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55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55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人公加里的情人尼科尔,从他的亲戚、朋友、他的雇主和受害者,从警察、
侦探、监狱看守、法官、律师、精神病专家、记者等人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第
一手材料,成功地再现了加里的痛苦扭曲的内心世界。美国原编者对这本书
的评介说:这是个“悱恻动人的故事。。是一个暴力与恐惧、嫉妒与失落的
故事,一个在死亡的沉寂中仍在抗争的爱情故事。”

本书规模恢宏,构架博大,从各个方面,同时又是围绕着加里的凶杀案
件,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读来令人慨叹。作者揭示了
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对加里的不良影响,以翔实的笔墨证明了正是“自私、
欺诈、虚伪和商品化”的美国社会诱使加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
毁灭。读罢全书,人们不能不对“谁是真正的刽子手?”这样的问题进行一
番深刻的思索。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新闻语言,开创了世界范围内非虚构小
说的先河,在当代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张英)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1979)

作者简介威廉·斯泰伦,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25 年生于弗吉尼亚
州的纽波特纽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194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从1945 年起,斯泰伦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作为“南方
派作家”,他的作品既带有显著的南方派特点,又不局限于南方小说的思想
主题,以风格多样化而驰名。他尤擅通过人物的千姿百态来戏剧化地表现时
代的特征。1951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黑暗中躺下》问世。这部作品
赢得了美国批评界的高度评价。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南方姑娘佩顿·洛夫蒂斯
悲剧性的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南方家庭的解体,对南方的衰落和现代主活
的灾难作了象征性的描述。由于作者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意识流等技巧,在
修辞方面以福克纳为楷模,这部作品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学会颁发的“罗马
奖”。中篇小说《远征》(1953),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朝鲜战争期间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次强行军,着重刻画出现代军队对士兵的要求与士兵的
个人自白意识之间的冲突,以及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肉体摧残。
斯泰伦的第三部作品《放火烧屋》(1960)曾以其存在主义的思想倾向而倍
受法国读者的青睐。1967 年,他发表了《纳特·特纳的自白》。小说描写了
19 世纪时弗吉尼亚州的一次黑奴暴动,提出了许多探讨文学和历史真实性的
复杂问题。这部小说曾获出版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斯泰伦曾被评为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一,现在是全美文学艺术院和科学艺术学会成员。

作品概要22 岁的我,斯丁戈,正在努力奋斗要做一个作家。我没有正当
工作,口袋里的钱少得可怜,是一名孤独地在犹太人王国里网荡的南方青年。
我等了很久才收到父亲寄来的支票,但是曼哈顿的物价和房租都超过了我钱
包的支付能力,连一个单间都租不起。我只好去布鲁克林区寻找便宜的房子。
六月里的一个晴天,我来到了耶塔辛默曼太太开设的公寓。当我买来笔和稿
纸,正要写作时,楼上房、间的骚动声打乱了我的思路。那是一对男女的交
欢声、洗浴声,然后又是激烈的争吵声、物品的摔打声和女人的抽泣声。他
们究竟是谁?同寓的房客莫利斯·芬克告诉我,男的叫拿坦,兰多,犹太人,
女的叫苏菲,一个波兰美人。晚上,当我散步回来时,迎面碰上了苏菲,我
第一眼看到她的身影,就深深地陷入了情网。第二天中午,拿坦和苏菲把我
从酣睡中吵醒,约我一块去康尼岛游泳。面对着苏菲的请求,我只好答应。
但我的脑子里仍不停地翻滚着,告诫自己不能卷入这两个病态人的生活。拿
坦告诉我,苏菲从纳粹的集中营出来时,只剩下一身破布,一把骨头,而现
在已经把她喂养成一个漂亮的姑娘了。在他们的欢乐气氛中,我觉得夹杂着
一种烦恼和不安。在火车上,苏菲向我回忆起她的家乡。她的父母都是大学
教授,丈夫是数学教师。德国人入侵波兰后,把她的父亲、丈夫连同那所大
学的180 名知识分子一道杀害了。苏菲来纽约后,由国际救难组织介绍,到
一家诊所当挂号员。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时,因发者不准遭馆员斥责而昏倒
在地,幸好拿坦帮助了她。他们从此便相爱同居。从苏菲那里,我感受到了
友谊的温暖,它使我能专心致志地工作。虽然我爱苏菲,但在最初几个星期
里,我却相当成功地把对苏菲的迷恋埋藏在心底。由于苏菲比我大八岁,拿
坦对我同苏菲的接触并不在意。拿坦的哥哥拉里是一个外科医生,哥伦比亚
大学教授。是他从医学角度使苏菲恢复了健康,拿坦的热情、精力和性格都
吸引着苏菲,但她手臂上的令人恐布的数字,又迫使她不得不时常想起那可


怕的岁月。父亲和丈夫死后,为了病中的母亲,她违反禁令偷偷把一只猪腿
带进华沙而被捕进了集中营。她的母亲不久就死去了。在集中营内,她由于
懂德文而侥幸活了下来。苏菲在讲述过去时非常简略,往往漏掉了许多关键
的事实。但是,每当她谈起拿坦对她的救命之恩时,都充满了感激之情。然
而,我却亲眼目睹了拿坦对她的无礼和折磨。莫利斯·芬克迈告诉我他曾看
见拿但把苏菲按倒在地狠命地踢打。我不明白苏菲为什么总是强忍着眼泪去
爱拿坦?而拿坦这个热情的家伙怎么又会是一个活生生的暴君?夏天又来到
了,我打算在这所公寓里一直住下,以写完我的大作。因为有苏菲作伴,我
很满足。拿坦对我的鼓励又使我飘飘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了笼
罩在他们生活中为阴影。一是拿坦骨子里的阴沉性格和虐待狂式的本质,另
一点是苏菲前几年的生活经历,它是一种难以摆脱的现实。一天,拿坦又旧
病复发,在对苏菲肆意侮辱又疯狂地把我咒骂一顿后,便不辞而别。苏菲走
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时候,发生过两件最关键的事情。
她只对我一人讲过。一件是1943 年4 月1 日她被关进集中营的当天发生的。
这件事直到我和她度过的最后一天里她才吐露。第二件事就是她和集中营的
司令官鲁道夫·豪斯的关系。由于她懂德文,并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
了速记,所以,她没能立即被杀掉,而被指派在豪斯的秘密办公室里当秘书。
虽然吃的是厨房的残剩泔脚,但她已经很满足了。在深深的地下室厚厚的石
墙包围之中,这是集中营内很少几个闻不到焚烧尸体臭气的地方。苏菲就住
在这里,虽然潮湿、有老鼠,但她终于可以逃脱睡眠的折磨,可以安静地睡
觉了。为了能活着出去,为了证明自己的被捕是无辜的,她决定舍出自己的
身体,去勾引豪斯。乞求豪斯能让她见见被关在同一集中营内的幼小的儿子,
让豪斯设法把她的儿子列入德国的“生命之泉”的计划而能活下来,因为她
的女儿已经在被关进集中营那天永远地离开了她。然而,豪斯不但没有理睬
她,反而欺骗了她。不久,她就得到了儿子的死讯。在这同时,抵抗运动成
员又让她利用这点特权为他们偷一台收音机。苏菲犹豫再三,胆胆怯怯去偷
收音机,但遭到了失败。她离开了豪斯,又被关了15 个月,到德国人垮台时,
已经奄奄一息。正当苏菲进行痛苦回忆的时候,拿坦又回来了。我又开始了
自己的创作,他们又开始上班。就在他们宣布要结婚的时候,拿坦的哥哥拉
里把我叫去,告诉我拿坦是个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全靠吸毒来解除痛苦。
他求我阻止拿坦吸毒,但我未能做到。拿坦又一次发作了。他拿着手枪,在
电话里成胁要杀死我和苏菲。我们只好逃开了。我决定把她带回我的南部家
乡,同她结婚、生孩子。苏菲虽然答应和我在一起,却拒绝了同我结婚。她
不断地回想起华沙、她的故乡、她在集中营的日月、她同女儿的生离死别、
她儿子的被害,我千方百计地想使她高兴起来,以驱散悬挂在我们头上的沮
丧的乌云。但我发现,她心中想念的还是拿坦,皮箱里装的还是拿坦送给她
的结婚礼服。在最后那天凌晨,我终于在自己的怀里拥抱了我心目中日思夜
念的女神。我们发疯般一次又一次做爱,然后便死一般睡去。当我醒来时,
发现苏菲不见了。她又去找她的拿坦去了。我急忙赶回那所公寓,看到他们
俩紧紧拥抱在一起,双双服毒而死。

作品鉴赏《苏菲的选择》出版于1979 年,是斯泰伦的一部佳作,也
是当代美国文学名著之一。有的评论家推崇它是“现代经典作品。”小说曾
荣获1980 年“美国图书奖”,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由美国著名
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女主角苏菲,获得了1982 年度(第55 届)奥斯


卡最佳女主角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敏感来探讨人格的完整性问
题和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现象。小说以波兰藉移民、女主人公苏菲的人生经
历为主线,交织描写了她同美国犹太人拿坦·兰多的深沉的、热烈的、畸形
的、变态的、大吵大闹的爱情悲剧,以及同小说的叙述者、南方青年作家斯
丁戈的爱情纠葛,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精神和肉体
所带来的灾难性的摧残,无情地暴露了德国法西斯集中营的令人发指的内
幕,控诉了纳粹残杀无辜的罪行。小说除了描写苏菲的一生外,还以相当多
的篇幅来探讨历史和现代文化问题、从不同人物的眼光和角度出发来争论的
犹太民族问题,以及对南方生活传统的深刻反思,从而为读者成功地展现了
一幅相当广阔、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历史生活画面。苏菲是小说的女人公,
她的痛苦的回忆以及同拿但的爱情悲剧构成了本书的主要情节。她是一个年
轻、漂亮、温柔、善良、多才多艺的波兰女子。脑争爆发前,她在故乡克拉
科夫生活了20 年。那是波兰也是她仅有过的自由的20 年,是波兰阳光明媚
的时代。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和虔诚的天主教徒,良好的家庭教养和浓郁
的宗教气氛,塑成了她温柔、善良的性格,给予她以多方面的才能。她不仅
精通德文、俄文、会速记,而且在音乐上的造诣也很高。战争爆发的前二年,
她结了婚,丈夫是数学教师。正当他们准备到维也纳留学的时候,德国军队
开进了克应科夫。从此,灾难便接二连三地降临到她的头上。首先是父亲和
丈夫的被害,毁掉了她对主活的幻想。这是德国法西斯残杀知识分子的血泪
见证。其次是她本人的无辜被捕,造成了她终生的悲剧。为了挽救奄奄一息
的母亲的生命,为了能让母亲吃上一点好的,她违反了德国人的禁令,偷偷
地把一只猪腿带进华沙。然而正赶上大搜捕,她的物品被德国人发现,因而
被关进了集中营。然后便是母亲的离去和儿女的惨死,在她的心头刻下了一
道永不愈合的伤痕。就在她被关进集中营后的几个月,母亲便死去了。同她
一道被关进集中营的儿子和女儿也相继被残忍地杀害了。而她本人之所以能
侥幸存活,全凭她的美貌、她的聪颖、她的速记本领、她对德文的精通。虽
然她九死一生地活下来了,但已只剩下一把骨头和一颗破碎的心。来到美国
后,她巧遇犹太青年拿坦。拿坦帮助了她,挽救了她,使她恢复了身体健康
和往日的美丽,燃起了一丝生活的欲望。但拿坦是个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
又是在二次大战中饱受苦难的那个犹太民族的成员之一。所以,他时冷时热、
反复无常。高兴时与苏菲相亲相爱,病发时便对苏菲大吵大闹。尤其是他还
要不时地揭起苏菲心头上那块最为痛苦的伤疤——她在集中营的生活,从而
使苏菲处于痛苦的折磨之中。她爱拿坦,因为拿坦是她的救命思人,还因为
她可以因此来忘却那过去的岁月。可拿坦是个畸形人、病人。他爱苏菲但并
不理解苏菲内心的痛苦,他保护了苏菲坦又常常残忍地折磨苏菲。就这样,
在他的虐待下,苏菲彻底冷却了她生活的信心,死亡便成了她的最佳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那无尽的痛苦。苏菲的一生是短暂的、悲惨的,她是那场
可怕战争的无辜受害者的典型,她更是那种在精神上受害者的典型,她是一
个可爱的、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这部作品结构复杂,风格奇特,富于戏剧
性的故事情节穿插安排得十分巧妙,并且以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插曲来增强
叙事和描述的效果,显示出作者在小说结构布局方面的卓越才华。

(王福和)


库特·冯尼格特囚鸟(1979)

作者简介库特·冯尼格特(1922—)是当代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1922
年1 月11 日生于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父亲和祖父都是建筑师兼画
家,很有艺术修养,冯尼格特自称,他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从小爱好文学艺术
的。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他父亲长期失业,因此决计不让冯尼格特去
学建筑或艺术,而要他象他哥哥那样去学化学。冯尼格特从1940 到1942 年
在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虽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然而这方面的丰富知识有
助于他后来独特风格的形成——用科学幻想的意境讽喻现实,将荒诞不经的
幻想与重大的社会题材结合在一起。他在大学期间热衷于为《康奈尔每日太
阳报》写稿,后来还任该报的编辑主任。这一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
础。1942 年入伍,先当炮兵后又当侦察兵,1944 年12 月12 日被俘,囚禁在
德国德累斯顿战俘营直到战争结束。战后入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同时在芝
加哥新闻局当记者。1947 年毕业后在通用电气公司公共关系部门任职,主要
写宣传品,从1950 年起专门从事写作,间或在大专学校讲课。他虽然也写剧
本和短篇小说,但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他的头两部小说《自动钢琴》(1952) 
和《泰坦族的海妖》主要采用传统的艺术方法,科学幻想的成分较多,因此
在50 年代一度被看作科幻小说家。《夜妈妈》(1961)从内容到形式有根本
性改变,此后作者就形成了被称作“黑色幽默”的独特风格。他60 年代陆续
出版的三部长篇小说《猫的摇篮》、《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主》,尤其
是《第五号屠场》是他创作的高峰,极受美国评论界和读书界的推崇,在青
年学生中还出现过“冯尼格特迷”。七十年代“黑色幽默”流派趋向低潮,
但他的作品《顶呱呱的早餐》、《囚鸟》等仍受重视与欢迎。

内容概要全书以主人公华特·斯代布克回忆的形式写成,用第一人称
“我”。我父母在1908 年与萨柯、樊塞蒂等同时移民到美国,当时的者板希
望美国有大量廉价而又容易吓唬的劳动力,可以把工资压得低低的。一个招
工的眷当地最大的制铁公司招工时,也给老板麦康家招些模样出色的佣仆,
我父母就这样进入了佣仆阶级,当时我母亲21 岁,来自立陶宛,当了厨娘;
我父亲19 岁,来自波兰,当了保镖兼司机。我就在麦康的欧克里德大街宅邸
中出世。宅邸静如死水,没有一点欢乐气氛,老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