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43章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43章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汤达生前,对《红与黑》表示欣赏的只有歌德和梅里美。歌德有保留
地赞许作者“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深刻的见解”。梅里美则在1842 年为
司汤达所作的讣词中说:“也许20 世纪的某一位评论家会从19 世纪卷帙浩
繁的作品中发现贝尔的书,并且比我们同代人更公正地对待他们。”


但是,司汤达并不太把同代人对他的毁誉放在心上。他不是《红与黑》
中于连式的野心家,急于得到公认,但他也决不妄自菲薄,他有强烈的自信。
他曾在给巴尔扎克的信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死亡会让我们与他们调换角色。
在生前,他们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但只要一死,他们就将永远被人忘记。。。 
我想做的却是另一个抽签比赛。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 年为人阅
读的作家。”

司汤达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不爽,《红与黑》问世50 年后,它金子般耀
眼的光泽逐渐为人们所“发现”了。法国自然主义鼻祖左拉热情洋溢地称赞
司汤达是“我们的大师”和“先驱者”。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极力称
颂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技巧,他继承和发扬了司汤达的这一传统,后来成为“心
灵辩证法大师”。法国杰出小说家纪德干脆称《红与黑》是他平生最受益的
书籍。

事实上,《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
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竟相仿
效他这种所谓“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
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100 多年
来,《红与黑》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主
人公于连也成了世界人民熟知的一个名字。法国如今有专门研究他和《红与
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有专门研究刊物——“司汤达俱
乐部”。

内容梗概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镇维立叶尔一位木匠的儿子。他相貌标致,宛如
纤弱的女子,但在那孱弱的躯体中,却蕴含着高度的感性,不屈不挠的意志
以及超人的记忆力。拿破仑虽已倒台,但于连对他却极其崇拜。他不满于木
匠的工作,决心要干一番伟业,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于连把自己装扮成一
个虔诚的教徒。因为这是王政复古年代唯一留给平民的职业。他出任市长
德·瑞那先生的孩子们的家庭老师。德·瑞那夫人迷上了这位面色苍白的小
伙子,对他一往情深。于连为了获得对她的控制权,便主动诱惑市长夫人,
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但当他们俩打得火热时,风声传遍了整座城市。这对
情人设法大事化小。德·瑞那先生同意送于连到贝桑松的神学院。于连走后,
德·瑞那夫人陷入悔恨之中。她的良心因其通奸行为而受到折磨,她变得笃
信宗教。

于连对神学院的热情也降了下来,因为他发觉那里充满着伪善。学生们
排挤他,对他那敏锐的言谈举止敬而远之。他唯一的朋友是院长彼拉,这是
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德·拉·木尔侯爵介入了贝桑松教区的代理主教德·福
力列先生的诉讼案。彼拉院长因支持侯爵而失去了神学院的职位。彼拉院长
离开神学院时,侯爵为他在巴黎谋得生计,同时雇于连当他的秘书。


于连为有机会离开神学院去巴黎而倍感兴奋。在去巴黎途中,他偷偷地
翻越过重重高墙,在离别14 个月以后重见德·瑞那夫人。爱情之火又重新燃
起。于连躲在她的卧室内渡过了整整一天,后被人发现才仓皇逃走。

于连在巴黎的工作最初是每天为木尔侯爵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他十
分满意,便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并把公务中的许多细节托付于他。
于连还获准同其家庭成员一起进餐,随后与客人们相处。于连在贵族社会的
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然而,上流社会沉闷的气氛又使
他感到不能自由呼吸的烦厌,因为谁也不许讨论思想。

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俊俏的姑娘,她读过许多浪漫
主义爱情小说,并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极为自豪。开始,于连并不喜欢玛特尔,
因为她太清高傲慢。但想到她会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未来的丈夫时,他便
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尔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为了表示自己与众不同,
偏偏去爱一个社会地位同自己悬殊的人。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
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满怀疑虑地照样做了,当晚她就
委身于他。

在于连同她过了两夜后,玛特尔断定与一位秘书相爱有辱她的身份。她
的高傲对于连是个侮辱。自尊心受到刺痛的于连打算控制她。进而控制她的
家族。

于连列席了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后他邂逅了一位老友。他建议
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尔的目的。于连照着他的话做了,
玛特尔果然又拜倒在于连的脚下。不久玛特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
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十分恼怒,但又只好让步。
他授予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新得到的权势与财富
使于连得意忘形。

正在这时,侯爵接到德·瑞那夫人的来信,她向侯爵披露了自己与于连
的关系。侯爵立即拒绝了于连同女儿的婚事。于连得知这一消息,恼羞成怒,
骑马赶到维立叶尔,在教堂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连发两枪。他因此被
捕,投入了监狱。

入狱后,于连反而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已破灭,并为自己的
行为而悔恨。玛特尔却因此更狂热地爱着于连。她到达维立叶尔,力图贿赂
参加陪审的陪审员们,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但于连对她所表现出没完没了
的担忧,只感到厌烦和愤怒。

经过审判,于连被法庭裁定为犯了蓄意杀人的大罪。因为于连在公审时,
当众宣布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并对法庭审判提出抗议,此举无疑激怒了
陪审官。并未被子弹打死的德·瑞那夫人,她的爱情重新被于连的举动激起
了。她不顾一切前去保监。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
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誊写的。两人和好如初。但德·瑞那夫人很快被其丈
夫召回家,于连又一无所有。


于连拒绝了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一个睛朗的日子,他走上了断头
台。

从前,有位妇女曾一往情深地爱上玛特尔的一位著名先辈。在他被处死
后,这个女人将砍下的头收去埋葬了。对这个家族一直怀有敬佩之心的玛特
尔,也以这种方式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后来,她还将墓穴用意大利大理石
装饰起来。德·瑞那夫人并未去参加葬礼。但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她抱吻
着自己的孩子,也离开了人间。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1830 年纪事”,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
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膨胀与破灭的悲剧。通常,
人们都以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
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
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精彩篇章推荐

1.夏夜纳凉(第4节)于连夏夜纳凉,趁天黑之便想吻德·瑞那夫
人的手,而后者以为于连喜欢女佣爱莉莎,于是妒意中烧,冷冷拒绝了;而
于连则误以为这种拒绝是出自于贵妇人的高傲,便带着鄙夷的心情,放下她
的手走了。奠定了全书心理描写的基调。
2.“高傲”的求爱信(第13 节)于连收到玛特尔小姐挑衅似的求
爱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细微而激烈的心理活动;欢乐、自豪,又彷徨、自疚;
兴奋、惋叹,又警觉、怀疑。洋洋数千言,是传统心理活动描写的经典片段。
3.月夜偷情(第14 节)于连在月明星稀之夜,第一次爬进玛特尔小
姐房间前后的心情:从犹豫、怀疑到激动、自傲,栩栩如生,显示了司汤达
心理刻画的卓越技能。
4.复仇的火焰(第20 节)于连正与玛特尔议论结婚之事时,一封信
击碎了他的狂傲;于连乐极生悲,受到强烈的刺激,在一种近乎疯狂的心态
下,枪击德·瑞那夫人。这段犯罪动机萌发到完成的心理处理,是全书矛盾
冲突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中最闪光的情节之一。
5.罪犯的审判(第22 节)于连在法庭上,由被告转为原告,进行了
长达20 分钟的政治演说,其犀利无情的政治解剖和人生彻悟是饮誉文坛的名
言。这是全书人物命运悲剧产生症结的谜底。
精彩语言辑录

△小说好比沿途搬运的镜子,而展现在诸位面前的,有时是蓝天,
有时是泥泞。然而,背负这面镜子的人,却遭受不道德的谴责。
△少说话,尤其要紧的是,绝对不要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我的幸福,值得我本人去争取的,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
的生活的冷淡的抄袭。

△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在审判席上,我没有看到一个
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一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绝对清晰——是风格上唯一的美——创作座右铭。
《悲惨世界》

作者:(法)雨果

成书时间:1862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李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书海领航

雨果是法国19 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悲惨世界》是他继《巴黎圣母院》
后又一部杰作。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求生
的人们,将自己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思考凝于其中,提出了拯救世界的法
宝——人道主义。同时,在这部长篇巨著中,雨果尽情挥洒艺术的魔杖,建
造了一座美丽的艺术殿堂。

雨果(1802~1885)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便热爱文学创作。年仅20
岁便因才华横溢获得国王的年金赏赐。25 岁时他因《克伦威尔序》被公认为
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51 年起,为了自由和民主,他放下笔拿起战刀,加
入了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因为他言论激进,被国王通缉,被迫流亡近19
年。流亡生涯使雨果灵感频生,《悲惨世界》即在此间写成。1885 年5 月的
一天,这位伟大作家在巴黎去世。噩耗传来,举国悲恸。甚至正处于争权夺
利的法国各派也因此而停止争斗。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送葬人数达数
十万之多,场面之宏大悲壮在历史上绝无仅有。雨果在83 岁的生涯中,为我
们留下了许多杰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
面人》、《九三年》等小说,还有一些诗集和剧作,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悲惨世界》是雨果历时16 年才完成的一部佳作,融入了作家的奇思妙
想。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它真实再现了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和命运,并
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为了写好这部小说,雨果曾亲自到巴黎等地的贫
民窟体验生活。所以他才能用同情的笔触塑造了一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形
象,如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同时成功塑造了警犬式的侦探沙威。还
有法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儿童形象之一小英雄格夫罗舍。这一些性格鲜明的
人物使作品光彩照人。另外,小说在时空上跨度极大。时间从拿破仑的衰亡
直至巴黎公社起义,整整20 余年。从地点转换,重大历史事件穿插上具备了
现实主义作品的特质。但小说之所以备受读者喜爱,无疑是由于浪漫主义手
法的挥发。情节的曲折变化使故事充满戏剧性,引人入胜。沙威多次跟踪追
捕冉阿让,冉阿让巧妙脱身,写得波澜起伏,一些主人公的经历独立成章,


其中插入不少惊险情节,也往往奇峰突起,出人意料。情节的传奇性是小说
主要成就之一。

当然,《悲惨世界》也有缺陷,作者用整章整节用来议论,虽不无精彩
之处,但效果并不理想。另外,过多的巧合令人难以置信。但这些只是白玉
微瑕,并不能掩盖它的伟大光辉。

《悲惨世界》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极大轰动。小说出版当天,清晨6 点人
们已将书店挤得水泄不通。没多久,5 万册书销售一空。此书也成为雨果流
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艺术精品。正如1862 年雨果和出版商之间一次世界上空
前绝后的最短通信暗示,《悲惨世界》的发行情况已至脱销。全信如下:““?” 
——雨果;“!”——编辑室。”小说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成为19 世纪要求
进行法律和社会改革运动的重大推动力,时至今日,仍是欧洲工人最喜爱的
一部小说。当时的一位评论家惊恐地称:“《悲惨世界》是部危险的书。。。
劳动大众会由此传染上比谋杀欲更危险的情绪,即对办不到的事情的渴望。”

文学史家们称《悲惨世界》为新剧和新小说的重要先驱之一。雨果的崇
拜者中有新一辈著名作家,如左拉,这部小说也很受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
斯基推崇,并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和戏剧,
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一部名篇。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悲惨世界》是最早被
译过来的外国小说之一。包天笑、苏曼殊、林纾等人均有译本。民国时期一
度掀起了“《悲惨世界》热”,人们争相传阅,仿作不断,深深影响了中国
小说现代化的进程。无论过去和将来,《悲惨世界》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
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一道绚烂的风景。

内容梗概

1815 年在法国,一位名叫冉阿让的苦役犯在蹲了19 年的牢房后被释放
了。当初他为使他姐姐的一家人免受饥饿而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了5 年徒
刑。后来由于他屡次越狱而被延长至19 年。冉阿让进去时青春年少,出来时
已老气横秋。在服刑期间,他过人的膂力令人惊讶不已。

苦役生涯使他的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他走到一个小城。没有人认
识他,也没有人理会他。尽管他有钱,旅馆还是拒绝给食宿,他在街尽头的
一爿破酒馆也遭到了同样待遇。监狱不收留他,狗把他从狗窝中赶了出来。
万念俱灰,悲惨凄凉,他累倒在石凳上。经人指点,他敲响了卞福汝主教家
的门。主教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是,当天晚上,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逃跑
了。10 岁孩子小瑞尔威的银币也被他抢走。然而,他很快被警察抓住,把被
偷的银器和人一起送到主教家中。主教不但没有怪他,反而替他开脱罪名,
说银器是送他的,还外加了一对银烛台。目瞪口呆的警察只好放了冉阿让。
主教的宽厚、仁慈深深打动了冉阿让。19 年来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他远走
他方,决心重新作人。

他来到海滨小城蒙特漪,由一名工人做起。由于他聪明肯干,并因一项


发明得以自立门户。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叫马德兰先生。他开了
一间工厂,雇了许多工人。他乐善好施,受到市民们的普遍尊重,5 年后便
被推选为市长。市民对其爱戴备至。唯有警官沙威对其身份表示怀疑。沙威
出生于狱中,这对他的生活影响极大。他对职业的狂热态度令人不寒而栗。
有一次,他看到市长先生以惊人的臂力救出了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