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萨德秘史-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示了一名记者独有的那种近乎狂热的欲望——乘坐另一架班机跟随他们来到了
伦敦。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编辑们想必清楚他们手中握着一枚活性炸弹:一名
以色列叛逆,他的故事尚无人知晓。
瓦努努交给他们60多张照片,有的是他在迪莫纳中心拍摄的,有的竟然是在一
栋他称为“麦昌2 号”的大楼内拍摄的。
瓦努努说,在迪莫纳的2700名雇员中,只有150 人持有进入“麦昌2 号”的安
全许可证,而他就是其中之一。他透露,这栋大楼是个地地道道的地下核炸弹制造
厂。他声称在沙漠底下,以色列科学家和技术员从地面银顶核反应堆使用过的铀燃
料棒中提取钵。瓦努努说,提取出来的钵是用于制造炸弹的。
世人早就推测,这个反应堆是用来秘密制造普通型原子弹的。一些外国武官和
违反新闻检查制度的记者偶尔从远处拍下过它的照片。瓦努努在这个戒备森严的中
心拍摄的照片提供了这座著名反应堆的近景,首次证明以色列正在制造高级热核武
器,也许包括中子弹或氢弹——体积较小但威力无比。
瓦努努提供了一张“麦昌2 号”那鲜为人知的6 层地下部分的详细草图。从地
面上看,该建筑是一栋二层楼,像一个很少使用、微不足道的仓库。他说,实际上,
这是了解以色列核武器发展的窗口。
瓦努努拍摄的照片显示了走廊、实验室、储藏室以及控制面板的画面。在一组
仪表、监视器和计量表的上方,有一个清晰的希伯来文标牌,表明这里是“第九十
五小组”。瓦努努向英国记者介绍了为数众多的工作小组在分离钋的过程中所承担
的工作任务。照片中有用希伯来文写的“放射性”警告牌,还有一些容器,容器厚
厚的玻璃壁上挂有镶嵌式橡胶手套,用于触摸容器内的物质。有的照片上有金属球
体,瓦努努说这些是炸弹模型。
瓦努努声称,外界来访者只有高级军事人员、国防部官员和以色列总理。其中
一个参观点是迪莫纳人员都熟悉的“果尔达阳台”,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曾站
在那里观看下面的生产车间。
瓦努努在与那些年老的同事闲聊的时候听说的一切情况同以色列的迪莫纳中心
是由法国建造的报道完全吻合。法国人挖掘的地坑容纳了“麦昌2 号”的大半截,
制造核弹的设备也是由法国人安装的。
他所提供的事实和数据还表明,50年代末期由法国提供的26兆瓦反应堆显然已
被以色列人提高到150 兆瓦。瓦努努的情报证实了一些外国政府和它们的情报机关
的怀疑以及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即以色列拥有远远超出其承认的核能力。核中心
额外使用的铀,一部分是从扎尔曼·夏皮罗在美洲的纽梅克公司搞来的,另一部分
则是在1968年的地中海“普卢姆巴特”劫舶行动中获得的。
《星期日泰晤士报》震惊不已的同时兴奋异常,他们请来了专家和物理学家研
究那些照片,与瓦努努交谈,并分析他所回忆的“流量、尺寸、温度和其他科学数
据”。他们的结论是,他在“麦昌2 号”的10年中,以色列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
至少100 枚炸弹。
报社小组相信瓦努努没有撒谎,并认为他的故事将成为特大新闻。然而,格雷
罗在这件事上却充当了一个急先锋,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是既坏了报社的好事,
又坏了瓦努努的好事,如果早知道会发生下面的事情,不管是报社还是瓦努努都不
会在当初丢下格雷罗不管了。
这位哥伦比亚人对瓦努努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抛弃他的做法十分不满,因而
找到《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对手《星期日明镜报》,稍加修饰地披露了这一核内幕。
《星期日明镜报》根本不相信格雷罗,但认为这是一个攻击对手的绝好机会,于是
拿出几千美元买下了他的故事,利用他和他提供的几张瓦努努拍摄的照片,然后刊
登了一篇两页的文章,嘲笑《星期日泰晤士报》竟然轻信瓦努努的一派胡言。实际
上,这就是以色列核机密的最初的公开披露,虽然披露方并不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核
机密。
《星期日泰晤士报》对此的反应有些迂腐。他们认为为了达到一流新闻的标准,
他们需要先得到以色列官方的反应,然后才能在下周刊登瓦努努的消息。他们说这
只会使瓦努努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瓦努努开始为当初的不审慎付出代价了。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星期日明
镜报》的头版时,他既气愤又害怕。一方面《星期日泰晤士报》对这一真实故事的
犹豫态度使瓦努努非常不满;另外,他现在确信以色列特工已经盯上了他。
三、佩雷斯怒下逮捕令
首先获得瓦努努消息的是以色列驻伦敦大使馆的官员。最初他们看到报纸后对
此不以为然,但是当追求“一流新闻”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将瓦努努的情况概要
交给了以色列驻伦敦大使馆时,他们有些坐不住了。大使馆对此的答复是矢口否认
并竭力把瓦努努描绘成一位什么事也不知道的小技术员。然而,耶胡达·阿夫纳大
使对此极为关注,在耶路撒冷的他的上司们也是如此。当他们最初了解到那位叛徒
所泄露的核机密的深度和广度时,他们全都十分惊慌。
以色列国内的反应如何呢?此刻,佩雷斯总理正在召开一次国内报纸编辑委员
会特别会议。在此之前,他刚刚看了10月6 日出版的英国《星期日明镜报》,他并
不看这类以相互攻击为乐的杂报,但今天这份报纸讲的却是以色列的核武器问题。
佩雷斯在以色列享有“原子弹之父”的美誉。50年代中期,正是他为以色列从法国
引进核技术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对核工程爱护备至。当看到核工程被披露后,
感到震惊不已,为了控制机密泄露之后的局面,他请求他们在英国报纸刊登出这则
消息之后漠然处之,而不要加以张扬。他们一如继往,决定放弃对纯新闻价值的追
求,坚持爱国主义,同意予以合作。这本是一次秘密会议,但是有关它的消息传到
了伦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佩雷斯旨在尽量缩小影响的努力反而起了火上加油的
作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编辑们推测,他请求以色列报界老板合作想必意味着
伦敦准备刊登的消息确实重要;既然总理如此关注,那么瓦努努泄露的机密一定是
真实可信的——尽管以色列大使馆矢口否认。
除此而外,佩雷斯在总理俱乐部与拉宾和沙米尔进行了磋商,决定命令摩萨德
逮捕瓦努努——无论他在哪里,将他抓回以色列审判。这将告诫其他人:叛国者终
将难逃法网。于是他用红色电话召来了摩萨德局长内厄姆·艾德莫尼。艾德莫尼赶
到总理俱乐部时,外交部长拉宾和国防部长沙米尔已经坐在那里了。佩雷斯对他们
说:“既然我们已经无法制止机密泄露,那么,”他指着《泰晤士报》刊登的出卖
机密的瓦努努的照片和自己的红字批示,“我们就坚决惩罚泄露机密者”。
四、摩萨德出动
艾德莫尼显然知道得更早。早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澳大利亚安全情报局就已经
盯上了瓦努努,并就此通知了摩萨德。摩萨德收到澳大利亚安全情报局发来的一份
简要材料说,一位以色列人正在实施一项特殊的诱惑计划:企图引诱新闻媒介购买
一则“秘密”消息。澳大利亚情报局认为摩萨德或许想了解此事。当得知瓦努努要
去伦敦时,澳大利亚情报局也通知了英国的MIS 情报局。当他们离开澳洲前往伦敦
时,两名摩萨德人员也跟着他们来了。
然而,逮捕泄露机密者这项任务异常艰巨。佩雷斯非常清楚,玛格丽特·撒切
尔首相对英国的尊严十分敏感,所以摩萨德的逮捕行动无论如何都不能触犯英国法
律。佩雷斯知道,“铁娘子”的愤怒会给他心爱的外交成果之———以英合作——
带来什么样的损害。
要在国外抓获一名有防备、受保护、频繁更换秘密住处的人本来已经相当困难,
而总理禁止违法的命令又束缚住了绑架者的双手,从而使得这项任务几乎无法执行。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情报机构之一的摩萨德,似乎还没有不可能做到的
事;正如他们最初告知被训练的间谍那样:“如果你被扔出了门,那就再从窗户钻
进去。”摩萨德知道它可以依靠两种因素:英国情报机关愿意协助寻找瓦努努——
至少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其次,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可以利用的弱点。
摩萨德立即采取行动。两名特工在一家木器厂找到了在那里工作的瓦努努的哥
哥阿尔伯特,得到了瓦努努的资料,并问他是否收到过瓦努努的来信。一位特工不
加解释地对阿尔伯特说:“若收到你弟弟的来信,就把它交给我们。”然后他们利
用《星期日明镜报》,又与在伦敦的分站取得联系,通过他们与英国情报局合作,
掌握瓦努努的行踪。
摩萨德的准备工作远不止这一些。从一开始他们就注重全球谍报网的建立与完
善,一直到70年代建立起既系统又高效的间谍网络组织,这个组织一方面在内部有
着严格的纪律与秩序,另一方面又同国外的情报组织机关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
个看似无形的网络已经在多次神秘的任务中派上了用场,这一次也不例外。澳大利
亚的情报局已经通报了瓦努努的初步情况,自己的人员其实早已盯上了瓦努努,现
在必须同在伦敦的分站取得联系。除此而外,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逮捕瓦努努也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但这对摩萨德来说不是什么难题。一个由男女特工人员组
成的特别任务小组在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飞到了伦敦,同时在罗马的分站接到电传
说要他们作好在任何时候执行特别任务的准备。
摩萨德的天罗地网又一次悄悄布下。
五、成功逮捕瓦努努
为了消除紧张气氛并保护瓦努努,《星期日泰晤士报》报社每隔数日就将瓦努
努的住处更换一次,从旅馆送到乡村住宅,然后再把他带回来;从郊区送到森林,
然后再接回市中心。在其照片被登出的那天,他预先并不知道,他正以化名呆在伦
敦剧院区的芒特巴顿饭店。只有两名报社人员知道他的住处。他们千方百计安慰他,
但是这不能够缓解他心头的焦虑。
瓦努努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看护人发现他最近非常烦躁不安。这一点也许
不足为奇,但显示出瓦努努的性饥渴。这位以色列人已经接二连三地不知羞耻地调
戏过报道小组的女成员。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想想看,瓦努努正值年富力强的年龄,
而他自从来到英国后,就再也没有和女人亲热过。《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看护人如
实向上面反映了这一情况,并说要使瓦努努既安全又高兴,所需要的只是一位温存
的陪伴女郎。《星期日泰晤士报》当然雇得起妓女,而且也确实考虑给瓦努努雇一
个妓女来消一消他狂热奔放的欲望,但是他们担心,假如该报社的冤家对头有朝一
日发现这一轰动性新闻的提供者竟然得到了色情方面的奖励,自己就会陷入极为难
堪的境地。
英国出版家联盟对默多克的出版社一直怀有恶意,他们在其出版社外面设置了
一条长期警戒线,以这种公开民主的方式对默多克的垄断进行监视。所以人们会看
到位于东伦敦码头附近的瓦平的《泰晤士报》社戒备森严的大门口外面常常有许多
带着专用摄像机的记者,而保安警卫们对许多摄制组为电视新闻节目拍摄劳工组织
抗议活动的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了。在这些记者中,就时常有两位男子出没,其中一
位身高有6 英尺,他声称自己正在为一个学生联合会搜集罢工情况,而他那位留有
胡须的伙伴却一声不吭。
在薄雾蒙蒙的一天,这个摄影小组发现一位半秃顶的男子乘坐一辆出租汽车离
开了瓦平。随后,一些汽车、摩托车便跟在了这个男子的后面,顺利地尾随着他来
到了他住的饭店。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这个男子走到哪里,总有一些人或车轻而
易举地跟随着他。这个男子就是瓦努努。而跟踪他的那些人,就是摩萨德的特工。
一位身材修长、过早秃顶的男子在霓虹灯和电影院彩灯的映照下,穿行在伦敦
市中心的莱斯特广场。这是1989年9 月24日,星期三。没有任何疑问,这位男子就
是即将轰动全球的瓦努努。他注视着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思忖着:倘若他
说下次中东战争会导致世界末日这一惊心动魄的事实的话,他们的生活还会如此吗?
这还是在瓦努努搬到蒙巴顿饭店的第二天,经过多日紧张的等待和孤独的生活,瓦
努努在吃完晚餐后去离蒙巴顿饭店不远的伦敦莱斯特广场散步。瓦努努欣赏着夕阳,
感受着黄昏前广场宁静的气氛,慢慢地,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几分钟前,几
天来一直陪着他的人还极力劝慰他:稍安勿躁,并且不同意他到莱斯特广场这样游
人密集的地方去。但他却是那么执拗,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连日来禁闭般的生活,
憋得他快要发疯了。疯狂的乐曲让瓦努努感到周身肌肉发紧,同样疯狂变幻的灯光
让他感到热血奔涌、血脉喷张。这是广场边上的一家迪斯科舞厅。但瓦努努注意的
是站在门口的一位高高的、胖胖的、嘴唇肥厚的金发女郎。女郎那美丽、艳媚的眼
睛以及轻挑的嘴唇似乎不经意地吸住了瓦努努射来的目光,她那透着娇媚的微笑、
极富线条美的身材和那一身人时的打扮,像一颗磁石,更是深深地吸引住了瓦努努
的那颗孤寂的心。瓦努努深深地为女郎的美貌和温情所迷,顿时似乎自己的“感觉”
找到了,对他来说,她好似天赐的礼物。他不禁心潮起伏,随即走上前去,和她攀
谈起来。现年32岁、未婚的瓦努努进行了自我介绍,说他叫“莫迪”。他说他在澳
大利亚的朋友就这么称呼他,但在以色列,他叫莫迪凯。女郎说她叫“辛迪”,是
一位在此妇女解放的年代孤身旅行的美国人。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职业的话,那就
是美国化妆师。瓦努努与她跳完了舞,又漫步在莱斯特广场。与她聊天、漫步是瓦
努努那天晚上最好的消遣。当时瓦努努心想:她对自己的初步试探反应良好,她也
许会对性关系感兴趣。但这个话题没有提起。那天晚上,他们分手时,瓦努努把他
旅馆的电话号码给了她。他们相约不久再次见面。此后,他就急于再次见到这个美
丽的金发女郎。仿佛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二天,辛迪主动打来电话,约他到泰晤士
河北岸的泰特美术馆见面。瓦努努刚要动身,又接到了报社安排新一轮提问的电话。
瓦努努不兔一脸怨愤,抱怨说他有约会,接他的记者只好送他先去约会,首先开车
将他送到约会地点泰晤士河北岸的泰特美术馆,以便他能面见女友并取消约会。这
位记者注意到这个体态丰满、皮肤白皙、脚蹬高跟鞋的金发女郎犹犹豫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