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177章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77章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大家澄清一下关于他发明自动挂钧的误传。在詹天佑亲自编著的《新编华
英工学字汇》的《车钧》词条内,对于JanneyCoupler 一词,音译时他有意
避开了“詹”字的音译,译作“郑”氏车钧,即回避了对自己的误传,更未
提到是“中国工人的发明”之类。
(丁越父) 
博物篇
“太一”究竟作何解释? 
读中国古代典籍,每每遇到“太一”二字而不知作何解释。这也难怪, 
因为自古以来的注家都没有给“太一”下过确切的定义。而且,“太一”的
字形有时还写作“大一”、“太乙”、“泰一”或“泰壹”。当然,它们的
意义仍旧是相同的。
“太一”最先见于《庄子》和《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称老子
之学“主之以太一”,将“太一”等同于老子哲学中的最高范畴——“道”。
《吕氏春秋·大乐》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
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并提出“太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说法。
这样,“太一”又和《周易·系辞传》中的“太极”意义相同。
《淮南子》原则上同意上述解释,如《诠言训》说:“洞同天地,浑沌
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将“太一”解为阴阳的合体。但是,在《淮
南子》中有时也将“太一”解释为天神和星名。可惜的是到了东汉,高诱注
《淮南子》没有将“太一”作清楚的解释。他注《本经训》说:“太一,天
之刑神”,注《诠言训》说:“太一,天神总万物者。” 
那么,刑神、天神又是什么呢?《楚辞·九歌》第一首叫做《东皇太一》。
《〈文选〉五臣注》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 
故云东皇。”这就将“太一”解释为执掌东方的天神。
天神只是“太一”众多解释之一,而且,它的出现不会太早,盖为后人
附会耳。因为只是在汉武帝时才开始立太一坛于长安城东南郊,而且,这里
的“太一神”决不是执掌东方的天神,因为太一坛的周围环绕着五帝坛,可
见太一神是众神之主。
“太一”是怎样演变为天神的?封建时代的学者当然不能解释这个过

程。其实,太一成为天神,中间很可能经历一个星名的过渡阶段。《史记·天
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书·天文志》
的说法基本相同,这表明,司马迁只是说太一仅仅是北极附近的一颗星名。
这颗星是北极附近比较显明的大星,位于现在赤经14h50m53s 和赤纬74 
°24′54″的交点上,唐以后称之为帝星,国际上通称Bursaminor,秦以前
的文献如《公羊传·昭公十七年》称之为大辰或大火。这个星在天空最高处, 
地位比较优越,有率领众星的资格,故而太一作为星名是太一由一般名词过
渡到天神的中间环节。
由于“太一”和神和星有关,因而秦汉的占星家也写了不少以“太一” 
命名的书,所以“太一”在古文献中,也时常用作书名。不过,在古书中, 
“太一”有时又和帝王的名字连在一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淮南子·览
冥训》:“白雪,太乙五十弦瑟乐名也。”《礼纬含文嘉》也说:“礼理起
于太一,礼事起于遂皇,礼名起于黄帝。”太一在遂皇、黄帝之前,就只能
是泰皇了。《汉书·王莽传》说:“太一、黄帝皆仙而上天。”这个“太一” 
不过是传说中的一个上古得道的帝王而已。
现在,“太一”的内涵或许仍未弄清。事实上,“太一”在中国古代文
化史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起过不同的功能,但是,“太一”的众多解释中究竟
哪一种最接近历史的真相,看来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勇木) 
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
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
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众所周知的“干支纪法”。
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我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二月己已起,连续用
干支纪日,一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 年)止,已有2600 多年的历史,是
迄今世界上最长的纪日资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干支纪日法在殷商
时代已普遍流行,并已有类似日历的《干支表》出现。(见《殷虚书契前编》
三卷二叶四片)在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
开始成为定制而施行,这种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
我国古代还曾被用来纪月、纪时等。
干支和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呢?《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 
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对这大桡创造干支的传说,人们多不以为信。因此, 
干支起源问题便成了一个谜,于是有人认为:“干支和干支纪法究竟最先出
于何处?看来是很雄得出结论的。”(唐汉良《谈天干地支》) 
早年,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22 字颇为“奇
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些字义的训释最为牵强
附会,不达本义。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马氏良对“干支”的意见。马氏良认
为:“干支”22 字“与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22 
母,其数与此正同”。他把“干支”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
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从字形和读音上指出了彼此间的联系。如“甲”篆
文字j,与罗马文的A 和希腊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读音上,粤语的“甲”

音也与A 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体写法与罗马的I、B、T、
S 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皆相类似。对于马氏良的解释,梁启超表示不赞同。
他认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方言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
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并讥马
说为“空前之新发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 年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一书中,对“天干”和
“地支”等有关问题,旁征博引,详加考释。郭沫若认为,自汉以来,人们
对干支的种种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从古文字和神话传说的角度来看, 
“十天干”纯属于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创制的。
这些字既无神秘的意味,也没外来的痕迹。(见《沫若文集》第14 卷)对于
“十二地支”,郭老则认为起源于古巴比伦。因为巴比伦天文学把太阳周年
视运动的路径——黄道分为十二宫,而我国古代则把周天分为十二辰,并用
十二地支来命名。郭老把十二辰与十二宫互相比较后,主张中国的十二辰和
十二地支都是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官演变而来的,其传人中国的途径,郭老
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 
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
贾或牧民所输入”。(《沫若文集》第14 卷) 
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
号,商代汤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认为
“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此为干支源于中国说,但
较含糊。(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1 卷) 
力驳干支外来说的是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郑文光认
为,各个古老民族相互独立产生的古代天文学体系,虽有相异之处,但在研
究共同的对象中也必然会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测我国的干支法来自巴
比伦”是不科学的。他进一步考证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
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他根据郭沫若的甲、
乙、丙、丁为“鱼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释意见, 
认为“天干”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
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殷商之前,并又
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
间认识。他强调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绘了“十二个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见时
(古代称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顺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
形与新月所在天区的星象比较后,郑文光认为,子与猎户座等相应的两者在
形态图案上,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十二支的产生与观察天象有重要的联系。
他还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
个“二首六身”的怪物,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商族已对夏族构成了威胁, 
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贬之为十二支之末。
天干和地支究竟产生于何地,源于何事、何物,真是个谜!
(黄显功) 
八卦象征什么? 
郭沫若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除了“神秘作为神秘而盲目地赞
仰或规避都是所以神秘其神秘”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由一些神秘的砖块—

—八卦——所砌成,于是这座殿堂一直到20 世纪的现代都还散发着神秘的幽
光。它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渊薮,却和现代科学也有着息息相通的地方。
据李约瑟说,计算机的鼻祖菜布尼茨正是由于康熙手下做过官的邵稣会传教
士Bouvet 带去的两张《易》
图,给了他以关键性的启发,才使二进位制由可能变为现实。
古老的旧物启示了现代科学,然而,现代科学却不能解释这古老的旧物
——八卦——是怎样产生的。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一”符号组成,以“一
为阳,以“一”为阴。
名称是:乾(三)坤(三)震(三)巽(三)坎(三)离(三)艮(三) 
兑(三),它们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在八卦之中,乾
坤两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阳“——”和阴“一一”两个符号更是最基
本的元素。那么,这“一一J 和“一”象征着什么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启
发人们发现了这两个古怪的东西? 
对此,古往今来的解释可多啦!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是
追溯八卦起源的最早的一种尝试,它羞羞答答地道出一个事实,即神秘的八
卦起源于最简单的事实。
然而,这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什么?说法就不一了。
范文澜认为八卦是由数字或图画文字或结绳引导出来的,也就是说八卦
可能是我国文字的初型。也有人认为八卦是由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转化而来, 
郭沫若批评说这种见解只是皮相。他进而对八卦卦形与既成文字进行对比研
究,认为八卦大部分是由既成文字诱导出来的。举例说,坎所象征的是水, 
其卦象三正与古文水字同,分明是由水字拉直而横置起来所成。
郭沫若还认为八卦中的阳受“一”和阴爻“一”分别是男女性器官的象
征。他说,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
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
地的观念。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钱玄同,他说乾坤两卦就是两性生
殖器的记号,初演为八,再演为六十四,大家拿它来做卜筮之用。不错,中
外考古都证明人类祖先是有过生殖器崇拜的文化现象,但这种现象怎样演化
为八卦的,到现在并没有给予合理的说明。
另一种意见以屈万里、冯友兰和日本学者本田成之为代表。他们认为卦
是由龟卜兆纹所演化。商代人遇事必用龟卜问吉凶,他们拿一个龟壳作占卜
的工具,先把要卜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在龟壳上用刀钻一下,把钻的地方在
火上烤,这时就有许多裂纹围绕在钻的地方出现,这些裂纹叫做“兆”。卜
官根据这些兆断定所问的事是吉是凶。八卦就是对兆的摹仿。它和六十四卦
都是标准化的“兆”。
同这种观点相近的另一种说法是,八卦中的“一”和“一”是龟甲刻文
的标志,从这种标志演进而有数的参伍排比,遂成为八卦,进而成为六十四
卦。(见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问题》,《史语所集刊》第1 本, 
第1 分册。) 
张政烺则认为卜和筮是古代占卜的两种方法。卜就是上面说到的用乌龟

壳或牛肩胛骨,先钻后灼,以求卜兆,据以判断吉凶,这一类如甲骨文便是。
筮则不然,而是利用蓍策,按照一定的方法左数右数,求得几个数目字借以
判断吉凶,这才是《周易》的八卦。这种方法是人们在对于数已经有了奇偶
分类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数理方面的一种抽象
概念的产生和应用的实录。
但是,正如金景芳提出的,用“一”“一”这两个符号来代表阴阳,同
用“+”“-”来代表数学中的正负、物理学中的阳电和阴电一样,它的意
义不在于符号本身,而在于符号所代表的东西。问题就在于这些东西是什么? 
有人根据民族学的研究提出,八卦的阳爻与阴爻只是古代巫师举行筮法
时用来表示奇数和偶数的符号,卦则是三个奇偶数的排列和组合。凉山彝族
有一种叫做“雷夫孜”的占卜方法,由巫师“毕摩”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
于左手,右手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此进行三次, 
即可得三个数字。然后“毕摩”根据这三个数字是奇是偶及其先后排列判断
将行之事的吉凶。”雷夫孜”占卜法,必卜三次,其排列和组合当然有8 种
可能,亦即可得8 个答案。这同八卦中的偶为阴、奇为阳相对照,依次便可
得出正是八卦的卦画。
显然,民族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八卦的起源。但它并未得到学术界
的公认,因而也和其他种种说法一样,都是无从确证的揣测。
看来,打开八卦起源这座神秘殿堂的大门或许不是近期所能解决的。
(勇木) 
杆秤源于春秋战国吗? 
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虽然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诞生,凝聚了
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千百年来, 
杆秤在繁荣祖国经济和科技方面,功效卓著,作用独特,使用价值极高,群
众基础广泛。然而,对这个伴随中华民族世代相处的量具的“身世”,我国
学术界长期聚讼未绝,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一种认为我国商品经济历史悠久,古
代文明发达,杠杆原理问世早于欧洲,名列世界之首,有较早衡权器实物出
土,又有丰富的文献记载,杆秤创始应在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
另一种看法认为:我国杆秤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不等臂秤的基础上,经过
逐步演变,直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距今约1000 多年。
从目前情况看,持后一种观点的人为多,但说法也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