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企图寻找一种既反帝国主义,又非共产主义的“普通人的自由理想”。
这种倾向当然超出马克思主义轨道,具有不切实际的小资产阶级虚幻性。二
次大战加剧了奥威尔对世界前景的悲难情绪。他为英国广播公司担任战况评
论,撰写大量时文,又亲赴欧洲战场采访,因而劳累过度,肺病恶化。战后,
他抱病创作政治讽刺寓言《动物庄园》和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年》,引
起广泛轰动和持续至今的研究讨论。1950 年病逝后,他以其笔名载入英国文
学史和西方思想史,被认可为举世著名的政治小说家和现代散文家。
内容提要二次大战后的人类将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可能象柏拉图的《理
想国》,托马斯·奠尔的《乌托邦》,也可能象H·G·威尔斯笔下的《星际
大战》。可在奥威尔小说中,1984 年的世界竟已堕入前人难以想象的情景之
中;全球分割为3 个性质雷同、相互攻伐的极权帝国——大洋尼亚、欧雷尼
亚与东亚细亚。那时的英国伦敦仅是大洋尼亚个行省的首府,变成了巨大专
制机器中的一部分。整个帝国置于以“大哥”为首的“内层党”支配之下,
它通过辅助工具“外层党”控制着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下层“普罗”群众。
这些奴隶工人在监督下从事大机器生产和军事训练,不断被征召去前线作
战。由于科技进步,国家管理已发达到空前严密与高效阶段。根据帝国的3
大统治原则:“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政府设立“和平
部”以指导战争与军备,“富裕部”主持经济生产与物资分配,“仁爱部”
专管治安内务,“真理部”则负责编制历史,调节宣传。人民无知而又麻木,
由国家安排婚配,并只能使用官方规定的通用语言“新话”。而该种语言词
汇简单、含义单一,便于操纵或阻断自由思想。国家保安人员称作“思想警
察”,其任务是以全时电视监管系统和窃听装置了解每个人的举止言谈。凡
胆敢独立思考者将因“思想犯罪”而遭受“气化”极刑。因而几乎没有反叛
者成功的可能。小说共分三部二十四节。讲述了一个在此环境下企图反叛者
的不幸故事。主人公代号6079SW,真名叫温斯顿·史密斯。(史密斯是英国
人的惯常姓氏,温斯顿则是丘吉尔首相的名字。两者合为一种讽刺,暗示主
人公代表着英国的来来)。第一部开篇时间是1984 年4 月4 日。温斯顿步履
疲惫,心神不宁,身着外层党蓝色制服,正从他上班的真理部大厦返回自己
居住的破败公寓。身为部里一个负责改写历史的小职员,他每日工作是用口
授打字机社撰假文件,以配合政策变化需要,并抹除一切与之相违背的档案
记录。这工作令他厌倦。因而在早班例行的“两分钟仇恨”仪式中偷看了部
里的一位黑发姑娘,并为她倾倒了几秒钟。此况被他的上司、穿黑色制服的
内层党官员奥布莱恩洞察。温斯顿心怀鬼胎,唯恐犯罪。但又发现上司投来
赞许目光。温斯顿进而设想奥布莱思可能是地下抵抗组织“兄弟会”的成员,
心中生出希望之光。回家后,温斯顿躲开电视监管(他无权关闭机器,必须
遵其命令进行全部生活活动,从早操锻炼到上床就寝),手脚颤抖地开始私
写日记,目的是建立一块自由思想的空间,并同自己的过去和将来试行联系。
从这天起,温斯顿频频做梦。梦境里出现了他过世母亲的温柔面容,儿时喜
爱的乡村草场、湖水和花朵,以及在这动人景致中再现的黑发姑娘的倩影。
而每日他却遭遇截然相反的狰狞现实:邻居与同事的愚昧粗鄙,儿童从小酷
爱打斗和告密,普罗大众昏昏愕愕,象野兽一样苟且度日。更糟糕的是他个
人生活充满不幸:父母多年前死于原子大战,他却因“历史忘却症”而无法
得知他们的死因及细节。他的党内指定的妻子凯瑟琳是个乏味之至的坚定信
仰者,结婚10 年竟不愿同他生孩子。离婚是不允许的。温斯顿因此在思想犯
罪道路上越滑越远。他先是对那黑发姑娘产生私情。进而深入调查部里历史
档案和普罗区老工人的传说,企图掌握历史真象并揭露现存制度。第二部接
写温斯顿的精神反抗。5 月里,他同黑发姑娘朱莉娅终于结识,又双双逃往
郊外幽会。在那里他不仅发现了梦中幻想的“金色原野”美景,也实现了他
与相爱者的结合。朱莉娅在真理部色情处工作,专门用机器编写情节简单的
黄色读物以供政府腐蚀麻痹普罗大众。她虽不是深刻的思想者,但出于健康
人性而憎恶专制。这对可怜情人决心冒死去寻找地下革命组织兄弟会,并追
随其领袖戈德斯坦以推翻大哥的统治。此刻,奥布莱恩突然向温斯顿表示亲
近,邀他和朱莉娅去家里做客。他们在奥布莱恩寓所见到了奢华与特权的组
合。主人拥有双向监视屏,他表示可关闭机器,举行密谈。接着他宣布代表
兄弟会接纳新成员,又让温斯顿和朱莉娅发誓效忠革命。温斯顿不知这其中
圈套(他们的谈话全被录像录音),回家后日夜攻读奥布莱思送给他的革命
禁书《寡头集体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逐步理解了专制社会的起源与组织结
构。正当他努力思索革命方案时,思想警察破门而入,将他和朱莉娅一同逮
捕,押往仁爱部审讯中心。第三部以恶梦般的笔调描述温斯顿受审经过。这
一洗脑程序经过精确设计,可确保反叛者衷心悔改,放弃邪念。它的第一阶
段是地狱般的肉体与精神折磨,由奥布莱恩亲自指挥。温斯顿得知他的反叛
从头便经人诱导“培养”,连兄弟会和禁书都是伪造品。目的是经此案试验
一种彻底杜绝思想犯罪的方法。第二阶段刑讯移往“第101 室”,在这地下
密室温斯顿和朱莉娅互相背叛,并接受科学的思想纠正训练。在完全摧毁了
他们的反抗意志后,犯人被释放,回到社会中去当驯服良民。温斯顿最后路
遇朱莉娅时,他心如死灰,躲让不及。出于对往事的惊惧与后悔,他抓住啤
酒瓶痛次,并随同观看电视新闻的普罗群氓大呼“胜利”。在这一刻,屏幕
上现出大哥的伟岸形象,温斯顿发觉他已真心爱上了大哥,并因此热泪盈眶。
作品鉴赏西方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从未有过象《一九八四年》这种类型
的黑暗想象或政治预见。专家们将它定名为“反乌托邦小说”,意指其背逆
传统,在模式与方法上都对原有的乌托邦类型进行了反向修改和创新。特点
是集人类可能发展的恶劣潜能于一处,充分展示它们的危险可怖,并弃绝任
何光明、希望与拯救方案,以此达到警示世人、防患于未然的巨大社会影响。
从艺术角度看,奥威尔确实开创先例,取得如期的成功。小说问世后相继被
译成各种文字,仅在美国首版精装木即行销25 万册。继而引发国际规模的研
究与争议。直到1984 年,尚有大型学术研讨和电影纪念周,专门依照奥威尔
设想来评论和展望人类前景。当然《一九八四年》不是什么单纯艺术作品。
它有其深刻的政治社会背景及复杂非常的思想根源。从历史横断面看,这本
书是西方社会经二次大战剧烈震撼后产生的特别产物之一。它的基调是异
化、幻灭、对未来的忧患,以及对战争和暴行的经验总结。身为一个饱受挫
折的进步知识分子,奥威尔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失望情绪已接近绝望。他错误
地将希特勒同斯大林并列,认为两者本质相似。这在他对未来专制国家的描
写中有所反映。但据专家分析,早在1946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再论杰姆斯·本
纳姆》的论文中,奥威尔已经援引本纳姆的社会学理论,提出他自己有关将
来社会的设想梗概:“资本主义正在消失,社会主义却未能取代它。正在崛
起的乃是一种中心规划的社会,它既非资本主义,又非任何意义上的民主社
会。这种新社会的统治者将由那些有效控制生产工具的企业经理、技术官僚
和军人组成。。。这一新型管理社会将不由小国结成邦联,而会组成围绕欧
亚美工业中心的超级大国。它们相互开战,争夺地球上剩余的部分,但可能
无法彼此征服。在内部,它们将形成等级制,分作上层精英与下层的半奴隶
大众。”由此看来,奥威尔在《一九八四年》中的预见仍有一部分是正确而
有意义的。他提醒世界各国人民警惕超级大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霸权,以
及它们可能发展起来的征服手段和统治技术。最后,在阅读这本有争议的小
说时,读者应了解作者自身的思想局限与时代条件。对于冷战时期一度出现
的反共恶意评论,或肆意歪曲原著的所谓“学术研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
结合阅读加以批判性分析。毕竟奥威尔的本意是出自善良人类天性,他对“金
色原野”美景的寄托深远,值得人们细细揣摩。
(一凡)
伊丽莎白·鲍温炎炎日当午(1949)
作者简介伊丽莎白·鲍温(1899—1973),英国小说家。1899 连6
月7 日,鲍温出身于爱尔兰都柏林市赫伯特庄园。一个古老的家族,老的地
主,她父亲是个律师。1907 庄,她与母亲到英格兰定居。1912 年母亲病逝,
她寄住在赫福德郡的姨妈家。1914 年她被送到英国肯特郡一所寄宿学校上
学。1919 年在伦敦一所艺术学校学习一年绘画,此间开始写作。1923 年她的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邂逅集》问世,同年与阿伦·卡梅伦结婚,两年后迁居
牛津。到1929 年,鲍温已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安·丽》(1927)、《饭
店》(1928)、《最后的九月》(1929)等,成为当时伦敦和牛津文学圈子
中的知名女作家。1930 年,她父亲去世,鲍温继承了“鲍温大院”,以后10
年间,她在这幢院落里举办过多次舞会、宴会,为许多刊物撰写评论文章。
1935 年,阿伦·卡梅伦受命到英国广播公司任职,鲍温随丈夫迁居伦敦摄政
园。二次大战期间,她受雇于情报部,在都柏林作战时工作,大战结束后,
也转入英国广播公司工作。鲍温一生共创作了20 余部长篇小说,曾被批评家
比作奥斯丁,是当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感情细腻,富于主观抒
情色彩,擅长心理描写。她在小说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想象丰富,
观察力敏锐,艺术风格严谨。她的其它长篇小说还有《亲友们》(1931)、
《巴黎的房屋》(1935)、《鲍温大院》(1942)、《炎炎日当午》(1949)、
《爱的世界》(1955)和《伊娃·特鲁特》(1969)等。鲍温于1937 年当选
为爱尔兰学术院院士,1948 年受封为大英帝国贵妇,她曾多次被学院授予荣
誉博士的称号,1970 年因最后一部小说《伊娃·特鲁特》而获詹姆斯·泰特·布
菜克纪念奖。1973 年2 月22 日因患癌症去世。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时期的伦敦。1942 庄9 月的第一个周六
下午,英国情报局谍报员哈里森正坐在摄政公园里听音乐会。其实,他并未
专心聆听音乐,不过是在消磨时光,以好呆到8 点去见斯黛拉·罗德尼,一
个迷人的寡妇。一想到斯黛拉以及他要对她谈的那件棘手之事,他便不由自
主地把右手攥成拳头往左手掌里插。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和他对音乐漫不经心
的神态,很快引起了邻座一位年轻女子的好奇。这女子名叫路易·露易丝,
相貌粗俗,衣着低廉,既无艺术鉴赏力,表达又很鲁钝。她丈夫正在英军中
服役,这使她非常孤独,而她本身又是一个喜欢冲动的人;于是她转向哈里
森搭讪,用天真的话打断他的回忆,但却遭到哈里森粗暴的抵制。露易丝并
不觉得难为情,相反,哈里森离开音乐会后,她也尾随而行,直到他突然甩
掉她去赴约会。在威第斯大街的顶楼套房里,斯黛拉正在琢磨哈里森为什么
迟到。她等候的态度并不象人们预料的那样焦虑,因为她对这位来访者并无
爱意。她几乎不知道他是如何闯入她的生活的;开始是他出现在古霑·弗朗
西丝·莫里斯的葬礼上,后来,他对她的注意力不断增强。那个夜晚,她看
出他的欲望中有一种威胁的阴影;要弄明白他的好奇心促使斯黛拉应允了
他。她等待他敲门时,眼光忍不住在可爱的旁间里转动,她想起了那些形成
了她的存在的许多往事:她年轻的儿子罗德里克,现正在英国军队服役;她
的前夫,离婚很久了,去世也很久了;她自己的战时工作,以及她的情人,
在政府里供职的罗伯特·凯尔韦,哈里森到来时,受到的接待是冰凉的、敷
衍了事的。他的问候也是犹豫的、暖昧的,但很快他就转到正题上。他的话
使斯黛拉目瞪口呆,既震惊又不愿相信。他告诉她,她的情人是纳粹间谍,
专向德国人出卖英国机密。哈里森本人即与英国情报局联络,并已被指派去
监视凯尔韦的行动。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叛徒,就是斯黛拉必须放弃他
而转向哈里森。这样或许还能改变凯尔韦的命运,否则它就会被无限期地搁
置下去。这个直率的建议并未夺去斯黛拉的勇气。哈里森不能赢得她的信任,
她拒绝相信凯尔韦有罪。她成功地争取到一个月的时间以做决定。哈里森严
厉劝告她不得向罗伯特透露;他行动方式的丝毫变化都只能导致他的立即被
捕。哈里森刚走,电话即响了。是罗德里克,他告诉母亲他就要回伦敦休假。
斯黛拉振作起精神,很快做好迎接儿子的准备。罗德里克的到来暂时使斯黛
拉忘却了忧虑。儿子年轻又健壮,他父亲过早的离开,使斯黛拉感到对儿子
有双重责任。罗德里克急切地谈论他生活的新资产,爱尔兰那部分破败的地
产刚刚由古霑·弗朗西丝·莫里斯传给了他。这男孩已下决心保住他这笔新
财产;不过在战争结束之前,照管地产的责任只好大部分落在斯黛拉的身上
了。罗德里克假满返军,第二天晚上,罗伯特·凯尔韦来到斯黛拉的房间,
她没有流露任何内心的愤怒,只是漫不经心地探究他是否认识哈里森。凝望
着她迷人又温情脉脉的情人,斯黛拉悄悄地惊叹他确实是可疑的,他是从敦
刻尔克残废退役的老兵!可是,斯黛拉想到她对他家庭的一无所知,便再次
请求他,带她去乡间看望他母亲和姊姊。第二个星期六下午,他们来到迪恩
河谷,罗伯特的背景似乎没什么异样之处。从罗伯特家回来的那个夜晚,她
发现哈里森正在她房内等她。他供认不讳,一直在监视她,并说出了她到过
什么地方以及此行的原因。罗德里克为使自己的所有权开始介入那片地产,
便把斯黛拉召往爱尔兰。罗伯特也赞成暂时失去她几天,于是他们深情地分
离了。在爱尔兰,斯黛拉对哈里森的不信任动摇了,因为他告诉她他曾是古
霑·弗朗西丝·莫里斯的朋友,她发现这竟是真的。于是她决心把哈里森对
罗伯特的指控通知后者。她返回伦敦时,罗伯特到车站接她。几分钟后,在
出租车里,她说出了她所听说的。罗伯特立即被深深地刺痛了,他否认了一
切。那天夜晚,他恳求她嫁给他,但斯黛拉既惊诧又心乱如麻,逃避了这场
求婚。几天之后,哈里森与斯黛拉在一家热闹的饭馆里吃晚饭。他指责她违
背了他的劝告,使罗伯特开始有所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