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82章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82章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宋江实有其人其事,另外还有个可能是九纹龙史进,其余或名不对事迹, 
更多乃查无实据。当然,关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武行者也是没有其名的。长期
以来,武松从来没有出现在史学家的笔下,他只是一个根据形象思维所塑造
出来的小说人物,戏剧角色,而不是历史人物。
可是,也有人认为武松确有其人,并有其事。最早出现绰号为行者的武
松名字的,是南宋末年的那部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在宋江和他的伙伴们
中,坐在第30 把交椅的就是武松。元朝画家龚开根据《东都事略·侯蒙传》, 
写有《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亦有一个是武松。它是沿袭《宣和遗事》而
来。元人杂剧多有梁山人物和武松故事,在《义侠记传奇》中还写到,武松
自幼订下妻子贾氏,但因逃上梁山失散,后来宋江受了招安,“诸英雄都得
了官职,武松与贾氏相见,由宋江等作主而结了婚”,他和鲁智深“皆不以
独身终也”(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明朝中叶流行水浒故事,陆容
《菽园杂记》记有“斗叶子之戏”,内开捉拿武松的赏钱一千万贯,这个悬
赏数目仅低于宋江,而高于梁山其他大小头领,据称此说源自张叔夜招安梁
山泺榜文,“拿武松为一千万贯花红”。(王士禛《居易录》) 
由于《宣和遗事》等书记述,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也称武松自
参加讨方腊回来,因自己残废,就在杭州六和塔出家为僧事。明末陈忱《水
浒后传》还有混江龙李俊等梁山泊兄弟自暹罗国来临安(杭州)时,赴六和
塔寺拜访过武松的故事。对此清人朱梅叔还作了新的补充,他说,在杭州铁
岭关附近,“国初时,江浒人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当日进征青
溪,用兵于此。稗乘所传,当不诬也”(《埋忧录》)。陆次云《湖壖杂记》
也有相似记述,都以为武松实有其人,对此,清人汪师韩竭力反对,他说,

“此恐是杭人附会为之。不然,南宋人纪录多矣,何无一人言之,阅四百余
年,始有此异闻乎?”(《韩谈书录》)可是梁章钜则称汪师韩之说“以为
杭人附会为之,恐不足信耳”(《浪迹丛谈》),还是认为是确有武松其人
的。
武松由于在小说里与杭州关系密切,有关的传说也颇多。“有个故事说, 
金兵入侵临安时,包围六和塔寺,武松破戒,率僧人大战金兵,把包围的金
兵杀退了,一直追到临安,因众寡不敌而遇难”(双翼《水浒新谈》)。也
有人说,北宋末年,武松流落杭州,以卖艺为生,因本领高强被提拔为都头, 
因为目睹新任知府蔡某之子横行不法,路见不平,把他打死,自己投案死(《杭
州西湖》)。武松在杭州传说很多,以致在抗战前夕,杜月笙、虞洽卿等借
此还在西湖秋瑾墓附近,搞了个“宋义士武松之墓”。近年来,山东阳谷张
秋镇的某处土丘庙前,还矗立“景阳岗”石碑,并称这就是当年武松打虎的
地方。
武松有否其人,古来莫衷一是,以至香港作家双翼称:“可能当年真有
个打虎的武松,后来经过传说之后,就被写入《水浒》中,作为三十六个猛
将之一了。” 
武松究竟是怎样个人?他是历史真实人物还是艺术虚构角色?好学深思
的读者,只有请你们来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了。
(盛巽昌) 
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是谁? 
以来初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中,常常有一位被称为“八贤王”的人
物,相貌堂堂,而且正气凛然,往往在杨门老小与奸臣矛盾冲突激烈,而昏
庸的皇帝又偏袒奸臣一方的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皇帝老子见
他也怕三分,于是邪不敌正,奸臣一方败北。在传统剧目《潘杨讼》、《寇
准背靴》、《辕门斩子》等戏中他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起的作用却并不小。
戏曲当然可以虚构人物的故事,但是虚构总得有些依据。一般学者都认
为,历史上确有“八贤王”其人,但他究竟是何等样人,又存在着不同的看
法。从戏中“八贤王”的名讳赵德芳看来,似乎很简单,查阅《宋史》卷二
百四十四有“燕王德昭、秦王德芳列传”,按图索骥,“八贤王”赵德芳必
是那个秦王德芳无疑。但是秦王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病死于太平兴
国六年(981 年),卒年23 岁,此时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业尚活在世上(杨
业死于986 年),杨延昭才24 岁,还没有担任边关的统帅,因此这个秦王赵
德芳不能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中发生的故事有关。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应当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宋太祖赵匡胤
共有四子,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长幼
有序”的方式,应该由德昭继位,而且赵德昭聪明英武,很有韬略。但是, 
赵匡胤病重时,其弟赵光义经过“烛光斧影”,登上皇帝宝座。朝廷上宗室
大臣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宋史》中记载,有一次德昭随叔父宋太宗从征
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何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
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
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 
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夺取皇位后,

对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赵德昭知道在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
会好过,于是一死了之。人们同情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称他为“贤王”, 
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愤懑之气。
但是,问题是无论赵德芳还是赵德昭,历史上都没有被封“八贤王”之
事。《宋史》中只是记载,赵德芳死后,被宋太宗追封为歧王,后改楚王, 
徽宗时又改封秦王。赵德昭死后追封魏王,后又改封燕王,不知这“八贤王” 
之称从何而来? 
因而也有人认为“八贤王”之名当指宋太宗第八子,名元俨,宋人笔记
《谐史》中称他:“生而颖悟,广颡丰颐,凛不可犯,名闻外夷,小儿夜啼, 
其家必惊之曰:‘八大王来也。’”元明杂剧中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的
剧目,明熊大木所著小说《北宋志传》称为“八王”。不过,这位“八大王” 
是宋太宗的亲子,与戏曲中的“八贤王”的故事距离甚远,而且他名元俨与
赵德芳之名也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物完全是后世戏剧作家虚
构出来的。不过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鲜明突出的正面人物是有道理的。
由于杨家将戏剧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与
奸佞对抗的力量,使戏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那么,为什么要给人物定名
为“赵德芳”呢?这大概是人们出于对宋太祖儿子们的同情吧。京剧传统剧
目《贺后骂殿》中叙述:贺后因夫死情不明,命长子赵德昭(实为次子)上
殿质问,反遭赵光义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贺后再携次子德芳(实为幼子) 
上殿,历数匡胤功绩,痛骂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其上方剑,封
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至此贺后母子含悲下殿而去。这大概就
是封“八贤王”的由来。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这在《续资治通鉴》、
《涑水纪闻》等史料和《湘山野录》等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所
以《贺后骂殿》等戏剧,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
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其所以这样虚
构,也有其历史的依据。
(蒋建平) 
杨家将中的孟良是否确有其人? 
杨家将的故事一直为我国人民律津乐道,有关这些故事的戏曲也久演不
绝,杨家将在人们心目中是大忠大孝、为国捐躯的典型象征,但是有关杨家
将故事、戏曲的人物,由于历代人们的艺术加工,往往与史实不符,有些人
物不见史载经传,很有可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
孟良在杨家将戏曲中,是个武将,他性格豪爽,为人憨直侠义,随主帅
杨延昭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在《宋史》中并无此人记载,因而人
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个艺术虚构的人物。
1988 年,河北省赞皇县马村发现一块宋代孟良墓志,一家报纸以《孟良
确有其人》的醒目标题,报道了发现墓志的经过。
发表《孟良确有其人》通讯的这家报纸无疑将此作为一个重大发现,用
以推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孟良是个虚构人物的观点,文章说:“赞皇县在文
物普查中,发现宋代孟良墓志一方。。经反复辨认,证实宋代孟良确有其人, 
祖籍今河北省赞皇县南邢郭乡北马村。据墓志记载,孟良曾授朝散郎守殿中

丞之职,致仕骑都尉,朝廷赐予绯银鱼袋。他于宋熙宁八年去世,享年81 
岁,妻子韩氏73 岁,先于治平初年去世,遗有三男五女八孙。孟良墓志由其
第六孙孝成撰文并书写。据查,骑都尉是四品之官,实属勋官之一。史册不
载孟良其人,可能另有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对于这一“发现”,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撰文提出,要把
赞皇县的孟良和杨家将中挥舞双斧的红面大将孟良扯在一起,还需要进一步
考证。
朱文提出,杨家将中的孟良,是一员武将,镇守边关,那么赞皇县孟良
生前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赐绯银鱼袋,是何官职呢?朝散郎属于
散官,在宋时属一种徒有其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阶,散官分文、武散官两种。
文散官二十九阶。朝散郎列文官阶内,属第二十阶。殿中丞,是朝廷内的职
事官,或称殿内职官,也是文臣京官,正六品上,崇宁以后升为从五品上。
宋代的殿中丞,相当于清朝内务府的堂郎中主事,是办理文事庶务的官员。
守是古代官制中的专用词。凡官阶低而所掌官职高的称“守”。赞皇县的孟
良所授朝散郎为从七品上,而担任的殿中丞为正六品,因此就用“守”某职。
至于骑都尉,属于勋官,从五品。这是授给有功者的官号,也是一种荣誉称
号,宋代规定,凡京官五品以上赐鱼袋,孟良授勋官阶正好够上赐绯银鱼袋。
朱启新认为,赞皇县的孟良一直在京都朝廷内供职,并且干到退休,是
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官。像这样的京官,人数极多,事迹也不出色,文才又不
超群,史册上当然不会为他们记上一笔。
持河北赞皇县孟良与“杨家将”中的孟良为同一人观点的学者也提出了
一些理由,例如可用生卒年岁推算被考证对象在“杨家将”世系中所居位置, 
排出相应辈份,作为判断依据。
墓志记载,赞皇县孟良卒于宋熙宁八年(1075 年),享年81 岁,推算
其生于淳化五年(994 年),历经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诸朝,与
杨家将中祖孙数代,历经的年代相吻。因而赞皇县中的孟良很可能就是杨家
将中的孟良。
但是也有人经过仔细考证,认为此说仍然无法令人确信,史载杨业之子
杨朗(即杨延昭),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 年)死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享年57 岁,杨朗比赞皇县孟良大37 岁,当他挥戈跃马,沙场立功之
时,后者还是一个小孩,而杨朗之子杨文广生于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 
则比河北赞皇县孟良大17 岁、孟良应称文广为兄,甚至称叔,而在有关杨家
将的小说或戏曲中,杨六郎(杨延昭)与孟良只是兄弟辈,显然不符合小说
或戏曲中的情理。
还有人提出,“杨家将”中的人物,戏曲与史实已相差甚远,戏曲中杨
宗保与孟良侄叔相称,杨文广更小一辈,而宋史中不见杨宗保,无法据以推
算,加以戏曲中人物的年龄和辈份来推算,则不免发生错讹,因而这也不能
作为推翻河北赞皇县的孟良就是杨家将中的孟良的确凿证据。
河北赞皇县的孟良与杨家将中的孟良既同名同姓,又大致同期,这就引
起了人们的兴趣,但是要确认这两个孟良就是同一个人物,由于至今还缺乏
确凿的史料证据,因而众说纷坛,不能认定。
(蒋建平) 
杨家将中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提起北宋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名字,在太行山东西,大河南北,几乎是家
喻户晓,妇孺尽知的。特别是在所谓万马奔腾的“一天抵二十年”大跃进时
日,“妇女都学穆桂英”的口号响彻云霄,它还屡见于城乡的粉墙和横幅。
民间都认为穆桂英当然有这个人,而且是一个顶天立地、勇冠三军的女英雄。
穆桂英是好样的。见于民间所熟悉的杨家将故事,穆棱英是巾帼英雄, 
出手不凡,她具备很多妇女没有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出类拔萃的英武行为,也
蕴含男子汉须眉者所缺乏的将才、帅才。人们敬仰她,奉若神明,这是因为
她确有很多过人之处: 
(一)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
同意,就像京剧演出那样,把他缚绑,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这种以女
性为主体的快速结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创造。后来的武侠小说如《儿女英
雄传》、《七剑十三侠》都有以此为滥觞的;(二)刚过门的媳妇,就敢于
挑大梁,挂帅破天门阵,丈夫不服令,铁面无私挨打军棍,可晚上回帐,仍
是柔情脉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正是一个好女人,柔中有刚,刚中见柔; 
(三)永远保持青春话力,53 岁还跨上桃花马出征,风韵不减当年。在提倡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时代,如此作为,是很能激励人心的。正所谓:妇女尚
如此,男儿安可蓬;(四)农耕社会大家庭很讲究和谐,在天波府里男人少, 
寡妇一大群,却能懂得调节、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看来她是很有些豁
然大度的;(五)对于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离轨道者,就不买帐,她没有
当年老令公和杨六郎那种逆来顺受,负辱忍耻的行为了。最后,杨家归隐山
林,她又是积极的支持者。
60 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穆家峪参加社教运动,当地老乡就
介绍此处乃系当年穆桂英所居的穆柯寨,还讲了不少穆桂英轶事,并以此引
为自豪。其实,所谓穆柯寨,在山西繁峙、浑源都分别有遗址。今山西离石
西崖底村还有穆桂英墓在焉。她的传说和遗事遍及雁门关南北。
近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
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
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 年7 月
30 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穆桂英姓名虽未
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
塔村,而慕、穆姓音贴近,所以,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
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
传的方便。”“穆桂英助杨家于沙场;可谓不无根据,至于名字如何,乃其
余事”(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