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扬州做了三年官等等,“这一切都使人对波罗一家曾长期住过中国一说
发生怀疑”。
1982 年4 月14 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克雷格·克鲁纳斯《马可·波
罗到过中国没有?》一文,对波罗到过中国一说又加上一个大问号。克鲁纳
斯认为,“他可能根本就没有访问过中国”,他可能看到过某种波斯“导游
手册”,再加上个人的道听途说,因而成书,《游记》是波罗与鲁思梯谦诺
合作的一场“克里空”。其根据有四条:第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
没有一条可供考证的关于波罗的史料;第二,书中很多地方充满着可疑的统
计资料,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变成灰茫茫的一片,对蒙古皇帝家谱说得含
混不清,很不准确;第三,中国两件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以
及中国的重大发明印刷术,书中都没提到;第四,他写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
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波罗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但是,一些学者则持不同的观点。1941 年,杨志玖教授在《永乐大典·经
世大典·站赤》中发现了一篇与马可·波罗有关的史料,史料提及至元二十
七年(1290 年)八月,尚书阿难答等上书说“兀鲁、阿必失呵、火者取道
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云云,所提三位使者名字和《游记》中所讲的阿
鲁浑王三位使臣名字完全相同,从而确定波罗一行于1291 年离开中国。这一
发现为学者所推崇,向达称它为游记的真实性问题和年月问题提供了“极其
可靠的证据”。法国学者伯希和从伊利汗国史书《伊利汗史》和多桑《蒙古
史》中找到类似资料,结论和杨教授不谋而合。克鲁纳斯文章在《泰晤士报》
发表后,杨志玖又著文(见《环球》
1982 年第10 期《马可·波罗与中国》)力驳其说,把他的每个证据都
检查了一遍,说这些情况虽然基本属实,但推不出波罗没到过中国的结论。
第一,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到目前为止的确没有发现直接记载波罗的史
料,但有间接资料,上引《永乐大典》便是;第二,波罗不是文学家,也不
是历史学家,没受过高深的教育,著书环境在监狱里,没什么图书资料可供
参考,而且是同狱难友记录的,能达到我们看到的水平,已是很不简单了;
第三,他可能保持着本国的习惯,不喝茶;同样,他不认识汉字,文化水平
不高,因而不提汉字书法和印刷术;第四,书中地名多半用波斯语或蒙古、
突厥语表达,说明他接触的主要是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而很少接
触汉人,不识汉字,因而中国地名多用那种拼法。
另外,也有人认为,波罗只到过大都(今北京市),对中国其他各地的
记载,都是从大都听来的。说他到过大都,也就是承认他到过中国。几种观
点并存,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于马可·波罗究竟到过中国没有的问题,至今
尚无定论。解开这个谜的关键就在于揭示襄阳献新炮法的真相。
(华林甫)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过哪些国家?历来史书记载各不相同,且无一个统一
而确切的数目。记录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史料较多,
说法各异,现介绍如下:
据郑和撰刘家港《通番事迹记》及长乐《天妃灵应之记》两块碑文记载,
有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苏门答刺国、满刺加、南天竺、锡
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卜刺哇国,
大小凡30 余国。“三十余国”的国名和数字是郑和亲自提出的。目前一般学
者都采取此数。但此二碑只举了14 个国家名称,其余的国家名称不得而知。
这些国家的名称究竟是什么?各种史书记载不一:
据马欢《瀛涯胜览》载有占城国、爪哇国、旧港国、暹罗国、满刺加国、
苏门答刺国、那孤儿国、锡兰国、小葛兰国、柯枝国、古里国、忽鲁谟斯国、
榜葛刺国、阿丹国、祖法儿国、溜山国、天方国、哑噜国、黎代国、南浡国,
共20 国名。马欢是郑和的通事,通阿拉伯语,随郑和三次下西洋。这是他以
亲历诸国所见所闻,回国后写的记录,是重要的史料。
费信《星槎胜览》载有45 国名。费信也跟随郑和四次下西洋。该书分前
后两集;前集记他亲览目识之国22 国;后集记他采辑传闻之国23 国。22 国
名为占城国、宾童龙国、灵山、昆仑山、交栏山、暹罗国、爪哇国、旧港、
满刺加国、九洲山、苏门答刺国、花面国、龙牙犀角、龙涎屿、翠兰屿、锡
兰山国、小(口具)喃国、柯枝国、古里国、忽鲁谟斯国、刺撒国、榜葛刺
国。23 国名为真腊国、东西竺、淡洋、龙牙门,龙牙菩提、吉里地闷、彭坑
国、琉球国、三岛、麻逸国、假里马丁国、重迦逻、(口具)泥国、苏禄国、
大(口具)喃国、阿丹国、佐法儿国、竹步国、木骨都束国、溜洋国、卜刺
哇国、天方国、阿鲁国。从费信所记国名来看,其中有些不是国家而是岛屿
或地方名称。其采辑传闻之国,费信并未去过,或抄自《岛夷志略》一书。
但不一定是郑和未到之地。
巩珍《西洋番国志》载有20 国名。巩珍是随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幕僚,
其所记20 国名皆采自马欢书。又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载有23 国名,但
皆可见于费信书载,而无新的国名。
史书《明实录》载有33 国名,《明史·郑和传》载有37 国名,《郑和
家谱》载有20 国名。综此所列国名,除与前所列国同名外,新列出国名有:
加异勒、阿拔巴丹、甘巴里、急兰丹、孙刺、麻林、沙里湾泥、哈丹、西洋
琐里、默底纳等。
根据以上数种史料的不同记载,近80 年来,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和考证,
其中梁启超、朱偰为代表。梁启超以马欢、费信等书记载,加以综合考证,
早在1904 年就撰《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首先按地区列出了40 国名。
马来半岛以东诸国,凡15 国名:占城、灵山、真腊、昆仑、宾童龙、暹罗,
彭坑、东西竺、龙牙门、交栏山、假里马丁、麻逸冻、爪哇、重迦罗、吉里
地闷满。剌加诸国,凡4 国名:满剌加国、亚鲁、九州山(原文缺一国名)。
苏门答刺诸国,凡7 国名:旧港、苏门答剌国、南浡里、那孤儿、黎代,龙
涎屿、翠兰屿。印度诸国,凡6 国名:榜葛刺、柯枝、大小葛兰(实为二国)、
古里国、锡兰、溜山洋。阿拉伯诸国,凡5 国名:阿丹国、祖法儿、忽鲁谟
斯、天方、刺撒。非洲东岸诸国,凡3 国名: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此
外梁启超还考证,郑和还曾到达文莱(浡泥国)、吕宋(菲律宾)。
朱偰于解放后著《郑和》一书,他亦据马欢、费信、巩珍的记载和《明
史》、《碑文》所载,更详细加以归纳考证,提出了56 个国家和地区名称。
属于东洋者有琉球一处。属于印度支那半岛者有占城、灵山、昆仑山、宾童
龙、真腊、暹罗,共6 处。属于马来半岛者有满剌加、急兰丹、彭亨(彭坑)、
东西竺,共4 处。属于南洋群岛者有苏门答剌、阿鲁(亚鲁)、那孤儿(花
面国)、黎代、南浡、旧港(三佛齐)、淡洋、九州山、龙涎屿、龙牙迦邈
(龙牙犀角)、龙牙门、爪哇、重迦罗、吉里地闷、浡泥、假里马丁、交栏
山、麻逸冻(麻逸)、龙牙善提(龙牙菩提)、三岛国(三屿)、苏禄国,
共21 处。属于印度、锡兰及其附近岛屿者有榜葛剌,琐里(西洋琐里)、迦
异勒、柯枝、古里、小葛兰(小(口具)喃)、大葛兰(大(口具)喃)、
南巫里、甘巴里、阿拨把丹、沙里湾泥、锡兰、翠兰屿、溜山,共14 处。属
于波斯湾者有忽鲁谟斯一处。属于阿拉伯者有祖法儿、阿丹、天方,共3 处。
属于非洲者有卜剌哇(比剌)、竹步、木骨都束、麻林、剌撒、孙剌,共6
处。
以上是郑和或其船队的其他使者分(舟宗)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名称。如
再加上前列未包括的吕宋、南天竺、哈丹、默底纳,则有六十个国家和地区
之多了。但郑和到底亲自访问了哪30 余国,则有待深入考证。
(薛金度)
郑和的“宝船”究竟有多大?
郑和访问亚非各国,船队中的大海船称作宝船,是船队的主体。郑和下
西洋时,使团领导成员所乘坐的,以及所携带的各种物品和从西洋换回来的
奇珍异宝,都装在这种船上。宝船究竟有多大?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分歧
很大,至今还是一个谜。
根据《明史·郑和传》、《郑和家谱》、马欢《瀛涯胜览》、顾起元《客
座赘语》、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古籍记载:“大船修四十
四丈,广十八丈。”有人根据明代工部尺1 尺相当于0。311 米,明代造船习
惯用淮尺,而1 淮尺合现在0。342 米。因此大型宝船长度约合151。8 米,宽
61。6 米。这么大的船体,堪称“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从事造船史研究的专家,从船的长度与宽度推算“宝船”排水量约3 万
吨,比我国现代的万吨轮还要大,在古代要造这样大的船,是难以置信的。
他们曾对我国各地的木帆船进行广泛调查,考察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等沿海地区及长江各口岸的许多木帆船。调查了不少造船厂,访问了许多熟
悉木帆船制作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认为要造长44 丈、宽18 丈的大船是难
以想象的。他们根据木帆船厂老工人估计,郑和宝船长60 米左右,宽11 米
左右,排水量1000 吨左右,是较为切合实际的。
上海交通大学杨槱教授认为,从航海与造船角度分析,长44 丈、宽18
丈,这种长度与宽度之比过小,不适于航行与操纵,因而推断史籍记载有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世德认为,广18 丈中之“十八”二字,
可能是“六”字分开抄写之误。
山东大学历史系邱克从北京图书馆首先查阅到《三宝征彝集》。这是一
部过去只闻其名、不见其书的孤本,书里写着“宝船陆拾叁只,大者长肆拾
肆丈肆尺,阔壹拾捌丈”,数字都是大写,不可能是传抄错误。而这个尺寸
却与《瀛涯胜览》等古籍记载相吻合,因而排除了认为“十八”系“六”字
分开抄写之误。同时认为《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以回教徒而随郑和使团
三次奉使西洋诸国,任通事(即翻译)之职,他耳濡目染,身履“宝船”,
所见所闻应是第一手资料。在明钞说集本《瀛涯胜览》记载着:“宝舡六十
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应属可信。
浙江卢英逴、新疆华卫疆等,从古代汉语修辞学角度来加以解释,认为
《明史》中关于宝船修44 丈、广十八丈的记载,“修”、“广”不能解释为
现代汉语中的“长”、“宽”。“修”、“广”在古代是指物体的体积大小,
而不是用来衡量物体的长短。《明史》中采用“修”、“广”二字作为宝船
建造工程的术语,既表示宝船的高大壮观,又能与长宽有所区别。并推算出,
宝船的长度为18 丈(约合60 米),宽约4 丈(约合13 米)。
管劲丞撰《郑和下西洋的船》(载《东方杂志》43 卷1 号,1947 年1
月商务版),认为明史所载郑和的宝船,长40 丈,宽18 丈,长宽之比约为
7∶3。根据近现代各种不同吨位的船只长宽之比推测,断无此种长方形的海
船。作者根据《龙江船厂志》所附海船图,船四桅并立,每桅张帆三叶,与
明代费信《星槎胜览》中所记载“张十二帆”相符合。推算宝船长度,充其
量不过20 丈。
1983 年我们曾到南京市下关三汉河附近的中保村明朝制造宝船的龙江
船厂遗址,作实地调查。共有平行的七个“作塘”,现在第四、五、六作塘
保存较好,其中尤以“四作”保存得最好。1953 年,在“四作”曾出土长达
10 余米的方形无孔木料;1957 年,曾在“六作”出土长11。07 米的巨型舵杆,
是铁力木制作的。据当地农民说,近几年还常在作塘的水下发现大的木料。
从巨舵杆长度和结构分析,这样的舵杆上安装的舵叶高度为6。35 米,而安这
样巨船舵的船长度,应在48 丈到56 丈之间,因此,这个巨型舵杆,很可能
配制于下西洋的“宝船”。
曾随郑和四次出使西洋的南京人巩珍,其所撰《西洋番国志》中记载:
“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由此也可推知,郑和的宝船是非常巨大的。
1984 年10 月,武汉长江轮船公司仿造了郑和下西洋的帅船,长60 余米,
宽10 余米。为拍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之用。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原藏于明朝兵部,在成化年间,被职方郎
中刘大夏焚毁,使今天难于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全貌。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大小,目前历史学界运用古籍和出土文物,坚信史籍记载是可信的,宝船长
44 丈,宽18 丈。而科学技术界结合造船业的发展史,对古籍记载持怀疑态
度,认为古代不可能造出这么大的宝船,只能造60 米左右长,10 余米宽的
船。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究竟有多大,现在争论较为激烈,各派坚
持己见,互不相让。看来,在短期内这个谜底还是不能揭晓。
(蔡继福)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怎样?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
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 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
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 艘,最
大者长44 丈,宽18 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 海里以上,绘制
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
是15 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关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各家著述记载不一,出入较大,兹将诸书
所载,有关郑和历次出使的人数,综合排比如下:
第一次是永乐三年(1405 年),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是27800 余
人。《明史·职官志·宦官》记载是2 万人。而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是永
乐四年(应为三年),37000 人。
第二次是永乐五年(1407 年),各书均未记载。
第三次是永乐七年(1409 年),根据曾随郑和同下西洋的费信《星槎胜
览》和陆容《菽园杂记》的记载,是27000 余人。根据郑晓《皇明四夷考》
(此文收在《吾学编》中)的记载是3 万人。
第四次是永乐十一年(1413 年),根据曾随郑和同下西洋的马欢《瀛涯
胜览》的记载,是27670 人。
第五次是永乐十五年(1417 年),人数未详。
第六次是永乐十九年(1421 年),人数未详。
第七次是宣德六年(1431 年),根据祝允明《前闻记》的记载,是27550
人。
此外,没有载明年代,却记载郑和下西洋人数的,有《郑和家谱》,它
的记载是27411 人。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记载是38600
余人。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对郑和下西洋时,使团的具体人员的编制、
组织情况记载最详。据此书记载,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