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

第11章

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第11章

小说: 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有谁想解开希特勒主义以及目前德国人对此所持的奇特态度这个谜,那么他必须研究一下德国的历史。1648年结束的“三十年战争”使德国的人口由2,400万下降到400万,法律开始允许一夫多妻,海登堡的市场上竟然供应人肉,只有那些强壮无情的人幸存了下来。

  普鲁士被拿破仑击败后,没过多久便发生了雷普茨希和滑铁卢战役,在这两场战役中,德国支持盟军,摧垮了拿破仑的势力,此后,在这个世纪后期,法国于1870年爆发了革命,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最后独裁建立了起来。我们不要忘记,封建主义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直到近期还一直存在着。普鲁士直到1817年才废除了农奴制,在世界大战之前其政府和军队都由普鲁士贵族控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个在战争初期拥有强大武力和商业成功的国家也随之蒙辱。

  德国人崇拜大部队行进时的脚步声,军乐队奏出的雄壮乐曲,飘扬挥舞的旗帜,成百上千人唱的震人心魄的歌曲以及战争那“壮丽的气氛”。希特勒正是投合了德国人的这种感情,于是,今天的德国成了一个兵营,也许还没有装备武器,但是在心理上——如果不是物质上——它是一个时刻准备发动战争进行征服和报复的大兵营。假如希特勒不是代表了德国大多数人的想法和野心,那么他决不会获得这样大的权力。

  有了这些史实作基础,读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这本书。希特勒将德国如此强有力地统一在一起——这是连俾斯麦都不曾想过的。他将德国人从孩童到老人都纳入军事编制,即将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同时,他还恢复了中世纪那一套,对知识分子和无辜的民族进行迫害。

  那么,正如书中所披露的,希特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首先,不要认为希特勒这个人没有头脑,也不要听信那些宣称他道德低下的流言蜚语。

  此书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的生活。书中第一页讲述了作者出生在德奥边界的一个小镇。在此,他写道,早在他还是个穷工人的时候,他就怀有这样一个希望,那就是使德国和奥地利成为一个国家,而且从那时起他就在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他对自己早年的奋斗、战争、政治生涯以及革命的尝试的描述非常有趣。我们必须从这书中为这样一个问题寻找答案,那就是,如今这个用铁腕统治德国人的超人,他的政策和目标到底是什么?

  在希特勒设计的理想国度里,孩子出生后并不能马上成为公民,而是“国家的臣民”。只有在他接受了为每一个德国人设计的学校教育和体能训练,而后在统一的军事系统中参加军事训练后,“这个年青人,如果他健康而且档案中没有污点,才会被授予公民权”。“德国女子是国家的臣民,但是婚姻可以使她获得公民权。”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希特勒正在把德国创造为一个绝对一元化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不再分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或者普鲁士人,而统统是德国人。在这个斯巴达式的国家里,所有公民都要接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体能和军事训练,而财产和出身则毫无意义。这个统一的国家则由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统治。

  数个世纪以来,犹太人在欧洲中部的帝国中一直遭受迫害和歧视。我相信希特勒攫取权力的过程中利用了这种偏见。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比较一下此书的简写本和德文原着。希特勒此书目前印行的德文版本有781页,而这个译本被压缩到297页。

  即使这本缩译本中,仍有一页又一页的文字在攻击犹太人,不过缩译本已删去了多页的此类攻击,也多少失去了一些原作的精神实质,许多对犹太人强烈的偏见和无情的诽谤都被省略了。比如,德文本第63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可以在维也纳研究犹太人和卖淫业乃至奴隶制的联系”,等等。

  但在这个译本中我找不到这句话,也见不到这样的话,“于是这种民主(多数人的统治)成了这个种族的工具,由于它的内在目的,它必须被隐藏在阳光之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只有犹太人才会赞扬这样一个像他们一样肮脏和虚伪的制度。”

  希特勒正在为德国做许多事情。他统一了德国,他摧毁了共产主义,他训练了年轻人,他创造了一个富有爱国热情的斯巴达式国家,他削弱了议会政府,因为它并不适合德国的个性;他保护私有财产权力的做法很不错。不过,不管怎么样,德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做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但是除了一件事——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

  数世纪以来,这些犹太人一直是德国的公民。从未被指控犯过间谍罪、叛国,或是在战争中畏缩不前。文明世界曾经坚决反对过土耳其人屠杀巴尔干人和亚美尼亚人,反对过发生在比利时人统治下的刚果的暴行以及在亚马逊丛林里发生的惨剧。现在,世界已被收音机、飞机、高速列车,以及时常召开的宗教和商业会议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我们大家都有权力去批评,去阻止一个国家重又开始了“黑暗时代”恐怖的迫害活动。

  当我们阅读希特勒针对一个曾经为人类科学、医药、外科学、音乐、美术、文学以及所有人类的崇高追求而培育了无数伟大人物的民族的仇恨礼赞时,我们不禁充满哀伤,同时为世界的未来感到恐惧。

  (詹姆斯·w·吉拉德,1933年10月15日)  


 斯嘉丽研究——《飘》,玛格丽特·米切尔着
  毫无疑问,这是美国小说家最杰出的处女作,它同时也是最好的美国小说之一。从任何角度来看,《飘》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美国读者期待这样的非同凡响的文学盛宴已经很久了。

  书中起码有四个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书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事件,充满了世事变迁,但是轰隆的炮声只在幕后,那些主宰战争发展的大人物们也不过是挂在嘴边的名字而已,而那些发生在斯嘉丽、艾斯利、美兰妮和白瑞德身边的事正是当时当地许多人的经历。

  故事的开端是内战前北佐治亚的乡村庄园。大部分故事发生在亚特兰大这座急速膨胀的南方都市里及周围。它从红土地上的一个路口很快发展成新兴城镇,以后又随着铁路向四面扩展。把亚特兰大(米切尔小姐的家乡)定为故事的焦点是非常明智的。战争爆发后,亚特兰大事实上是南方的神经中枢,而查尔斯顿,这座战争爆发的城市,和其它历史更悠久的南方城市,如撒瓦那和奥古斯塔,只是对趾高气扬的新来者嗤之以鼻。

  但是米切尔小姐的真正成功在于对斯嘉丽·奥哈拉的描写。这是一个缺乏几乎所有美德——除了勇气之外——的女主人公。她是个活生生的人物,这个斯嘉丽,自私,毫无原则,冷酷无情,贪婪,且自以为是,但她却是个硬骨头。她父亲,一个爱尔兰移民,以自己坚强的个性终于奋斗成为农场主并娶了一个出身高贵的美女,而她依然是一个世俗的爱尔兰人,身上只有一点点她母亲温柔淑慧的痕迹,她是社会规范和禁忌的稀有的反叛者。她是美国小说中值得记住的人物,她将因此而成为一个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人物。

  另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物是白瑞德,一个查尔斯顿家庭的败家子,一个嘲世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他还没有斯嘉丽那么世俗)。他从最开始就看出南方的反叛毫无希望,而又胆敢做偷运生意,使自己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米切尔小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采用了情节剧和言情小说中的一种类型人物描写,甚至连白瑞德的黑胡子,尖厉的眼神和对女人不可抗拒的魔力都和那些人物一脉相承。而这种描写使白瑞德更加生动和可信。

  两人思想上的交锋,被置于斯嘉丽对艾斯利自欺欺人的爱的逆流之中,而成为一个不寻常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米切尔小姐都以绝对真实的态度告诉了我们,最后有了一个符合逻辑毫不牵强的结尾。嫁给艾斯利的美兰妮和艾斯利不过是这两个人的陪衬。他们两个才是米切尔小姐细致描写的人物,是她故事的核心。她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粗线条的人物。事实上,她是在战前,战时和战后重建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开她的人物的。

  现在对米切尔小姐的未来做任何预测都为时过早。她已为自己第二本书定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目标,我只希望她不要考虑太久。

  (佚名,1936年7月5日)  


 特别的K——《审判》,弗·卡夫卡着
  几年前,已故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城堡》在美国出版时,没有引起普遍的轰动,但立即被少数人认定为一部杰作。岁月迁流,其他的人——尽管依然人数甚少——也同意了这种观点。我得承认还没读过《城堡》,但已有这个打算。我读了《审判》,我已有很长时间没有读过一部比它更令人震惊,但又绝非那种粗俗的故作惊人之语的作品了。

  《审判》并非人人能读。它令人激动的独特风格对那些习惯于“刺激的”书的人来说,的确显得平淡乏味。许多小说通过恶心可怕的形象令人毛骨悚然,而《审判》却像少数小说那样,通过真正的危险或悬念而令人恐惧。它揭示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世界里扭曲、怪诞的形象。它一只脚坚定地站在大地上,你很难找出几本双足比它站得更稳的书来,然而它的另一只脚却伸向无垠的太空,由此赋予表面上的动作以深层的涵义——或者说是暗示的能力,因为涵义这个词往往含混不清——这种深层的涵义称为梦幻最为恰当。

  小说的特色由其情节可见一斑。约瑟夫·K,一位年轻的银行官员,有天早上起来时发现自己被捕了。他自知绝没有犯罪,而且当时乃至以后他都未被告知其罪名是什么。他还拥有自由,只是必须定期去法院。法院是个怪异的地方,充满了其他的被告和数不清的低级官员。在法庭上,K可以慷慨陈词,但对他的审判却从来没有任何进展。

  故事叙述的不仅仅是对K的“审判”,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很多有关他在银行工作的情况,还有他和房东太太以及隔壁住着的年轻女人的关系。在所有这些问题上,K都感到不确定,感到沮丧,正如他的审判一样。这本书梦幻一般的特色首先得归因于那种沮丧感。这正是我们在恶梦缠身,驱之不去时的感觉。

  任何摘要都无法传达出卡夫卡巧妙提炼出来的氛围——K被迫漫游其中的、像白痴、像地狱的迷宫里的氛围。他越是想控制局面,被困也就越深。

  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也具有独特的力量和成就。但《审判》在道德上的影响远胜过它在心理学上的影响。卡夫卡本质上是一个宗教作家,具有强烈的对与错的观念以及不可泯灭的了解事物未知本源的愿望。因此他的小说是一部伟大的普遍的寓言书,这部寓言书并不平淡,也充满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作为小说家、幽默大师、证理学家及讽刺作家的卡夫卡在这些方面的天赋的又一佐证。在象征地写作的同时,竟然能写到K的律师的滑稽地鼓起来的衬衫,接着又在稍后的场合以风琴一般深厚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这样一位作家的逝世,实在是文学的一大损失。

  (路易·克罗农伯格,1937年10月24日)  


 干旱尘暴区的布鲁斯——《愤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着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是斯坦贝克的作品中最长的一篇。然而读起来却像是一蹴而就,从打字机上扯下来,像最后通牒一样被送到公众的手中。思考时它是一部很长的有思想的小说,感受时它则是一个短暂而生动的场面。

  旅行安排得天衣无缝,精妙的短篇小说一篇接着一篇,并熔为一体,铸成这部远足式的长篇巨着。

  加利福尼亚人是不会喜欢这部小说的。美丽富饶的加利福尼亚藏起了人类的恐惧、仇恨和暴力。西部的农民管她的居民叫“Scairt”,他们被络绎不绝的急于找到工作的工人吓怕了,在感到害怕的同时他们变得恶毒和残忍起来。这一部分故事读起来就像是来自纳粹德国的新闻。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家庭,人称“俄克佬”,工作时他们就住在与集中营无二的房子里。在成千上万涌向西部的人当中,只有极少的几百人能找到工作。他们的工钱也从每小时30降到了25美分,甚至20,要是有人表示异议,那他就是一个绝种人,煽动者,一个喜欢寻衅滋事的家伙,因此他最好从这个地方滚蛋。代理治安长官到处都是,他们带着枪和大棒,合法地枪毙或是打死来自其他州的胆敢对加利福尼亚法律提出质疑的任何人。在这片充满恐惧和暴力的土地上,乔德一家人在某个政府的营地上发现了唯一一个讲道理、有尊严的地方。

  当他们星期六晚上洗完澡去跳舞时,跟着他们真是一种快乐。然而即使在这里,由操纵农民协会的银行雇来的代理治安官也拨弄着枪支,借口是有人试图挑起暴乱,因此有必要采取保护性的管制措施。乔德一家在加利福尼亚辗转迁徙,在无名枪弹的追逼下摘着2。5美分一架的桃子。她们只渴望拥有一小片没有枪的土地,一片他们可以定居下来,可以像过去一样劳作的土地。

  加利福尼亚希望的葡萄已经变成愤怒的葡萄,随时都可能成熟。

  这在多大程度上是事实,无论哪个评论家都说不准。但我们可以很容易补充说:小说没有结尾;牧师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破坏了罢工;汤姆从加利福尼恶的法律下亡命而去,无影无踪;小说以感伤的小调结束;在洋洋洒洒600页之后,小说嘎然而止,仅仅因为是部小说,就总得有个结局。这些都不假,但更真实的则是斯坦贝克从自己心灵的深处,倾注了罕有其匹的真诚,写出了这样一部小说。也许它是有意夸大,但这是一位诚实伟大的作家的夸大。

  (P·M·杰克,1939年4月16日)  


 犯罪与惩罚及其剖白——《土生子》,理查·赖特着
  最简便地表达这部小说的重要性的方法就是把它称作一部黑人的《美国悲剧》,并把它大致与德莱塞的杰作相媲美。两部小说都严肃有力地描绘了社会失调、环境和个人行为等问题,并由此描绘了犯罪与惩罚。两部小说都是悲剧,德莱塞的白人孩子与赖特的黑人孩子都同样被施以电椅处死,但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罪犯(因为他们都没有犯罪预谋),而是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杂质。两本书的模式很相近:家庭、青少年、金钱与性的诱惑、审判和死亡。

  两本书的结论都是:社会应受到谴责,他们每个人生下来所处的环境把犯罪强加在他们头上,他们是一个普遍不公的制度的牺牲品。

  赖特先生的《土生子》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不公是种族不公而不是社会不公。德莱塞小说中的克莱德·格利菲斯代表了一种社会“情结”,这种“情结”能得到一定的注意。赖特先生小说中的比格·托马斯则远处在社会力量之外,他代表的是一个僵局,而不是情结,他的悲剧是和一个永远不变的黑人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从字面上,用他的话说,是“在出生之前就受到了鞭笞”。赖特先生在比格最终被鞭逐出这个世界之前给了他一个短暂醒悟的时间。

  比格的生平叙述以一个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