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几乎公认托尔斯泰为文
坛盟主。屠格涅夫说:“托尔斯泰伯爵的近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集叙
事诗、历史小说和风习志之大成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发表以后,它在公众
的心目中就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法国著名的作家福楼拜在读了《战
争与和平》之后,对托尔斯泰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道:“这是莎士比亚;
是莎士比亚!”
实际上,正是这部巨著,使得托尔斯泰当之无愧地成为俄国19 世纪文学
史群星闪烁的夜空中最亮的明星。欧洲其它国家研究俄国文学,很大程度上
就是研究托尔斯泰。
100 多年来,《战争与和平》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它先后被翻
译成英、法、意、日、西、中等十几种语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有人在统
计了《战争与和平》近百种版本后,断言:这是世界上版次和印数最多的一
部长篇小说。的确,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一部小说能像《战争与和平》这样受
到如此热烈、如此崇高的赞誉。人们称赞它是“生活的海洋”、“生活的森
林”、“整个的世界”、“第一流的作品”、“19 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
作品与创造”。。
后来,许多人正是把《战争与和平》当作俄国19 世纪初的时代教科书,
从而了解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宁曾对高尔基谈起这本书和托尔斯泰:
“老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在欧洲,有谁能够同他并肩媲美呢?——
一个也没有!”
毫不夸张地说,托尔斯泰和他的《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
不朽丰碑。
内容梗概
1805 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之后,法国和俄国之间也发生了战争。
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是把怀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
的父亲及妹妹玛莉亚之后,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
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烈的刚留学归来的好友彼尔,是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由于继承
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因此,他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
成为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到这一点,便企图把美貌
而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
至。
同年11 月,安德烈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历尽种种艰难
后,他回到秃山。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
死去了。安德烈陷入孤独和绝望中,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
心终老于领地。
另一方面,婚后不久的彼尔发现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存在暧昧关
系,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便与多勃赫夫进行决斗。在幸运地击倒对方后,
彼尔即与妻子分居,他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问题的困扰之中。不久,彼尔加
入了共济会,得出了一套生活的哲学。他又怀着宽宏大量的良心,接回了妻
子。
1807 年2 月,俄奥联军在埃尔劳与法军进行了一场残酷的鏖战,双方损
失都很惨重。6 月拿破仑与沙皇签署了和平协定,暂时的和平生活开始了。
1809 年春天,安德烈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公爵。在公爵家
里,他立即为充满生命力、美丽动人的公爵女儿娜达莎所吸引。娜达莎答应
了他的求婚。但秃山老公爵认为她不够富有,年龄太轻而加以反对。最后双
方相约,一年后成婚,不久,安德烈出国了。
娜达莎伤心地同意等待一年,却又无法忍受寂寞。她结识了爱伦的兄弟
阿纳托尔。在他的诱惑下,二人决定私奔。至此,她与安德烈的婚约宣告无
效。
这对安德烈骄傲的性格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为此他痛苦不堪。然而由于
军务缠身,他对此事又渐渐淡化了。
1812 年,拿破仑率先撕毁原来的和平协定,指挥军队跨过涅曼河,俄法
两国再度交战,年迈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心阻止法军继续向前推进,但由于战
术失误和其它原因,并未使俄军毕其功于一役。战役还不断进行着,双方损
失都很惨重。最后,俄法军队在博罗狄诺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夺战。显
然,这是俄军所进行的最糟糕的战役。库图佐夫不得不痛心地宣布军队无力
保卫莫斯科;拿破仑则作为胜利者进抵又一座空城。
安德烈在博罗狄诺战役中身受重伤。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
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意外地在伤员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
她向他谢罪,并热情地看护他。彼此间又旧情重萌,但为时已晚。安德烈伤
口恶化,不久即在睡梦中逝去。
彼尔留在莫斯科,决意做一名民族英雄。他化妆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
破仑,但在一次为解救一位遭受法国士兵凌辱的俄国妇女时,被捕而成为俘
虏。彼尔的妻子爱伦在战火中,仍然难以抑止自己的放荡行为。最后,因误
食堕胎药而死亡。
拿破仑的军队在空城莫斯科完全分崩离析,他疲劳地等待着,寄希望于
沙皇要求他签订和平协定。但是这一天迟迟不来,他只好放弃莫斯科回师法
国。
在通往斯摩梭斯克的途中,法军彻底瓦解,成为一群落荒而逃、恣意抢
掠的乌合之众。在哥萨克人的不断骚扰下,大量俄国战俘被解救,彼尔也重
获自由。俄国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彼尔回到莫斯科,恢复了同罗斯托夫和保尔康斯基一家的友谊。娜达莎
吸引了他,而他也突然意识到娜达莎已长大成人。于是时机一成熟,他就恭
请她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与此同时,娜达莎之兄尼古拉也正在考虑娶安德
烈之妹玛丽娅为妻。
彼尔与娜达莎结为伉俪,生活幸福。这位曾经单纯而轻浮的女子变成了
一个勤劳能干的妻子。他们结婚8 年后,养育了4 个可爱聪敏的孩子。娜达
莎完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丈夫和孩子们。他们发现彼此生活实现了他们过
去的梦想。
尼古拉虽然无法完全肯定自己对玛丽娅的爱,却懂得这桩婚事明智适
宜。两家最后联姻成亲。他们收养了安德烈的儿子尼古路什卡,生活也十分
快乐幸福。
精彩篇章推荐
1.茶话会(第一卷第一章)作者用极其简炼的语言把上流社会的主
要人物引上场来,把当时极其紧张的欧洲政治关系从那“茶会”的谈笑中逗
出来,“是战争呢,还是和平?”恢谐、调侃又不乏讽刺,令人忍俊不禁。
这是全书的序幕,渲染非常出色。
2.罗斯托夫家的大型打猎会(第二卷第四章)这是全书中场面描写
最为精致的部分,作者以恢宏的气势描写了20 多位骑马的猎人带着130 只猎
狗浩浩荡荡进发山林的狩猎场面,笔法明快,体现了俄罗斯特有的社会风情
和自然景观。
3.安德烈初识娜达莎(第二卷第三章)在一次盛大舞会上,安德烈
认识了娜达莎。作者巧妙地描绘了安德烈在那高傲得有些自私的个性及曾经
失败过的婚姻影响下,小心却又极其兴奋的心理与举动;娜达莎则表现出16
岁少女的清纯可爱。对比鲜明,色彩明快,是战争爆发前夕最为祥和、快乐
的场面之一。
4.博罗狄诺会战(第三卷第二章)这是全书描写战争最为精彩的部
分。小说既有正面描写法军一两百门大炮齐轰博罗狄诺的盛大战争场景,也
有侧面烘托战士心理的精致刻画;既有战前主帅各自狂傲,也有战后战场的
悲壮气息;。。这是欧洲文学描写战争最典型的场景。
5.法军大溃逃(第四卷第三章)作者通过战俘彼尔的眼睛,淋漓尽
致地活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罪恶。法军衣衫褴褛,却又杀烧抢掠;死亡,
瘟疫、病痛、寒流交相间杂,笔力老到,是全书中描写战争场面的典范之处。
精彩语言辑录
△为什么从未留意到这高高的天空呢?不过,如今总算注意到了。
我真是幸福,没错。除了这辽阔的天空外,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
欺骗,除了这天空外,任何东西都不存在。
△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并且不问任何
人的趣味和规则,不考虑任何东西,愚笨单纯地,却是合乎时宜地举了
起来,落下去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
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娜达莎所关心专注的事情,是她的家庭,就是她的丈夫(她应该
那样守着他,要他完全属于她,属于家)和孩子们。(她应该怀孕、生
育、喂养、教育他们。)
△没有人想到,承认一种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
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成书时间:1877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周笕、罗稷南译,三联书店版
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这几座高峰
比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他那三部冠世绝伦的鸿篇巨
著无疑代表了19 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尖水平。《安娜·卡列尼娜》更
是这三大名著中最具特色的一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自
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
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地同情农民。俄国五六十年代农奴制改革下理
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这位作家思想极其矛盾。正是在与思想痛苦的较
量中,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的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无疑刻画了托尔斯泰心灵危机的轨迹。他在自己思想的“恐怖”面
前并没有“等待死亡”,相反却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托
尔斯泰晚年心境趋于平和,并最终走入宗教的灵光之中。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 年,到1873 年才开始动笔。这是
作者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
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
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 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
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 次大的改动,迟至4 年之后才正式
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 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
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
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
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
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成为世界文
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
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
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 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
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
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
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
起巨大社会反响。1877 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
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
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
问题”。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
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
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他甚至在书信中,亲切地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100 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
高度推崇。
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
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后世任何胸怀大志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如
果他不想呆在这丰碑的阴影下,就不能不从批判现实主义这条路上退出而另
辟蹊径。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托尔斯泰,如同巴尔扎克,几乎是不可超越
的。或许正是这个缘故,一批后来的时代精英只得反叛传统,反叛现实主义,
新的艺术精神——现代主义便悄然问世了。
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作俄国时代的教科书。正是
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 世纪70 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
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
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
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的大的艺术力量,使
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内容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调解哥哥与嫂子多丽的家庭纠纷,从彼得堡乘车到
莫斯科去。在莫斯科车站,她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
胄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之妹吉提的
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结婚之意。
真正痴心爱着吉提的,是康坦斯丁·列文。他出身莫斯科的贵族世家,
却不喜欢上流社会浮华的社交生活,蛰居乡下庄园。他从学生时代就对吉提
产生了感情,但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
渥伦斯基在看到安娜的一刹那,即成为恋情的俘虏。他在舞会上向安娜
献殷情,并跟随她回到彼得堡。吉提十分伤心。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阿·卡列宁其貌不扬,却是位显赫的官场要人,
他在部里工作,成天醉心于功名利禄。8 年前,安娜与大她20 岁的卡列宁结
婚,并生了一个儿子。
起初,面对渥伦斯基热烈地追求,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是
不久,渥氏的热情,逐渐唤起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他们俩终于不顾一切地结
合了。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渥伦斯基要求她立刻与丈夫离婚,但安
娜因舍不得儿子而无法下定决心。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观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
伦斯基由于操作失误,翻身坠马,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有
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席。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伪善与自私,在回家路上说:
“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思之再三:决斗,害怕受伤或送命;
离婚,耽心涉讼公庭,家丑外传;分居,会使妻子投入情敌怀抱;要紧的是
维护个人名誉,确保仕途生涯,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卡列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