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近邻国家,欧洲大陆还没有商人直接来过云南,也就是说,“大秦人”
不可能进入云南,那么这种“盘舞”上的人形究竟是什么人呢?
史载,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 年),楚国派庄入滇,与土著部
落结成联盟,建立“滇国”,自称“滇王”;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
汉武帝加封滇王常羌,从这些历史上的零星记载来看,古代确实有过一个以
“滇”为名的王国。
问题是,从大量出土的文物来看,古代滇王国的百姓却与现在生活在滇
池一带的人民在风俗、习性上大相径庭。除了上述一些不可思议的内容外,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滇人”这一称谓自汉以后就不再见于史书。古滇人还
非常崇拜孔雀,把它当作神灵,滇王墓群中就有许多孔雀图像,这说明当时
昆明一带有许多孔雀,《后汉书·地理志》也说“滇池多出鹦鹉”,孔雀和
鹦鹉是热带、亚热带的鸟类,就是说,古代“滇王国”的气候是热带、亚热
带气候,而不是象今天的昆明那样“四季如春”。
有学者认为,查今天云南境内最崇拜孔雀的民族要数傣族,他们视孔雀
为神灵,傣族与古滇人之间还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发掘出的“滇人”文物青
铜器中,反映出“龙舟竞渡”的习俗,竞渡的均为妇女,今天傣族妇女也有
“龙舟竞渡”的习俗。
在青铜器上的图案中还发现,古滇人妇女都在脑后留一卷髻,形状似银
锭,今日傣族妇女的卷髻,形状虽然有些不同,但位置是相同的。
古滇人男子的脚上有蛇形图案,这是纹身的标志,今日傣族的男子仍然
还保留着纹身的习俗。
古滇人舞蹈的造型是一种被称为“三道弯”的造型艺术,今天傣族妇女
舞蹈造型,与这种“三道弯”艺术十分相似。
古滇人近水而居住的建筑是一种被称为“杆栏式”的房屋,而傣族的建
筑也依水而建,建筑的样式与“杆栏式”大同小异。
总上所述,在两千多年前,滇池边曾有过一个“滇”王国,也有一个与
今日云南边境的傣族在观念、风俗、习性上比较接近的民族,但是这个被称
为“滇人”的民族自汉以后就不再见于史书。那么,这个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又是怎样消亡的?它与如今生活在云南南部、西部的傣族有着什么关系?这
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
(蒋建平)
满族的族称是怎么来的?
人们都知道,从族源来看,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先秦古籍
中所记的肃慎人,就是满族最早的先人。在此之后,挹娄(汉、三国)、勿
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辽,宋、元、明)以至于满族,源远
流长,一脉相承。如果单就满族自身的历史而言,满族又是一个年轻的民族。
明代后期,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基础,统一了散布于白山黑
水间的大部分女真族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至于这个新民族共同
体的名称,直到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汗位以后,才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确
定为“满洲”。今天所谓的满族,实际是满洲族的简称。但究竟为什么以“满
洲”为族称?近世以来,众说纷坛,凡清史大家,多有论列,直到如今,学
者们仍对满族族称之谜兴趣盎然。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修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说,努尔哈赤的始祖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舜定国家之名为“满洲”。布库里雍舜系天女佛库伦食
神鹊所衔朱果感孕而生。这是对满洲一词来源的最早的官方解释。不难看出,
布库里雍舜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史前人物,不仅我们以为荒诞虚妄,就是努
尔哈赤的后人乾隆帝也不相信。1777 年(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钦定的《满
洲源流考》认为,满洲源于佛号“曼殊师利”。据说,当太祖努尔哈赤龙兴
东土之际,每年西藏献丹书开首便称“曼殊师利大皇帝”,满洲一词的满文
读为“满珠”,即本于“曼殊”,乾隆帝此说一出,在有清一代也就成了不
刊之论。
民国以后,学者们当然不理会前朝皇帝什么钦定的解释了,在满族族称
这个禁区里开始了真正的百家争鸣。
有的学者指出,当努尔哈赤在世时,还没有正式与西藏政教领袖沟通联
系,可见“满洲”并非由于达赖喇嘛来献丹书而得名。这样一来,乾隆帝的
“佛号说”便很难令人信服了。
于是又有“满洲”源于努尔哈赤尊号的说法。据到过努尔哈赤驻地费阿
拉的朝鲜人记载,女真人尊称努尔哈赤为“满住”。“满住”与“满洲”、
“满珠”同音,这就是满族族称的由来。这种解释有汉文史籍为根据,具有
相当的说服力。
除上述“尊号说”外,主张“满洲”源于地名的说法也有一定影响。鸭
绿江支流佟家江又称婆猪江、蒲州江,是明代建州卫治所住地,或以为“蒲”
与“满”字形相近,或以为“满洲”系“婆猪”的音变,由此而判定“满洲”
源于蒲州江、婆猪江。
在解释满族得名缘由诸说当中,以为“满洲”乃女真人对建州之称恐怕
是最简单明快了。这一说法有朝鲜史料为依据,推理也很严谨。按照上述观
点来看清人纂修的官书、档案,可以找到不少佐证。建州本是明代主要的一
支女真人,到皇太极时,建州已将女真各部征服,遂以他们对建州的称呼“满
洲”代替女真旧族称。上述说法在对“满洲”的各项解说中独树一帜,越来
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过,在没有看到未经篡改的真正原始的《满文老档》
时,还很难对这种说法作出最后的评价。
如果说在乾隆朝对“满洲”一称的确切来源已经不得其详,那么,至今
也还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答案。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满族族称
充满了如此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一个原因恐怕是政治方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女真贵族征服了汉族,金
灭亡了宋,抚今追昔,明朝人对女真、金国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民族宿怨。皇
太极要入主中原、君临天下,就没有必要用“女真”、“金”之类的旧称刺
激广大汉人。另外,努尔哈赤先人从明初以来,世代为明廷任命的建州左卫
长官,到17 世纪30 年代中期,皇太极代明帝为华夏之主已成必然之势,过
去一段为明臣属、世奉朝贡的历史是他的自尊心所不能容忍的。鉴于以上考
虑,皇太极武断地将族名改为满洲,紧接着又将大金国号改为大清,在纂修
太祖努尔哈赤实录时把“建州”、“女真”、“金”之类的名称一概抹煞。
既然要掩盖真相,那么,新编撰的满洲发祥史就难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不可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近世以来对满族族称的研究虽说已
有了进展,但从根本讲,还没有从皇太极布下的疑阵中走出来。
另一个原因恐怕是满文原始史料不够充分。努尔哈赤时代形成的老满文
原始档案到皇太极时已屡加改动,今天行世的《满文老档》更是乾隆朝大臣
们奉旨整理而成的,凡认为有罣碍之处,早已删削殆尽。因此,在确定“满
洲”族名以前,满文原始档案中究竟有没有Maniu(“满洲”)这个词就成
了问题。如果有的话,它的涵义是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满文老档》的
原本现保存在台湾台北市的故宫博物院,现在刊行的两册《清太祖朝老满文
档册》(荒字档》、《昃字档》)也经过篡改,并非原档。为了彻底搞清“满
洲”一词的来源,我们只能期待着台湾继续出版未经篡改曲饰的老满文原档。
这个愿望若能实现的话,将可能最终判断“满洲”的确切涵义,到那时这件
数百年未了的公案也就可能真相大白了。
(郭成康)
清皇族为什么姓爱新觉罗?
现在,单从姓名来看,满族人一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在清朝的
时候,满人和汉人的姓氏习惯却迥然不同。无论彼此称呼,还是公私文牍,
满人照例称名而不举姓。如晚清的肃顺(爱新觉罗氏)、荣禄(瓜尔佳氏)
都是指名字,除非为他们正式立传,谁也无意追究他们是何姓氏。称名而不
举姓,是满族的一个古老习俗,汉人不明底细,便产生了误解,以为满人祖、
父、子、孙不同姓,其实,满人各有姓氏,只是没有既称名又道姓的习惯而
已。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一般都冠以汉字姓了。有的取原来多音节姓氏中
第一字为姓,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
瓜尔佳氏改姓关。也有将原有姓氏译意为汉字取为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巴
颜,满语为富有之义),清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也属此类,因为“爱新”
在满语中即是“黄金”。这样一来,满族的姓氏特征就基本消失了。不过满
人改汉字姓并非如此简单,就拿清皇族来说吧,末代皇帝溥仪的七妹爱新觉
罗·韫欢改成了金志坚,而溥仪的名字之上,却赫然冠以昔日辉煌的“国姓”
爱新觉罗,仍然保留着满族人的古风。
说起爱新觉罗氏的由来,清人的解释是“受姓自天”。我国东北的长白
山,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据说,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布尔湖里池
洗浴时,吞食神鹊所衔的朱果,遂觉身重不能升天,不久,生下一男孩,长
得体貌奇伟,落地便会讲话。他的母亲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
名布库里雍舜。”(《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这个布库里雍舜就是清王朝奠
基人努尔哈赤的始祖,清代那些被称为金枝玉叶、天潢贵胄的“黄带子”们
都是他的后裔。然而,如果翻开明朝或朝鲜官私史书一看,却发现从努尔哈
赤起,一直上溯到他的六世祖,即建州左卫的开山祖猛哥帖木儿,都不姓爱
新觉罗,而是姓佟或童,甚至努尔哈赤本人遇到和明王朝、朝鲜有正式公文
来往时,也自称姓佟。1596 年(万历二十四年)正月初五日努尔哈赤写给朝
鲜方面一件禀帖,开头便道:“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禀,
为夷情事。”(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这时距努尔哈赤起兵已经过了十
几年了,他仍然不说自己姓爱新觉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明朝时候,女真人中间素来就有冒姓汉人姓氏的风气。佟姓是辽东望
族著姓,努尔哈赤的先人借来用作本支姓氏,揆其本意,大概是想借此抬高
自己在同族人中的地位。另外,这样做也便于和明朝中央政府以及朝鲜国打
交道。当时在女真人中间,除豪酋之类的头面人物借佟、李、王、杨等汉姓
外,一般部民通常也冠以汉姓。由此来看,努尔哈赤曾以佟为姓在当时并不
是不可思议的怪事,问题在于既然是借汉姓,那么,他本来姓什么呢?
有些学者认为,努尔哈赤的先世本姓“觉罗”,觉罗是地名,在乌苏里
江上游一带,那里曾是努尔哈赤先世聚居之处。女真人通常以居地为姓氏,
于是乃以“觉罗”为姓。努尔哈赤对明朝宣战后,不便再冒姓佟,也没有与
明朝文书来往的必要了,而“金”是前朝女真的国号,以金为姓不仅可以自
显是帝王种族的后裔,也能借此号召女真族人继承发扬完颜金的遗业,于是
在自己旧有的姓氏觉罗上,加上了一个金字,满语就读为“爱新觉罗”。照
这一说法,清皇族姓金是后来出于政治需要而加上的,觉罗二字的涵义,就
如张、王、李、赵一样,不过是姓氏的专称。在满族姓氏中,除国姓爱新觉
罗外,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
察喇觉罗等,他们与清皇族同姓而不同宗,由于支派疏远,所以统统归入了
“民觉罗”,从这一点也足以证实上述看法。
有些学者则认为,努尔哈赤姓“爱新”(“金”)渊源有自,据明初朝
鲜官方修撰的《龙飞御天歌》的记载,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姓“夹温”,
“爱新”二字有可能是“夹温”双声互转,“夹温”的合音则为“金”,照
这样的解释,清皇族本姓“爱新”(“金”),“觉罗”不是姓的专称而是
统称,当“姓氏”(满语“哈拉”)讲,爱新觉罗即“金姓”“金族”之义。
时至今日,恐怕已经没有人还会相信清皇族“受姓自天”的神话了,但
他们为什么以爱新觉罗为姓,以及与此相关的爱新觉罗究竟作何解释,却仍
然是个悬案,不断引起人们深入探索的兴趣。
(郭成康)
台湾高山族是从哪里来的?
台湾高山族约有40 万人左右,占台湾省1900 万总人口的2%强。主要
分布在台湾本岛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岛上,分布面积约1。6 万
多平方公里,占台湾全省面积的45%左右。高山族随着分布地区的不同,也
有着不同的称谓。主要有泰雅、阿美、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
雅美和平埔人等等。不过,在明清以前高山族并无专有名称,在汉文记载中
常以台湾地名冠以“土人”称之。1590 年,葡萄牙人航海经过台湾海峡时,
称台湾为“伊拉福摩萨”,意为美丽之岛,高山族人也被称作“福摩萨人”
或“福摩萨土著”。1662 年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即称高山族为
“土番”。有清一代,才普遍称为“番族”或“番人”,1945 年日本无条件
投降后,被日本侵略统治达50 年之久的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自此之
后才把居住在台湾的这一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关于高山族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1。土著说:连横在
其所著《台湾通史》中说:“高山之番,实为原始”,主张高山族是台湾最
早的原始居民。2。从南洋来的马来人:主张这一说法的主要根据高山族(平
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许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征,认为他们
是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3。大陆说:持此说者主要是张光直、
凌纯声等,主要根据台湾考古发现的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绳纹陶、网纹陶、
黑陶、彩陶等等,均与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同属一个类型,因而认
定台湾高山族来自大陆古越人的一支。张光直以出土文物论证了台湾土著民
族的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在东海岸形成的“龙山文化”。凌纯声则进一
步指出台湾土著民族是祖国大陆南方古越、濮族(越僚族)的苗裔,其先民
自大陆直接迁徙到台湾。
应该说上述张光直、凌纯声所主张的大陆说是基本正确的,林惠祥、陈
国强先生更从台湾发现的新石器及至其后的陶器与风俗习惯等等,来全面论
证说明高山族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台湾高山族研究》)。
《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史辞条也说:“高山族是百越的一支”,应是从祖
国大陆迁移过去的(《历史教学》1980 年第12 期)。不过,施联朱先生在
其《高山族族源初探》一文中,认为上述诸家之说,都失之于片面,根据几
年来考古学的发现和文献记载,以及高山族的民间传说研究,主张高山族的
来源应是多源的,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但台湾地
处东南沿海,在漫长的岁月里,有少数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婆
罗洲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居民,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
发展成为今天的高山族。施氏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