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后裔,“d”,当为“鞮”。在中国境内匈奴单于都冠以若鞮或鞮,是为孝
意,至欧洲的匈人首领也保留有“鞮”的音,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再有,
歃血为盟,这是起源于匈奴族的一种风俗。《淮南子·齐俗训》引高诱注:
“胡人之盟约,置酒于人头中,领主互相发誓。”《汉书》中多次记载汉人
与匈奴单于杀白马饮血盟誓的记载。而在西方,希腊史家希罗多德也谓里海
民族中有杀白马盟誓的风俗。此外,匈奴人还有脱帽致谢的风俗。《后汉书·南
匈奴传》云:“单于脱帽徒跣,对庞雄等拜陈,道死罪,于是赦之。”脱帽
致谢的风俗在匈牙利和欧洲是极普通的礼节。这些有趣的风俗和文化上的联
系,也为中外学者找寻这两个民族的相通之处,提供了论据。
在研究匈人与匈奴关系问题上,主要在于找到我国境内的北匈奴是如何
到达欧洲的。这也是匈人是否是匈奴人的观点能否成立的关键。德揆尼和吉
本虽然都认为欧洲匈人即匈奴说,但他们都未能解释北匈奴西迁的具体过
程。吉本还认为要作出这样的考证“是不可能的”。而中国史书上除《魏书·西
域传》、《隋书·四夷传》等书籍中零星地记载北匈奴西迁的一些材料外,
大多语焉不详。这就给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困难,因此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学
者认为,说匈人即匈奴“是凭借幻想,而不是根据历史事实”。故长期以来
有不少学者潜心于北匈奴西迁路线的考证。章太炎指出匈奴西迁的情形是“一
出乌孙,一趣大秦。趣大秦者,所谓匈牙利矣”。后来丁谦又著《汉以后匈
奴事迹考》一文,指出北匈奴被窦宪击败后,逾金微山,西走康居,建立悦
般国,后又进入欧洲。后来虽还有些学者考证北匈奴的西迁,但大多没有具
体勾画出北匈奴西迁的路线。近年来齐思和教授又发表《匈奴西迁及其在欧
洲的活动》一文,将中西文献比较研究,考证出北匈奴西迁欧洲的具体过程
分四个阶段:(一)悦般时期,(二)康居时期,(三)粟特时期,(四)
珂兰时期。虽然对此文观点国内仍有争议,但齐教授研究的成果,基本上勾
画出了一幅匈奴西迁的路线图。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中外学者还不是一致的。西方有
些学者仍坚持“匈人不是匈奴人”的说法。可是,中外文化上的联系却越来
越被人们所认识。近来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杜维雄等人,经十多年的研究考证,
得出我国西北裕固族民歌与匈牙利民歌同出一源。他们在河西走廊采集民歌
时惊奇地发现: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调和裕固族民歌极为相似,象是一首
歌曲的不同变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歌》和匈牙利的《摇篮曲》不仅曲调
一致,而且专用衬词“呗哩”的发音也一模一样。裕固族的祖先是丁零人,
和匈奴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西汉时匈奴征服丁零,并派卫律任丁零王。
匈奴族和裕固族在文化上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裕固族仍保留了匈奴族
民歌的一些风格,北匈奴西迁后则把他们的音乐带到了遥远的匈牙利。我国
音乐工作者的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无疑也为我们了解匈奴西
迁的历史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新的窗口。
(阮国英)
松赞干布究竟生、卒于何年?
松赞干布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藏族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具有雄才大略,一生中军功显赫、政绩辉煌。他13 岁时,其父朗日伦赞因
部落联盟内部的叛乱而被害,他继承父业登上赞普的宝座。即位之后,首先
平息了由贵族勾结地方势力所进行的叛乱,继而以拉萨为都城,建立了称雄
西藏的吐蕃王朝。又制定了先西北后东方的战略方针,不断地扩展吐蕃的领
域,他注意吸收中原汉民族和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吐蕃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都达到空前的发展。他借鉴唐王朝的府兵制和官制,建立了吐
蕃王朝一整套的政治、军事组织和制度,并且颁布了法律,还先后从中原及
尼泊尔等引进了佛教。他派人到克什米尔一带学习梵文,这些人学成之后将
梵文、西域文字同西藏原有文字进行比较,创制了一种有30 个字母的拼音文
字以及相应的文法,他同唐王室的文成公主联姻,更是藏汉两大民族千古传
颂的佳话。
但是这位藏族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关于他的生年、卒年以至享年,历来
为史学家们所瞩目,分歧很大,至今尚未有定论。
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汉文史书中,对于松赞干
布的生年和享年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说他弱冠嗣位,卒于唐高宗永徽元
年(公元650 年)。
在藏文史书中,均认为松赞干布生于牛年,卒于狗年,而具体年代又颇
不一致。关于他的生年,有丁丑(公元617 年)、己丑(公元569 年)、己
丑(公元629 年)几种说法,与上述生年相对应,则有卒于戊戌(公元698
年)、庚戌(公元650 年)、庚戌(公元710 年)的说法。近代藏族学者根
敦群培则认为他生于丁丑(公元617 年)而卒于庚戌(公元650 年)。
关于松赞于布的享年,在佛教史学著作中,多数认为他是千手观音的化
身,享年82 岁,与释迦牟尼佛的享年一样;在西藏本教的经书里则说他因兴
佛教而迫害本教,故而短寿,只活了36 岁。根敦群培先生虽然信仰佛教,但
不赞成以神学史观来写历史,因而不赞成“八十二岁说”,主张“三十四岁
说”。
近30 多年来,藏族史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有不少学者著书撰文,
明确写明松赞干布享年34 岁。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其中有汉族学者,也有藏
族学者)坚持“八十二岁说”。不久以前,有位教授在其学院的学报上撰文,
根据唐杜佑《通典》中关于:松赞干布的父亲于隋开皇年间,在西藏山南琼
结建都已50 年的记载,提出松赞干布生于癸丑(公元593 年),卒于庚戌(公
元650 年),享年58 岁的观点。还有青年学者对松赞干布卒于庚戌(公元
650 年)表示怀疑,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和通过吐蕃“地直
京师西八千里”之地差与松赞干布升遇和大唐得到讣告的时差来推断,提出
松赞干布卒于己酉(公元649 年)的观点。
总之,松赞干布究竟生、卒于何年这千古之谜,至今仍未解开。此谜不
解,则直接影响到藏族古代历史的撰写工作。以“八十二岁说”和“三十四
岁说”而论,其年差相距近半个世纪之久。两说之不统一,势必出现,在藏
族古代社会具有很大影响的吐蕃王朝是建于公元6 世纪中、末叶,还是建于
公元7 世纪初、中叶?松赞干布之生、卒年不能确定,则直接影响其父之卒
年以及其后的赞普生、卒年、在位时间的确定。一旦松赞干布的生、卒年推
算有误,势必造成整个吐蕃王朝年代的混乱。此外,年不满20 岁的大唐王室
的文成公主到底是和吐蕃青年赞普成婚,还是和一位吐蕃老翁联姻?这又涉
及到古代唐蕃关系史的研究工作。因吐蕃同大唐开始密切往来的年代是唐太
宗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有信史可考。松赞干布十三岁即位。各家均无
异说。由于其生年不能肯定,就会出现是松赞于布即位后不久还是即位后半
个多世纪,才同大唐开始密切往来的疑问。
随着史料的更多发掘和深入研究,这个谜底是会揭开的。热切希望西藏
学研究工作者和爱好者继续努力!
(顾效荣)
西夏拓跋氏的先祖是哪—民族?
西夏是11 世纪至13 世纪在我国境内由少数民族创建的国家。其地域“东
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二)。
它抗衡于宋、辽、金、元之间,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元人未给
西夏编修专史,且“元昊自造蕃书以纪国事。国亡之后,文义莫辨,遂至掌
故失传,宋、辽、金三史中有附传而弗详”,给人们研究西夏史带来了很大
的困难,尤其是西夏建国前的史料更少,致使疑谜纷起,令人费解。如西夏
民族的先祖究竟是什么民族这个重要的历史问题,至今还歧说并存,未能辨
明。
西夏国在今天的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古一带,是一个多民族
居住的地区。据史书记载,那里集居着汉、党项、鲜卑、吐蕃、回鹘、突厥、
鞑靼、女真等民族。在宋元时期,人们对西夏人,有时称虏或夏人,有时称
胡或番,有时也称羌或戎。当然,这些称呼是不能代表西夏人确切族属的。
西夏国是以李元昊为首的拓跋氏建立的,在中国史书上,出现过鲜卑拓跋氏、
党项拓跋氏、吐蕃拓跋(秃发)氏、吐谷浑拓跋氏、匈奴拓跋氏等,但西夏
拓跋氏究属何族呢?《辽史》说:“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
(卷一一五西夏条)《宋史·夏国传》记载的李元吴给北宋的上表中云:“臣
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西夏臣僚罗世昌也说:“先
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这里所说的“后魏”、“元魏”,
是指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魏。这就是说西夏拓跋氏源于鲜卑族。后来的《嘉
靖宁夏新志》、《西夏纪事本末》、《西夏纪》等,都主此说。但更多的史
书认为西夏拓跋氏属党项族。《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胡三省注说:“党
项,西汉羌别种。。魏晋后微甚,周灭岩昌、邓至,而党项始强。。拓跋之
后,为西夏李继迁。”“拓跋起于鲜卑之裔,自谓托天而生,拔地而长,故
以为姓。此后魏所本者也。昔唐时党项诸部,亦自有拓跋一姓,我朝西夏,
其后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二亦云:“继迁一族本党项遗种。”
胡三省曾对西夏拓跋源自北魏说评论道,西夏在“宝元、康定之间,凭陵中
国,慢书狎至,使其出于元魏,亦必张大而言之”,是不可信的。另外有些
史书则存其二说,如《金史》和《册府元龟》。《宋史》和《西夏姓氏录》
则避开族属问题,直接说西夏是拓跋氏所建立的国家。
对于这个含糊不清的问题,中外史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比较流行的
看法是西夏拓跋氏属党项族。对此,唐嘉弘同志从历史源流、经济生活和文
化风习等方面断定“正式建立西夏的元吴,是拓跋赤辞的后裔。。赤辞的拓
跋氏属于鲜卑族系,而不是羌系的党项羌”。他指出:以新、旧《唐书·党
项传》中有拓跋部作为西夏拓跋氏是党项族的根据“是大有困难的”。并认
为:把西夏语言划归藏缅语系的罗么语群,因其和羌语极相类同并以此来论
证西夏拓跋氏属于党项族的说法“是一个毫无科学根据的忽视语言及其发展
规律的结论”。他认为“党项羌中的拓跋部,即吐谷浑的拓跋氏”,而“吐
谷浑里的拓跋氏由后魏拓跋氏一系而来”,所以“只有一个鲜卑拓跋氏”。
他同时指出:“西夏居民绝大部分是党项族”(《关于西夏拓跋氏的族属问
题》,载《四川大学学报》1955 年第2 期)。
研究西夏史的学者李范文针对唐嘉弘的论证和“虽然有的著作也认为是
党项拓跋氏,却没有去作进一步研究”的现状,反驳了鲜卑拓跋氏说的主要
论据。他根据新旧唐书《党项传》指出,党项族原居住在我国西南四川一带,
后因“吐蕃浸盛,拓跋畏逼”才迁徙到了西北地区。他指出在两幅宋代历史
地图上今宁夏地区就标有“党项西复”和“党项夏国”的位置,“说明西夏
是党项拓跋氏”(《试论西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载《西夏研究论集》)。
其它持党项拓跋说的国内外论著还有很多,兹不枚举。
魏英邦在《西夏民族的先祖是党项抑是拓跋》一文中,对西夏拓跋氏即
党项族提出了新的批评。他指出,人们坚持把党项与西夏建国联系在一起,
主要是依据拓跋氏是党项族的首领部落。实际上,“拓跋氏是东北鲜卑族人
而非西南党项族”,因为,现在无从证实拓跋氏曾经统治过党项族。他认为,
西南党项族的所在地,曾与魏国管辖的领地接壤,党项族或一度受过魏国的
统治。在西魏被北周篡位时(公元557 年),鲜卑拓跋氏遗族仍留在原居地
而生存下来,一直未被周围的党项族和汉族同化。即如《金史·夏国传》中
罗世昌所说:“元魏衰微,其居松州者复姓为拓跋氏。”党项与吐蕃是同一
民族,属羌族,因拓跋氏与羌族语言不同,又受到“吐蕃畏逼”,故迁移西
北与和它有血缘关系的北方其他部族居住在一起,并逐步建立了西夏。因此,
所谓党项族举族迁移西北是不可靠的,不过,只有极少数党项人曾追随拓跋
氏来到西北。他指出:西夏境内大多数是北方部族、阿尔泰语系的鲜卑族、
匈奴族和突厥族以及广大的汉族。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断定“西夏国语是
阿尔泰语系,而非藏缅语系,西夏国书是音符文字,而非如一般专家学者们
所认为的出自‘六书’或汉字构造方式”(载《甘肃民族研究》1984 年第1、
2 期)。
西夏拓跋氏的族属是一个较复杂的历史问题。除了要正确认识与考订史
料外,还涉及到怎样正确鉴别判定民族特征之一的西夏语言文字的语系问
题。还有,与之有关的西夏遗民的下落问题也值得认真研究。
(黄显功)
古代有没有“滇人”民族?
在祖国西南边境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昆明城边,有一烟波浩浩、满目云
霭的湖泊、名曰“滇池”。有一首古诗这样形容滇池风光:“海势依城尽,
波光带日长。鱼盐帆百里,村落水中央。”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个滇王国在今日滇池的位置存在着,而经沧桑变迁,
被洪水淹没。1955 年—1961 年,考古人员在滇池边,进行过几次重大的发掘
工作,挖出了数以万计的古代文物,其中有一枚用纯金制作的刻有“滇王之
印”的印章。查《史记》记载,有“元封二年,天子。。赐滇王王印”的记
载,这表明,古代“滇”王国在昆明的存在是个事实,而且存在的年代大致
在西汉时期。
但是在对另外一些文物的考证上,却产生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
如在一些青铜器中,表面都有着一层薄薄的发亮的银白色金属层,这使铜器
不致被氧化。这种现象很像现代的镀铬工艺,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是绝对没
有镀铬技术工艺的,那么这些银白色的金属层是怎样被镀上去的呢?
又如在文物中有许多绿松石小珠,珠中间有一穿通了的小孔,孔的直径
只有一枚绣花针大小,还有的孔被凿成“U”字形。若把铜作成抽丝作工具去
凿孔,根本不可能在硬石上凿开孔眼,那么这些古人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呢?
有一件定名为“盘舞”的鎏金青铜器,其服装、人形和舞蹈动作等等,
完全不同于今天云南的各个民族人的形态,他具有“高鼻、深目”特征,完
全如白种欧洲人,日本学者说这是“大秦(古罗马帝国)杂技”。据历史记
载,云南虽然有“丝绸南道”之称,但是来云南经商的只有东南亚和南亚的
一些近邻国家,欧洲大陆还没有商人直接来过云南,也就是说,“大秦人”
不可能进入云南,那么这种“盘舞”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