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60章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60章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
言词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
“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
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使康德与政治家腓特烈大
帝,诗人莱辛并列为德国启蒙时期的代表。

正当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之时,康德以自己的“三大批判”巨著在
德国引发了一场哲学革命,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河,以后的德国哲学家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以及欧洲的新康德主义者、意志主义者、各种流
派的实证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康德思想的影响。时至
今日,康德学说仍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重要科目。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
一。其中译本分别于1957 年由三联书店和1960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
蓝公武。


内容梗概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
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
限。本书分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
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于阅读的部分。

18 世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
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为认识
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
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觉经验,仅凭人类的
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
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
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
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
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
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
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
的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
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
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
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
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并
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
间”和“空间”世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
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
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
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
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
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
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
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
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
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
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 个概念或范畴,“知
性”活动把这12 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
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


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
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然界的立
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
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
求知欲望。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
“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
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
高的统一体: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
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
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
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用“概念”、
“范畴”去认识他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
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
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
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
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
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
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
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
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
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精彩篇章推荐

1.两版序文阐述人类理性的任务以及自己工作的意义。
2.导言第五节论述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正确的判断,才能给我们
正确的知识。
3.纯粹悟性概念即范畴见本书第二部笔一编第一卷第三节。这是人
为自然立法的根据。
4.二律背反见本书第二部第二编第二卷第二章。康德提出了二津背
反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它对以后的哲学家有无穷的启发。
精彩语言辑录

△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宗教由于其神圣,
法律由于其尊严,似乎能避免批判。但宗教法律也正因此引致疑难而不
能得诚实的尊敬,盖理性惟对于能经受自由及公开之检讨者,始能与以
诚实之尊敬。
△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
△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创造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年轻人相信许多假的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的东西。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

成书时间:1817 年

类别:外国哲学

版本推荐:贺麟译,商务印书馆版

书海领航

黑格尔(1770~1831)是19 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与康德、费
希特、谢林等人比肩齐名。人们称黑格尔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早
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不过毕业后并没有按照惯例去当牧师。
有人说,黑格尔是由于缺乏口才,才放弃了做神职人员的打算。神学院在黑
格尔的毕业鉴定上也是这样写的,说他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看来不是一
名优秀的传教士”。谁也没想到,此举竟然造就了一位蜚声世界的哲学巨人。
黑格尔在学生时代就显示出了对哲学的浓厚兴趣,所以,他把后半生都投入
到了对“科学之科学”,即哲学的研究探索上面,终于建成了规模庞大而影
响深远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著名的《小逻辑》一书。它
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
心的思想和观点,如“绝对理念”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里的论述已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黑格尔对“逻辑”这个概念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小逻辑》里明确指出,
他所谓的“逻辑”是一种跟普通理解上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一言以蔽之,
逻辑就是形而上学,即研究事物存在及其本质的纯粹的哲学。但是,黑格尔
并没有因此而陷入过去陈旧的形而上学观念,他用辩证法在自己同以往哲学
家之间划了道鸿沟。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的抽象的理性的时代
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黑格尔的时代,是绝对理念和辩证法的时代。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带有德国哲学独特的严谨、思辩、包罗万
象的风貌。连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都认为,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难懂。

黑格尔对西方近代哲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19 世纪末,美国和英国一
流的经院哲学家,大都是黑格尔主义者。甚至在纯哲学以外的宗教学领域,
也还有许多新教神学家追随着黑格尔的脚印。早在19 世纪中叶,黑格尔的历


史哲学就对社会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都知道,卡尔·马克思在
青年时代是黑格尔的信徒,他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某些核心要素,比如辩证
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井将其贯穿于自己的学说体系中,然后付诸于实践,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

今天,黑格尔的影响大为减弱了。即便如此,西方的很多学者仍然摆脱
不了黑格尔的影子,他们动辄或征引、或批评黑格尔关于存在、本质、理念
等问题的看法,不过,黑格尔庞大的体系建构始终是他们难以企及的。作为
一代哲学巨人,黑格尔给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内容梗概

《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
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
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绝对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
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

黑格尔断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个著
名的论断曾被人们像格言警句一样引用。不过,黑格尔讲这句话时,他的“现
实的”一词并不是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强调,经验主义者只会在
有限的经验范畴内打转转,所以,凡是经验主义者所讲的“现实”,在他看
来都是不合理的。只有超越了有限的现实,把眼光抬高到整体的高度,现实
才会变得合理。

黑格尔处处要体现他的体系的包罗万象性,所以他的概念都有全体化和
绝对化的特点。比如,“存在”就是复杂万状的,无所不包的;而所谓的“理
念”更是一绝对的统一体。

《小逻辑》最突出地讨论了“理念”问题,依黑格尔的意见,“理念”
是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绝对统一。黑格尔将其确切定义为“自在自为理
念”,即“绝对理念”。他的这个概念可以溯源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早在
两千年以前,柏拉图就把“善的理念”作为最高范畴,他认为即使是神也要
遵循理念的模式创造世界。而其后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形式的理念就是
纯思想或思维着自身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它看成具有神性的东西。不过,
经过对中世纪神学体系的反动,即文艺复兴思潮以后,到了19 世纪的黑格
尔,就用他鲜明的绝对化哲学思维把理念“武装”了起来,使西方的理念论
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黑格尔又用辩证法贯穿了《小逻辑》全书。从形式上看,书中4 篇正文
每篇3 章的结构,正是按照逻辑学上著名的“三一律”来安排的。这种结构
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正一反一合的主要特征。

黑格尔的辩证法并非来源于凭空捏造,他在概括近代哲学发展的基础
上,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个进程:知性,坚持事物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
的;辩证理性,打破事物对立的界限,承认相互转化的可能;思辩理性,在


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中达到认识的统一。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
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真假只是绝对全体的两个方
面。黑格尔认为,要达到他的绝对统一目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式是唯一
的途径。可以说,把辩证法引入到哲学领域,是《小逻辑》这部书最突出的
特色和成就。而由正题过渡到反题、再过渡到合题的辩证方式,无疑成为了
构成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精彩篇章推荐

1.第6 节论现实性与合理性。
2.第79 至82 节论辩证法,这是黑格尔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可参考
相关各节阅读。
3.第181 至192 节纯形式的推论——三段论式。
三段论的形式在黑格尔这里获得了新的内容。
精彩语言辑录

△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这话当
然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
△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
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
△真理就是逻辑学的对象。
△如果依据内在目的这一原则完全不加以限制,那么,由理性所规
定的普遍性,绝对目的,或善,就会在世界中实现了。而且甚至是通过
一个第三者,一个建立并实现这最后目的的力量——上帝实现的。
△存在只是潜在概念。
△本质是自己过去了的存在,这就是说,本质的简单的自身联采是
被设定为否定之否定,并且是以自己为自己本身的中介的联系。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作者:(德)尼采

成书时间:1883 年

类别:外国哲学

版本推荐:楚图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尼采(1844~1900)是西方19 世纪末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上帝死了”、
“重估一切价值”等惊世之论就出自他的口,“超人的意志”是他为弱小的
人类找到的新生存价值。他毕其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因为不能忍受人类


的懦弱和中庸,他不得不常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也许他的精神过于强大,
使得他的肉体不堪重负,在新世纪的门槛里,便撒手人寰。这之前,尼采孤
独地躺在精神病院达10 年之久。有时,尼采从迷狂中清醒过来,体验到他一
生都未享受的平静和与世无争。有一次他发现妹妹看着他哭,他不明白她为
何落泪。“伊丽莎白,”他问,“你哭什么?咱们不是很愉快吗?”在一个
场合他听见有人谈论到书,他苍白的脸上顿时神采飞扬:“啊!我也写过一
些好书。”但这明朗的时刻转瞬即逝。他说出了别人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敢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