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华罗庚-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团赴印度新德里,参加“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频繁
的社会活动,没有使华罗庚放松对数学的钻研,他抓紧一切时间,将以往的
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发表 《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一文,
1957年,此文荣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同年,他的《数论导引》出版,此书在
国际上反响很大。一位美国著名数论家在《数学评论》上称华罗庚的这部书
是“一本有价值、重要的教科书,有点像哈代与拉伊特的《数论导引》,但
在范围上已越过了它。”
20世纪50年代初,华罗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学术上到达鼎盛时期,
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与此同时,他还肩负起为新中国培养人材的重任。
那是在1952年,全国第二届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一天晚上,与会代表被邀
请到怀仁堂观看文艺演出。华罗庚因为起草一篇发言稿耽误了时间,当他来
到大厅时,演出已经开始,灯光昏暗,他拄着拐杖,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
位。正在他不知所措之时,忽见远处的座位上有人朝他招手。他立即朝招手
的地方走去,当他在空位子上坐下之后定睛一看,不禁惊喜交集:原来冲他
… Page 11…
招手的人是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笑着向他点头问好,华罗庚顿觉泪水模糊了
视线。毛泽东和他一面看戏一面交谈,并且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华罗
庚同志,你也是苦出身,希望你为我们培养出些好学生来!”华罗庚将毛泽
东的嘱托牢记在心,为了培养人材,他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数学讨
论班。浙江大学学生王元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王
元从小喜爱数学,立志要拜华罗庚为师。华罗庚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
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王元一时发懵,思索
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
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华罗庚听了十分高
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华罗庚不仅是位令人尊敬的良师,而且是具有强烈
民族自尊心的科学家。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使王元终生难忘。50年代初期,
匈牙利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保尔·吐朗,赴中国访问,他在给数学研究
所做的报告中,用高等数学中的兰向多项式对中国近代数学家李善兰发现的
恒等式作出了证明。华罗庚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激动地对学生们说:“这
本来是我们中国的东西,结果我们作不出证明,现在,让人家外国数学家给
证明了,这对我们既是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种挑战,希望你们都想想看。……”
保尔·吐朗作完报告,第二天就要起程,这天晚上,华罗庚一夜没有合
眼,整夜进行演算,终于在天亮前证明了李善兰提出的恒等式,而且方法比
保尔·吐朗简单、漂亮。第二天,当华罗庚到车站为这位匈牙利数学家送行
时,把自己的证明交给了他,华罗庚所表现出来的才智和火热的爱国感情令
保尔·吐朗由衷敬佩。
早期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名为研究机构,而实际上更像个数学系,
年轻的研究人员往往像学生一样听课。华罗庚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
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
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
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就这样,华罗庚
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
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
即使假日也不休息。华师母吴筱元看后嗔怪丈夫道:“哎呀,他们这么年轻,
你礼拜天、晚上也不让人家休息,人家找不到对象怎么办?”她的话引来一
阵轻松的笑声。
华罗庚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
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的
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的指导
下搞研究。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是万人仰慕
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
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
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
有造诣的数学家。
华罗庚在选拔人材方面不拘一格,对于素不相识的青年,他只要认为具
有培养前途,就竭尽全力予以提携,因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名扬世界的陈景
润就是华罗庚发现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出身寒微,父亲是邮局的小职员,母亲染上结核病无钱医治,解
… Page 12…
放前便已去世,贫穷先后夺取了他六个兄妹的生命,他自己也在死亡线上苦
苦挣扎,由于营养不良,长得又矮又瘦。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厦门大学数
学系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数学教师。这个习惯于离群索居的“书
呆子”,不知如何对付那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实在适应不了这里的生
活,便给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写信诉说苦衷。王亚南将他调回厦门大学,担
任数学系辅导员兼管图书资料工作。于是,陈景润埋头搞起了研究,立志要
攻下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他听说华罗庚早在30年代就研
究过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于是找来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
数论》仔细研读。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心钻研,陈景润将一篇题目为《塔
内问题》的论文,交给数学系的李文清老师。在这篇论文中,他对华罗庚《堆
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他略带担心地对李文
清说:“老师,这是著名数学家的著作,我这样作,人们会不会说我太放肆,
太狂妄呢?”李老师笑着回答:“你放心吧,我帮你仔细地看看再说。”几
天之后,李文清来宿舍找陈景润:“你的论文我和几位老师都看过了。我们
认为你作的改进使《堆垒素数论》更完美了。”说到这儿,李文清沉吟了片
刻,接着说:“《堆垒素数论》好比一颗明珠,你的工作好比把这颗明珠上
的灰尘拭掉了。因此,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觉得应该把它寄给华罗庚教授
看看!”
在老师的鼓励下,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了封信,附上了《塔内问题》的论
文。华罗庚的得意门生王元及数论组成员仔细阅读了陈景润的论文,然后拿
着论文来见华罗庚:“华先生,我们看了这篇论文,感到这个名叫陈景润的
人提出的论证是对的,他利用高次多项式对应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处理低
次多项式对应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对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维诺格拉
多夫和您的两种不同方法结合运用得很好。”听了王元的介绍后,华罗庚亲
自阅读了陈景润给他著作提出的改进意见,并且连连称赞道:“这个年轻人
很好!他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途!”接着,他又责备身边的人:“你们朝
夕在我的身边工作,为什么不能像他那样呢?你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对我的著
作提意见呢?”说罢又立即下命令:“给陈景润发个请帖,就说我请他作为
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请他到会作报告!”
陈景润接到信后,喜出望外,他拿出邀请信和一张事先定好的软卧车票
看了又看,兴奋得不能自制,但想到即将拜会当代著名的大数学家,心中不
免有一丝不安。
在北京西苑饭店的一间会客室里,华罗庚见到了这位腼腆、可爱的青年,
他亲切地对陈景润说:“你写的《塔内问题》的论文我看过了,写得很好,
很有想法!”第二天,在华罗庚的亲自引荐下,陈景润走上学术讨论会的讲
坛,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数学家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议结束后
不久,华罗庚又派陆启铿千里迢迢跑到厦门,经过一番奔走,将陈景润调到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这是华罗庚平生亲自点名调来的唯一人员。在这之
前,不少人向他推荐过数学人才,他都没有接纳,却一眼看准了陈景润。日
后的事实证明,华罗庚的确很有眼力,陈景润不愧为数学奇才,他经过 12
年苦心孤诣的钻研,终于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的辉煌成果。1973年2月,陈景润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发表,著名的“陈
氏定理”从此诞生!这篇论文立即轰动了国际数学界,引来一片赞叹之声,
美国数学会通报期刊载文指出:“在数学研究所,华罗庚的一批学生,在解
… Page 13…
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年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
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一位美
国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你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之后,时刻不忘华罗庚对他的器重与
关怀,他曾经这样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我是走他的‘后门’,
才从偏僻的地方调到数学研究所的,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
天!”
在古代,中国的数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
国,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渐渐落伍,华罗庚的出现,无疑使中国现代数学大放
光彩。名师出高徒,在华罗庚的努力下,在国际数学界出现了以他为中心的
中国学派,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在华罗庚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年轻有为
的数学工作者迅速崛起,例如: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许
孔时、陈景润、吴方、魏道政、严士健、潘承洞等,这些人日后都成为教授,
有些则一跃为国际知名的数学专家,陈景润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没
有辜负华罗庚的希望,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五、涌泉相报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提携后进,而且对于帮助教导
过他的前辈也是恭敬有加、念念不忘。他不止一次地向别人称赞过他的中学
老师王维克,他说:“王维克先生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者。我这位中
学老师,不仅数学好,而且在物理、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位有
成就的翻译家。”1946年夏,华罗庚在应邀赴美讲学之前,回到了久别的故
乡,拜祭父母之后,立即登门探望王维克。华罗庚向老师讲述了别后的经历。
王维克面带微笑听着,在自己早年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位如此令人注目的数学
专家,王维克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对自己的学生说:“罗庚,别后我
无可告慰你的,喏,只有它。……”说着,他将自己翻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伟大诗人但丁的作品《神曲》递给华罗庚,“为了翻译这本书,我停止
了交游,闭门不出,系统地研究了但丁的生平与著作,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资
料,甚至设法钻研了《圣经》,学习梵文……”“是啊,老师的刻苦精神实
在叫人佩服,记得翻译《沙恭达罗》时,您也费了不少心血!”这时,王维
克的夫人陈淑在一旁插话道:“他每翻译一部作品,都尽可能地参考各种版
本,每译出一章初稿,都要叫我朗读,他自己坐在一旁静听,发现有不顺畅、
不确切的地方,随时记下来作精心的修改,直到旁人和他自己都满意为止。”
师生坐在院子里开怀畅谈,从家事谈到国事,从学问谈到人生,夜深人
静,天空繁星闪烁,王维克满怀感慨地说:“世上的知识,就好比这星汉灿
烂的宇宙,深奥而又浩瀚!人生有限,精力有限,光阴易逝,不能不抓紧啊!
罗庚,你在那样困苦艰难的逆境中,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和命运搏斗,勇
敢地向智慧之神挑战,奋斗了数十年终成名家,使我的脸上也觉得增添了光
彩啊!”
华罗庚返回故乡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金坛县的街头巷尾,人们都为自
己的家乡出现了一位大数学家而感到荣耀。一向平静的小镇忽然热闹非凡,
全县的知识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涌到金坛的社会服务公堂,举行欢迎华罗庚
荣归故里的盛大集会。华罗庚站在门口恭候大家,当他看到人群中走来金坛
… Page 14…
县立初中的创办者韩大受校长时,急忙迎上去搀扶入座。对王维克、李月波
等老师,也都一一迎送入座。在进入会场时,他还坚持走在老师们的后面,
在就坐时,又再三恳请老师们坐上首,自己坐下首,在场的人们看了,无不
点头称赞:“想不到,华罗庚成了大名鼎鼎的人,在长辈面前还这样谦逊。”
1950年春,刚刚回国不久的华罗庚,在北京收到王维克的来信。从信中
得知王维克现在家闲居,因无经济收入,衣食已成问题。此次给华罗庚写信,
希望华罗庚向有关部门交涉变卖藏书,以解生活之需,同时希望华罗庚向有
关方面推荐,使自己一展所长,在有生之年报效国家。华罗庚接到信后,很
快回信,他在信中写道:
维克吾师:
示悉已多日,因向多方接洽,致迟复,幸勿见责。
恭光 (即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盼,师有一自传来,如此办事可较
易。我们准备向科学院方面推荐……
关于卖书问题,还无回音。
此复 即请
文安!
师母前致候
生
罗庚百拜
五○·十·十八
经过华罗庚多方奔走,北京商务印书馆很快便聘请王维克担任审议员。
王维克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工作后,华罗庚唯恐老师人生地疏,不免寂寞孤独,
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多次到住所探望,还专门开汽车将老师接到自己家中
设宴招待。华夫人亲自下厨作一桌家乡菜。师生二人开怀畅饮,王维克颇有
感触地说:“从中国的数学发展中来看,国人本是富于数学头脑的,别的方
面的天才也很多,可惜这些天赋很高的人,在家庭、学校、社会,起初不被
人认识,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