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75章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75章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和尚佛印,这时,佛印正在佛堂做佛事,照例此时是不接待来客的。可苏
轼生就豁达的性格,又是熟人熟地,即推门便入,佛印只得板起面孔说道: 
“先生何来?此间无坐处!”苏轼笑道:“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这是一句很机智的玩笑话,意思是说,我不是来这里串门随便坐坐的,而是
要借你佛门的“四大”观念使精神有所安顺。佛印一听此话,转怒为喜,遂
与苏轼约定:你若能随口答出我的问话则罢,若稍有迟疑,便请把你身上的
玉带留在寺内,做为镇山之宝。苏轼欣然答应,就将玉带解下。佛印即以僧
人术语向苏拭提一问题,但反应灵敏、机智过人的苏轼却略有思考,佛印见
状即命人将玉带收走了,苏拭只得笑而答道:“病骨难堪玉带围,钝银仍落
箭锋机。”这首诗一方面解嘲他说自己不配用这条玉带,一方面又称赞佛印
思想机敏,巧取玉带。这段故事流转至今,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其三,苏东坡因文案得罪了朝廷,被贬往琼州(即今海南岛),因路途
乏资,不得己才卖掉了这条玉带。后来,玉带辗转到了金山寺。据史书记载: 
苏轼于1097 年,即62 岁高龄时,贬官在惠州。2 月14 日,白鹤观新居建成, 
长子苏迈授韶州仁化令,来惠州探望苏轼。4 月复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时苏辙贬化州别驾,雷州安置,5 月,弟兄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 
月渡海,7 月2 日到达贬所。苏轼以高龄之身千里迢迢赴贬所,途中的艰难
困苦是不难想像的。特别是到了春夏之交,物品没有不发霉的;而人非金石, 
其何以堪?一路上缺医少药,他只好托人从外地给他寄一些药来,一则供自
己治病,二则也可救济他人。可贵的是,他在感叹个人艰难时,并没有忘记
民间疾苦。他在《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一诗中写道:“朔
野方赤地,河庖但黄尘。秋霖暗豆漆,夏旱臞麦人。”在灾情这样严重的情
况下,有豌豆大麦粥吃就不错了,就算山珍海味了。他安慰儿子说:“逆旅
唱晨粥,行庖得时珍。”苏轼在途中还曾上书宋哲宗,要求从水路赴贬所。
他说他自闻命以来,忧悸成疾,两目昏花,仅辨道路,左手麻木,右手无力, 
六十之年,发白齿落。加之他平时不会安排生活,所得俸禄,随手用尽。他
说他本想走陆路,日夜奔驰,快点到贬所。但由于疾病沉重,经济也困难, 
自己又无钱雇人买马。他说:“臣若强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炎
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他希望哲宗“念八
年经筵之旧臣”,允许他舟行赴贬所。(《东坡续集》卷九)因此,从分析
当时苏轼的处境来看,他是极有可能卖掉袍服玉带的。后来,金山寺和尚就
以重金买下了这条玉带。
苏轼留在金山寺的玉带,曾经损缺了一片玉版,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清帝乾隆三游江南时,命人补足,据说当时这位皇帝在金山寺看见这
条玉带极为赞赏,很想带回皇宫,但最后还是觉得不妥,就没有取走。读者
诸君,如果你们以后有机会去镇江金山寺一游,切莫错过机会去一睹袍服玉
带的风采。或许你还能解开那个千古之谜呢。
(俞姡а
关汉卿的生卒年月如何? 
我国元代的戏曲剧本(又称“元杂剧”、“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 
历来被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达到相当的高峰。据元人钟嗣成《录鬼

簿》的记录,他所知道的“名誉昭然”的剧作家就有90 余人,剧本有450 
多个。实际上的作家和作品,当然远远不止他个人所知道的这些数字。在这
庞大的剧作家队伍中,被称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
关汉卿是才华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个。他的剧本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如《感天动地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
元戏曲考》)。1958 年,关汉卿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过隆重的纪念, 
国内一百多个剧种上演了关剧,国外许多地方进行了关氏的研究或纪念活
动。
可是,由于元杂剧大都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描写了历史的真实,因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抑,剧作
家们的情况只能从史书以外的记载中找见一鳞半爪,而又每多相互矛盾,使
我们无法准确了解他们的面貌和成就。即以关汉卿而言,通过戏曲史家、文
学史家们长期的发掘考订,对其生平和创作也只能在大体上取得近似的见
解,一时无法解释或不得统一的悬案尚多。
比如,关汉卿的职业身份是什么?搞清这一点对研究其剧作的思想是有
必要的。曹楝亭藏本《录鬼簿》说他是“太医院尹”,可是金元两史《百官
志》都不见此职名。元代《世医得效方》卷首列有太医院24 个官职,其中也
无“院尹”。朱经《青楼集序》说他“是金之遗民”,入元不仕;即使有此
官职,他也没有做过官。天一阁藏本《录鬼簿》则说他为“太医院户”。郑
振铎等研究者据此推测关汉卿可能是个“接近群众的普通下层医人”;田汉
的话剧《关汉卿》也取此说,并在剧中从他的医生职业生发出许多情节,和
他写剧本挂上钩。按元代户籍制度,百姓中划分为若干“户”,如服兵役者
称“军户”,司手工艺劳役者称“匠户”。则“医户”也不一定必为医人, 
也可以理解为户籍属太医院管辖或为太医院提供杂役和其他服务的。
关氏的生卒年代,是确定他创作活动时代背景的重要依据。通常以朱经
所说的“金之遗民”为据,认为关汉卿应该出生于金政权灭亡的公元1234 
年之前。元人杨维祯《元宫词》又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 
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等句,王国维认为此关卿即关汉卿。
(《宋元戏曲考》)那么,公元1234 年时,他应该已有相当年龄。张庚等主
编的《中国戏曲通史》采取一般说法,认为关氏当生于公元1210 年左右,人
元时20 余岁。另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关的友人王和卿去世时, 
他曾往吊唁。据查,王和卿死于公元1320 年。若关氏生于公元1210 年左右, 
此时至少也有一百多岁。这么长寿似乎不大可能。又因各种版本《录鬼簿》
均无关氏作《伊尹扶汤》剧本的记载,故而孙楷第曰:“余疑进《伊尹扶汤》
之关卿,乃教坊之由金入元者”,“非剧作家大医院尹之关汉卿也”。(《关
汉卿行年考》)冯沉君则疑心有两个关汉卿,“一个由金入元,一个生在元
代,都会写剧本,后人把他们混在一道了。”(《古剧说汇》)然而这种巧
合的可能性,目前还未发现有力的旁证。为了解决年龄的矛盾,一种意见是
把关氏的卒年提早,认为吊王和卿事不可信,如董每戡《说元杂剧“黄金时
代”》。又一种意见是把关氏的生年推迟,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推得最
迟,主张他生于公元1241 年到1250 年间,卒于公元1320 到1324 年间。香
港大学罗忼烈教授也同意此说。孙氏的一个理由是关汉卿和著名女演员、南
都名妓珠帘秀关系非同一般(田汉话剧《关汉卿》即以二人事业上相互支持,

生活上相互关心为主线)。公元1290 年珠帘秀在扬州还很有影响,若关汉卿
由金入元,此时己过60 岁,与珠帘秀不相配。但也有人反向道:难道60 岁
左右的剧作家就不可以和正当年华的女艺人亲密往来吗?总之,诸家目前只
能在“关汉卿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这个大概念下取得一致。
关汉卿共写了60 多个剧本,现存署名关氏所作之剧本尚有10 余个。其
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等诸家都肯定是关氏
作品;而对其余近1/3 剧本的考订则不能取得相同观点。《五侯宴》、《陈
母教子》的曲文宾白风格,有人认为和关氏其他剧本有异。又如《单鞭夺槊》
是关氏作还是尚仲贤作,或第三者作,《西厢记》第五本是否关氏续作等, 
自明清以来一直聚讼纷坛。
(缪依杭) 
女词人贺双卿是何许人? 
一些报刊相继介绍了一位清代女词人贺双卿(生于康熙、殁于乾隆年间) 
的事迹。说她的词是“古今逸品”,可称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说她写
词,皆身边事、周围人,感情真挚,常以民间妇女口吻用笔,朴素生动,细
腻悲怆。请读《凤凰台上忆吹萧》:“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
楚,只似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弱弱无聊。更见谁谁见,谁
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不管,生生死死,暮暮朝朝?” 
一首词,全用源于生活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巧用叠字,咏叹回
环,使得词意格外婉约多姿,缠绵悱恻,是长期生活在下层、倍受压迫、欺
凌的双卿自述境况的凄绝哀歌。其艺术造诣即使不说可与宋代著名女词家李
清照媲美,却也真是“如小儿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 
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自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 
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 
第一个把双卿介绍给人们的是乾隆丁已进士、江苏金坛的史震林,他在
《西青散记》这本书中写了双卿,对她的诗词作了介绍。随后,生活于史震
林之后的董潮,道光年间海盐黄燮清,清末南陵徐乃昌都用重笔浓彩描绘了
这位颇负才气的民间女词人。徐志摩亦曾向别人推荐过由张寿林编的《贺双
卿雪压轩集》。正当词界对双卿诗词掀起一股小小热潮时,半路杀出程咬金, 
1929 年11 月2 日,胡适撰文《贺双卿考》,全盘否定“贺双卿”,说没有
这个人,是“这班穷酸才子在白昼做梦时‘悬想’出来的‘绝世之艳,绝世
之慧,绝世之幽,绝世之韵’的佳人”。他提出五疑:一疑为各位作者称“双
卿”不同;二疑为“籍贯”一说“丹阳”,一说“金坛”;三疑为“性格” 
有异;四疑为年龄提法不一;五疑为病中苦力女子在“芦叶”上写长词调不
可信。这五疑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胡文发表后,上海将《西青散记》数次
再版。丹徒陈廷悼在《白雨斋词话》中再度溢美双卿词,臧励龢将双卿编入
《中国人名大辞典》,叶恭绰收双卿词入《全清词钞》,肯定双卿之风盛起。
《西青散记》介绍双卿是这样说的“双卿者,绡山女子也”;董潮《东
皋杂钞》卷三《艺海珠尘·土集》说她”庆青,姓张氏”“金坛人”;黄燮
清《国朝词综续编》收双卿词11 首,称她“贺双卿”;徐乃昌《闺秀词》有
双卿小传,称“贺双卿,丹阳人”;民国16 年付印的《丹阳县志》载:“贺

双卿,丹阳蒋墅人,适金沙周氏”。而同时付印的《续志·卷二十四》称: 
“双卿姓贺,丹阳人”并不提蒋墅。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一、贺双卿或双卿, 
或张庆青;二、丹阳人或丹阳蒋墅人,或金坛人;三、绡山女子与适金沙周
氏。据丹阳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9 个月的调查材料说:《丹阳县志》与
《金坛县志》的各种版本均没有“绡山”字样,《金坛县志》也不载双卿事; 
丹阳蒋墅乡有贺姓,却无其传说。《西青散记》中说,史震林同时代人、蒋
墅乡塾先生贺定敷闻说双卿便要一访。蒋墅贺姓居住相近,两人却互不相知。
这材料本身对双卿的存在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金坛县境内的方山附近有个叫
小尖山的地方,山上有一庙,二层建筑,曾称为“西乾禅院”,登楼可以看
到茅山山顶石级,庙后有巨石,北边断崖,庙旁是竹园,民间传说是一进士
隐居读书的书院。这些实景却与《西青散记》中的“绡山”描写近似。丹阳
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认为:“长期生活在生活底层,官场不得意的史
震林,接触了不少受封建压迫的不幸女子,诗人同情她们,为她们发出了不
平的哀鸣。贺双卿是史震林借托的人物。”这一观点被一些学者所赞同。
到底有没有贺双卿其人,争执近百年来未有定论,这场争论还需持续多
久,尚不得而知。
(张国擎) 
王国维何故自沉昆明湖?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不论是词曲的研究,还
是古文字、古器物,甚至殷商制度及西北历史地理的考据,他都有独到的造
诣,卓越的成就,郭沫若曾称他为“新史学开山祖”。但他却在1927 年6 
月2 日,年方五十,正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之际,不明不白地自沉于北京
的颐和园昆明湖,到底是什么原故?这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有不少人对此
作了猜测。
在他刚弃世之时,认为他是殉清而死者不乏其人。因为他是清朝遗老, 
所以人们几乎都说他的自杀是为了完节。梁启超甚至比之为“不食周粟”的
伯夷、叔齐,为楚国“忧愁忧思”,赋《怀沙》而自没于汨罗江的屈原。其
根据有两个:一是王国维死前的遗嘱,内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四句,被认作他殉清的誓言。再是因为伪满为他举行了葬
礼,并且伪皇帝溥仪还赐谥“忠悫”于他。但是其后许多人就认为殉清说不
可靠。因为虽然王国维做过清朝的官,溥仪被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赶出故宫
到日本后,王国维确实也去觐见过“皇上”。但是当溥仪逃到天津时,他并
未随驾前往,没有像陈宝琛,郑孝肴,罗振玉等清宫重臣一样,效命于复辟
阴谋,卖身给日本政客,而是潜心于学术研究中,没有充当清室复辟活动的
骨干,溥仪在他生前给他荣誉、官衔也只是想利用他在学术上的名气为清室
增添名誉。而且当傅仪决心以天津为复辟基地时,他却赴清华研究院当教授
去了,只是表面上拖着一条辫子,而实际上业已“失节”了。他还认真研究
过中国王朝的更迭,对历史上的节士、遗老并不怎么膜拜,这说明他与清室
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不可能忠到“殉清”、愚到“完节”的地步。再加上
后来傅仪说王国维“遗嘱”为罗振王伪造,溥仪的赐谥也是因受骗而行,所
以尽管还有人持殉清一说,但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了。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死并非殉清,而是因

为“罗(振玉)在天津开书店,王(国维)氏之子参预其事,大折其本。罗
意大不满于王,王之媳乃罗之女,竟因而大归。这很伤了王国维的情谊,所
以逼得他竟走上了自杀的路”。郭老是推测王国维认为罗振玉这样做失了他
的面子,是存心让他无颜面于人世,因而羞愤而死的,但是人们多以为证据
不足。
还有人认为他的死是因为罗振玉的逼债。这源起于两件传闻:一是溥仪
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记叙的,即清帝内务府大臣绍英托王国维代售一批字
画,事被罗振玉知悉,因以为之代卖为名,从王国维手中把字画取走了。此
时,王国维正欠罗振玉一笔债,所以,罗振玉就把字画卖出去,所得的一千
余元作为王国维应还他的债款通通扣下,王国维对绍英的催促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