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品质-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关系,大约就不会成为神话史诗中男性可以随时蹂躏的角色。这勒达估计是崇拜宙斯,诱使宙斯可以随意与之亲热,过后自己都无法分辨的下层女性中的一员,自然更是宙斯善嫉妒又阴毒的赫拉的仇恨对象。赫拉一生用尽所有伎俩,就为惩罚与打击同宙斯亲近的所有女人,她的所有作为都为维护她惟一拥有宙斯的权力。她这样的激情一方面遮蔽了她自己对宙斯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自然击溃了那各类女人对宙斯的需求,使宙斯有更强控制更多对他崇拜而甘愿为他奉献肉体的女人。这样,宙斯的女人其实是不断被赫拉培育,经宙斯享用后又交与她惩罚,她永远处于这培育与惩罚的乐此不疲;宙斯则永远在享有新鲜女人的肉体崇拜中随处播撒他激情的种子。天地万物其实都是这样茁壮地生长出来。海伦从生下来那天起就不知道她是伟大的宙斯的女儿,她的继父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一开始就把她的美丽当成巩固他权力的工具。她从小的教育毁了她——无论她父亲和母亲都告诉她,女人的美丽其实都是属于男人的,女人的权利其实只有感情。
希腊神话中,海伦的真正实际的悲剧应该从忒修斯与庇里托俄斯起,那个曾经的英雄忒修斯在他自己赌咒的爱子希波吕托斯之死与淮德拉不贞的双重打击下,与庇里托俄斯一起到斯巴达首次真正确认了海伦的美丽,并将她传播。她被从封闭而又相对单纯的斯巴达王宫中首次掠劫出来,忒修斯抓阄抓到她的占有权,虽未顾及对她的占有,但对她的美丽确定与对她的亵渎同时到来。美丽的女人都会因权力注入而放大其美丽,而海伦的美丽因权力放大后又被认定可以被亵渎,这样她的美丽实际就已经变成了权力持有者可以随意争夺的一个符号,真正的海伦实际已经成为美丽的权力战利品、奴役品、牺牲品和权力宣泄对象。在这样的前提下,忒修斯获得对她的占有后,雅典被墨涅斯透斯的叛乱获得,忒修斯离开雅典后又在斯库洛斯岛上被与墨涅斯透斯沟通的阴谋家吕科墨得斯从悬崖推到海里。海伦于是已经成为祸水,成为男人灾难的源头。这时候,海伦完成第一次劫掠后被她两个同母异父哥哥从雅典带回斯巴达,然后为了斯巴达与阿尔戈斯间城邦联盟,继父廷达瑞俄斯又将她许配给墨涅拉俄斯。
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悲剧的始作俑者是因为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挑战了赫拉与雅典娜。阿佛洛狄忒是宙斯与狄俄涅的女儿,她的意志力使她没被赫拉与宙斯控制,自己又有众多情人。与阿佛洛狄忒的野性相对比,雅典娜因为没有母亲,是从宙斯前额里出生,又因没有受孕而保持着纯洁。三者之间,帕里斯其实只能选择阿佛洛狄忒,因为她意味着媚惑,权力与智慧中当然都没有这媚惑。赫拉因此与雅典娜联手对帕里斯选择阿佛洛狄忒实施报复,而选择的工具也当然一定就是海伦。因为女人有两种,一种与男人接触是为最终控制男人,另一种接触男人就迷恋于被男人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海伦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最被动、也是最可控制的。特洛伊的悲剧其实在帕里斯诞生那一天就已经根深蒂固,三位女神在面对帕里斯时候都清楚他不会选择权力与责任,因为他本身就是为他哥哥赫克托尔所要肩负的责任增加比重而出现。帕里斯要导致特洛伊悲剧所需要的角色,一个是赫克托尔,另一个就是海伦。
赫拉与阿佛洛狄忒为什么同时选择海伦?阿佛洛狄忒看到海伦有她一样对男人的激情,赫拉则看到了墨涅拉俄斯与阿伽门农身上渗透的男人权力欲。对墨涅拉俄斯,这女人是他从忒修斯手中所获权力的象征;对阿伽门农,这女人则是在英雄史诗中扩张权力的机会。在这样的预谋下,帕里斯与海伦相遇,她面对的第二次劫掠就不会有主动权,海伦的美丽诱惑变成象征后,她就天生都是无论哪个男人的俘虏。随后,特洛伊的悲剧就按一切都预谋精确的方式展开。一方面,海伦激发了赫克托尔以一个国家守护她不被交出的责任,这责任超越了他守护自己妻儿、臣民的责任,这责任崩溃反过来就增添海伦之媚惑的罪恶感。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的决斗实际是一个站在泥土中的人与狂傲至极的神的角斗。赫克托尔选择的是一个不能享有权力,却一辈子都要背负越来越沉重的责任来建立其实是虚幻光荣的角色,他的坚毅与海伦的美丽相对,成为一切悲剧的基础。好莱坞的《特洛伊》选择扮演他的演员形象接近耶稣,突出了他眼睛里的忧郁。另一方面,阿佛洛狄忒又凭着她的愚昧,固执地认为男女之间的激情同样构成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为此她让海伦给帕里斯力量,在帕里斯决斗失败后救护他,一次次鼓动他们的激情。赫拉太了解阿佛洛狄忒,特洛伊悲剧的悲剧性就在爱神这样愚蠢的自以为是——它都变成赫拉操控、虚伪的宙斯也愿意看到的宏大剧情:以海伦挑动帕里斯、赫克托尔甚至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以阿波罗杀死帕特洛克罗斯,挑逗阿喀琉斯,再以雅典娜杀赫克托尔,阿波罗杀阿喀琉斯。英雄在美女操控下导演悲剧,这悲剧设计得跌宕起伏,有声有色,满足了宙斯解脱自己、将人与人关系间的争斗与杀戮看成那样渺小的欲望。在这场悲剧中,胜利者当然是赫拉,她利用宙斯的欲望而创造了历史,为这历史需要,他赋予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都是英雄,而帕里斯之所以没有成为英雄就因为海伦。海伦在这史诗之中甚至没有一丝可令人同情之处:她先背叛了墨涅拉俄斯,墨涅拉俄斯与帕里斯决斗胜利又冷淡了帕里斯。帕里斯死后她嫁给他弟弟得伊福波斯,特洛伊被攻陷后又出卖得伊福波斯,在得伊福波斯被墨涅拉俄斯杀死后重新投入墨涅拉俄斯的怀抱。在希腊神话中,她对墨涅拉俄斯说,我离开你的前提是因为帕里斯的胁迫,而原因就因为你没有能够保护我。史诗中这样卑微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她最后被她的继子们逐到罗得岛,被罗得岛女王波吕克斯绞死。波吕克斯的丈夫特勒波勒摩斯作为赫刺克勒斯的儿子,就死于特洛伊悲剧。
…
胡适的象戏(1)
…
我读《胡适文存》,最感兴趣的是他类似《象棋小考》这样的小品,小品以小见大,从这样的小品中,我才懂得胡适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崇敬。
棋类中围棋无疑是国棋且有悠久历史,所谓“博弈”的“弈”字按《说文》解释就是围棋。这“弈”字一方面是大——“息金消石,往小来弈”,一个棋盘就是天下;另一方面是闲——在雅趣沉思——“未见君子,忧心弈弈”,思而由小见大见天下。张华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丹朱。”丹朱是尧的儿子,《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因为丹朱不聪慧所以尧发明围棋,显然是要因此教儿子懂天下之理。《论语》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当然说的是围棋。
而象棋的出现则有两种说法,《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棋,周武帝造象棋说是因其作有一卷《象经》,他在隋之前在北周执政16年,时间已经相当之晚。但西汉刘向的《说苑》中却已经有“足下燕则斗象棋”,《楚辞》中也已经提到“象棋”,有人因此有另一种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已有象棋之说。
胡适《象棋小考》中假设象棋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其第一个前提,“象”是最早印度四部戏中的一部,四部即象队、车队、马队、步队,“象”最可代表印度这样“乘象而战”的民族。第二个前提,假设象棋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到南方,象棋一开始就是“乘象而战”,传到南方后骚人墨客都学会了。六世纪中叶,北方军队攻陷萧梁的江陵,掳掠十余万人去做奴婢,象棋也就随着王褒、庾信、何妥这一帮人北上。胡适认为,因为周武帝宇文邕仇视佛教尊崇德教,自命为古文化护法,所以第一次改造象棋,把印度本来表现战阵的象马车卒改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月星辰,战象变成天象。这次改造象棋的时间是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周书·武帝纪》:“五月己丑,帝成,集百僚讲说。”周武帝就在当时作《象经》,庾信作赋,王褒、王裕、何妥作注。庾信当时还作《进〈象经赋〉表》说,“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说明周武王实地作了讲解。现在能找到庾信的《象经赋》,连胡适都说那是“不可通晓之书”。这《象经》共三局,现在已找不到原文,但我读王褒的解说,周武帝当时是把传统文化都集在这一副棋内:一是天文,日月星辰之象;二是地理,金木水火土之形;天文地理可以转换。三是阴阳;四是四时;五是算数;六是律吕;七是八卦;八是忠孝;九是君臣;十是文武;十一是礼仪;十二是德性。这样复杂的结构,棋子走法却是“以兵机孤虚冲破寓于局”。胡适认为,庾信、王褒之流在当时尽管知道周武王的象戏只是简单将棋子名称改换了原来在南朝流行印度象戏,走法又是原来的,但不敢戳穿,所以只能越说越糊涂。
周武帝作《象经》后不到13年,北周灭亡,等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再看《象经》,相距60年,就怎么也看不懂。大臣们传曾经过四朝的老臣蔡允恭可能通晓,这个蔡允恭作过《后梁春秋》,他的父亲正死于周武帝作《象经》之年,蔡允恭当时说他小时候下过此棋,“废而不通”。唐太宗于是找当时精通方技的太常丞吕才。吕才花了一夜时间,尝试各种方法,最后解开,蔡允恭于是想起小时候的下法。胡适因此回到考证起点——蔡允恭小时候下的就是印度象棋。
胡适从《佛祖通载》中查到,唐文宗开成己末(公元839年)制象棋,有注:“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距唐太宗看《象经》那一年又是210年,吕才也死了170多年。胡适认为是因为周武王为把印度象棋中国化改造得不伦不类,所以当时的相国牛僧儒才对它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前提是牛僧儒留世的笔记小说《玄怪录》,这一点的根据有点单薄。在《玄怪录》中,牛僧儒有一篇笔记《岑顺》,记唐肃宗宝应元年,汝南书生岑顺在吕氏山宅夜晚梦见两军对垒,各有王、军师、将马车卒,军师宣布“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方,辎车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昼夜厮杀,各有胜负。后来在山庄中挖出一古墓,“墓有金床戏局,列马(指棋子)满杵,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悟军师之词,乃象戏行马之势也。”
胡适这样的假设的基础究竟是否扎实?我查楚辞《招魂》中确实有“蔽象棋,有六博些”句。是玉,蔽是棋子,宋人洪兴祖的注:“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博也。”估计棋子是玉制,这里的箸可能是箭,洪兴祖补引《说文》:“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博也。”引《古博经》:“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琼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锐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两筹。”这个象棋显然不是战阵游戏。那么“象”字会不会是泛指呢?因为古人的“象”字既指状貌也指象征、想象,而且从《礼记》中看,“象”也是早时乐舞的名称。其实作为编年体通史的《佛祖通载》上记着,以日月星辰为象的象戏与车马将士卒加炮的象戏是一种游戏。说实在我不相信这是与佛有关而从印度传入,周武帝根据民间传下来的玩法整理而提高可能更接近真相。
…
胡适的象戏(2)
…
在日本有关文献中,平安时代(唐肃宗时代)已经有“将棋”,棋子有王将、金将、银将、香车、桂马、步卒等,就是从我国传过去的,可见《佛祖通载》中的记载不对,这时候牛僧儒其实还没出生。但我相信那时传到日本去的象棋也并不是今天的象棋。今天的象棋是在北宋时代最后确定下来的结论应该不会错,司马光、晁补之们都参与了改造,其实北宋时候棋盘局道都有九九、十一、十九等多种形制,到北宋末年才把形态确定下来,骚人墨客们才进而研究棋道与相应诗意的名称。
…
韦庄词(1)
…
我喜欢韦庄词自那第一首《女冠子》始。“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这首词征服我的不是梦与月的意境,而是那种时空间对话的味道。“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那么随意的句子,从去年跳到今年。“别君时”从他的感伤跳到她的,后边是两人对话,而且每句都是今天与昨天对比,最后两人合唱。这第一首的精彩到第二首“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味道浅了。我喜欢这首“四月十七”,还因为韦庄一点都不顾忌需不需要、别人会不会追究那阶前月影碎香的出处——这个与道观有关的曲牌名与“夜觅香来处”、“阶前碎玉明”的意境全在你自己体会。她身在道观吗?这个蠢问题,味道可能全破坏了。因为这首词,我体会到“运密于疏、寓浓于淡”的力量。与它相比,温庭筠同是《女冠子》的“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鸶去,莫相遗”显得那样累赘。
然后是他那首《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云天,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上半阕从“寂寞绣屏香一炷”到“绿槐阴里黄莺语”,一直是空寂景象中的动静对比。下半阕“空有梦魂来去”,难有把两人间的惆怅表达成这样轻易又这样深切的。最后一句“断肠君信否”,疑问与反问交织,五个字间的关系又那样绵密,由此觉得这疏淡景象又是那样的工笔组成。韦庄的好处是能用后一句来推演前一句意境,这最后一句因此才刻肌入骨,有了有余不尽之意。他一生留下三百多首诗,因大多作于入蜀之前,意境无法与词比较,而留下的词其实总共也就是五十多首。其中除两首《喜迁莺》是描写他自己中考后肤浅的喜悦心境,可以剔除外,其他都是入蜀后对已消逝风花雪月的眷恋与伤怀,是涓涓流水汰尽纨绔繁华后的那种清淡与清明。他出身名门,也算从小锦衣玉食,自26岁开始应试,一次次下第,便一次次游荡于江南小桥流水、烟波春色之间。45岁应试时候遇黄巢军克长安,写成著名长诗《秦妇吟》,之后又十多年醉卧花丛,等考上进士已经59岁。从26岁到59岁,之间经过23年,年满花甲时好不容易可寄托经时济世之志,又遇唐皇朝衰败。他62岁时步入政坛,与谏议大夫李洵入川见起兵的西川节度使王建,反被王建赏识,65岁到前蜀当上掌书记,做成十年的官。72岁时候王建称帝,他活到75岁,当了三年王建的宰相。这样的阴差阳错,成就了他65岁到成都后作成好词。他67岁时在成都找到浣花溪边杜甫浣花草堂旧址,浣花溪也称“百花潭”,彼时草堂“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他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