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13章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3章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斥为伪学,把对抗战前途持怀疑、阻止态度的一伙人定为逆党,予以无情
打击。因此,投降派以及被他痛斥者势必对他恨之入骨,以图报复。但是当
韩侂胃决定北伐抗金时,便宽容地取消了党禁,目的不外乎是要团结他们一
致对敌。可惜内部出了叛徒和内奸,投降派又乘机刁难、掣肘,再加上南宋
朝廷本身政治上积弊太深,军事上轻敌冒进,以致北伐失败了。“误国当时
岂一秦”,(陆游《追感往事之五》)韩侂胄也被政敌阴谋杀害了。他“以
一死报国”的誓言,果然言中了。投降派心狠手辣,甚至还开棺断首,把他
的头送给金人泄愤,以此乞和,求得保持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局面。
历史上的韩侂胄是忠是奸,目前还是一个谜。希望当代学人拨云驱雾, 
还其本来面目。
(胡熊飞) 
文天祥究竟是哪里人?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对于他的籍贯众说
不一,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说法: 
一曰文天祥为江西吉水人。
元代脱脱等撰《宋史·文天祥传》称:“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 
吉之吉水人也。” 
钱钟书《宋诗选注》称文天祥为“吉水人”。
刘泽华、杨志玖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称:“文天祥,江西吉水
人。”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称:“文天祥,吉水(今江
西吉水)人。” 
1936 年版《辞海》称文天祥“宋吉水人”。
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称文天祥为“吉州吉水人”。二曰文天
祥为江西吉安市人。
胡云翼《宋词选》称文天祥为“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上海古籍
出版社编《宋诗一百首》介绍文天祥时说他是”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介绍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人”。
三曰文天祥为江西吉安人。
1979 年版《辞海》称文天祥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徐州师
范学院中文系编《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称文天祥为“庐陵(今江西吉安) 
人”。
上海辞书出版社《简明社会科学辞典》称文天祥为“吉州庐陵(今江西
吉安)人”。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五册称文天祥为“江西庐陵人”。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称文天祥为“江西吉安人”。
四曰文天祥为江西吉安县人。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称文天祥为“江西庐陵(今
吉安县)人”。

韩志远等撰《中国古代史常识》称文天祥“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 年) 
五月初二日出生在江西庐陵淳化乡富田村(吉安市南)”。齐盼著《民族的
光辉》(上)称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现吉安县富田村)”。
文之等编写的《华夏英杰百人传》称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庐陵县(今吉
安县)”。
外文出版社1983 年出版的《吉安名胜》彩色图片一套,其中有一幅为“文
天祥的家乡富田村”。
以上诸家之说,表明文天祥的籍贯至今尚无定论。我们仅是介绍一些不
同说法的线索,至于文天祥究竟是哪里人,其理由何在,还是请读者们进一
步探索、考证。
(朱新美 郭大生) 
陆秀夫是陆游的曾孙吗?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至老不衰的爱国主义精神历来为人们所
推崇,但他身后却有不少事引起人们的争论,如陆秀夫是否他的曾孙,即是
其中一个悬案。
《宋史·陆秀夫传》说: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景定元年,登进士第,。。(益) 
王以惊疾殂,。。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乃仗剑驱妻子人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崖山之役中,陆秀夫卫国抗敌,蹈海殉国,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
后人所钦佩。可是这样忠勇的贤臣,《宋史·陆秀夫传》却不载其父祖以上
的名字。
1961 年9 月1 日,《光明日报》发表钱仲联《关于陆游和陆秀夫的新材
料——〈会稽陆氏族谱〉读后记》一文,文章指出:“据族谱,乃知秀夫为
放翁第六子子布之孙,子布生三子,第三子元楚迁居盐城,秀夫乃元楚之幼
子。。。而且崖山抗敌,陆氏族人随秀夫同殉国难者达十五人之多。”并根
据《会稽陆氏族谱》将陆秀夫的上三代排列如下:陆游——子布——元楚(迁
居盐城——传道、传彦、秀夫。
1984 年,绍兴市文化局和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组织了陆游史迹调查,意外
地征集到了陆游后代珍藏的《世德堂陆氏家谱》,并且证实了陆游祖籍的故
宅遗址。据《世德堂陆氏家谱》记载:“陆宗祠老五房历代书名排列共四十
八代,。。十四世祖,宋太师左丞礼部尚书宝章阁待制封渭南伯——放翁
公,。。十五世祖,宋通奉大夫淮南东路提刑——思远(子布字)公,。。 
十六世祖,宋朝奉大夫知盐城县事——圣大(元楚字)公,。。十七世祖, 
宋左丞相殉难崖山——君实(秀夫字)公。”“历代分支”一栏记载:“宋
渭南伯第六支祖佃父宰子名子布”,后注“字元达,孙即秀夫,宋祥兴二年
抱帝昺溺于海,后迁盐城。”谱中不但记载秀夫为放翁曾孙,还记载其他十
五个殉难崖山的族人。“半壁赴崖山,丹心未遂生前愿;捐躯归粤永,青简
长留死后名。”谱中的这副宗祠联句指的便是陆秀夫及族人殉难崖山之事。
对于秀夫为放翁曾孙,有人提出异议。1961 年9 月15 日、17 日,柴德
赓、蒋逸雪各自在《光明日报》上提出疑义。

柴德赓在《陆秀夫是否为放翁曾孙?》一文说:“《宋史·陆秀夫传》: 
‘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家徙居镇江。’龚开撰《陆君实传》: 
‘陆君实,讳秀夫,一字实翁,楚州盐城人,生三岁,父母携抱避地□水, 
居京口。’《宋史·陆秀夫传》本于《陆君实传》,文有歧互,但均不载秀
夫祖父名字。史传与墓志不同,祖父若非仕宦及著名之士,例不全录。秀夫
为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宝祐四年登科录》载明秀夫为‘二甲二十七名, 
年十九,曾祖荣,祖大有,父(闭名),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 
父为户。’”同是盐城人氏的陆秀夫,其祖、父名字,在《会稽陆氏族谱》
和《宝祐四年登科录》中所记,竟无一相同,显然使人怀疑秀夫为放翁曾孙。
柴德赓接着在文中说:“秀夫名字与放翁子孙排列不符。放翁于庆元三年七
十三岁,葬其夫人王氏时已有子六人,孙元礼、元敏、元简、元甫、元雅, 
并云曾孙阿喜幼未名。今族谱子布三子:元雅、元质、元楚,则放翁孙辈皆
从‘元’字排行。谱中子布次子元质下有传弘,元楚下有子传彦、传道,则
放翁曾孙辈以‘传’字排行,。。岂有元楚第三子秀夫独不在排行中之理, 
谱于秀夫名字旁仅注:‘宋祥兴二年抱帝昺溺于海’十一字,至兄弟三人, 
他何以独在排行之外,未说明。登科录例载兄弟几人,有科第者特加表明, 
秀夫名下,兄弟一栏空白,此事亦殊可疑。” 
蒋逸雪在《对〈关于陆游和陆秀夫的新材料〉的质疑》一文说,他的老
家距盐城县长建乡不远,因此听说过陆秀夫的轶事。文中提到:“嘉熙四年, 
陆芳春(秀夫的父亲)徙家京口,因此,后来盐城、镇江两地都有陆秀夫的
专祠。秀夫曾在京口鹤林寺读过书,并且有诗集传下来。”他根据《盐城陆
氏族谱》、沈俨《陆丞相世系考》、《宝祐四年登科录》指出:秀夫的上三
代是陆荣——大有——芳春。对于秀夫是否为放翁的曾孙,他提出了疑问。
陆游芳名流传后世,而陆荣、陆大有、陆芳春皆平凡之人。光宗耀祖之事, 
盐城陆氏为何不书,却去认平庸之人为祖辈,不近人理。盐城所处的淮海地
带,南宋时已有胡骑出没,为躲避胡人践踏,北人南迁犹可,而元楚却迁居
盐城,难以想象。《宝祐四年登科录》中所记载的陆秀夫的祖及父,是出于
秀夫之手,纵然后世传抄,刊刻有误,何至与会稽陆谱全然不同。
陆游是爱国诗人,陆秀夫是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精神远远地影响着后
代的人们。可是陆游和陆秀夫之间有无祖孙的关系,亟待热心者探索。
(赵水堂) 
史可法死于扬州之役吗? 
顺治二年(1645 年)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兵攻破扬州,屠城十日,无
数百姓及守城将士惨遭杀害,而督师史可法的结局又如何呢? 
对于史可法的下落,当时人洪承畴也无法断定,他曾问别人,史可法“果
死耶?抑未死那?”(《鲒琦亭集》)此后的一些史书和传说更是各抒其见, 
说法不一。 
有的说史可法缒城出走。计六奇据《甲乙史》,在《明季南略》里
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阴历四月二十五日,“大清兵诈称黄蜚兵到”, 
史可法乃准蜚兵一千从西门入城,“及进,而反戈击杀。可法立城上见之, 
即拔剑自刎,左右持救,乃同总兵刘肇基缒城潜去。”谈迁亦持此说。也有

云扬州城陷后,史可法“过钞关”、“走安庆”(《石匮书后集》)。乾隆
《江都志》则载扬州故老言,谓当城破时,史可法“跨白骡出南门”。许旭
在山东进而赋得《梅花岭》诗,云:“相公(即史可法)誓死犹饮泣,百二
十骑城头立。瞬息城摧铁骑奔,青骡一去无踪迹”。(《汗青录》)也有人
认为,清兵破扬州时,史可法“不知所在”(《圣安本纪》)。计六奇于顺
治六年(1649 年)外出,途中乘船遇一嘉兴人,此人当年从扬州抗清之役中
逃出,他说城破时,史可法不知所终。
一些清代官修史书则记载史可法是被俘不屈而死的。《清实录》记道“攻
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明史》云城破时,可法自刎未
果,被部将拥至小东门而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其它如《雪交亭正气录》、《史外》等野史也都有大同小异之记载,持此说
者认为,官修史书和野史稗乘的记载是史可法殉难于扬州之役的旁证,他们
还用其它理由证明了这一史实。其理由是: 
一、史可法在四月二十日左右写下的五封遗书和给其母亲、夫人的遗笔
中,就已抱定“一死以报国家”之决心,而且他后来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他
与城共存亡之信念。
二、刘肇基是史可法部下的一员战将,在扬州告急时,独他率部来援, 
中流矢而死。刘与所谓“缒城潜去”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三、不但是明清以来的一些正史、野史明确记载史可法死于乙酉扬州之
役,而且当事人和目击者也是这样记述的。例如参加这次战争的史德威,是
史可法的嗣子,又曾和史可法一起被俘,因此,他所著的《维扬殉节纪略》, 
可以说是关于史可法下落的第一手史料。该书云,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刎
未遂被执,多锋“相待如宾,口呼先生”,并诱以“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
重任也”。面对多择的劝降,史可法斥之曰:“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
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
万段,甘之如饴”,遂遭杀害。原史可法的幕下杨遇著及清军将领安珠护皆
曾亲眼目睹史可法被杀支解之情形。其它如《自靖录》、《池北偶谈》和《青
磷屑》等也不是记述史可法被执而死,就是赞同史可法没于扬州之役。
四、出现“缒城潜去”、“不知所终”说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首
先是疑其为伪。当史可法被执时,一时不知真假,经向史德威和杨遇蕃查询
才得以证实。其次是尸骨无着。因史可法是“尸裂而死”(《乙酉扬州城守
记略》),当时扬州尸积如山,又天气炎热,众尸蒸变,因而无法辨认。到
1646 年清明后一日,史德威才举史可法的衣冠袍笏等遗物葬于梅花岭旁。最
后是不愿其死的情绪。由于人们希冀史可法能幸免于难,“大江南北,遂谓
忠烈未死”,所以,后来盐城、庐州等地百姓“托忠烈之名”,树旗抗清, 
“仿佛陈涉之称项燕”(《鲒琦亭集》)。
陈了上述被俘不屈而死说外,还有战死说、沉江说等。据张岱《石匮书
后集》记载:史可法自杀未遂后,与部将逸于离城数里的宝城寺,“清兵迹
之,急决战,不胜,一时尽败没”。赴水沉江说则曰,当城破时,史可法出
城,渡河因马蹶溺死,或云,出东门遇清兵,赴水死。康熙年间,孔尚任所
著《桃花扇》则把史可法写成投江而死,于是,“沉江”说便广为流传了。
(陈建勤) 
郑成功死于何因?

郑成功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然而关于他的死,人们一般很少
注意。对于这一点专门作些考察,便会发现郑成功的死因有些蹊跷。
郑成功于1662 年6 月23 日(农历五月初八)在台南去世,年仅38 岁, 
当时正值台湾收复后不久,这使人们深为惋惜。关于郑成功的死,同时代人
如李光地、林时对、夏琳等人的笔记都很简单,一般是说“偶伤寒”、“感
冒风寒”。另外,李光地提到“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
殂”(《榕村语录续集》)。林、夏等人提到郑成功死前的一些异常情状, 
林时对的《荷锸丛谈》中说成功“骤发颠狂”,“咬尽手指死”;夏琳的《闽
海纪要》中载成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 
过分简单的记载,导致后人的种种猜测。有人说郑成功得的是肺结
核病,有人说得恶性疟疾,有人说得流感,等等。外国学者乔治·菲力浦甚
至认为郑成功得了“疯狂病”(《国姓爷的一生》)。另有人则找出心理上、
精神上的病因:当时成功之子郑经与乳母通奸生子,成功下令处死,郑经在
恐惧之下竟欲与清军妥协,使性格刚强、崇尚礼教的郑成功在精神上受到极
大刺激。台湾学者李腾岳在《郑成功死因考》一文中认为,当时接连发生了
几件痛心的国事家事:除郑经的事外,粮食接济由于清廷的海禁和迁界大成
问题,吕宋华侨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永历皇帝蒙难,祖坟被掘,其父
和弟辈10 余人被处死于北京,等等,这些事对郑成功的打击很大,而直接的
死因则是因感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本来身体正处在疲乏虚弱状态的郑
成功,终因得上此病而去世。
有人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情状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推
测成功是被人投毒致死的,这大概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一说了。此说主要有
以下几点根据: 
首先,郑成功死前的情状极似中毒后毒性发作的症状;而且,夏琳《闽
海纪闻》中记载郑成功临终前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被成功投之于地,然后
成功“顿足扶膺,大呼而殂”。这也许说明成功对有人谋害已有所察觉,但
为时已晚。
其次,郑氏集团内部暗藏着一些危险因素,郑成功性情暴烈,用法严峻, 
其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不在少数,众将心常惶惶,不
少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的关系是紧张的。伍远资所
编《郑成功传说》一书中有记述清廷收买内奸刺杀郑成功的传说。因此,如
果说台湾岛上一直有人企图谋害郑成功,甚至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