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刻反思,主张继承、发扬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以之为中国哲学或中国思
想的根本精神,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和西方哲学,以寻求当代中
国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现实出路。冯友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其学
术生涯的。
冯友兰1918 年于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1923 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
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执教,自此,在大学讲台上讲授中国哲学成了他
终生的职业。冯友兰对于中国、西方的哲学精神都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这
就为他能够站在比前人更高的起点上来审视、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在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经多年积累,于1931 年出版了《中国哲学
史》上卷,过了两年又出版了下卷。这部《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有着非同寻
常的意义。在此之前,曾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问世,但只讲到
先秦,且没有再出下册。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则从先秦的孔子一直讲
到清末的廖平。这是第一部超出旧史学,利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写成的中
国哲学通史,无论从内容上到方法上都把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
步,受到当时学术界的好评,国学大师陈寅恪称其“取材谨严,持论精确”,
成为学习、了解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中国哲学史》曾译成多种外文,在国
外也有一定影响,对把中国哲学介绍于世界功不可没。
冯友兰并未满足于对中国哲学“照着讲”,而力图“接着讲”。在抗战
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写成《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
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哲学家。解放后,冯友兰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在
其晚年以多病目盲之躯,写成七册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为中国哲学史
的研究与发展又作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梗概
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
经学时代上下两篇。子学时代共16 章,主要讲先秦诸子。冯友兰认为,自春
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
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解放、大变动、大过渡的时期,所
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从此消失了。到此,
子学时代终结,而经学时代开始。冯友兰把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廖
平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国社会各方面又起根本
的变化,经学时代也就结束了。这种划分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
时的冯友兰还没有接受社会发展史观点,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来观察社
会,但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实践,感觉到这两大时代的哲学有着本质的
差异。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子学时代奴隶制解
体,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兴的阶级及集团各有自己的社会力量,必须要有
自己的代言人。秦汉以后,政权统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来越完备,很多哲
学家“以述为作”,借古代经典为招牌,装进新的内容,冯友兰称之为“旧
瓶装新酒”,从而形成经学时代的特点。这两大段落的划分,今天看来,还
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
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
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
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
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
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
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
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
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
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
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
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
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
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
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
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
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
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
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
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
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
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
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精彩篇章推荐
1.上卷第一章:绪论为全书总纲。
2.上卷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阐发名家辩者之异。
3.下卷第十三章:朱子为作者所着力研究,见解精到充实。精彩语
言辑录
△历史能影响哲学,哲学亦能影响历史。研究一哲学家之哲学,固
须“知其人论其世”;然研究一时代或一民族之历史,亦须知其哲学。
△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有什么。
△哲学家之有所蔽,正因其有所见。惟其如此,所以大哲学家之思
想,不但皆为整个的,而且各有其特别精神,特别面目。
△所谓孔子,已非历史的孔子,乃是理想的孔子,儒家之理想的代
表。
△社会组织由简趋繁,学术由不明晰至于明晰,后人根据前人已有
之经验,故一切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历史是进步的。即观察中
国哲学史,亦可见此例之不诬。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
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元爽亦似之;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力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沉博
亦似之。
《形而上学》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成书时间:公元前4 世纪
类型:外国哲学
版本推荐: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版
书海领航
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曾经被恩格斯称为“古
代世界的黑格尔”。他的《形而上学》被公认为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标
志,在西方长期享有极高的权威性。亚里士多德死后,一直过了两千多年的
时间,才又出现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等。
亚里士多德做过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公元前335 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院,收了很多门徒,讲授
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诗学等课程。由于他的教学活
动在运动场里的散步区进行,边走边讨论问题,因此他和弟子们又被称为“逍
遥学派”。在西方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两大类,一类是对话体的,供一般人阅读;另一类
是授课的讲稿、笔记。《形而上学》属于第二类,它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
表作。原名《物理学后诸篇》,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都是非常抽象的命题,所
以中文译者根据《易经》里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给它
另取了个高雅的名字,叫做《形而上学》。如果按照内容来衡量的话,那它
的确是符合形而上的“道”了。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当中,它的权威性几乎
同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权威性一样,不容置疑。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后来的形而上学思想并不是一回事。
在欧洲15 世纪后半期到18 世纪,流行着一股思潮,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
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方法由大哲学家培根
等人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面,就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
上学思想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主
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这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根
本的不同,因为他的“形而上学”谈及实体问题时,既包含着唯物的色彩,
也包含着唯心的色彩。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学识使
他的哲学体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包容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
才得以确立他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形而上学》不但集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而且它还被后人
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其中的许多名词、术
语、观念已深入西方各门学科领域,直至今天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对于我
们了解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思想乃至古希腊哲学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内容梗概
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述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形成和性质。他把广义
的知识或科学分为三大类,即实践的科学、制作的科学及理论或思辩的科学。
制作科学(如诗歌)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实
践科学(如政治和伦理)包含行动的目的,其意义体现在行动或活动本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科学是自足的科学,尽管它们不直接指导具体的
生产和制作活动。因此,实践科学要高于制作科学。但是,实践科学一般不
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比如,政治不包括作为其工作对象的城邦和公民。从
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科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自足的科学。真正自足的
科学是理论科学,这其中就有“形而上学”。它不仅包括行动的目的,而且
还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即思辩的内容。所以,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
命名为“第一哲学”。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
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普遍的存在,而其他各学科则是从这个全体上
割取一部分进行专门化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原初有四种最基本因素:第一,质料因,即构成
事物的原始材料。第二,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质、整体。第三,动力因,即
各种质料运动和变化的缘由。第四,目的因,即事物所要寻求的目标。这就
是著名的“四因说”。在这四种因素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物质
的概念,但他认为“质料”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并且他把形式因看成
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认为四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将质料
形式化,达到其目的。质料只具有潜在性,形式才是现实存在。通过这番论
证,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以及德谟克里特的唯物主
义原子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实体”问题。他把“实
体”定义为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即等同于他所说的“作为存在的存在”。
他还推论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非感性的实体,作为一切运动的第一发动者,
实际上指的就是神。亚里士多德最终在神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认
为,神的活动是理论科学之“自我实施”的最佳典范,神是“思想的思想”,
是宇宙万物的最初的动因和最终的目的。
精彩篇章推荐
1.卷一章三论述了四因说,宇宙万物都具有四因,即质料因,形式
因,动力因,目的因。
2.卷十二章十论善,善在宇宙间独立于万物之上,为万物作安排,
是根本的原因。
精彩语言辑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真理像谚语的门户,没有人会错入,以此为喻,则学问不难。
△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
△现存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
△一个部分,可以是形式,或是形式与物质的结合体,或是物质的
部分。
△一事物的真相就在这事物的本身。
△一切潜能或如感觉,秉于内涵,或如吹笛得之于实习,或如艺术
得之于研究;凡由实习与理知所得的潜能,必先经操练。非理知潜能之
内涵于蕴受者,不假操练而自备。
△由于思想活动,理性才获其至善。
△各级差异的系列,溯到其全异处便抵达这系列的终点,终极以外,
更无事物;一切事物既尽包于两极之间,故以终为全,既称为“全”,
便无所仅于它物了。
《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德)康德
成书时间:1781 年
类别:外国哲学
版本推荐: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版
书海领航
《纯粹理性批判》是18 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
巨著。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 年,出生于东普鲁士
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
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 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
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
肃。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
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 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1770 年
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
重要背景之一,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
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
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 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
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
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
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
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
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 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
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
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