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

第15章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第15章

小说: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熙凤管理着多达三四百人的荣国府内务,上有贾母、王夫人和婆婆邢夫人,旁有一大堆小叔子、大嫂子、小姑子,宁国府人和亲戚们常来常往,所以王熙凤操这个家不容易,她也不光是出于私心。确实她是在利用一些机会谋取私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她对这个家在管理上的艰难和辛劳。她争强好胜,甚至弄得一身病,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为这个家的操劳所致。五十五回她在与平儿的对话中,大力肯定了上任伊始的探春大刀阔斧地处置了几件棘手的事情后,有一段话可以看出王熙凤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这些地方足以看出王熙凤的眼光和见解。所以她早就想要改改这些规矩。不过王熙凤着眼的主要是“省俭”,还没有更好的法子。这次由于王熙凤有病,暂时退居二线,李纨、探春、宝钗三驾马车代理她管理大观园。她明白李纨是“佛爷”,魄力欠缺;宝钗毕竟是亲戚,不便过多干预;真正有主意有胆识的是三小姐探春。王熙凤不是怀着抵触情绪或失落感,而是觉得正合了自己的心意,正碰了她的机会,她“正愁没个膀臂”,所以一再叮嘱平儿要尊重探春,而且料定探春“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她王熙凤开刀,叫平儿千万不可分辩,要“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平儿忠实地执行了王熙凤的这个重要指示。所以探春等在大观园大力改革“旧例”,实行“新创”,与王熙凤这位暂时退居二线的“老领导”的开明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由于“新领导”改革了“老领导”时期的章程,“老领导”心中不快,甚至从中作梗,那么大观园的改革肯定就进行不下去。探春和宝钗在李纨支持下的改革,不但节流,而且开源,还缓解了大观园内外下层社会的矛盾,比王熙凤当初的措施更高一筹。我们从王熙凤所说的荣国府“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的话中,也能够看到曹雪芹对那个不知进取的时代的批判。那个时代,祖宗定下的规矩是不能随便动的,即使国丧期间百日内剃发都是死罪,连总督这样的从一品封疆大吏都因为这几根头发被赐死。乾隆十三年上谕说:“祖宗定制,君臣大义,而违(反)蔑(视)如此,万无可赦。”王熙凤之所以被誉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男人万不及一”,就在于她看出不能事事都“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办,有些规矩非改不可。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王熙凤还真有点“与时俱进”的观念。而探春、宝钗、李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点这个意思,不过她们更多的是行动,而王熙凤已经从理念上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然,这反映了曹雪芹的思想,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王熙凤毕竟上有两代老一辈,而且她不是男子。曹雪芹通过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告诉读者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定要改变老祖宗的某些已经过时的不利于家族、国家的规矩,否则这个家族、这个社会就要完蛋!这样我们从王熙凤判词的首句“凡鸟偏从末世来”的“偏从”二字中,就能够体会到曹雪芹对她深深的惋惜之情,而且曹雪芹的如椽之笔,始终坚定地指向那个至今依旧被渲染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而实际上是“末世”的时代!
  曹雪芹虽然把那个时代定位为“末世”而不是“盛世”,但是在《红楼梦》的人物介绍中,却只有三个人强调他们生活于末世。第一个是贾雨村,第二个是探春,第三个就是王熙凤。为什么在介绍这三个人物时特别强调他们生活于末世?三个人在体现末世方面有没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
  贾雨村承担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在这个末世社会环境中被逐渐腐蚀,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坏蛋,表达了曹雪芹对男性为中心社会的彻底失望。探春体现的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有可能为社会指出新路的女性,却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最多只能在大观园中小试牛刀。而王熙凤则似乎承担了更多的理念。因为王熙凤的名字,暗示了曹雪芹关于发挥女性才干方能使社会复兴的愿望。王熙凤的名字倒过来就是“凤熙王”。“凤”代表女性,“熙”是兴起之意,“王”代表社稷江山,即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只有让女性发挥作用才可能有改变的希望。然而这个社会不仅没有让女性施展才能,反而腐蚀并最终吞噬了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 
 



 

   
她总能把舞台灯光集中在自己身上
 
  在《红楼梦》所有重要人物中,王熙凤的戏份堪称重中之重。这是由《红楼梦》主要写女性,为一些“异样女子”昭传的立意所决定的。王熙凤不但本人是诸多“异样女子”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而且她还处于许多男性和“不异样女子”的人际关系联结点上,在贾府发生的众多大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用现在电视连续剧的语言来说,她属于“领衔主演”排名第一或第二的那位。如果没有王熙凤,那么就不会有“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没有一进就不会有二进;不会有“协理宁国府”;也不会有“贾瑞之死”和几次弄权;“二尤事件”将完全变质;连“黛玉进府”等事件也将大为减色。
  只要王熙凤在场,尽管她辈份不高,又是女流,但她总是中心。她总有办法使原来的中心(比如贾母)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她会很自然地使自己成为这个场合的话语中心,从而使人物关系引力场的磁场中心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还十分自然。这是一种艺术,这就是王熙凤的本领。黛玉进府,当时在场有祖孙三个辈份的许多人,本来老祖宗贾母与新客黛玉很明显是双中心。但是王熙凤一进来以后,中心马上就成了她,黛玉和贾母几乎成了王熙凤的道具,是王熙凤的言语举止牵着整个场面转动。
  凤姐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头脑清晰,反应机敏,口才超群,记忆力惊人,说话还挺有逻辑性。在病中她对平儿的一番话,都有哪些大的开销,从哪里出,对于账目、开销一清二楚,表现出她卓越的管理才干。她的才干仅仅在计算能力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王熙凤很善于抓住对手的特点,迅速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从最佳切入点进行“反击”。四十五回探春、李纨、宝玉等一大批人到王熙凤屋里,探春请她出任新成立的诗社“监社御史”,说是要她“铁面无私”,“监察着我们里头有偷安怠惰的,该怎么样罚他就是了”。这点子小小的阴谋诡计立即被王熙凤当场戳穿,她笑着揭露说:“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niù)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身为大嫂并毛遂自荐当了诗社社长的李纨就说她“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王熙凤立即笑着作出有力反击,她抓住李纨的大嫂身份大做文章。先从大道理上压住她,说:“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王熙凤首先占了“理”的制高点再说,这是她的厉害之处。王熙凤并不是那种封建礼制的坚决维护者,她这么说,不过是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接着她又继续从李纨的大嫂身份说,她大嫂子就应该掏钱支持弟妹的活动:“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这是从大嫂掏钱支持小叔子、小姑子活动理所当然而言,属于必要性。接着她从李纨的收入说可能性,指出李纨完全有能力解决诗社这几个钱的问题。王熙凤这张嘴真厉害,她不光是数字记得特别清楚,而且用上了比较法,和谁比?和包括她王熙凤在内的弟妹们比;还用了递进法,一个又一个的“又”,她说:“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两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还不算,王熙凤还给李纨扣上一顶“调唆”的大帽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全都)不知道(意思是不管)呢!”说得大家都乐了。王熙凤这一番话,从大道理到明细账,从必要性到可能性,真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李纨实在是服了她了,笑着说,“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评论十分准确。不过王熙凤说归说,还是很痛快地“先放下五十两银子……作会社东道”。总之,皆大欢喜。王熙凤这个人物令人难忘,就在于她确实有许多讨人喜欢的地方。
  曹雪芹本来就是要为众多“异样女子”昭传,但是将王熙凤作为“脂粉队里的英雄”来写,也就是说,要在这些异样女子中特别突出她的才干超群。不但如此,还要表现她“男人万不及一”(冷子兴语)之处。尤其是在同一个事件中,和处于事件旋涡中的男人一比,处处写出她比男人强的地方来,那就更加显示出王熙凤的能力不凡。协理宁国府那是不用多说了,由于平时尤氏管理不善,现在又托病不出,贾珍弄得焦头烂额,连宁国府都总管来升都关照大家要特别小心,有些仆人也说这里忒不像话了,是得有个人来管管。结果王熙凤一上任,三下五除二,宁国府内务立刻由大乱到大治。在都察院案中,如果我们抛开道德评价不论,王熙凤做得比贾珍、贾琏、贾蓉都计划周密,她处处想在前面,贾珍等人总比王熙凤慢半拍,结果处处被动。可惜的是,王熙凤的才干没有用到正道上。不过我们研究二尤故事中王熙凤的作为,包括在都察院案中的手段,倒是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人的犯罪心理和狡猾手法,对于防范和破案或许不无益处。 
 



 

   
人性在贪婪中逐渐异化
 
  第七回的回目是“送宫花贾琏戏凤姐”,但是从内容来看,“戏”的文字极少,比较直接的只有贾琏与凤姐的两三句,加上间接的也不足十句。这种情况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对内容不断做修改造成的,这里显然删去了原来的许多文字。这种由于修改造成的细节疏漏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中是常见的。当时不仅完全靠手抄,而且是用毛笔写,速度很慢,所以在反复修改中题目没有再改可以理解。这样倒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审美空间,可以去想象曹雪芹原来究竟想写什么,或是已经写了什么却在修改中删掉了。总的说来,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不仅是一个文字提炼的过程,而且在构思上也有重要改变。这是一个由一般之作到优秀作品再到伟大艺术巨著的过程。具体到王熙凤这个人物来说,由此可以推断,原来的稿子里可能有更多的生活化的内容,更加能够显示出她作为一个少妇的普遍人性的一面。
  《红楼梦曲·聪明累》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机关算尽”主要就是指王熙凤的贪婪。由于王熙凤的贪婪和由此造成的一些严重恶果,显然是最终导致贾府被抄家的原因之一。
  第七回有一处很不起眼的细节,周瑞家的问小尼姑智能儿,“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说不知道。在一旁正在和智能儿玩的惜春就问:“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说是余信。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智能儿)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这段文字乍一看似乎就是智能儿的师父老尼姑净虚来取月例银子,没什么大事。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好像不那么简单:月例银子的数目和发放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才叫月例。按说净虚来取月例银子,应当是她主动找余信或者余信家的,怎么倒反过来,成了“(净虚)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把月例银子给了不就完了么,怎么“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呢?连惜春都想到余信家的是要对净虚说月例银子发放的事。如果按时发放,那么余信家的就没有必要对她咕唧半日。之所以咕唧了半日,看来就是要说明推迟,要想办法解释,还要老尼姑别问这问那,要保密。
  这个谜底到三十九回才正式揭开。由于袭人悄悄向平儿打听:“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连忙走到袭人身旁,见附近没有别人,才悄悄说:“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着说:“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她,这个月的月钱,王熙凤早就从账房那里支出来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这里有个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不是推迟几天么,怎么又要凑齐了才放呢?关键就在“别处的利钱”几个字上。也就是说,推迟几天发放的月例银子不是她从账房里已经支出来的那些,那些银子放几天高利贷能有多少利息!而是她多处放高利贷,各路利息加起来,就够府里上上下下三四百口子的月钱了。袭人和平儿都认为王熙凤“没个足厌”(贪得无厌)。平儿说凤姐“这几年拿着这一项(月钱)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这里有几句话需要琢磨琢磨:这“翻出有几百来了”,是翻出有几百两银子来了么?不像。因为“只他(王熙凤自己)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所以那是指几年工夫翻了几百倍,估计至少有好几万两银子。所以十五回王熙凤对净虚说:“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这话还真不是吹牛。不过在对金钱的贪得无厌的追求中,王熙凤不仅人性逐渐失落,而且也为日后自己和家族的败落不断积累了能量。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写了五个案子,其中三个与王熙凤有关。从这三个案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王熙凤人性逐渐失落的轨迹。一个是冷子兴案,周瑞家的求求凤姐就完事了。因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她的心腹,所以估计王熙凤不会从周瑞家的或冷子兴那里拿什么钱。当然冷子兴孝敬个把好的古董是有可能的,即使没有犯案,他也少不了。值得认真进行比较一下的是十五、十六回的张金哥案和六十八、六十九回的都察院案。由于王熙凤的一手操纵,这两个案子都出了人命。前者是张金哥与守备之子双双自杀,后者是尤二姐被迫自尽。表面上看起来两个案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