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54章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54章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浅,屡次向各级领导大力推荐这部史学名著。内容梗概司马光以“资治”为
宗旨,通鉴便“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续,恶可为戒者”,
其内容主要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
炭生灵的经过,其史论也都是在论述“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的观点。在第
17 卷《汉武帝宝元元年》中,他说:“繇是观之,继治世君其道同,继救世
君其道变”,其大意是:总而言之,如果继承统一管理不错的国家,君主心
里只需消化借鉴前人治国之道,如果继承统治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君主必
须改弦更张,才能扭转乾坤,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这里道出了
作者关于君主必须因时制宜地来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和朴素的辨证施治的观
点。

关于知人善任的问题,作者在第138 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写道:
“人君之于其国,譬如一身,视远如视迩,在境如在廷,举贤才以任百官,
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域之内无不能其所矣!”告诫君主:贤人和国家的关
系,如同躯体的各个部分,看远处犹如看近处,在边疆犹如在朝廷,只有推
荐有贤能的人充任各种官职,修明政治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内
的百姓各得其所,社会变得稳定有序。

关于军事问题,在《资治通鉴》中这是作者格外关注的一项内容,不仅
生动地描述了重大战役的经过,而且还论述战争的因果和兵法,明清之际的
大学者顾炎武曾评道:“《资治通鉴》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
一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在第70 卷《魏文帝黄初六
年》中,作者借鉴蜀国的参军马谡向诸葛亮的谏言,说明了用兵之道:“夫
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三军统帅所追求的目标。

关于经济问题,作者详述有关田制、赋税的内容,以大量篇幅记载商鞅
变法,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重大经济事件,并随时借历史事实来论证
现实问题。在第15 卷《汉文帝前十三年》中,作者写道:“农,天下之本,
务莫大焉。”强调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否则必定引起
社会秩序的混乱。


精彩篇章推荐

1.第1 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
人之虑远,故能涵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误近,故必得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
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作者在此说明了防微杜渐的
重要性,以及圣人与普通人在处理问题上的区别。
2.第6 卷《秦始皇十年》为了说明君主虚怀若谷的重要性,作者写
道:“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而能就其深;王者
不却众庭,故能明其德。”只有像泰山一样容百山之长,像海洋一样纳百川
之流,才能成就帝王的霸业。
3.第11 卷《汉高帝五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
作者在此借汉高祖刘邦之口,说出了君主只要知人善任,发挥贤人的专长为
我所用,定能实现安邦定国的目标。
4.第150 卷《梁武帝普运五年》在阐述用兵之道时,作者根据兵员、
粮草与战争的关系,总结道:“凡食少兵稀,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
久。”言简意赅,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5.第198 卷《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作者在考察唐太宗时期出现
的“贞观之治”时,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用人标准有独特之处:“人君
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人不可以求全,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再次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与贤人推心置腹,不可求全责备人才的
道理,这样君主的周围就会聚集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国家的治理才能
走上正轨。
精彩语言辑录

△君者以天下为家,不可有所私。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知而不言,不忠;不知而不言,不智也。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文化大革命”简史》

作者:席宣、金春明
成书时间:1996 年
类别:中国专题史
版本推荐:中共党史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与严重的经济困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年的调整、提高,到1966 年已经基本上克服国
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全面高涨的喜人形势,人民生活也普
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满怀希望继续发展生产,全面提高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满怀信心宣布:今后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
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但当时
却发生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
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就是几经曲折而延续达10 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运动。

1966 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像一场突然袭来的飓风,短时间就席卷神
州大地,把中国人民带进了一场长达10 年之久的浩劫之中。这场灾难的临
头,人们普遍准备不足,只能从最高指示、中央文件、首长讲话中去“领会
精神”,从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中去猜测动向,使“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
就带有特殊而神秘的色彩。

由席宣、金春明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年出版发行的《文化大革命
简史》是一部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对“文化大
革命”中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各种人物以及事件背后的历史动因和内在联
系、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发掘的一本专著。两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中共
党史的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对于“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也有近20 年的历史,
分别有多种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专著出版。

毛泽东同志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原来以为能够达到天下大治。可是
事与愿违,10 年动乱给整个国家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在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
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文化大革命”造成
天下大乱,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向的缺点与不足,以及社会
生活中存在的错误与弊端,暴露无遗,从反面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
印象。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就是郑重地从对待自己所犯
错误的后果中迅速而科学地学习了许多东西的最好证明。

“永远不能忘记‘文化大革命’!”这是我们的共同呼声。

内容梗概

1981 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指导思想、概要过程、
主要责任与主要经验教训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经过16 年时间的考验和实
践,证明该决议是研究10 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文


化大革命”研究的权威性文件。本书两位作者正是以该决议为基础,全面深
入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概述了它10 年中发展的全过程,并
且有重点地研究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又论述了对它的评价和应总结的主要经
验教训,最后作者又从广阔、长远的角度,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来观察
评析“文化大革命”:

1.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都不可能是不经历挫折
和失败而一帆风顺的。
2.历史的灾难常常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3.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考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其它国家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是中国
人民经历的一场空前劫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政治动荡,它是中
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全书共分7 章,以时间为经,重要事件为纬,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
历史背景、起因、发动的过程、高潮与整顿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者把它归结为三个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走
向极端,即“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的交互作用、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终于导致长达10 年之久和给
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作者认为正是1965 年11 月10 日在《文
汇报》上发表的,由姚文元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导致了“文
化大革命”的爆发。文章生拉硬扯地把《海瑞罢官》同当时敏感的政治问题
“庐山会议”、“彭德怀翻案风”等联系在一起。历史证明:这篇文章实际
上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与首肯下,由江青等人组织撰写,经过精心策划,用来
打倒某些中共领导的突破口。

关于共和国历史上“打倒刘少奇”的“第一大冤假错案”,正是林彪、
江青迫害干部的最大目标。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秘密地设立专案制造伪证,
极力把刘少奇打成特务、叛徒;第二是公开发动一场针对刘少奇的所谓“革
命大批判运动”。

关于“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的原因,除了邓小平本人的卓越才能之外,
作者还总结了三条:当时的客观形势迫切需要一个人出来接替重病缠身的周
恩来总理;毛泽东试过几个接班人(如林彪、王洪文、张春桥等),但都不
行;毛泽东对邓小平有较全面的了解,虽然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总体评价还
是好的。综上三点,毛泽东委托邓小平出来全面主持中央、国务院的工作。

精彩篇章推荐

1.“炮打司令部”的大批“资反路线”《五·一六通知》下发全党全国
全军之后,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同认识和许
多做法的抵触,被毛泽东同志看作是“阻力”。为此,他临时决定召开中央

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
六条》),并调整了领导班子,林彪、陈伯达、康生等人及其党羽进入中央
最高领导层,而刘少奇、邓小平和其它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则受到审查与批判,
从组织上保证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 “造反派”胜利的中共九大在造反派的全面夺权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的前提下,毛泽东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但由于林彪、
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阻挠,紧接着产生了全面肯定“文化大革命”的中共九
大政治报告,并且林彪被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入党章。
3.邓小平主持工作与全面整顿由于周总理重病缠身、毛泽东对挑选的接
班人不满意以及他对邓小平的信任与了解,在1975 年初,在不到半个月的时
间内,邓小平接连被委任以党、政、军的关键性重要领导职务。邓小平首先
从整顿铁路入手,打通运输命脉。
4.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者从五个方面讨论对“文化大革命”
的彻底否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准确含义;“文化大革命”没有反
对官僚主义的积极意义;“走资派”是一个混淆敌我的非科学的概念;“文
化大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四大”是对民主和法制的粗暴破坏。
精彩语言辑录

△对剧本《海瑞罢官》的批判,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要破除的,是他以“左”的目光所看
到的弥漫中国大地的“修正主义政治路线和修正主义组织路线”。
△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者:何理

成书时间:1989 年

类别:中国当代史

版本推荐: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年增订版

书海领航

由何理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初版本
诞生于1989 年建国40 周年前夕。光阴如梭,经过近6 年的时间,国际国内
形势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989 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东欧巨
变、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解体、海湾战争、邓小平1992 年南巡讲话、世界
多极化的发展等等,中国人民面对多变的世界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冷静观察,埋


头苦干,排除国内外一切干扰因素,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持续、稳定的增
长,有感于此,作者与出版社通力合作,于1995 年又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的增订本。

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过了她的48 周岁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
三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东方地平线上树起了一座座
光耀九州、泽及万代的不朽丰碑。回顾波澜壮阔的过去,不仅使每一个人感
慨万千:开国奠基、凯歌前行、艰难探索、曲折发展、内乱骤起、风云激荡,
改革扬帆、奋勇闯关、大潮涌动。。,一幅幅历史画卷犹如铭刻在中国人民
记忆中的英雄史诗。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因为年轻,她也有令人不堪回眸的失误和痛心疾首
的挫折,在前进的过程中,她需要和中国人民一起思索过去,面向未来。正
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尤其是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我们明确地提出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模式,继续深化改革,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方针。这些
事实都再一次证明,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与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治国先治史”的传统,宋代吕祖谦曾说,读史要置身其
中,每看一半便掩卷反思,预测历史前进的方向,总结国家兴亡、政治得失
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同志曾谆谆告诫我党领导干部:“不要割断历史,
不要单单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
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
于担负21 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年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盏学习、
了解共和国历史、展望未来的航标灯。

内容梗概

本书作者采用首尾一致的多章节体例,大胆抛弃沿用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分章划段的办法,把“通史”写法与“专题”写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重点
事件,体现共和国46 年的历史脉络。全书共分28 章,与其它有关中国历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