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58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58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架、杀人、搞女人,但心底深处天良未泯,始终在追求和维护人性的完整。
全书写的只是一个小人物与命运搏斗失败后维护个人尊严的内疚心理,这在
当代美国文学中原不足奇。使本书成名的,主要应归功于它的艺术成就,也
就是作者自称的“实验现实主义”。作者说:“在我的第四部小说《斑鸠菊》
里死人居住在这个世界里,其重要性不亚于活人。我深信在严肃小说里描写
的主体是真实的世界和它的问题。我非常钦佩某些象卡夫卡和塞缪尔·贝克
特这样的荒诞派作家。不过对于这些作家。谁也不会怀疑真实世界是他们荒
诞想象的基础。”所谓“死人居住在这个世界里,其重要性不亚于活人”,
这种笔法见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表现主义戏剧,也是今天最时髦的所谓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之一。作者说,“我并不是个遵循现代主义或后现代
主义传统的实验作家。。对我自己来说,我的创作风格在形式上只有两点新
颖之处:一是我图在每部小说里有所创新;二是我试图打破现实主义的框
框。”作者试图在现实主义中打破框框搞实验,这种实验就是采用现代主义
与后现代主义中的多种技巧,去丰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上则是以
真实世界为基础,去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这样,作者所谓的“实验现实主
义”,真实就是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尤其是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
义的结合。作者又说,他的艺术是通过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来谈论世界,
这世界是他一再强调的所谓“真实的世”。他认为一个作家不能老是重复着
一种手法,作家要在作品中揭露和谴责社会黑暗面比较容易,困难的是要表
现出个人怎样能在黑暗的社会中生存下去,而且还要挖掘出潜藏在灵魂深处
的东西。他在本书中就企图做到这一点。在生活中,现实与想象总是混杂在
一起的,因此他要在小说中描绘与反映混杂在一起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
与幻想世界。为了生动地再现这两个肚界,他什么手法都用:黑色幽默,意
识流,古老的抒情笔法,鬼魂的出现。他说利用鬼魂出现以表现主人公的过
去并不是一种新手法,不少新老作家如狄更斯、马尔克斯等都用过,他只是
利用这一手法来表现人物更深一层的意识,为的是加强而不是削弱作品的现
实主义。在思想内容上,本书也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作者认为流浪汉
没有财产们社会地位,常常露宿在野草丛中,有时不得不杀人以求生存,选
择这种人作为小说主人公最能说明当代人的处境与地位,而且还能表现出一
个人的灵魂的丰富住与复杂性,因为流浪汉行踪不定,见多识广,内心世界
比常人更丰富、更复杂,通过流浪汉的典型来探索人性的奥秘也就更有意义。
索尔·贝娄对弗朗西斯作了这样的评价:“弗朗西斯是个传统的战士,一个
难逃宿命的人物,一个冰岛或爱尔兰史诗里的典型。杀人是他的命运,他还
杀死了美国风格,他的系人技巧是从戏剧里学来的;先扔出一块棒球般大小
的岩石,后来又在胡佛维尔用击球棒杀人,他自认为是个有罪的人。”

(施咸荣)


马克·斯特兰马克·斯特兰诗选

作者简介马克·斯特兰(1834—),1034 年4 月11 日出生在加拿大
爱德华王子岛桑默塞德一对美国夫妇家庭。在安蒂奥克学院取得文学学士学
位之后,在耶鲁大学取得美术学学士学位,1962 年在衣阿华大学取得文学硕
士学位。1965 年,曾作为富布赖特基金讲师到里约热内卢巴西大学讲课。之
后,在美国至少已经任教15 所重要高等院校,其中包括衣阿华、哥伦比亚、
耶鲁、布鲁克林、普林斯顿、威斯理和哈佛等著名大学。目前是犹他大学的
英语教授。他的诗作,曾获得多种奖,包括爱伦·坡奖,全国艺术文学协会
奖。1981 年,马克·斯特兰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除了写诗,斯特兰
还是4 种外国语的诗歌翻译家,他说,翻译,“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因为我
发现,那是一种有益的训练。”他的诗,往往充满梦魔般的恐怖和怪诞景象,
有些诗,则表现出一种情神分裂扣自我异化的心理状态,逻辑的线素常隐不
现,有些象是正常意识完全松弛状态下的产物,有很强的自发色彩,然而,
却是深思熟虑精心结构的成品。和极端的超现实主义派不同,他并不排斥理
性,而是依凭理性的控制处理非理性题村,让无意识状态呈现为意识驾驭下
的形态。他已出版的诗集计有:《睡觉时睁一只眼》(1964),《运动的理
由》(1968),《黑暗》(1970),《萨金特维尔笔记》(1973),《我们
生活的故事》(1973),《夜深时刻》(1978),《献给父亲的挽歌》(1973),
《斯特兰诗选》(1980),以及译诗集多种。

内容概要吃诗

墨水从我的嘴角流下来。/没有一种欢决能象我的欢快。/我在吃诗。

图书管理员不相信她自己所见。/她眼色悲哀,/来回走动,双手插进衣
袋。/那些诗失去踪影。/光线已经晦暗。/几只狗正从地下室楼梯爬上来。

他们的眼球滚动,/金黄色的腿象燃烧的毛刷。/那可怜的管理员开始跺
着双脚流眼泪。

她不能理解。/当我双膝下跪,舔她的手,/她尖声喊了起来。我已是一
个新人。/我向她咆哮、吠叫,/我在书卷气弥漫的昏暗中欢蹦乱跳。

门门又在你面前,凄厉的尖叫声/开始,发疯的嗓音在说这儿这儿。/舒
适的神话死去,她躯体的卧榻/化为灰尘。云雾进你的眼底。

这是秋季。人们从喷气客机上跳下来,/他们的亲人跳到空中要加入他们
的行列,/这就是凄厉叫声之所为。谁/也不想离去,谁也不想留在后边。

门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话。/你的呼吸微浅,隔着玻璃,/你往窗外注
视。医生系上屠夫的围裙,/手执刀柄。你,同意。你回想起你最初来到时的
情景。/你向一座旁屋奔跑,空中飘着枫叶。/你奔跑,象你总以为你能的那
样奔跑。/你手在门上。这正是你当初进来处。

婚姻

风从相反的两极/缓缓吹来。

她在空中旋转,/他在云中迈步。

她自行准备就绪,/抖散开头发。

给眼睛化好妆,/微笑。

阳光照暖她的牙齿,/她用舌尖把牙舔湿。

他掸去衣服上时灰尘,/抻了抻领带。

他吸了一口烟。/不久他们将会台。


风把他们带近,/他们招手。

近了,近了,/他们拥抱。

她铺好了床,/他脱去裤子。

他们结婚,/有了孩子。

风又把他们带走,/朝着不同的方向。

风的力量真强,他一边想/一边抻了抻领带。

我喜欢这样的风。她一边说/一边穿上衣服。

风在开放花朵。/风,他们一切。

保持事物完整

在田野里,/我是那失去的田野。/事情/总是这样,/无论我在何处,/
我就是那/缺失的事物。

我走动,/我分开空气,/总有空气/流过去填满/我先前所在/的空间。

我们都有/行动的理由,/我行动是为/保持事物完整。

可怕的事已经发生

亲人们探过身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用舌尖舔湿润他们的嘴唇,我能感
觉出/他们在催促我继续。我把婴儿举到半空/成堆的碎玻璃瓶在阳光下晶亮
闪烁。

一支小乐队演奏着老式进行曲。/我母亲的一只脚,打着拍子。/我父亲
在亲吻着一个向另一个人不断/挥手的女人。那里有几棵棕榈树。

小山上点染着橙红色火焰般的斑点,/大块云团在背后翻滚。“接着干,
孩子”/我听到有人说,“接着干下去。”/我不住地想着是不是要下雨。

天空阴沉下来。有了雷声,/“折断他的腿”,我的一个姨妈对我说。/
“再给他一个吻。”怎么吩咐我怎么做。/那些树被热带的寒风刮弯了腰。

那婴儿并不喊叫,但我记得他叹气,/当我伸手进去拽出他小小的两侧肺
叶,/抛到空中喂苍蝇。亲人们一阵欢呼,/大约就在我表示屈服的时候。

如今,我接电话,他的嘴对着话筒,/我睡觉,他的头发在枕头上围裹着
一张/熟悉时面孔。无论我前往何处,我总发现/他的脚。他是我生命的剩余
物。

作品鉴赏马克·斯特兰的诗歌写作技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如实报道
的技巧,事实罗列,述而不评,看上去很象是对于表面现象的简单描绘;而
和其他采用类似手法的诗人不同之处,是他并不仅仅报道他从外部物质世界
所感受到的事实印象,实际形象,而他尤其关心再现或塑造梦境或无意识状
态下的情景、轮廓及其戏剧性组合,也就是荣格所谓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象
征。即使是涉及现实生活的图景,在斯特兰笔下,也总是笼罩着一种如梦似
幻的气氛。但是他的诗,也不同于以无意识为意象源泉的超现实主义诗人,
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充满了反讽。在斯特兰一首待所呈现的某种戏剧性情景
中,叙述者似乎总要赋予报道以某种非常自觉的意识信息,以规范情节或动
作的发展和意象对情绪的影响,从而限制潜意识的泛滥,偶尔带有某种幽默
的锋芒。因而他的许多诗,反映出一种有控制力的敏感,有人称之为“反讽
超现实主义”。斯特兰所独有的另一特点是,他的诗歌叙述的个性,恰恰是
由于竭力抹煞其个性一切表面特征而形成时。这类诗篇向我们提示的,不是
一种直接显现的个性,而是一种不出现或不出场的个性,也就是“无论我在
何处/我都是那缺失的事物”所提示的个性。斯特兰认为,面对这样一种不出
场或缺失,才有可能看到“到处都是希望之光”。《吃诗》,似梦境,也似


幻觉。诗人通过一组荒诞意象的呈现,暗示了一种只有写诗人或读诗人达到
全身心投入时才能体会而不为其他人所理解的欢快,和对于这种欢快的嘲
讽,一种满足和喜悦的自嘲,当读者被一步步引入这首诗的戏剧性规定情景
而进入角色时,会达到一种物我再忘和物我一体时境界,终于会象“狗”也
象“我”一样,“在书卷气。。漫的昏暗中欢蹦乱跳”,而不禁莞尔发笑。《门》,
有着更象报道的叙述,然而报道这里的却是真与幻的结合。与手术台和飞机
场相关的意象,鲜明而真切,象记叙,也象隐喻。处于核心位置的意象是门
时意象:这是来与去的进出口,生与死的接合部。而人深思的是:谁也不愿
离去,谁也不愿留在后边。《婚姻》,不动声色的过程描述,通过一个象征
性的“风”,解释了现代生活中的婚姻现象。合也自然,离也自然。在生命
的延续之处,合有合的欢乐,离有离的喜悦。风,是什么?一个开放的问题,
尽可以由人们作出现实主义的或是超现实主义的回答,肯定或者否定。《可
怕的事已经发生》,写的是幼年与成年共居一身,怪诞,却又真实,意识深
处的真实。怪诞,由于真实而更深刻有力。正常人也难免有神经失常的或长
或短瞬间:今日之我,深悔昨日,或是,昨日之我,厌恶今日。然而,在一
同死亡之前,只能共存。而这幼年和成年,还可看作原型我与异化我的共处,
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异化的过程,在“热带的寒风”下完成。怪诞,而不荒
唐,离奇,却与普遍真实或深层真实相通,正是这类待吸引而不是排斥读者
的魅力所在。这首诗,堪称斯特兰的杰出代表作。

(江枫)


西尔维雅·普拉斯普拉斯诗选

作者简介西尔维雅·普拉斯(1932—1963)女诗人。1932 年10 月27
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斯顿,父亲奥托,来自波兰的日耳曼人,曾在波
斯顿大学讲授生物学和德语,却是幼小西尔维雅心灵中留下心灵创伤的家庭
暴君,母亲曾是他父亲的德语学生。普拉斯8 岁时,父亲病死,从此家境窘
困,靠她母亲独自挣扎着养育女儿和儿子。中学毕业后,在一笔奖学金的资
助下,人史密斯学院,却由于对恐怖和死亡的畏惧心理和落入陷阶的孤立感
发展到神经失常而一度辍学就医,但是,1955 年仍以最优成绩获取得学士学
位,并又获得一笔研究生奖学金而前往英国剑桥进修,1957 年获硕士学位。
1956 年在剑桥与目前最负盛名的英国诗人特德·休斯相识,并于同年结婚,
生有一子一女,1963 年离婚,不久,普拉斯在写出为数不少的诗篇后,2 月
11 日自杀于伦敦。普拉斯童年时就显得聪颖过人,17 岁,发表了她的第一首
诗和第一个短篇小说。正从学院派转向“自白”的罗伯特·罗厄尔在波斯顿
大学开的诗歌课,曾对普拉斯深有影响,她的敏感异平常人,表现能力也与
之相称。恐怖和死亡始终占据她笔下的中心位置,其成果似乎是一种神圣的
尖厉呼叫和壮丽的痛苦描绘。有人称她的诗歌是自白派诗歌的最佳典范,尽
管也有人认为不过是有史以来写得最长的自杀笔记。但是,她也有比较欢快
轻松的篇章,即使是那些沉重题材的作品中也不乏幽默——黑色幽默。——
普拉斯生前出版的著作,有诗集《巨型雕像》(1960),署名维多利亚·卢
卡斯的自传性小说《钟形坛子》(1963), 死后出版的诗集有《爱丽儿》(1965), 
《横渡》(1971)和《冬树》(1971)。她无疑是一个神经异常、天才异常
的罕见女诗人,她的早逝是美国诗歌的重大损失,她数量有限的作品受到了
极高的推崇。

内容概要晨曲

是爱,使你走得象一只胖胖的金表。/助产士拍拍你的脚心,你单调的啼
哭,/便在天地方物间占有一个位置。

我们应声赞美你的到来,一座新的雕像。/在通风的博物馆,你的赤裸使
我们的安全/蒙上阴影,我们茫然站在四周,象围屏。我成为你的母亲,也无
非就象/一片云分泌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在风的指掌间逐间失去形影。

整个夜晚,你飞蛾似的呼吸/在暗红色玫瑰之间扑动,我醒来谛听:/远
方的大海在我的耳中起伏汹涌。

一声啼哭,我翻身下床,笨重如牛,/披一身维多利亚式睡衣又华丽有如
花朵。/你的嘴张大了,象小猫的嘴。四方窗口漂白、吞没它暗淡的星星。此
刻的你/试唱起你那一小把曲调;/一个个明净的元音象气球升起。

拉札勒斯女士

我又完成一次,/每十年总有一年/我会设法上演——一出奇迹活剧,我
的皮肤/明亮,象纳粹的灯罩,/我的右脚一块镇纸,我的面孔平淡无奇,犹
太/亚麻细布。

请揭开头巾,/哦,我的敌人。/我是否使你吃惊?——这鼻子,这眼窝,
这副牙齿?/酸臭的气味/不出一天就会消失。

不久,墓穴吞食的肉/不久就会熟悉/我的身躯,而我是一个笑容可掬的
妇女。/我只有三十岁。/象猫,我也有九次可死。

这是第三次。/每十年要消灭一次的/是怎样一个废物。怎样一个百万纤


丝,/嚼着花生米的一群/挤进来看他们把包裹着我的一切撕剥干净——/一场

大脱衣舞。/女士们,先生们。

这些是我的双手,/我的双膝。/我也许皮包骨。

没有关系,依旧,是那同一个妇女。第一次发生时我十岁,/那是意外事
故。

第二次,我本想/坚持到底,一去不回。/我摇幌着闭紧象一枚海贝。/
他们只得叫了又叫,/从我身上取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