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本书是一部电影,一部由一个名叫彼得·杰克逊的导演拍摄的电影,它的展开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最有可能的一种也许是这样的:
第一场:一个名叫彼得的独生子站在自己新西兰的家外面,这是一幢平静的、俯瞰着大海的房子。有一天,小男孩借了父母的家用摄影机,拿着它在花园里四处跑,想像着自己是一架飞机。在厌倦了自家的花园之后,彼得闲逛到邻居的地下室,在那儿他发现了一个旧茶叶箱,里面是一些由毡布包裹的锈迹斑斑的金属盒,盒子之间用线连接着。
彼得把盒子拿回到父亲在地下室的工作间,打算修好这个东西。修理中他发现,在其中一个盒子的已被腐蚀的金属表面上印着一行字——“第四款——杰拉尔丁,1916年6月”。而此时,在工作台的一头,家猫莱昂纳尔正坐在自己的篮子里好奇地关注着全过程。彼得给机器插上电源,其中一个盒子立即发出一束炽热的白光。彼得转过头来,惊讶地发现莱昂纳尔已经变成一滩绿色的液态泥浆,然后迅速地凝结起来。
彼得可不会被吓倒。他试图用一把旧锯子的末端反转电流的极性,然后一把抓过邻居家的猫“黄油球”扔到工作台上,直接面对着机器。彼得接通电源,空气中顿时充满了另一种耀眼的光束,一只猫变成了五只!五只颜色和大小都惊人相似的“黄油球”,它们先是打了会儿哈欠,然后开始喵喵地叫。
镜头再切回到彼得的脸。此刻他嘴巴张得大大的,一丝笑容在他的脸上掠过,看上去他还不打算停手。他抓起墙角一根木条爬上台子,站在盒子前,用木条拨开电源开关,一束纯白的强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最终,彼得和自己整编齐备的“二级彼得”军队制订了一个十年计划——用电影这个秘密武器统治全世界。不过,他们必须从头做起。首先;“源彼得”要在城里的报社找一份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工作。每天,当彼得下班回家上床睡觉后,克隆人第一号就会从碗柜里的彼得大军里出列,开始他每天八小时的夜班——为彼得的第一部电影制作替身演员。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小撮接受了特别指令的彼得开始四处捣乱。那些试图给新西兰电影人五花八门的电影技巧进行分门别类的人不断受到彼得们的骚扰。“链锯彼得”带着孩子般的坏笑制造那些充斥着喷涌的鲜血、贪婪的僵尸和河马歌星的电影。对他来说,演员不过是一场血腥大屠杀闹剧中的道具而已。有时他甚至干脆不使用任何演员,让整部电影成为一群乔装打扮的木偶的舞台。
另一个彼得则要感性一些——“感性彼得”拍摄关于友谊、关于人的行为(甚至包括电影拍摄这个行为本身)的矛盾冲突的电影。这些电影是新颖而又真实的。演员们对彼得的温文尔雅表示赞许,电影也在欧洲得奖,剧本更是获得奥斯卡提名。
由于缺少足够的演员来演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链锯彼得”克隆出了“演员彼得”。“演员彼得”将在影片中扮演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最搞笑的角色。“演员彼得”非常热爱表演,以至于在今后的所有影片中都要求出演一些小角色。这个彼得天生就掌握面对摄影机撒谎的技巧,即使是在偶尔以“导演彼得·杰克逊”的身份出现在镜头前时。“特技替身彼得”在拍摄危险场面时是很有用的,当需要有人悬在海边悬崖上时,就只有这个彼得出马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彼得似乎又在梦想着能迎合媒体的要求,他会冷静而有条理地为自己“把血腥杀戮变成喜剧”的概念作辩护。但在采访时;“媒体彼得”的所谓“谦恭”还是让他在接受提问时会翻白眼,要么就手持链锯摆出一副狂人的造型供人拍照。
所有这些彼得都不喜欢大喊大叫。因为他把喊叫的工作交给了别人去做,所以在片场有时很难看出这儿谁是管事儿的。但是他的统治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南太平洋的底端,这个国家的人们开始带着一点惊讶的口气谈论他的电影。
很快,彼得有了好莱坞的经纪人。为此他激活了视野开阔的“领土扩张彼得”,他飞到好莱坞,拿走大笔的现金,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新西兰拍摄更庞大更好的电影。“领土扩张彼得”找来几个朋友开办了一个公司,专注于创造那些关于妖魔鬼怪和老旧露台的电影魔术。当所有这些画面成功地走上银幕之后,这个特别的彼得开始显得有些多余,他被送回家,每天在海浪的拍击声中看着恐怖片了此余生。彼得现在可以雇佣其他人为他工作,使自己从一人多角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但有些时候,当他费力地跟十二个手下解释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的时候,他也会怀念往日的时光,在那些日子里,他惟一需要支使的人就是他自己。
友好的“媒体彼得”开始变异——他依旧定期地安排一大堆的电话采访,但同时也因为控告那些胆敢胡乱评价自己电影的记者而闻名。
紧接着,一股暗流开始涌动,它的名字叫做托尔金。全球的数码技术和怪兽制作艺术的精英们都听到了这个名字的召唤,踏上了他们的梦想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名叫惠灵顿的城市的郊区——宁静而和平的米拉马。一天早晨,彼得站在城边的一座山顶上,心中筹划着一个已经惊动许多好莱坞最响亮的大人物的童话。这是一个需要有无穷的勇气以及成群的半兽人、计算机专家和会计师的庞大工程。
创造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细节都将和克隆技术一样复杂。
本书讲述的是九部电影的故事——为何这众多的彼得·杰克逊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此地由疯子接管此地由疯子接管
如果你出生在悉尼或是奥克兰的市郊小镇上,这个梦想就会显得有些可笑且完全不可能实现。但此刻的情景让我直接联想到那些儿时的幻境。
——新西兰影人拉塞尔·克劳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时的致词
这(工作)绝对比在办公室上班强!
——剧组成员塔尼亚·罗杰在《肥宝秀》拍摄现场夏末的新西兰,时间已近黄昏,落日在球场上留下长长的影子。穿着短裤的彼得·杰克逊在一场国际板球比赛的间隙,赤着脚缓缓走在草坪上。
在他的周围,成千上万皮肤晒得黝黑的板球迷开始跟随他的脚步。此时此刻,橄榄形的体育场回响着一种奇异的声响。这并不是你原本能想像到的两万五千名板球迷所该发出的声音,而是一只邪恶的军队向着他们即将掀起的血腥杀戮的战场进发时所发出的声音。杰克逊的脸上荡起一丝微笑,但很快就消失了,他正全神贯注于自己踩踏草坪时的步伐节奏。
当他初次走上球场时,人们对这个留着胡子、带着眼镜的人报以长时间发自内心的掌声。杰克逊拿过话筒说道,他来到这里录制《指环王》三部曲第二部的效果声,这些声音将用在成千上万的半兽人进攻一个名叫圣盔谷的城堡的场景中,希望大家能够帮助他。惠灵顿人陷入了狂欢,很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拍打着自己的胸口,用诡秘的语言唱起圣歌,并准确地执行指挥官的每一个指令。这任务没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况且,能做些既白痴又有意义的事,这个机会多难得呀。
杰克逊向大家表示了感谢后,开始带领大家在草地上行走。比起十三年前在老鼠横行的工棚里拍摄第二部电影《肥宝秀》时的那些噩梦般的回忆,此刻的境况简直是天差地别。事实上,杰克逊在这群体育迷面前发号施令标志着新西兰文化的某种巨变——一帮疯子将接管这片土地。
板球代表着新西兰式的狂热病的传统典范——这项运动的乐趣在于在阳光下花上一整天的时间,等待击球手仅有那么几次、每次又是几秒钟的击打圆形小球的动作。球的形状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是某种体育竞技就足够了,这是新西兰式狂热的关键。
而与这种传统相对地,我们能很轻易地找到另一种狂热的模式——在人群面前安置一大堆的话筒,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能取得下一部重量级电影所需的完美音效。与此类似的疯狂念头还有把历史悠久的老屋变成外星人的太空船,或是用布偶和一片小森林重现越战。无论你是在制造怪兽,还是花上几个钟头时间拍摄一对情侣在厨房的对话,拍电影这个行为本身差不多就是一种疯狂。有人会进一步指出,当这一切发生在南太平洋底部的一群岛屿上时就显得更加疯狂了。
在新西兰,对体育竞技,尤其是橄榄球的狂热持续了几十年。这意味着,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创造力的首要指标是球传得好不好。在橄榄球赛场上所向披靡,冒着大雨为农场筑起篱笆,第一个登上喜马拉雅山……这个国家在身体运动领域的优异表现不经意间却使其他领域的天赋难以施展开来。
当然,很多国家对体育有着特殊的热情,比如英格兰、意大利和美国,这些答案都是我们很快能想到的。但这些国家除了打球以外,不管是电视、歌剧还是电影,都在其他有主流大众需求的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造天赋,并且可以和体育方面的成就相提并论。不幸的是,新西兰人在这方面有着接受舶来品的“优良传统”,他们接受的通常是来自美国或英格兰的最新进口货。
然而此时此刻,彼得·杰克逊站在这样一群新西兰体育迷面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没命地鼓掌。他的公众形象要比任何一个本土电影制作者或是演员都要高,这其中包括《钢琴别恋》的导演简·坎皮恩和泽娜[1]泽娜(Xena):著名的长篇电视系列剧《泽娜:公主武士》的主人公——本书所有注释皆为译者注。[1]的扮演者露西·劳利斯。在本书编撰之时;《指环王3:王者无敌》在史上最具分量的电影排行榜中排名第五也是不足为奇的,并且三部曲的前两部也应该在前十之列。这三部改编自托尔金小说的电影为杰克逊赢得了“充满幻想”、“天赋秉异”的赞誉,把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推向了好莱坞最前沿的娱乐报道中,并且让人们开始关注这个总人口不及洛杉矶一半的国家。
杰克逊在所有这些一夜成名的人当中显得很突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体型。紧随加拿大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榜首之作《泰坦尼克号》之后;《指环王》系列成为迄今为止“非美国人”拍摄的最有分量的电影。取得全球票房的成功未必能说明这就是好的电影,然而《指环王》三部曲的成功之路在近几年的重要影片中仍显得特别,它很快就加入了《怪物史莱克》和《帝国反击》这样的流行文化经典之列。而且在影评人、普通的电影观众和死硬派拥趸这三个一向处于分裂状态的阵营中取得了一致的好评。
在“中土(Middleearth)[1]中土:《指环王》故事的发生地。[1]之战”把他推向声名显赫的地位之前,杰克逊已经在电影之路上走了很久。但那时除了一些肯定的评论之外,他的许多电影都被打上了暴力和色情的标签,其中一部还被认为是在愚弄观众。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批评家认为;《脑死亡》[2]《脑死亡》:常见译名为《群尸玩过界》。[2]是有史以来最血腥的电影(虽然其中一些人无疑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来说这些话的)。
当然,争论是开诚布公地进行的。在杰克逊的很多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些天性龌龊的角色——吸毒的青蛙,僵尸妈妈,还有少年杀人犯……这显然加速了他的成名,但争论也使他深不可测的天赋蒙上了一团迷雾:在影片中那些最精彩瞬间里,他是如何把一些普通的事物变幻成色彩斑斓的电影芭蕾。在《脑死亡》、《罪孽天使》和《护戒使者》三部截然不同的影片中,这些瞬间让我们窒息。
几年来杰克逊拒绝了许多来自好莱坞的待遇丰厚的工作,理由是待在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要更有意义一些。这样他可以继续自己喜欢的拍片方式——虽然资金少些,但有更多的自由。杰克逊的选择打破了长久以来围绕在新西兰电影人身上的魔咒——要么寂寂无名,要么就移居海外发展。他的选择同样改变了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风貌,不仅仅让它变得更血腥更搞笑,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在好莱坞和故土之间可以有一个两全之选。我们知道新西兰电影有着“叫好不叫座”这个可悲而又可贵的传统。而现在,杰克逊用好莱坞的钱所拍摄的一系列史诗般的电影,在票房成绩方面已经彻底击败了好莱坞。对此好莱坞当然不会太介意,因为他们在“失败”中已经挣得锅满瓢满。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此地由疯子接管从血腥大戏到《指环王》中的人物
从血腥大戏到比尔博·巴金斯[1]《指环王》中的人物。[1]
在杰克逊的成名之路上,才华、独创性和高度的自信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他也拒绝向观众和电影工业的任何一方低头。采取“自己动手”的方式来应对第一次拍电影时资金短缺的困境,这在许多新西兰电影人的早期作品中都有体现。21岁这一年,杰克逊开始拍摄一部短片,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宇宙怪客》——一部“活泼可爱版”的外星人入侵故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自制了一个摄影机升降机,并且在多数时间里不使用声音,还自己制作了很多化妆效果。
杰克逊电影的基本元素涉及很多种风格,从充满恶作剧的恐怖片、动作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剧。他的招牌式的“烹饪手法”就是在剧情发展进程中充斥着暴力的展示,而后在结尾处急转成为一出残暴的喜剧。在同一道菜里混入两种如此强烈的“味道”,这对任何一个稍微不那么高明的厨师来说都是噩梦一场。而杰克逊为我们奉上的这些“血与笑”的银幕大餐,其美味是如此地显而易见且充满孩子气的天真浪漫,以致他赢得了不仅仅是一些嗜血如命的家伙,而且是许多原本视恐怖片如同瘟疫的人的追捧。
这一招牌式的风格在三个作品中得以展现。这三部作品同时从不同层面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一个人手中握有一堆邪恶的木偶、满屋子的僵尸和一个少得跟没有差不多的预算时会变得何等的极端。《宇宙怪客》、《肥宝秀》和《脑死亡》组成的三重奏展示了作者如何把喜剧和体液自然和谐地放在一起,更让我们惊奇的是杰克逊可能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拍电影。如果要重现一场现实生活中的谋杀,杰克逊恐怕不会是你第一个想到的导演。但这正是他在《罪孽天使》中所做的事。这部电影取材于臭名昭著的休姆…帕克惨案,讲述了两个少女合伙杀死其中一人的母亲的故事。这部电影帮助杰克逊和他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生活伴侣的芙兰·沃尔什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提名,同时也使英国演员凯特·温斯莱特一举成名。
《罪孽天使》通过具有原创性的视觉语言和对角色的精确把握赢得了全世界影迷的赞誉,同时也使杰克逊得以被纳入那个界限模糊、似有若无的所谓“有价值”导演之列。这次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片”尝试让很多影评家和制片商感到不知所措。这两类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