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塔工作室的繁忙同样也说明了他们对即将开拍的《恐怖幽灵》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前期一开始,公司又接了两笔不相干的活儿完成托尼·海尔斯在《飞天怪杰》中的飞翔场景,还有《被遗忘的银色》中伪造的胶片。维塔与惠灵顿一个叫完美像素的小公司签约,让他们负责拍摄了《被遗忘的银色》中的大量篇幅。那家小公司的老板就是约翰·海尔斯,他也是《恐怖幽灵》制作班子中一个关键的人物。雇用别的公司不但可以减轻维塔的工作量,还可以掩盖维塔用《恐怖幽灵》项目里昂贵的电脑设备来制作其他片子的事实。乔治·波特说:“好莱坞不希望他们浪费任何时间在其他片子上,因为《恐怖幽灵》是好莱坞的赌注。”最后维塔从拥挤的根据地塔斯曼大街搬进了坎普当摄影棚,还带去了大批全新的SGI公司的电脑设备。
五月,环球公司这部最新恐怖片终于在惠灵顿机场附近的一个旧香水厂开拍了。采访中透露;《恐怖幽灵》的拍摄期大约为130天几乎和后来的大片《纽约黑帮》一样长这是环球公司所能同意的最长的拍摄期。(事实上有些片子拖得更久,像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开始预计是55天,结果用了150多天才完成。)
拍摄地距离环球公司的洛杉矶指挥中心这么远,制片人还拖这么长时间,难道他们就一点都不担心?波拉克确信地说:“这不成问题。”除了对计划进行投保,公司也派人调查杰克逊,发现他并没有超预算的习惯。波拉克解释说:“在新西兰的拍摄费用远远低于在好莱坞的花费,因为劳动力很廉价。我和泰瑞·吉列姆制作《十二只猴子》时,他刚刚完成《终极天将》(这部片子的费用远远超过预算),我有些担心《十二只猴子》会出问题,但结果泰瑞·吉列姆按预算完成了拍摄任务。《恐怖幽灵》的超长时间表只是一个误导,其中许多天是特效制作和蓝屏的工作,只用很少的人手就够了。”
波拉克把《恐怖幽灵》归为那类环球公司基本不用插手的电影。他说:“我们要做的事仅仅是决定拍它,如果我们想看每天的拍摄成果,那么看到的已经是几天前的了,也很难提出什么建议添加进去。”话虽这么说,但环球公司还是派了一个眼线住在惠灵顿,监视拍摄进展。
《恐怖幽灵》剧组的主管除了美国作曲家丹尼·叶夫曼(《哔鬼家族》),都是新西兰人。刚开拍六周,杰克逊就换了三个摄影师,艾伦·波林格尔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于是换上了约翰·布里克,之后他又和波林格尔互换职位,由波林格尔完成了后面的拍摄。杰克逊很喜欢运动镜头和大广角,这就需要在灯光布置上花很多心思。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恐怖幽灵》:打入好莱特技效果
接下来的一年是维塔最忙碌的一年,但也是它成长的一年。理查德·泰勒带领维塔的物理特效部完成了大概40个特效画面。从鬼魂夸张的化妆造型,到动画合成的狗和仙水镇一些精致的缩小造型都是他们的活儿。他们还曾经做过一个看守墓园的带翅膀的小天使。演员将穿上专门的衣服,脸部造型由计算机制作,可这个墓园看守没有进入最后的成片。杰克逊想找到一个喜剧与恐怖完美结合的造型,所以有些角色得做出点牺牲美国演员凯·迈克布赖德和吉姆·菲的滑稽表演在摄影棚赢得喝彩,但也没通过剪辑那一关。
杰克逊和泰勒本来有机会跟他们仰慕已久的里克·贝克《美国狼人在伦敦》的化妆师,美国电影化妆的传奇人物一起共事。里克·贝克将给约翰·爱斯丁化妆,他扮演的法官是一个腐烂的鬼魂(那个可以分离的下巴是计算机生成的)。遗憾的是贝克因为忙于在《肥佬教授》中给艾迪·墨菲化妆,脱不开身,没时间飞到新西兰亲自操刀,给爱斯丁化一次妆需要五个小时。
《恐怖幽灵》的超长拍摄期主要是因为其中所有人鬼对戏的场面全部得拍两遍人的场景要单独拍一遍,鬼在蓝屏背景上也得单独拍一遍,最后通过抠像把两个场景合成到一个场面中。这样的拍摄就要求演员对台词的时间把握得相当精确,因为他们在和并不存在的搭档对戏。
乔治·波特和他的特效制作小组负责鬼魂的发光效果,然后把鬼魂合成到别的场景中。但最难做的还是那个造成仙水镇连环命案的元凶。这个恶灵大多以经典的死神形象出现在银幕上高大,一袭黑袍,手持一把大镰刀。片中的这个恶灵的设计稿多次变更。杰克逊在《电影技艺》杂志的采访中说:“我们开始想做一个腐烂的木偶,设想过在水中拍摄,甚至让演员穿上特制的剧服,用不同速度的镜头拍摄。”所有这些想法都尝试着拍了一些素材,但都不多。最终还是靠一个新西兰人格雷·霍斯菲尔德和他的开发小组,完全用电脑合成了这个角色。
如果一个组织必须要迅速扩大,那么安全度过扩张期的关键就在于“组织”。《恐怖幽灵》原计划用18个月完成后期制作,但是几乎从项目一开始,日程表就已经很紧张了,维塔的数字特效人员的脖子一直套着一条绞索。而数字特效总监波特,6个月来一直在拍摄现场指导特效工作。
问题在于我得待在拍摄现场,那就得让别人做日程表,但我们事先的计划根本没细到那个程度,最后还是我来承担错误,因为是我批准的。他们要求我们在影片开拍后的六周完成现场拍摄,那简直是疯了。麻烦的是你做出那样的日程表,你公开了,投资商看过了。然后他们就不依不饶了,说什么必须执行,还到彼得跟前说:“你看,这个还没做,那个还没完成。”
影片数字合成部分的进展缓慢也和杰克逊布置的超大工作量有关。尽管在拍摄休息的空隙杰克逊经常到维塔的数字合成小组转转,但他从不会轻易认可任何一个镜头,除非他真的认为很不错。死神的形象一直没能让杰克逊彻底满意,导致很多后续工作被迫拖延,其中有一些还做了重修和改进。
“彼得的想像力总是那么丰富,那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总是有新的任务,有新的东西要添进去。”波特说;“我们心想,好吧,只要能拿到更多的钱,增加更多的人手,我们能干得更好。”为了让彼得满意,波特拿出一批全新的电脑,悄悄地做起了彼得的生意。维塔用《恐怖幽灵》的设备私下里干《被遗忘的银色》的活儿,尽管表面上看来风声还没有传到洛杉矶总部,但很快泽米基斯就打来了警告电话,他提醒波特说,维塔是与他们签了合同的,要专心制作《恐怖幽灵》。波特后来说:“星期六一大早就听见泽米基斯在电话里冲着你大喊大叫,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也是我最欣赏的导演之一,我们想(在设备上)省点钱,这样我们能把电影做得更好。”
由于《恐怖幽灵》的主要演员阵容中有那么多的鬼魂角色,它的数字合成的工作量在当时的电影中是最大的。对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特效公司来说,接下《恐怖幽灵》就是对“野心”这个词的最好诠释。
1996年3月,乔治·波特离开了他参与创建的维塔数码公司。在那之前,维塔经历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找了一个视觉效果总监,和一个前米拉麦克斯员工查理·麦克莱伦,后者曾经在《被遗忘的银色》做过协调工作,在维塔担任《恐怖幽灵》的数字制作负责人。
杰克逊是怎样得到一笔巨大的追加经费,又是如何快马加鞭地完成《恐怖幽灵》的,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但有一件事我们很清楚,在《恐怖幽灵》停拍的一段日子里,泽米基斯曾出现在拍摄现场,并带走一段20分钟的样片给环球公司的人看。11月6日,洛杉矶内部放映之后,环球公司的人反应热烈,放映完几小时后环球公司的副总连尼·库恩伯格告诉《听众》杂志说:“人们不停地拍着我的后背,他们太兴奋太兴奋了。”
正巧那时公司的另一部作品西尔维斯·史泰龙的灾难片《十万火急》不能如期上映,所以有人建议把《恐怖幽灵》原定在1996年10月(万圣节前夜)的公映日期提前,好填补《十万火急》的空档。
在泽米基斯飞往新西兰看样片之前,他还联系过一个人,就是曾经在工业光魔(ILM)担任过动画导演的韦斯·高桥,他监制了泽米基斯的许多电影中的动画效果,其中就包括《回到未来》的第二和第三部。泽米基斯给他看了当时维塔做的一些特效作品,高桥看后觉得制作得非常棒,但鲍勃说还有400个需要制作,他担心会做不完。不久高桥就以视觉效果总监的身份加入了《恐怖幽灵》剧组。一加入到这个剧组,他就十分关注日程表,预计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他说:“我们不可能决定何时是最后期限。我只是被叫来看看该怎么做。”高桥给杰克逊和泽米基斯提了一个“协定计划”,试图让环球公司相信这部电影“值得花更多的钱做得更好”。
当时环球公司也有执行官提议把一些电影片段转包给美国的特效制作公司去做。可对于杰克逊这样一个极力想证明新西兰电影人实力的人来说,是不太可能接受好莱坞这个要求的。最后的决定是《恐怖幽灵》的上映日期要提前4个月,追加6百万美元的预算,至少要增加15名雇员,还要算上他们的计算机工作站,其中有些是从环球公司借的。
“那段时间,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钱完成任务,”波特说;“但我们还是按我们想要的效果和质量把它们做出来了。如果不是他们把日程表提前,并投入更多的资金,我们就会困难重重了。”
高桥给好莱坞各大特效制作公司打电话,问问是否可以借一些人手来完成《恐怖幽灵》的任务。“我要说,最大的吸引力是电影本身。”他说;“但我们也用高薪水和漂亮的房子作为诱饵。”杰克逊之所以能说服老板们在新西兰做《恐怖幽灵》,是因为新西兰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可以使《恐怖幽灵》的费效比更低,钱花得更值。可是现在他又不得不引进一些高价的好莱坞劳动力来帮助他按时完成拍摄计划。新成员一到达,薪水的不平等顿时造成了一些紧张的气氛。就像维塔的一个员工所抱怨的那样:“常常是新西兰主管监督那些比他薪水多一倍的人工作,等他们出去滑雪玩乐的时候,我们还得收拾他们的烂摊子,他们才不关心什么最后期限的问题。”
高桥表示,他想让每个人都在一个平等的工资水平,但有人不同意。最后,大家终于达成协议,就是新西兰的人员如果坚持到制作的结束,他们就能拿到一份奖金,并且公司会努力在维塔以后拍摄的电影中建立一个公平的报酬体系。
高桥后来发现许多从美国请来的人员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履历之外,他们的技术范围其实很狭窄,而相反那些来自小公司的新西兰人却十分能干,可能是在原来的小地方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他们表现出惊人的熟练。高桥说:“从那一刻起,我再也不迷信ILM才拥有最具天赋的制作班子,那些新西兰人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虽然追加了预算,3千万美元制作出的含有大量特效的《恐怖幽灵》,对环球公司来说仍是一笔合算的交易,维塔能和许多美国公司做的一样出色,而要价却是他们的几分之一。现在摆在维塔面前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好莱坞意识到和远在地球另一面的新西兰合作是值得的。
1996年,维塔数码联合了九家特效公司为罗伯特·泽米基斯制作由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超时空接触》。这是继《恐怖幽灵》之后维塔出品的一部为数不多的非杰克逊作品。影片中朱迪·福斯特坐在狭小的密封舱里,穿越宇宙空间的一个个“虫洞”,看到许多不可思议的景色,维塔为这段剧情制作了40个特效画面,着实让观众大开眼界。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恐怖幽灵》:打入好莱赶走剪刀手(1)
杰克逊的《恐怖幽灵》合同里规定了,泽米基斯拥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简单来说,最终剪辑权指的是导演拥有最后拍板的权利,也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艺术家创作自由的一种形式。在好莱坞只有少数人能享有这项权利,而在新西兰,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环球影业公司的总裁汤姆·波拉克认为:在好莱坞,争取最终剪辑权并不像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困难。稍有名气的导演都可以获得最终剪辑权。我在环球公司的那段时间,我们就投资过200多部电影,在那么多电影中我只记得有一次,公司不顾导演的反对强行对影片进行了改动。结果是,无论是否有法律文件保护,199部电影的导演实际上是行使了最终剪辑权。
尽管如此,波拉克还是坦率地承认:虽然那些大导演坚持把他们的最终剪辑权写在合同里,但通常对于公司提出的一些要求,他们还是不得不照办。现在在美国拍片的新西兰导演罗杰·唐纳尔森(《废车宫殿》;《惊爆十三天》)说出了他的顾虑:争夺最终剪辑权使导演和制片商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会砸掉导演的饭碗。“你需要他们站在你一边,你需要他们的支持,需要他们的投资,拍完后还需要他们的市场运作。”
1996年的上半年,泽米基斯专程飞到新西兰看了《恐怖幽灵》的2小时长样片。第二天,他和杰克逊又看了一遍,提出了缩减的建议。杰克逊告诉菲利普·韦克菲尔德:“当时我们并没有马上删减,因为泽米基斯说:‘最终还是按你自己的意思完成,我只是给出我的建议。’”
最后一关是MPAA,为了让《恐怖幽灵》达到PG…13要求的尺度,杰克逊不得不删掉了一些血腥和暴力的镜头。据杰克逊说,MPAA根据电影高潮部分的医院场景把《恐怖幽灵》划入了R级,他为自己辩解说那些场面并不过分,评审的回答是“影片的基调就是暴力”。杰克逊也试图做些修改,但分级结果始终没变。最后,他索性把原先删掉的刺激镜头全加了回去,有些地方甚至是变本加厉。
值得夸耀的事
新西兰的电影人在媒体前谈论他们的电影时都很低调。一部分原因是记者们更喜欢谈论名人和壮观的场面,而对于低成本电影来说,他们的成败靠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比如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记者对这些则并不感兴趣。新西兰电影的平均成本还不及好莱坞仅仅花在特效制作上的开销,所以不管他们再怎么声称本土电影是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也没人相信。不像好莱坞那样有明确的卖点,比方说一线影星,这导致导演们只能含糊地推广自己的影片,这不是新西兰人的强项。
拍过《恐怖幽灵》以后,杰克逊发现自己已经习惯通过说大话来使自己的电影在报纸和电视上保持一定的曝光率。多年来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事例。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家中餐馆,桌上还摆着一碗馄饨,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他最近的新片(《肥宝秀》)“毫无疑问是新西兰有史以来最搞笑的一个剧本”;伪纪录片《被遗忘的银色》里,杰克逊更是肆无忌惮地说谎,那些伪造的胶片被他和导演科斯塔·波特斯声称是十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自从他奇迹般地把《恐怖幽灵》按时搬上银幕,杰克逊就开始宣扬:在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