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181章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81章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两代,折扇是珍贵的舶来品”。(《扇子的历史》,见《人民日报》1982 
年6 月13 日) 
然而清代钱咏《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条称:“或谓古人皆用团
扇,今之折扇是日本、朝鲜之制,有明中叶始行于中国也。案《通鉴》:‘褚
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胡三省注云:‘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 
则隋唐时先有之矣。”查褚渊,字彦回,本是南朝宋文帝之婿,为宋明帝所
信任,后参与萧道成代宋的活动。南齐建立后被封为南康郡公,任尚书令之
职。钱咏的这条“考索”,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
作的这条注,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治“通鉴学”甚深,所作《资
治通鉴音注》历来为史学家所重视。胡三省为褚渊“腰扇”作注明确称“今
谓之折叠扇”,这除了告诉我们古之“腰扇”即宋之“折叠扇”,再次证实
宋对确有折叠扇外,又证明了在南北朝时中国即有折扇,这有力地证明了折
扇不是“舶来品”,而是道地的国货,又将中国折扇出现的时间大大地提前
了几百年,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艺技人的聪明和才智。

现在问题可以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盛唐时究竟有没有这种折叠扇了。据
胡三省的注文应该是肯定的。对此我惊叹于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的认真严肃
精神。折扇这样一件生活中的日用品。并未见有正史记载,前代文人记载又
多异说,就是认真读过《资治通鉴》的恐怕也很少注意到胡三省的这段注文。
故此梅先生要给杨贵妃拿上这把扇子,分量是够重的,很不容易的。
折扇始见于南北朝,原产地为中国,不是“舶来品”而是国货,这个问
题似乎解决了。但心中还不踏实,这是因为胡三省的注毕竟只是一个“孤证”。
加之唐离南北朝不远,初唐欧阳询编的类书《艺文类聚》第六十九卷《服饰
部上》专有一条“扇”,盛唐时徐坚编的类书《初学记》第二十五卷《器物
部》亦有一条“扇”,这两本大型类书,搜罗材料颇广颇全,对扇的源流均
道之甚详,可单单都没有提到“腰扇”(折扇),这是什么原故?是失传了
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如果折扇确是中国发明的,又是何时传到日本和朝鲜
的?总之,此中之“谜”,还是值得进行探索的。
(顾志兴) 
种痘术发明于哪个朝代? 
1979 年10 月26 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郑重宣布:地球上最
后一名天花患者在非洲国家索马里南部被完全治愈。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
织还设立了1000 美元的悬赏:凡是首先辨别出一例天花者,发给1000 美元
奖金。该组织隶属的天花证书全球委员会建议:各国边境可以取消检查种痘
证书。从此,天花这一危害人类健康达数千年之久的瘟神,在地球上被消灭
了。
说到天花,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幼年时在自己胳臂上留下的牛痘痘
痕,和发明种牛痘术的英国民间医生琴纳(1749—1823 年)。但是,人们对
中国古代发明的种人痘术却知之甚少。实际上,当18 世纪初,中国的种人痘
术传到英国时,琴纳还是一个种人痘的医生。他正是在种人痘术的启发下, 
才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人民发明人痘术,也在消灭
天花的历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那么,种人痘术发明于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呢?我国古代学者对此有
着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唐代说。清朝光绪十年(1884 年)董玉山在《牛痘新书》中说:“考
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713—741 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二、宋代说。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
说:“宋真宗时(998—1022 年)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招
集”诸医,探问方药。时有四川人请见陈说:‘峨嵋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
失一。。。凡峨嵋山之东西南北,无不求其种痘,若神明保护,人皆称为神
医,所种之痘称为神痘。若丞相必欲与公郎种痘,某当往峨嵋山敦请,亦不
难矣。’不逾月,神医到京,见王素摩其顶日:‘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
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痴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此
说以后广为《医宗金鉴》(成书于乾隆七年,即1742 年)以及各种医书所引
用。
三、明代说,清朝雍正五年(1727 年),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
中说:“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 年),宁国府太平县,

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现代学者在中国古代种人痘术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上的争论,基本上也
不超出以上三说的范围。曾时新在《杏林拾翠》一书中认为:据历史文献记
载,天花早在东汉建武年间(25—56 年)从西域传入中国,因此,我国古代
人民对天花的防治工作很早就开始了。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肘后方》中, 
对此就已经有所记载。到了唐代,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北宋时期峨
嵋山神医为王旦之子王索种人痘获得成功,则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的第一例
人痘接种人工免疫法病例。到了明代,人痘接种法己广泛应用,并日臻完善。
蔡景峰在《中国医学史上的世界记录》一书中认为:最早的种痘术是在宋代
应用的人痘接种术。同意蔡景峰观点的还有我国台湾学者刘伯骥和英国学者
李约瑟。刘伯骥在《中国医学史》中写道:“古之医痘者,惟待其毒之既发
而治之,种痘甩痘苗絮于鼻孔一法,原始于真宗时代。峨嵋山有神人,为宰
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其法遂传于世,此为世界种痘之最早者。”李约瑟在
《中国和免疫学的起源》一文(载《中医药学报》1983 年第4、5 期)中认
为:传说第一次天花接种是在公元10 世纪末(即宋真宗时代),由一个从四
川云游而来的道家医生实施的。李约瑟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这个传说是可信
的。
但是也有些学者对以上两种看法表示不敢苟同。由甄志亚主编的《中国
医学史》(全国中医学院教材)和贾得道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认为:唐代
说、宋代说,都缺乏其他有力的旁证,本身只是孤证而已,尚不足以确证我
国在8 世纪或11 世纪就已经发明了种人痘术。他们比较倾向于清代俞茂鲲的
明代说,因为有许多同一时代的文献所谈到的种人痘的时间,与俞茂鲲所说
大致相近,所以种人痘术起于明代是比较可信的。金树文在《我国人痘接种
非始于宋的补证》一文(《中华医史杂志》1983 年第4 期)中也持同一观点, 
并对宋代说予以全面否定。其理由有三:首先,《宋史·王旦传》载,王旦
死时三子俱健在,并不像朱纯嘏所说“生子俱苦于痘”。《宋史·王素传》
中亦无种痘的记载。其次,清朝康熙十一年修编的《峨嵋山志》记载了上至
周烈王、下至清初的历代高僧、真人、仙隐的事迹和传说,独无神医种痘之
事。另外,在峨嵋山历代保存的资料中也未查到此事。最后,《宋史·王素
传》说:王素的长子王巩是苏东坡的好友。苏东坡与王素生活于同一年代, 
而且苏氏通晓医药,又是峨嵋山附近的人。苏氏对家乡的这件大事和朋友家
的传奇,是不会漏记的,可见神医种痘之事是无事实根据的。
总之。中国古代种人痘术究竟起于什么朝代,还是一个尚待我们去揭开
的谜。
(冯兆平) 
北宋钞版是何种纸币? 
现存最早的北宋纸币印版(俗称钞版),被誉为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
一颗明珠。800 年前的北宋纸币,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的第一代纸币, 
体现了当时高度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钞版发
现以后,中外历史学家、钱币学家和货币史学家无不对之瞩目。北宋钞版呈
长方形、上半部顶端是10 枚钱币图形,其下有“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
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的文字,下半部为屋木人物图

案。钞版既无纸币名称,又无面值,它究竟是何种纸币的印版?长期以来人
们一直在试图寻求答案。
本世纪初叶,中外学者就以钞版为研究课题。30 年代,日本《东亚钱志》
的著者奥平昌洪说,钞版是南宋“会子”。1942 年,我国钱币学家王荫嘉始
认为,钞版是北宋“交子”,(《泉币》第九期)从此钞版是北宋纸币的印
版,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然而它是北宋何种纸币呢?解放后,国内学术界
多称钞版是北宋“官交子”或“钱引”,如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千家
驹、郭彦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以及其他有关著作,大都持这种
观点。此外,在《中国历代货币》图册中,还有一种“盐引”的说法。但以
上关于钞版的论述,都语焉不详,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近几年来,货币史研究者加强了对北宋纸币的研究。李埏在1983 年第3 
期《思想战线》上发表的《北宋楮币史述论》一文,肯定了北宋还有一种名
为“小钞”的纸币。叶世昌在同年第4 期《中国经济问题》上,发表了《钱
引乎?小钞乎?》,指出小钞是北宋末年的全国性纸币,并且首先提出钞版
是崇宁五年“小钞”的印版。他在文中引举宋人《浮沚集》、《续资冶通鉴
长编拾补》等史书后说:钞版上的文字完全符合小钞的情况。其理由如下: 
一、小钞是四川以外地区流通的纸币;二、按照宋代以七十七文为百的省陌
制度,印有“同见钱七十七陌流转行使”字样的正是一张一贯(面值)小钞; 
三、发行小钞是临时性的措施,没有正式的纸币名称,所以这种纸币上没有
印上纸币名称。这一见解的提出,突破了对钞版讨论的原有范围,引起学术
界的注意。
亦有人主张钞版是“私交子”。乔晓金、卫月望在1984 年第3 期《中国
钱币》刊载的《宋代钞币“官交子”“会子”质疑》中认为:“北宋钞版与
私交子或私钱引接近,但绝不是官家发行的官交子或官钱引。因为它缺少封
建官府典章文物的严肃性,丝毫没有官造文书的气息,更不是小钞。”《质
疑》还以记载官交子格式的历史资料来反证钞版是私交子。
不过无论是小钞还是私交子。这两种观点尚有各自不完善之处。钞版是
小钞的见解并非无懈可击,据南宋谢采伯《密斋笔记》载:“崇宁五年敕节
文:小钞,知通监造,。。大观二年第一料,其样与今会子同,上段印‘准
伪造钞已成流三千里,己行用者处斩,至庚寅九月更不用。’中段印画泉山。
下段平写‘一贯文省’,守倅姓押子(字)。”这段史料记载的小钞与钞版
的文字图案绝然不同。但还不足以推翻钞版是小钞的结论。因为《密斋笔记》
指的是大观二年的小钞,而崇宁小钞与大观小钞的式样很有可能是不一样
的。所以钞版是否小钞或者是何种小钞,有待进一步证实。至于钞版是私交
子的看法,有其难以说通的地方,钞版上的“除四川外”等文字,表明这种
纸币在四川以外地区流通,而私交子则行于四川,显然是个矛盾。另外,钞
版文字似用的是命令口吻,在封建社会发行的纸币中,命令语气只应来自官
府,而不可能出自私商,这与钞版是私交子的结论也有抵牾,值得商榷。
目前,北宋钞版是何种纸币?存在官交子、钱引、盐引、小钞和私交子
等五种不同意见,这种山重水复的情况在我国纸币研究中还属仅见,一方面
固然增加了钞版研究的复杂性,一方面却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和浓厚兴
趣。
迄今为止,钞版的研究还未能得出确凿的结论,但是学者们通过争论仍
在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索,以解决我国货币文化史上这一重大悬案。试看谁能

最先解开北宋钞版是何种纸币印版之谜呢? 
(潘连贵) 
古代货币有多少种? 
我国古代的货币极其复杂,形制五花八门,质料多种多样,币值高低不
一,大小甚为悬殊。几百年来,许多学者撰写了不少专门研究我国货币的专
著,如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王献唐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等等。他
们对我国货币的起源、演变、形状、文字、书体、币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但究竟我国古代有多少种货币,至今无人统计过。今将历史上几种主要货币
加以介绍,以一斑而窥全豹,使读者略见端倪。
人们常常把珍贵的东西,称为宝贝。宝字简化前的繁体字写成交。从汉
字结构来看,不管珍贵或宝贝,都离不开贝,可见人们对贝的看重。翻开字
典,我们看到很多与价值有关的汉字,都和贝相联系,如财、货、资、贫、
贱等字。人类最先使用贝作为装饰品,后来发展成货币。3000 年前的商周时
代,人们把贝串起来使用,一串成为一个单位,称为朋。后因真贝不多,就
用仿制品,这样就出现了蚌壳、软石、兽骨、青铜制作的货贝,这是我国最
早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霸一方。文化上百家争鸣,经济上繁
荣发展,反映在作为价值尺度的流通手段的货币上,它的形状也就各种各样。
当时主要有四大形式。第一种是布币,它是由农具铲子演变来的。最早的布
币,首空可以纳柄,称为空首布。有些制作特别粗大的空首布,长15 厘米, 
宽9 厘米以上,同农具铲子最为接近,它是早期的布币。到战国时,发展成
为携带方便的平首布,布首不空,变成平实,形体缩小,种类繁多。单是布
的足部和肩部就可分为尖的、平的、圆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人民银行储
蓄图徽的周围,就是由平首布连缀构成齿轮而组成的。第二种是刀市。它是
由实用刀演化而来的,原形未变,但是各地使用的刀市不同。如燕国的明刀, 
尖首、圆环,数量最多,出土范围也最广,以河北为中心,直到东北,甚至
朝鲜、日本也有发现。齐国的刀币最大,长19 厘米,每枚重达45 至48 克, 
甚至有重达56 克的,制作精整。第三种是环钱。圆形圆孔,可能是从纺轮演
变来的,现在发现最早的环钱是垣字钱和共字钱。第四种是蚁鼻钱,可能是
铜贝的高级形态,钱的形状仿海贝椭圆形,正面凸起,上面有的阴文,看来
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它是楚国的货币。在楚国还流行一种豆腐干形的金币。
呈块状,上铸数方或数十方图章形文字“郢爱”等,俗称印子金。使用时往
往将其凿成小块,含金量达98%,是中国最早的金币。以上是举其荦荦大者, 
各种货币细辨之,几乎没有一个雷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货币,标准的铜币是半两钱,外圆内方,象
征着当时中国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说。从此以后,一直到清朝,2000 多年的
封建社会都沿用这种外圆内方形式的铜钱。汉初铜钱由民间自由铸造,轻重
大小不一。到汉武帝时,货币的铸造权统一在国家手里,元鼎四年(前113 
年)开始铸造五铢钱。五铢钱轻重大小适宜,使用时间长达700 多年,是中
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王莽的币制改革,采用宝货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是一个例外,它有金、
银、龟、贝、铜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至今留传下来的“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