肯定是不差的。大明朝眼下虽然太平,但是也只是在总体上而言。因为小区域的饥荒闹出的波澜,也是时有发生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种作物存在,那么它的意义将无可估量。在这样的想法之后,心思免不了更进一步。如果许宣说的是真的,这些事情若是能够在刘守义手上做成,那么对于他在官场上所能添加的资历,也会高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唯一的问题是,这……是不是真的?
老九望着眼前这个自己的便宜徒弟,才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认识过他一般。
“并且,番薯具有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的作用。白皮白肉,益肺生津。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这些也都是后世医书现成的话语,这个时候照着背出来,并没有半点压力。
但是白素贞在一旁听了,庄雅的面容上就更加惊讶了。她听过许宣的高谈阔论——当然这样的高谈阔论其实已经被后世的实践所证明了,因此也就不算是在胡言——已经认可了他在医术上的造诣。这个时候听了他对番薯的说法,开始有些相信这种东西是存在的。
“有这种东西?居然有这种东西?”余仲堪激动的表情持续了一阵,随后冷静下来,狐疑地望了许宣一眼口中说道:“但是,这种东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在下曾经在一本记载泰西风物的书籍中见到过记载。”随便胡邹两句,反正眼下也没有人能够真的反驳,那么也便够了。
“这样的神物,生长的条件莫非很苛刻么?”
“最简单就在这里……番薯的种植,对土壤的要求,并无半点苛刻之处。大江南北,随处可种。”许宣说到这里,又笑了笑:“还有一种马铃薯的作物,同番薯一样,都属于高产作物。但是马铃薯却非常适合在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之处。若是能够迎进来,冬天里的食物,就不用愁了。”
“还有一种……”
“汉文!”老九终于忍不住出声,将许宣的话打住了。许宣看了他一眼,自然也能明白他的意思——这时候,对方显然是相信了直接的说法,不希望自己再将这样的事情泄露出去了。
“那么,我们可以先谈一谈反季节蔬菜的问题。”许宣望着余仲堪,摊了摊手,原本想要说的“玉米”也就没有再说出来。
第309章 大明好农夫(三)
“反季节蔬菜生产的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今是冬季……事先选定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处于平原或低山的地方……取水要求方便,土地的肥力要求适中,并尽可能有挡风屏障。可以是天然的山体,也可以人为的做一些人工的障碍物,总之用来避免冷风直接袭击……”
“没有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岩镇这边有两处地方适合做这些……菜蔬品种的选择也很重要……”
记忆里已经有些东西已经模糊,但是若是真的去回忆,总还是记得一些的。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之后,跟随着一些实际的实践手法,摒除了一些眼下的条件达不到的,剩下的就能让人看出一个大概。
在此之前并没有过这种形式——冬天中出夏天的菜蔬,大抵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但是这个时候随着,昏暗的屋内,火光摇曳,怀疑、惊异、思索的情绪悄然蔓延开了。叫长耕的下人看了一眼对面的余仲堪,有些奇怪自家的老爷,脸上为什么会露出那般古怪的表情。
关于反季节蔬菜,许宣的一番话,也只是勾勒出了一个轮廓。有心人如果遵循着这样的说法,肯定能发现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要变成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余仲堪正听得入神,却见许宣在对面的地方摊了摊手,有些总结般地说道:“当然,眼下的条件进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因此,肯定没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但是,若说仅仅是为了有意思的话,那肯定是足够的。”
心头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余仲堪不由自主地伸出舌头在自己的唇边用力地舔了舔。
……
在历史上的很多时候,有人难免会有着关于民生的种种幻想——无论是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还是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但是不管怎样,大同或是小康之类的说法,大抵上就是以人人能够填饱肚子为底线的,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也就足够了。这是一条保证社会稳定的线。社会底层人们很多时候最大的期望也只有这些,至于上层的一些人,只要维持住那条线,也就能够保证局面一时的稳定。如果这条线维持的时间足够长,那么盛世的场面也就出现了。
许宣口中所说的话,以及随意的姿态,让余仲堪皱了皱眉,显然还在思考着他所说内容的可信度。但是在其余几人那里,因为一直以来的一些事情,令人惊讶而在他自己而言却浑然不在乎的文才,莫名其妙地知道五峰遗宝的下落,同他的年龄及不相称的医道造诣,甚至说的更多一些,还有那些仿佛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极品好墨,那些古古怪怪效果却好的出奇的营销手法……总之,潜意识里,他们对许宣的话其实已经相信了几分。
许宣笑了笑,身子朝余仲堪稍稍靠近一些,用只有二人能听见的声音,在他的耳边说道:“要引进这些东西,难度是很大的啊。不仅涉及到海禁,另外海上未知的危险也很多。要造船呐,要雇佣好的水手啊……即便真的引进了那些东西,推广的时候需要上下打点,这些都是钱呐。”
他说道这里,声音稍稍顿了顿,随后说道:“你或许不相信我说的,但是这些东西,如果真的做出来,那么肯定青史留名。当然,你或许并不在乎青史留名,其实我也不在乎。但是这些东西只要早一天引入大明,早一天推广开来,那么能改变的东西,积累下来就有很多了。”
在大明朝的后期,也就是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这才有了后来李自成的起义,最终大明几百年的基业葬送掉了。随后清军入关,中华沦丧,如此总总,追根溯源,很大程度上都起于一场饥饿……若是红薯之类的作物能够推广开来,一定程度上就能缓解这样的危机,或许大明朝的气数还能朝后推一些年。
当然,农民起义或许并不是大明朝覆灭的唯一原因,但是其他的事情,许宣暂时并没有去理会的兴趣。
甚至他此时口中说的话,站在大义的角度,也多是说给余仲堪听的。事实或许如此,但他心中更多的并不是长远的目光。人生短短几个秋,无论是用来造反或是用来挽救山河,其实都是一项很不划算的买卖。到头来,即便真的成功了,自己也享受不到什么,至于留给后人……秦始皇留下的东西其实也不少了。
眼下他万历二年,距离明亡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许在今后的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不介意顺手做点什么,但如果说眼下就奔着这些事情去,那么生活就变成一件很累的事情了。
他没有太大的野心,所想的便是遵循生活本来的样子,虽然很多时候,从前的经历会让他在姿态上露出一些不同,但是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
余仲堪想了想,许宣在他面前所画的一张饼,终究还是勾起了他心中的饥饿。原本觉得是有些麻烦的事情,也觉得不是那么不可接受了。稍稍迟疑了一阵,他望着身边叫长耕的下人,口中问道:“你看行不行?”
“我看行。”下人点头说道。仅仅是那个亩产六千斤的什么薯,就让人有些心神摇曳了。老爷家有那么多地,亩产六千斤。不对,眼下年景好,那可就是一万斤……这得是多少啊?
“那便行了。”余仲堪转身冲许宣说道:“不过……”他说着,止住话头朝身边的黄于升看了一眼。
黄于升的心情因此稍稍提了提,才听到对面的地方,余仲堪笑着说道:“两倍的价钱,这可是说好了的。”
……
余仲堪也是个实干派,事情确定下来之后,就不愿意再等了。这天晚上,将村里的人们召集起来。地点就选在一处已经空旷的田间,许宣便将情况向众人做了一个交代。
类似动员大会性质的场合,他在后世在熟悉不过,眼下虽然换了环境,但是本质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稍稍说了几句话,众人的积极性便被调动出来。
“两倍的钱,肯定是有赚的。”
“对啊……而且还是长期合作。。”
“唯一有些不好的是,之后就不能卖给别人了啊。岩镇郝掌柜那里不好交代了。”
“这有什么,这个临仙楼……第一次就给一年的钱。不过,那个书生所说的签合同,是什么意思?”
……
无论在哪个时代,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人会同钱过不去。唯一的疑惑也有——虽然是有两倍的赚头,但熟悉余仲堪性子的人们,对于他这一次爽快的答应,还是有些意外。但是这些问题也不需要探究原因,总之他们有钱赚也便可以了。
许宣这一次过来,也不是没有准备。事先兑的一些银票,打消了众人的顾虑。另外,老九代表官府的身份,也让众人觉得这样的买卖有了保障。虽然对于许宣要求的、只准卖给一家的举动稍稍有些抱怨,但是在高额的回报之下,最后自然也没有人来阻碍。
……
在岩镇的某间高端大气上了档次的雅间里,白日里的一些商议,在这里得以延续。大抵是在筹划着针对临仙楼的一些对策。
“临仙楼同我们的情况不一样,并没有专门的菜蔬供应渠道。来源都是通过集市,以及一些零散的农户。如此,只要我们操作好了,那么没有了菜蔬的供应,临仙楼支持不了多久。”
“当然,这样之后,临仙楼肯定会选择其他的渠道,最大的可能是富山那边。只是余家同老夫有交情,余仲堪那小子也比较好应付,临仙楼的盘算肯定会落空。最后的选择便是从徽州府以外的地方将菜蔬运进来。”
丁正在上首的地方,简简单单地讲话说完,随后端起一旁的茶盏,颇有兴致地喝了一口。歌女的声音和舞姿,在雅间里,将气氛烘托得极为艳冶。
“这样的花费太过巨大,即便临仙楼背后有着来源不明的巨额资金支持,但是也不会是长久之计。眼下冬日,问题倒是不大。若是等天气热起来,那么菜蔬从外面运进来,即便走水路,待运到岩镇,也已只能拿来喂猪了。”金风楼的掌柜接过丁正的话头,在原先徽州府这边最不对路的酒楼之中,排在前面的便是这两家,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临仙楼的关系,也已经走到一起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大抵都是这样的道理。他这般说完之后,四周响起一阵稀稀落落的笑声。
“那么,事不宜迟,我们明日就动手。”
“甚好、甚好。”
附和的声音响起来,随后被红牙唱声咿咿呀呀地淹没掉了。流水依旧从容,万历二年末尾的某个夜晚里,大明朝随后会面临的来自农业层面的革新,眼下只翻起了一个小小的浪花,没有人注意到。大多数人的目光,还仅仅局限在意义不大的争端之上。
……
许宣的晚饭在村中用的,鸡、鸭、鱼、肉以及各类菜蔬,虽然烧得味道算不上好,但是眼下没有工业污染以及各种化学用品的年代,这些菜肴保持了纯正,农家的味道让人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