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有的人有孩子,有的人没有?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发工资给另外的
人?大概,最好的人就是那些拿最大工资的人吧!外公工资拿得少,所以大
家都欺侮他。”作家对他的小主人公寄托了深深的爱,孩子的悲剧结局,使
作家感情升华,他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对小主人公说话了:“我现在只
能够说一点——你否定了你那孩子的心灵不能与之和解的东西。而这一点就
是我的安慰。你短暂的一生,就象闪电,亮了一下,就熄灭了。但闪电是能
够照亮天空的。而天空是永恒的。这也是我的安慰。我的安慰还在于:在人
的身上存在着童心,就好象种子里有胚胎一样,——没有胚胎,种子是不能
生长的。不管世界上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去,真理将永远
存在。。”《白轮船》发表后却遭到评论界的指责,说艾特玛托夫有悲观主
义情绪,作品结尾太悲惨,没有给人留下一线希望。以至作家不得不在《几
点说明》中对《白轮船》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进行阐述。直到小说改编为
电影时,库鲁别克的形象加强以后,才得到官方认可,授予1976 年第9 届苏
联电影节大奖。与人合写的同名电影剧本,获1977 年苏联国家奖。
(倪蕊琴)
瓦·弗·贝科夫索特尼科夫(1870)
作者简介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贝科夫(1924—),苏联白俄罗
斯作家。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委。《民族友谊》杂志编委。白俄罗斯人民
作家(1980)、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84)。生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乌
沙奇区的农民家庭。曾在维捷市斯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因卫国战争爆
发而辍学,参加卫国战争,担任过中尉排长。1956 年进《德罗德诺真理报》
社当编辑。1949 年开始发表作品,多为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1960 年发表战
争题材中篇小说《鹤唳》引起文坛重视。1962 年中篇小说《第三颗信号弹》
(获1964 年白俄罗斯国家奖金)问世,成为“战壕真实派”代表作家之一。
此后一直坚持用中篇小说的形式,进行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作有《陷阱》
(1964)。《阿尔卑斯山颂歌》(1964)、《死者不痛苦》(1960、《前线
笔记》(1966)、《跑步冲锋》(又名《该死的高地》1968)、《克鲁格良
桥》(1969)、《索特尼科夫》(1970)、《方尖碑》(1973)、《活到黎
明》(1973、与《方尖碑》同获1974 年苏联国家奖金)、《狼群》(1975)、
《他的营》(1976,与《狼群》同获1978 年白俄罗斯国家奖金)、《一去不
返》(1978)、《灾难为标志》(1982,获1986 年列宁奖金)、《采石场》
(1986)、《在雾中》(1987)。这些作品,贝科夫都通过普通人在战争中
的悲剧命运那复合多变的旋律,突出一个音符,加以强化,来揭示主人公复
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内涵。如果说60 年代的作品有些还表现出“非英雄
化”的倾向,那么70 年代的作品中,人性、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
都得到了应有的张扬,而83 年代的作品,作家的视野更向战前和战后的生活
延伸,进行更深层的挖掘。1990 年,作家又创作了一部以三四十年代农村生
活为题材的中篇《围捕》,引起评论界的注目。
内容概要二月寒冬的一个夜晚,游击队员雷巴克和索特尼科夫行走在
森柞里遍地积雪的道路上。他们的支队被敌人压进了戈列雷沼泽地,处境困
难。他们奉命出来给支队找给养。两小时前差一点遇上德国鬼子,拐进森林
后又迷了路,耽误了时间。现在正赶到库利加耶夫村去。索特尼科夫不断咳
嗽、喘气,步履蹒跚,他在感冒发烧。他原可以不来,但他“不拒绝别人拒
绝的事”,还是和雷巴克一起出发了。现在他感到体力不支,但仍然坚持着。
到了库利加耶夫村,看到的只是被德国鬼子焚毁的一片废墟,只好另找村子。
田野上寒风刺骨,比森林里冷多了。索特尼科夫头晕眼花,害怕成为别人的
负担。他原先在部队是炮兵连长,战前师范学院专科毕业后在学校工作。雷
巴克原是步兵连司务长,只读到五年级。他们俩最近才接近起来。突然传来
了吆喝声和枪声,说明前面有德国人或警察,于是他们又从路上拐弯,在雪
地上向灌木丛走去。索特尼科夫对这一带不熟悉;各方面都依靠雷巴克。雷
巴克跨着大步,走在前面,索特尼科夫落在后面,冷得缩成一团,脑袋嗡嗡
直响,有时会出现过去经历的事情,他忘不了第一次战斗的场面。当时他属
于最强大的炮兵军团,他们从斯洛尼姆向东方出发,跋涉了十二昼夜,在渡
过列别津河的时候,遭到敌人炮火伏击,几乎全军覆灭,他虽然击毁了三辆
坦克,但和幸存者一样,却当了俘虏。。他们到了利亚西内村,闯到了村长
家里。村长彼得·卡昌是个倔强、善良的老人,家里只有一个老伴,儿子在
炮兵部队,现杳无音讯。他是应乡亲们和原区委书记的要求才当村长的。雷
巴克和索特尼科夫不了解内情,误以为他为德国人效劳。雷巴克威胁说要枪
毙他,只是从他那里拿到一只羊胴后才放过了他。在归途中他们遇到了警察。
雷巴克撒腿就跑,翻过山岗,向灌木丛奔去。索特尼科夫因身子虚弱,跌倒
在斜坡上。当他站起来,向下跑去时,他腿上中弹,倒在雪地里。警察向他
走来。索特尼科夫忍着伤痛,向他们开枪。在对射中,索特尼科夫自己也不
知道已击毙一名警察,警察停止了追捕。雷巴克当时已到达灌木丛。枪声使
他意识到索特尼科夫在掩护他,处填危险,这种情况下自己走掉是丑恶行为,
于是便跑回去找索特尼科夫。负了伤的索特尼科夫在雷巴克的帮助下艰难地
走着。当他们找到路时,已临近拂晓。天亮时,他们到了波社比依村的杰姆
奇哈家,偶然路过这里的警察发现了他们。他们和杰姆奇哈都被捕了。在去
警察局的路上,索特尼科夫为雷巴克和杰姆奇哈的被捕而感到深重的罪责,
而雪巴克则埋怨自己不谨慎,原来克制着的对索特尼科夫的不满情绪涌上心
头,都因为他的缘故才落到敌人手里,现在一切都完了,但他还想活下去,
要寻找机会逃跑。到警察局后,警察局督察波尔特诺夫审讯了索特尼科夫,
要他交待出部队的番号、驻地,他们的任务,在什么地方受伤等等。索特尼
科夫拒绝回答,只关心无辜的杰姆奇哈的命运,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被拉去用刑。雷巴克在审讯时很害怕,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只是问及部队
领导人姓名和驻地时才撒了谎。审讯结束时,波尔特诺夫表示,只要他不撒
谎,就保全他的性命,让他当警察,为德国效劳。雷巴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
耳朵,但他觉得有了靠山,感到愉快。回到牢房后,他见到受刑后的索特尼
科夫躺在干草上,处于昏迷状态。他突然想到,如果索特尼科夫死了,他说
什么都可以,会赢得时间。索特尼科夫醒来后,和他谈起审讯情况。雷巴克
要索特尼科夫统一口径,虚与委蛇,避免直接冲突,否则会有危险。索特尼
科夫告诉他,他什么也没说,并警告雷巴克,他要“和他们做一笔交易”决
不会有结果,只会沾污红军的荣誉。彼得·卡昌因为没有向警方报告游击队
员的行迹也已被捕,和他们关在一起。他被提审,回到牢房时已经傍晚了。
后来又关进了一个犹太小姑娘巴霞和杰姆奇哈。警察说,这一屋子人明天早
晨都将处决。索特尼科夫听着彼得和杰姆奇哈的谈话,心头感到沉重:他了
解了彼得当村长的真相;他原以为杰姆奇哈会骂他们几句,可是她却把满腔
怒火发泄到德国人和警察身上,他错怪了他们。半夜里,雷巴克和索特尼科
夫醒了。巴霞正在和彼得、杰姆奇哈讲她悲惨的遭遇。雷巴克对巴霞的遭遇
已不感兴趣,他面对明天的死亡,只觉得审讯时没有立刻答应当警察是个错
误,他不能白白送命。索特尼科夫想的是要积聚起最后的力量,体面地迎接
死神。他视死如归,因而保持了一种绝对独立自主的精神,什么也不怕。他
决定,把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他明天要对督察说,他是来侦察的,负有任
务,打死了警察,是红军指挥员等等。他要用自己的牺牲挽枚别人。黎明时
分,五个人被带出去行刑。索特尼科夫在院子里看到一个像局长打扮的人,
便对他说了他昨夜想好的话。局长不感兴趣,还是命令将他带走。雪巴克一
见到波尔特诺夫,立即表示同意当警察,他得救了。索特尼科夫轻轻喊了一
声“卑鄙家伙!”他伤心透了。他没有料到雷巴克会这样。雷巴克似乎不是
背扳者,也不像胆小鬼。他只是为了逃命,自私自利,这和背叛行为只有一
步之差。。四个人被处绞刑,索特尼科夫还是由他抉上绞架的。雷巴克活了
下来,刹那间闪过了他犯了罪的念头,心里一团乱麻,死里逃主的欢乐蒙上
了阴暗,他想逃之夭夭。他看到了街道两边的人投来憎恨的目光。他现在成
了大家的敌人。他的生命真正结束了。到了警察局,他走进厕所,决心上吊
自杀,结果发现皮带没有了——进牢房时已被警察取走,昨天他把当警察看
成一条生路,今天却变成奇耻大辱。外面有人催他去见局长,他急忙走出来,
局长已在等他了。。
作品鉴赏《索特尼科夫》是贝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
他后期创作的特点——人物的心理刻画与道德探索相结合。在小说中作者成
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索特尼科夫被捕
以后,面对死亡,首先考虑的是别人的安危,他千方百计保护杰姆奇哈、彼
得、雷巴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以挽救他们的生命,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
警告雷巴克不要与敌人做“交易”,以免沾污红军战士的荣誉,他从容就义,
认为他的死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正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仰使他保
持了绝对独立的精神,充分显示出他生命的价值。与他相对立的是雷巴克。
他被捕以后,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他原想投机取巧,摆脱敌人,但事与
愿违;只要活命的自私想法使他对别人命运采取冷漠态度,最终导致他成为
祖国的叛徒,敌人的帮凶。当他意识到自己己陷于困境,他的生命也就真正
终结,于是他求死不能,只得沿着罪恶的道路滑下去。。作者通过索特尼科
夫与雷巴克的对比,充分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无视任何原则,是德论丧意味
着背叛,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舍己忘我的精神才是生
命力量的源泉,才能使生命闪现出令人目眩的光辉。与道德探素紧密联系着
的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绘和剖析。两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反映了道
德主题的深化。以雷巴克为例。在作者笔下,雷巴克是个普通战士,既非天
使,也不是恶魔,更非生采就是叛徒。当他还没有丧失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责
任感的时候,他能够关心和帮助索特尼科夫,甚至觉得自己一人逃跑可耻,
返回去寻找负了伤的索特尼科夫。但在生死考验面前,个人主义占了上风,
他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他开始埋怨索特尼科夫连累了他,甚至暗中希望经受
酷刑之后的索特尼科夫死去,以便他自由行动。强烈的求生欲望彻底毁掉了
他仅存的道德观念,他同意当警察,这时他尚存侥幸心理,希望能摆脱敌人。
他参加行刑以后,似乎觉得有一点错误,但竭力为自己辩护,只是看到人们
投来憎恨的目光,才最终理解他已成为大家的敌人,觉得他的生命已经彻底
结束。雷巴克的心理变化过程清楚地表明,自私自利导致道德沦丧,这和背
叛行为只有一步之差,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堕落的全过程。《索特尼科夫》作
为中篇小说,情节极为简单,但却孕育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作者把主人公放
在非同寻常的境遇里,逼使他们作出道德上的决择,使矛盾发展进入高潮,
充分显现出主人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品格。在小说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卫
国战争,只是以卫国战争为背景,但作者成功地运用人物回忆、插叙等手法,
以及为数不多的场面,不仅说明人物心理的社会历史基础,还从侧面表现了
卫国战争初期的艰难,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爱国主义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冯增义)
亚·瓦·万比洛夫打野鸭(1970)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瓦莲京诺维奇·万比洛夫(1937—1972)是苏联
俄罗斯剧作家,出生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的库杜里克村。父母都是乡村教
师。父亲是市里亚特人。他的家境和低微的社会地位,从小就培养了他对普
通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比较富于正义感。1955
年万比洛夫在伊尔库茨克大学文史系学习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大学
毕业后直到去世前,他一直在伊尔库茨克地方担任记者、编辑,主要精力用
来从事戏剧创作。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他周围的生活。万比洛夫的一生是极富
戏剧性的,1972 年他泛舟贝加尔湖,不幸落水身亡。他匆匆走完了35 年短
短的生命历程。但是,他的剧作在他死后所引起的轰动却足以使人们惊奇、
疑惑。所以苏联文坛素有“万比洛夫之谜”的说法。他短暂的一生写了5 个
多幕剧、3 个独幕剧、2 个戏剧小品。主要作品有:幽默短篇集《凑台》(1961),
剧作《窗子朝田野的房子》(1964)、《六月的离别》(1966)、《长子》
(1968)、《打野鸭》(1970)、《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1970)、
《密特朗巴什事件》(1971)、《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1972)以及游
记《库杜里克漫游记》(1968,于1979 年出版)。1975 年在他出生的小镇
库仕里克建立了万比洛夫纪念馆。
内容概要《打野鸭》是万比洛夫的一个三幕剧。剧本的基本情节就是
主人公的6 段回忆。戏剧发生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里。在新标定型市区住
宅楼的一个单元,主人公齐洛夫躺在弹簧床上,床头有张搁电话机的小桌。
房内家具很平常,窗台上一只大丝绒猫很显眼,脖子上扎着蝴蝶结,其它东
西很乱。这时电话铃响了,齐洛夫勉强醒来,过了好久才从被窝里伸出手去
接。这是朋友季玛来的电话,因为下雨,他们打猎计划被耽搁,现在要整装
待发。突然齐洛夫摸摸下颔,记起昨天和一些朋友打过架。与此同时,他的
那些朋友们正聚在一起,想凑钱给他买花圈,他们要为昨天的打架报复。几
个人边走边向托盘里扔硬币,后来他们求一个小男孩给齐洛夫送来追悼他去
世的花圈。哀乐声起,乐声越来越响,齐洛夫坐在沙发床上,开始了他一个
一个的回忆,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幅齐洛夫精神堕落的场景。同时相伴的
音乐由哀乐变得活泼起来,扣人心弦,还是那同一个旋律,但却是另一种拍
子和节奏。整场戏都伴随着这段音乐,人物的出现和他们在这场戏中的谈话
都显出讽刺和丑剧的色彩,不过,是一种不无忧郁的讽刺色彩。在这种音乐
渲染的气氛里,齐洛夫和几个朋友小聚,他邀请大家去庆贺他的乔迁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