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显出讽刺和丑剧的色彩,不过,是一种不无忧郁的讽刺色彩。在这种音乐
渲染的气氛里,齐洛夫和几个朋友小聚,他邀请大家去庆贺他的乔迁之喜。
于是几个朋友纷纷前来,齐洛夫和妻子加琳娜在忙碌地招待客人。朋友门中
齐洛夫的情妇薇拉送来了一只大丝绒公猫;古札可大送了一张长凳;瓦莱丽
娅和萨亚宾送了一套打猎用具,这是齐洛夫最喜欢的,因为打猎是他唯一的
爱好。齐洛夫的上司古沙克提议为新住宅干杯。在这里能分到房子实在是不
容易的,为了一套房子,人们费尽心机地明争暗斗,而齐洛夫呢?他是违背
着自己的本性去讨好上司,尽巴结、奉承之能事,得到了这套住房。他的上
司看中了齐洛大的情妇薇拉,齐洛夫深知这套房子是他的上司给他弄来的,
所以他必须允许他的上司在这里与薇拉相会,齐洛夫的妻子是一个贤慧本份
的女性,她表示不同意时,齐洛夫还不得不极力地为他的上司辩护,这一切
也是违背了他的良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当客人们纷纷离去的时候,齐洛夫坐
在窗台边喝啤酒,突然站起来,并把丝绒猫扔到房间的角落里。齐洛夫对现
实的认识是清醒的。第二个回忆是在机关办事处。描写了他弄虚作假、玩忽
职守,甚至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是否该在方案上签字。同时这也是对其上
司的极大讽刺,因为他明白哪种方案到了上司那里都是一个样。他对自己的
评价是:“我倒能做点事。不过,我不想,没愿望。”第三个回忆是在齐洛
夫的家里,他与妻子谈话开始。齐洛夫有一个贤慧的妻子、妻子体贴他、理
解他、也希望得到他忠贞热烈的爱恋。而齐洛夫却时常对妻子、家庭非常冷
淡。他不愿让家庭来束缚自己。他爱自己的妻子,但不能持久,也不能以此
满足。他觉得妻子一个人给予他的欢乐是不够的,他想寻求一种刺激,一种
新的感觉,于是和情妇打得火热。当加琳娜说邻居发现了他的不忠行为时,
他说妻子应该相信他。他试图回忆6 年前他们的恋爱,但他却记不得了,加
琳娜痛苦地哭起来。第4 个回忆是在技术情报所,他接到了一份父亲病危的
电报。齐洛夫已有4 年多没探望过父亲了。他总是责怪病危的父亲装病,怕
连累自己,不肯去照顾,父子之间的感情已荡然无存。他没有表示出哀伤,
想去吃点东西,然后去为父亲送葬。这时伊琳娜来了,伊琳娜是一个中学毕
业生,她年幼、单纯。齐洛夫轻易地就骗取了她的爱情,经常背着妻子与伊
琳娜约会。伊琳娜提出要吃东西,齐洛夫趁机大献殷勤,在他眼里生身之父
的去世远不如自己的享乐更重要。第5 个回忆也是发生在齐洛夫的家里。他
对爱情的态度极不认真,妻子决定要永远离开他。这时齐洛夫又苦苦地哀求。
他说:“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你,今天我才明白了,你听见了吗?除了你,
我有什么?朋友吗?我什么朋友也没有。。女人吗?是的,有过,可是要她
们干嘛?我不需要她们,相信我吧。。”这一段话正是他的心里话,是他内
心的表白。他需要一个温柔的妻子,但又不肯为了一个女人厮守终生,他希
望妻子忠于他而他却可以胡作非为。齐洛夫的最后一个回忆是在一个叫“勿
忘依”的咖啡馆。齐洛夫坐在首席,他醉后吐真言,痛斥了在场男女朋友们
的虚伪,包括他的情妇薇拉。他结交的朋友多是逢场作戏的人。他对着被他
怒斥出去的人说:“滚着见你们的鬼去吧!我再也不愿跟你们来往了!渣滓!
你们该死!”然后他给自己倒伏特加,一饮而尽。这时他终于醉了,对着加
琳娜也喊出了:“你也跟他们一起滚。”说完站起来,差点跌倒。人们抓住
他,就象抓住一具尸体。这时朋友们想到送花圈进行报复。绝望之际,齐洛
夫决定自杀,但没有成功。而他的朋友们却已在算计他的房子和小船了。尽
管人们已向他道歉,但他仍是凶狠地咒骂他们,并想对其中的古札可夫开枪,
但他最终还是放下了手。这一幕幕回忆都——在他的眼前闪过,最后一段回
忆与剧本开端相连接,头尾照应。戏剧的最后仍是与开头重合。在齐洛夫的
家里,他用平稳的、务实的甚至有点高昂的声调打着电话,约他的老伙计去
打野鸭,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在那儿你才感到自己是个人”。去打野鸭,
也许标志着他已恢复生气和新生活的开始。
作品鉴赏1967 年《打野鸭》的问世,标志着万比洛夫的创作进入了新
阶段。假如没有《打野鸭》,万比洛夫也就不成其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万比
洛夫,也就说不上什么“万比洛夫流派”什么“万比洛夫戏剧之谜”了。《打
野鸭》之所以值得重视,当然并不是因为它的戏剧形式所具有的某些别开生
面、引人注目,亦或是故事令人触目惊心、扣人心弦;而是它给苏联的戏剧
舞台塑造了齐洛夫这个当代人物的典型。他是苏维埃时代的“多余人”形象。
齐洛夫有他的矛盾性,他很聪明,很清醒,他感到自己斗不过周围的黑暗势
力,感到现实生活没有出路,这是他高于一般人的地方。他作为苏联当代社
会生活中一个方面的产儿,反映着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许多令人无法解
决的矛盾。正是由于苏联众多的人群中,齐洛夫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打
野鸭》能在苏联剧坛以至观众生活中激起波澜,这并不足为怪。他是这一主
流的代表,反映了整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在万比洛夫的戏剧中,齐洛夫已
经不再是有理想、爱生活的青年,而是一个在社会的精神危机中丢失了人生
的价值观念,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应有位置,因而浑浑噩噩玩世
不恭。他想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但又无力改变现代。戏一开始,齐洛夫从
朋友给他送来的花圈引起了一个个的回忆。从回忆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虚度
此主,无所作为。对生活的厌倦使他变得冷酷无情,竟然把年迈多病的老父
亲丢在一边。在生活中他象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麻木不仁地混日子。他感
到这个社会令人失望,而他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痛苦不堪、自
甘堕落,灵魂似乎已经撇下他的躯体而死去,花圈的寓意也就在于此:虽生
犹死。他在生活中也曾激动过,他的正义感也没完全消失。比如在乔迁之喜
时对上司的讽刺和揭露以及不满,对售货员在上班时间出去游逛他也表示愤
怒。剧本的高潮是最后一幕,他彻底的觉醒了,他感到人与人之间弄虚作假、
自私虚伪,他看出咖啡馆服务员他的老伙伴季玛唯命是从,毫无个性与人格。
他感到自己在灵魂的深处与这些人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以前混在这些不三不
四的朋友中间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他不再想随波逐流。在他的身上犹存一
种是非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是齐洛夫能够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刻的堕
落,但却无力说服改变他人,而阴暗的强大势力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他不愿再象从前那样生活下去,于是决定出外打猎,到大自然中去净比自己
的心灵。这也是他身上仅存的一点生气。打野鸭去,这是从启幕到结尾贯穿
全剧带有象征意义的主题,也是齐洛夫能否复生的一线希望。只是离开尘世
的纷扰,回到大自然中去,齐洛夫果真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吗?这是一
个悬念。也许这也是“万比洛夫戏剧之谜”的含义之一吧。万比洛夫能够运
用戏剧独特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用灯光渲染气氛,利用某些道具刻画
主人公的心理,用音乐烘托情节。音乐贯穿戏剧始终,时而活泼,时而哀怨。
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戏剧的最后一幕,主人公精神状
态发生了变化,主人公内心的道德冲突成为剧本的一大特点。作者把主人公
回忆过去的事件和主人公现在的认识感受交织在一起显得真实可信、结构严
谨、脉络清晰。《打野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冷遇,正象作者本人一样
生前并不被人重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者与他的作
品的价值,并感到万比洛夫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万比洛夫以他超前的意
识塑造了齐洛夫这个典型形象,这部作品越来越成为舆沦注意的中心。万比
洛夫用《打野鸭》唤起人们沉睡的意识,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真正的生活中来。
(高红瑛)
伊·福·斯塔德纽克战争(1970—1980)
作者简介伊万·福季耶维奇·斯塔德纽克(1920—),苏联俄罗斯作
家,生于农民家庭。1940 年参加苏共,受过军事教育。卫国战争时期在前线
报社工作,1939—1958 年在部队服役。1957 年毕业于莫斯科印刷学院编辑
系。1940 年起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马克西姆·佩列佩利查》(1952
年,1956 年改编成同名电影)、中篇小说《士兵的心》(1954 年)、《带枪
的人们》(1956 年)《前线——肇事的地方》(1960 年)《铭记在心》(1962
年),《军事故事》(1967 年)描写苏联的军队生活。长篇小说《人不是天
使》(又译:《人无完人》1962—1965)展示了集体衣庄制度在乌克兰的胜
利。反映乌克兰农民在卫国战争中和成后恢复时期的命运。这部作品丰富了
他的创作经验,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长篇小说《战争》(共3 部,1970—1980)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他旱就酝酿着的。他说:“我早就想过要写一
部我的主要作品——描写伟大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在完成了《人非天使》
之后,这一想法又出现在脑海里。”1984 年发表长篇小说《莫斯科41 年》,
其内容和人物与《战争》有一完整的连续性。他还写剧本和电影剧本,如剧
本《爱情与南瓜》(1967 年)《真理的面包》(1971 年),电影剧本《人不
投降》(1958 年)、《从科霍诺沃克来的演员》(1961 年),《上天的契机》
(1965 年)等。他的作品曾被译成多种外语。
内容概要楚马科夫少将告别妻子女儿从列宁格勒来到莫斯科,他将奉
调到西白俄罗斯国境线出任一个机械化军的军长。在国防委员会里上级交代
他要保持战斗力,搞好备战。同时要尽量避免冲突。在莫斯科,楚马科夫还
去看望了他的老师——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罗曼诺夫教授。教授认为,战争
已迫在眉睫,形势险恶。与德国签订条约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国内已加紧
备战,如向西线调兵,发展航空、自动化武器、火炮等工业。但斯大林还在
希望能遏上住希特勒。最近塔斯社发表了一个声明,驳斥了西方关于“苏德
战争迫近”说法。这个声明是想让希特勒最后明智起来。楚马科夫被派往克
拉申,他带着一颗沉重不安的心前往明斯克。战争的乌云笼罩着苏联。斯大
林对备战做了一定的工作并亲自兼任政府首脑,集中党政权力,便于统一指
挥。但他仍想拖住希特勒,争取更多的时间。他要求军队尽量控制住自己,
不要让希特勒有动手的口实。尽管如此,是否将爆发战争?是否要部队进入
战斗状态?这些问题一直在折磨着他。他觉得,甚至办公室的四壁也在向他
提出这些问题。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迹象已越来越明显。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
哥,总参谋长朱可夫等认为应命令边境各部队立即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严阵
以待。但斯大林却坚持认为发出这样的命令还为时过早,问题也许还可以和
平解决,因此他主张发一个简短命令,要边境各部队不要受任何挑衅的影响,
以免使问题更加复杂化。6 月22 日凌晨3 时,德国驻苏大使要求会见莫洛托
夫,他转交了德国政府给苏方的一份紧急备忘录,正式向苏联宣战。一场史
无前例的战争爆发了。刚刚到任的楚马科夫接到西线特别军区司令的命令,
要求立即动员起来,投入战斗并拆阅作战计划,击退进犯的敌人。楚马科夫
明白,摆在他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政治局在开会,委员们心情沉重而又焦
急地围坐在桌子边。斯大林好象对战争的突发还不能相信,还在等待着奇迹
——不是战争爆发,而是德国人的挑衅。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承认“在日
期上我们失算了。”但他认为希特勒背信弃义,撕毁条约,才是彻底的失算!
他一定会被消灭!克里姆林宫钟楼的指针指到11 点45 分,莫洛托夫乘坐的
小汽车向中央广播电台驶去,他要去宣读《告人民书》,宣布战争的到来,
而此刻人们还一无所知。看,一队迎亲的行列唱着歌,弹着吉他,穿着白色
连衣裙的新娘走在前面,喜气洋洋。人们的生活里充满着欢乐。忙碌,光明
和美好的希望。可是《告人民书》一旦播出,周围的一切将完全变样。想到
这里莫洛托夫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将波打败,胜
利一定属于我们。”电台里终于传出莫洛托夫的广播讲话。无论是斯大林,
还是克里姆林宫的其他人都来曾料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给苏联带来的可怕灾难
和巨大损失。更为危险的是,苏联没有拟定任阿组织和进行战略防御的具体
措施。战争第3 天,敌机整天出动。机场、兵营、炮兵纵列、车库、油库、
弹药库都是他们狂轰滥炸的目标。楚马科夫的部队与敌人正面交锋,虽然付
出了代价,但顶住了德寇的进犯,然而后来还是未能坚持住。第7 天,楚马
科夫带着小股部队向东撤退,并成功地在别列津突围,回到西线特别军区指
挥部。在那里首长告诉他,虽然苏军经受了第一次打击,但已经摸到德寇的
主攻方向,转折一定会到来的。在战争爆发的日子里,斯大林一面忙于工作,
一面痛悔没有及时发出战斗警报,错失了良机,但是他振作起来,顽强地从
自己的记忆、经验,还有列宁的、党的经验里寻找办法,用最新的军事理论
武装自己。为了加强对战争的指挥,斯大林决定组建象1919 年列宁领导下的
工农防御代表大会那样的机构。经商量,这个机构名叫国防委员会,由斯大
林任主席,莫洛托夫为副主席,同时,斯大林决定派铁木辛哥替代帕伏洛夫
任西线指挥员。铁木辛哥到任后先稳定西线的局面,站稳脚跟,然后再给敌
人以打击。这时带着400 多人冲击敌人重围的楚马科夫经过组织的审查甄
别,又被任命为改编后的综合战斗部队司令。战争进行了3 个星期,大片国
土被法西斯占领,从边境到莫斯科之间的大半土地山被德寇侵占。但敌人进
攻的速度已大减,有些地方已停顿下来,而整个苏联已经动员起来,全国己
变成了一个大军营,前方后方密切配合,并肩战斗。1941 年7 月,德军以比
苏军多3 倍的坦克相比苏军多一倍的飞机、大炮和人员进攻战略要地、通往
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德国统帅部预计在8 月25 日前就能拿下莫斯
科,并在十月初直抵伏尔加河、喀山和斯大林格勒。苏军第十六集团军司令
员卢金中将受命组织斯摩棱斯克保卫战。一场血与火的激烈战斗在斯摩棱斯
克高地及其附近广阔的土地上展开了。可是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斯摩
棱斯克的南部被德寇占领,苏军炸毁了德聂伯河上的桥梁。总参谋部决定建
立莫扎伊斯克新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