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124章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24章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
天人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
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
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
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
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
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 
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孟姜捏造成秦
国的盂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
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
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害”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
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
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
“暴虐无道”,并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于尊儒反法的需
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 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
于我国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20 年代发表的著名学
术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
成熟、体系完整的论著。
(曹莉芳) 
歌仙刘三姐是什么地方人? 
中国南方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广东、广西一带,到处流传着歌仙刘三姐
的故事。广东、广西是歌的海洋。在那里,歌声就象食盐一样点缀着人们的
生活。锺敬文在《民间文艺丛话》一书中说,从明清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 
两广地区自来好歌。在一部分民众的口中,至今还乐声不绝。
刘三姐聪明美丽,而且唱得一口好歌。多少诗人骚客、山歌大师,都不
得不拜伏在她敏捷的思维、清纯的歌声之下。在一个歌的世界里,出一个歌
仙,原是可以理解的事。但也许她太有名了,谁都想把她拉作者乡,为家乡
争光,所以到处流传着她的故事,到处留存着她的遗迹。有些地方把她叫做
三姐,有些地方则更为亲热地唤她三妹。
要给刘三姐恢复本来面目,多难啊! 
屈大均《广东新语》第八卷“刘三妹”条说,广东新兴有个叫刘三妹的
女子,相传她是第一个造歌的人。唐中宗年间,她才12 岁,就已经贯通经史, 
善于歌咏。千里方圆的人听说她会唱,都远道而来与她对歌,但是,有的对
了两三天,有的只对一天,就因为对不过三妹而回去了。三妹懂得音律,曾
往来于两广的溪峒之间。生活在那里的蛮人种类非常多,但她每过一处,都
能懂得他们的语言。遇到哪一种人,她就用哪一种声音(作歌和他们唱和, 
这种人就把她所唱的奉为典范,照之演唱。她曾经同白鹤乡一个少年登山而

歌,相互问答,那些住在大城市和住在山野里的各种人在旁边围观,男女老
少有几百层,都把她当成了歌仙。三妹同那少年站在那里对唱,一直唱了七
天七夜,歌声未绝,胜负未分,后来两人都化成了石头。当地人敬重她,就
在阳春锦石岩祭她。锦石岩上林木丛蔚,岩口有石磴,经过风雨剥蚀,就象
鸟书一样。岩上有一块九曲石,可以容纳一人,据说就是三妹的遗迹。这里
经常听得到笙鹤之声,当庄稼丰熟的时候,则好象有人登上岩顶而为之歌唱。
今人把三妹称作歌仙,作歌必奉她为典范。
从这段记载,我们看到刘三妹(即刘三姐)的籍贯是广东新兴,生活时
代是唐中宗年间,对手的姓名和籍贯是“白鹤乡少年”,赛歌地点不详,只
是写了“登山而歌”,死后的祭祀地点在阳春锦石岩。但是,这只是一种记
载、一种说法而已。我们还能翻检到许多与此说不同的说法。我们只须把刘
三姐的籍贯、时代、赛歌对手、赛歌地点、供祀地点的不同点指出来,就足
以看到关于三姐的不同说法了。
在一本叫做《刘三姐》的书里,三姐的籍贯仍在广东,但已把“户口” 
“迁”到了潮梅。她生活于什么时代,书里没有提到。她的赛歌对手是个农
夫,赛歌地点则搬到了广西柳州的立鱼峰。在那里化身为石后,就在当地(立
鱼峰)接受人们的祭祀和供拜。
在《粤述》、《池北偶谈》等书里,刘三姐却成了广西人,而且是在广
西与人对歌。《粤述》中,三姐的籍贯在广西贵县西山,生活时代则在唐代
景龙年间。她的对手是广西郎宁白鹤书生张伟望。她仍在白石山对歌,力尽
而卒,供祀于白石山。《池北偶谈》则认为刘三姐的籍贯在广西贵县水南村, 
她生活在唐代神龙年间,赛歌的敌手是广西邕州的白鹤秀才。她在西山高台
与秀才对歌,死后在何处供祀,书里没有记录。
还有一本书名叫《峒溪纤志志余》的,既没有记下三姐的籍贯,也没有
提到她的生活年代,只是记载了对手的姓名籍贯、赛歌地点和供祀地点。它
介绍说,三姐的赛歌对手是白鹤秀才,同她在广西七星岩赛歌。三姐去世后
受到了当地苗、瑶等族峒民的供奉。
这个传说在广东客家人中间也很流行。据说,刘三妹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她的才学,谁都比不上,吟诗做对样样能;唱山歌更是她特别的本领,和人
对唱个十日半月都唱不尽。她曾骄傲地说:“谁和我猜(即对唱)山歌,猜
得赢我的,我便嫁给他。。”于是秀才罗隐载了满满九船山歌书去见刘三妹。
三妹唱道:“石山刘三妹,路上罗秀才,人人山歌肚中出,哪有山歌船撑来?” 
唱得罗秀才哑口无言,翻遍船内的山歌书都对不出来。他恼得面红耳赤,把
船上的山歌书统统抛到了河里。此说载于愚民的《山歌原始的传说及其他》
一文中。
江西也有类似传说。据《文学周报》第306 期王礼锡的《江西山歌与倒
青山风俗》一文记载,有个饱学之士载了满满几船书去与刘三姐对歌,结果
狼狈而回。所不同的只是,罗隐变成了饱学之土,山歌书变成了“书”。
这么一来,刘三姐的足迹真是遍及两广和江西地区了。三姐到底是哪里
人,生活于什么时代,与何人在何处对歌,这真是个难以揣测的谜啊! 
(东生) 
“牛郎织女”传说是怎么一回事?

“牛郎织女”是我国传说中最美丽动人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很早就开
始流传,《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 
但只是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彼此没有关系。汉时,这两
颗星宿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著《两都赋》云:“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
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讲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的两座石人像。
文学作品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要算《文选·洛神赋》李善注:“牵
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对于
牛郎织女不幸的婚姻生活,历代曾有许多诗人为之咏叹。汉代《古诗十九首》
中《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
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写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牵牛的愁苦,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
苦心情。不过牛郎织女怎么会成为夫妇的?他们为什么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
夕相会,这在我国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却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为织女嫁后废织,受到天帝的惩罚。《史记·天官书》云: 
“织女,天孙也。”民间传说也讲牛郎织女本来都是天上星宿,牛郎放牧, 
织女织布,十分勤劳。天帝见他们可爱,让他们结为夫妇,谁知婚后两人贪
图爱恋荒废了工作。天帝大怒,命乌鹊传旨只准七天相会一次,乌鹊却误传
成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荆楚岁时记》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
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民间又有当七
夕过后,乌鹊身上的羽毛要脱落精光的传说,为什么要脱毛呢?就是因为乌
鹊传命错误,罚它脱毛为牛郎织女相会时搭桥,脱毛就是对这个错误的惩罚。
还有一说以为牛郎织女分开生活,是由于无钱还债。《太平御览》卷三
十一引《纬书》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
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菅室是也。’” 
原来他们分居是因天帝逼他们还结婚时欠下的债而造成的。这个传说没有将
牛郎织女的不幸生活产生的根源归咎于“荒废劳动”,而是由于生活贫困, 
由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将责任直接归到了封建社会里无论是人问还是天堂
的最高的统治者——天帝身上。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造成织女与牛郎不幸的是因为人神恋爱,犯了天条。
民间传说织女思凡,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沐浴嬉水。牛郎拣起她的衣服, 
于是织女就与牛郎结为夫妇,不久生了一男一女。这时织女受天帝之命要离
开牛郎,一天趁牛郎外出,偷偷走了。牛郎发觉时,马上挑着担子去追,看
看快要追上,忽有一条大河挡赂,那河是王母娘娘划的。这样一来,牛郎、
织女在河的两面不能见面。王母娘娘下令只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关于
人神恋爱,文人记载与民间传说有些不同,《法苑珠林》引《古孝子传》说, 
织女与种田郎董永相爱,“董永,千乘人也。。。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 
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
其奴职,道逢一妇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曰:“‘妇人何
能’?永曰:‘能织。’主人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
是永妻为主人家织,七日而毕。女出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
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说毕,凌空而去。”《太平御览》卷四百十一引《孝
子传》和《搜神记》卷一也有类似记载。文人记载的故事与民间传说不同之

处,明显带有劝人行孝的封建说教。后来根据这个故事丰富发展的戏曲如黄
梅戏《天仙配》等又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意识,不过同本来牛郎、织女的故事
又有了一些距离。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与梁山伯、祝英台有关。说牛郎、织女是梁山伯、
祝英台死后的化身。梁、祝婚姻不成,双双殉情,化为蝴蝶飞去。马家闻讯
派人掘墓,结果只发现两块石头。他们把两块石头抛在河的两岸,石头不久
变成两棵树,枝叶缠绕相连。后来马家烧树,树化为两只翠鸟升上天去,成
为牛郎、织女两颗星,列于银河两岸。天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怜悯,准许他
们七天相会一次。不料他们听错了,以为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这样一来,一
年中只有一次相会的机会。有人据此认为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中最
后一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
连理枝。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能就隐含着这个故事。七
月七日的深夜,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指着满天繁星,一边讲着这个故事,一
边在发出爱情的誓愿呢! 
(季平) 
有没有“八仙”其人? 
八仙是民间所喜爱的仙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在中国
几乎家喻户晓。那么,八仙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八仙的神话传说又是怎
样演变的呢? 
据有人研究,“八仙”一词,比铁拐李等八仙的出现要早得多。他们认
为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所幻想的一组仙人。
盛唐时有“饮中八仙”。在汉唐时代,“八仙”只是一个空泛的名同,与铁
拐李、钟离权等有名有姓的八仙还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公认的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
子、曹国舅这八仙,似乎到明中叶才确定下来。据赵景深《八仙传说》指出, 
在元代,甚至在明代前期,八仙究竟是哪几位,尚无定论。在元代马致远的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八位神仙,何仙姑榜上无名,多了一个徐神翁。
在另一些戏剧中,也有类似“重男轻女”的倾向,这回顶替何仙姑的是张四
郎。或有了何仙姑,又缺了曹国舅;甚至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又冒出了风
僧寿、元壶子。但徐神翁在八仙中是经常有位置的,后来才不知不觉为何仙
姑所取代。自从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和汤显祖《邯郸梦》问世后,八仙就
按现在流行的八位固定下来了。
八仙并不是人们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历史人物为依据的,但到底是
哪几位历史人物,说法一直各异。铁拐李,一说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中,又说铁拐姓李,名
玄;赵翼《陔余丛考》中记载,铁拐本姓刘;也有的书说他姓岳、姓姚等等。
张果老,原名张果,有关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郑处海的《明皇杂录》等
书。张果其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说他诡称
生于尧时,长生不老,因此不知他的籍贯和生年,武则天、唐玄宗似乎都信
以为真,派使者去请他出山,曾出入宫廷,等等。何仙姑的事迹见于宋人著
《集仙传》,说她是唐代零陵人;《续通考》则说她是武则天时代的人,生
于广州增城,是何泰之女。韩湘子,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韩愈的侄孙,进士

出身,官至大理丞;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
至于曹国舅,据《续文献通考》及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所载,是宋丞相
曹彬的儿子、曹太后的弟弟;然而《宋史》中记载曹彬之子、曹太后之弟曹
佾,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曹国舅成仙的记载:因此赵翼在《陔余丛
考》中对此提出了质疑。
有人说,“吕洞宾、钟离权、蓝采和纯属民间传说”。其实这三位在历
史上也是有案可查的。在八仙的来历中,故事最多、分歧最大的是吕洞宾。
历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全唐诗》、《词综》
中都收有吕洞宾的诗。赵景深在《八仙传说》中,列举宋代有关吕洞宾的记
载五条,指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洪迈《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
均有记载。明代有关吕油宾的文章更多,有的说他是唐礼部侍郎吕渭之后, 
唐末举进士不第;也有的说他咸通中进士及第,做过县令。对他的籍贯,也
有二说:一说是唐京兆人,而《宋史·陈传传》又说他是唐关西人,活了一
百多岁。关于他的字“洞宾”,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冯吉曾在《文汇报》
载文谈及,据说他因时局混乱,看破红尘,遂弃官携妻出走隐居,老夫妻俩
住在山洞中,相敬如宾,故而得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