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72章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72章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之加兹尼”。这些同志从李白的一些作品如《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赠
崔谘议》等进行探讨,认为其中描写的一些景象,都说明李白是诞生在条支
的。有的则认为李白是生于焉耆碎叶。他们从《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 
认为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
自治县一带”。
对于李白的出生之地,学者们各抒已见。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一定会得出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
(荻生)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后即不胫
而走,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例如,贺知章在长安见到《蜀道难》后,大为
赞赏,赞叹李白的杰出才华,目其为“谪仙人”。唐人选唐诗的早期代表作
《河岳英灵集》也收录此诗,并誉之为“屈骚以还,鲜有其体”、“奇之又
奇”的佳作。
然而,有关李白创作《蜀道难》的主旨,历代典籍记载不一。自唐以来, 
主要有四说:一是为担忧杜甫、房琯的危险;二是为规劝安史乱中避祸入蜀
的唐玄宗;三是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四是描叙蜀地奇险的风光,别
无寓意。据岑仲勉考证,《河岳英灵集》的成书最迟不会晚于天宝十二载。
由此推知,李白写作《蜀道难》的时间,也当在这之前。而上述一、二两种
说法,实于史事相悖。对于第三种说法,学人们在经过对史料的仔细检索后, 
一般也都认为证据不足。唯有第四说,才较为符合实际,但也存在着明显的
“疑点”。所以,千余年来,对“李白为何要写《蜀道难》”这个问题,众
说纷坛,难定一是。解放后,为了探索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这个悬案,研究
者们曾展开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从全诗的
内容来看,李白是以从秦地到蜀地的路途中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展开描叙
的。开头几句是总写,诗人用非常强烈的咏叹语气,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总
体验。结尾意在与开头相呼应,劝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流露
了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和真挚感情。诗的主体部分则集中刻画了蜀道的艰险。
李白从山的高峻上干云霄,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及山地气氛的
愁苦等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竭力渲染了去蜀地沿途的艰险
和环境的危恶,希望王炎不要滞留蜀地,早日返回长安。
也有人认为,此诗主要“表现了李白感叹世途艰险,仕路坎坷”的悲愤
心情。作者采用乐府旧题,袒露了自己命运多踬、怀才不遇的人生厄境,与
他的《行路难》属同一主题。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其中也不乏艰难险阻, 
这为此诗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由于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饱经沧桑, 
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因此,他借景抒情,“表面上写蜀道的艰
险,实际上抒人生的感慨”。全诗先写蜀道之难,其间穿插历史传说,然后

又从各个侧面渲染蜀道之难的悲凉气氛。尤其是结尾则重在写造成蜀道之难
的人为因素。如那些“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猛虎”和“长蛇”等, 
这就把它的主题表露无遗。
还有人认为,李白写作《蜀道难》,旨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
时弊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他们又有两种看法。一是仍力主规谏唐玄宗
的旧说,但由于和史实明显不符,并不为人所重视。二是提出了此诗“表现
了诗人对唐帝国命运的关心”的新观点。因为诗中除写蜀道山川之险阻外, 
也写到了蜀地的地方势力可以任意凭险割据一方为非作歹,其中实凝聚着李
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并为封建王朝的前途而担忧的心情。联系
李白在长安的生活遭遇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长安的事实看,他惊叹蜀道之难, 
本是在惊叹当时极为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世道的艰难,而通过极言山川的险
恶,意在讽谕朝政的腐败和奸臣专权下做个正直人的艰难。诗中描写的一片
愁云惨雾和极其恐怖的景象,“恰恰是危机四伏的唐王朝黑暗社会现实的缩
影”。
(张兵) 
李白是怎么死的?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李白贫病交困,到安徽南部的当涂,投靠
在那儿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这颗诗坛上的一代巨星
陨落了,享年仅六十有二。关于李白之死,后人有多种说法,但归结起来不
外乎两种。其一认为是死于“腐胁疾”,即病卒说;其一认为是死于“揽月
落水”,即溺水说。
说李白是病卒的,最早见于李阳冰为李白诗结集写的《草堂集序》,以
后的碑碣著述多持此说。范传正写的《墓铭》,说“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 
宁审乎寿终百年”。李白嗜酒成性,特别到了晚年,“狂饮”更是他生活中
的一大特征,所以醉而致疾致命的可能极大。晚唐诗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诗》
(《七爱诗》之一) 
也说“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这就明确无误他说李白因醉得疾, 
他的灵魂是带着醉意升天的。郭沫若以他谙于医道的口吻说,李白61 岁曾游
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曾决计从军,行至
金陵发病,半途而返。此为“腐胁疾”之初期,估计当为脓胸症,又说,他
62 岁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为“腐胁疾”。十一月卒
于当涂。
说李白是溺死的,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李白着宫锦袍,游
采石江中,做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洪迈《容斋
五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前面冠以“世俗言”三字。所谓“世俗言” 
者,就是说它是民间的一种出于美好的想象而产生的传说。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民间传说的出现,并不是在王定保或洪迈的记述之时; 
而是在李白去世不久的时候就已广为流传了。到了元代,王伯成编《李太白
流夜郎》杂剧,其中有白入水中,为龙王所迎去之说。虽然艺术不等于现实, 
但对李白的死因,更釉上了一层夺目的神奇色彩。
那么作为正史的《旧唐书》和《新唐书》是怎么说的呢?它们在提到李

白之死时,都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并没有明确肯定他的死因。既没有说是
“腐胁疾”致死,也没有说“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旧唐书》上说他是
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的,这也许正可以用来证明“醉死此江边”(唐代项斯
《经李白墓》句)的传说是有几分可靠的。所以清代王琦对此有段评论:“岂
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抑小说多妄而诗人好奇,姑假以发新意耶?” 
这就是说“病”和“溺”两者或许都有可能。
李白一生,流离坎坷,经历奇瑰。爱酒、爱月、爱狂、爱做视权贵。他
才气横溢,却命运多舛!到了晚年穷极悲苦又不甘寂寞,时时喟叹自己愤懑
的一生。虽胸怀大鹏之志,而命运之神为其安排的却是“中天摧兮力不济” 
的不堪,“白发三千丈”之忧烦;没奈何,竟日呼酒买醉,可惜“举杯消愁
愁更愁”。心,越来越恼;酒,越喝越多。大量的酒精已经侵蚀、损害着他
的肌体,而他还兀自举杯浇愁,直至病入膏盲而不可救药。从而推论其死因。
他族叔李阳冰的话应该是可信的。李白在去世前曾赋《临终歌》一曲,浩叹
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枪。如是悲歌一曲,岂临终遗言乎? 
所以,刘大杰以文学史家无可置疑的笔触写道:“(李白)六十二岁, 
以腐胁疾死于当涂。。说他入水捉月而死,那是不可信的。”所谓李白之死
的“谜”,似乎并不存在。
然而,有人认为稗官野史之言,也并不是纯属毫无价值的无稽之谈。李
白一生浪迹江湖,热爱自然。他的诗,有许多是写月的。诗人把美丽的月亮
看成是高尚皎洁的象征。他的诗,又有许多是写酒的。诗人把美酒看成是自
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举杯望明月,俯首看现实:创痛巨深, 
贫病交加,一切美好向往都一一幻灭了。一个傲岸不羁,竟欲驰骋于天地之
外的人,竟落到如此潦倒的田地,那是不堪忍受的。严酷的现实,逼得他几
乎要发狂了。诗人在《笑歌行》和《悲歌行》里,十分清楚地描绘出了自己
哭哭笑笑的狂态。一个处于半疯狂状态的人,“醉而落水”反倒更能博得人
们的同情。
安旗对李白的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摹拟式的描绘:“夜,已深了;人, 
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 
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
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我追求了一生光明,原
来在这里!’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
扑去。。只听得船夫一声惊呼,诗人已没入万顷波涛。船夫恍惚看见,刚才
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
去了。”显然,作为当代学者、富有诗人气质的安旗,他是宁肯相信这位“天
上谪仙人”是跨鲸背而仙游羽化的。
(林世均) 
杜甫殁于何因? 
唐代大诗人杜甫究竟死于何因,研究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自唐中叶以
来,关于杜甫死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一是“溺
死”,一是“病死”。
据《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当作大历五年,即770 年)啖
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本传的记载也大体相

同:“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沉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
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
夕卒。年五十九。”看来,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这种说法是有着传
统的权威性的。但是,牛肉白酒究竟是怎样致死的呢?这个问题又引起了人
们的不同解释。早在两唐书之前的唐人邓处海在《明皇杂录》中就有过这样
的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 
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
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看得出,两
唐书均采此说,只不过没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样致之于死地的罢了。而
邓处诲则说得明白:杜甫是吃得过多,胀饫而死的。后来研究杜甫的人,有
同意邓说的,有反对邓说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于杜甫的
死因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杜甫的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不过不是“饫死”, 
而是由于中毒。郭老的分析看起来是比较科学的:杜甫阻水耒阳的时候,正
值暑天,聂令送来牛肉白酒,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剩下的由于冷藏的不好而
腐败了。腐肉是有毒的,特别是在腐败后24 至28 小时毒性最烈,能使人神
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再加上杜甫年老病多,又有白酒加速毒素在血液
中循环,因此吃腐肉白酒中毒而亡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溺死一说,最早见于唐人李观的《杜诗补遗》。这部书里有这样一
段话:“甫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州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
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
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对
于这种说法,众多的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后世有王得臣、黄鹤、邓昂、钱
谦益、仇兆鳌诸家纷纷为之辨诬。的确,人们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因为玄宗
死于宝应元年(762 年),他怎能在大历五年(770 年)思念子美呢?虽然如
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与屈原一样怀沙自沉了。因为这样正好“三贤(指
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了。不过,这一想象没有丝毫根据,也就不
值得深究。
较多的研究者还是坚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观点,他们对于有关杜甫死
因的种种不同记载和传说,都作了一番详细的颇为合乎情理的解释。
大历五年(770 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夜间放火作乱,杀死湖南观
察使兼潭州刺史崔瓘。这时,在潭州贫病交加的杜甫仓皇携家眷出逃,准备
溯郴水往依在郴州任上的舅氏崔伟。不意行至耒阳县境的方田驿时,突然遇
上江水大涨,不能行舟,只得泊于方田。杜甫在这里五六天得不到食物,耒
阳县令聂氏闻讯,立即着人送去丰厚食物,并且来书相邀。杜甫作诗感谢, 
诗题云:“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呈聂今。”后因水势不退,诗不能致聂令,只好回头下衡州去了。大水
退后,聂令派人在江上寻找杜甫,不见踪迹,即断定杜甫葬身大水,遂建一
衣冠墓于耒阳县北,以纪念这位闻名于世的诗人,后来因为有了《明皇杂录》、
《杜甫补遗》、新旧《唐书》的记载,所以产生了杜甫啖牛肉白酒而死、溺
死等传说。但是,他们的记载毕竟没有杜甫本人诗句和杜氏子孙处理先人丧
事经过的事实可信。
杜甫回衡州后,小作停留,然后沿江而下。过洞庭湖时,有《过洞庭湖》
诗云:“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诗中“南
风正”、“回樯”等字眼,准确证明了杜甫从上游而下的情景。杜甫一秋一

冬居于舱内,风痹病日益加剧,最后卧病舟中。偏偏这时天不怜人,甫幼女
夭亡,于是伟大的诗人便溘然长逝了。如果说杜甫在耒阳殁于牛肉白酒,那
么杜诗所记述的这些事实又该作何解释呢?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归葬,遂暂
寝岳阳。43 年之后,杜甫孙杜嗣业始从岳阳启其灵榇归到河南偃师,葬于首
阳山下。杜嗣业扶榇道出荆州时,拜请元为他的祖父作墓志铭,铭文中有“扁
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元《唐故检校工部员
外郎杜君墓系铭》)句,这也可以作为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证据。
杜甫是病死舟中,还是殁于牛肉白酒或者葬身郴水,尚不能最后定论, 
有待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李祖辉) 
注:据文汇报1990 年6 月15 日报道:天津市劝业场卫生院主治医生仇
化国、杨一工,结合杜甫的作品,从医学角度系统地分析杜甫的生活经历及
晚年的健康状况,认为杜甫真正死因是糖尿病。报道说,有关专家认为,仇、
杨提出的这个与许多专家、学者不同的结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
的结果。
(施宣圆) 
“退之”是韩愈的字吗?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男子20 岁“弱冠”后取的别名叫字。字是人们相
互之间的主要称呼。“退之”是一个人的字,他是谁呢?一般来说,对某个
字号本无深究的必要,但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怀念好友元的《思旧》诗中写
下“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后,人们纷纷推测“退之”是不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的韩退之,即韩愈(号昌黎),如果是韩愈,那他真的是死于硫磺吗? 
最早提出白居易诗中的“退之”系指韩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