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轻武器集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又会有一颗子弹从敌人的身旁飞过,而最后的子弹,结果因为敌人的甲胄坚固……。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1。732倍;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反而被送到欧洲去替代弩弓对付重装骑士比较好一点。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给高官们用爱防身或者只是作为玩物更合适一些。至于早期的手榴弹,这里就不提了。
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似乎很白痴的样子……,不过在下在想他们会不会被射击时的后坐力顶下马来……)。估计这也是最早的“骑铁”了吧,不过关于这个兵种的价值……,看上文,“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而不是打败,可见,也是威慑力量……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所以……
好了,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Arquebus)”(对,就是在幕府——全面战争中,价值100KOKU一队的那种枪兵)终于出现了。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纤维素硝酸酯)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在抵消后座力方面,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着的火不易熄灭。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杀起人来方便了许多。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不知道大家在玩《幕府——全面战争》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另一种价值在175KOKU的枪兵——MUSTEEKER,其是英文单词“Musket”根据构词法所延伸出来的名词,而“Musket”是什么呢?正是大名鼎鼎的毛瑟枪啊!!!不过,在战国时代,毛瑟枪其实还没有诞生,《幕府——全面将军》中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其前身于1500年前后诞生于德国纽伦宝地区的螺旋式线膛的扳机击发火绳枪,也称“来复枪”(Rlife),由于内刻的膛线有效的加强了枪管的强度,导致枪管的长度有所提高,并能对弹药受力运动进行较好的导引,也就是说,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达了200米之多!!!而且,这种火绳枪还具备了由准星和照门组成的瞄准装置,所以,准确度……。总之,可谓是枪界一大革命也,不过,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线膛火绳枪并没有能够广泛的被采用,只有德意志联邦中的普鲁士,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三个比较强大的邦国把它正式装备了部队,这也是德意志联邦内这三个邦国能够充分压制汉诺威等小国,以及威慑意大利,法兰西等大国的原因之一。不过很显然,这种线膛式火绳枪并没有传入日本,直到以后的燧发枪诞生,日本才进行了火枪的换代。
之后,火枪技术又在两个领域中不断的发生着革命,一是击发技术,另一则是弹药技术。前者的发展,先是在16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技术原理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火种”式火绳枪就是后来隧发枪的先驱。而燧发枪则在不久后的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如果说燧发枪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爆炸式点火技术就是瞬间点火时代的开始。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粉。后来把雷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
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 BESS式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CAPTAIN PATRICK FERGUSON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来福枪,该“佛格森”式后膛装弹来福枪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镇压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853年也没有在英军推广。
而后来的事情,因为已经离战国时代很遥远,就粗粗的说一下: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创了弹夹的先河。此枪枪托里有一个弹簧供弹舱直通枪膛。子弹可以由此一发一发装进,自动输送入膛。连珠枪的出现,使步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火枪设计经过一系列变革之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全世界范围内逐渐趋向统一。那就是口径在7。92毫米左右的枪机自动的步枪。不过,一战之后,各国都已经积极开发自动装填步枪。先后出现了许多新式步枪,如前苏联的西蒙诺夫,法国的M1918式,德国的伯格曼式,美国的伽兰德式和英国的斯普林菲尔德式等,基本上都是类似于“三八大盖”的步枪。同时,步枪的口径也不断缩小,大多在9毫米以下。至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还出现了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如1942年出现在战场上的德国7。62毫米S+G44突击步枪,其主要特点是火力猛,点射和连续射击时容易掌握。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的突击步枪,其对世界各国枪械的研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之后,现代近战武器逐渐出现,像六十年代装备美军M…16,装备苏军的AK47,以及后续枪种M4A1,AK74,以及类似于二战时期德国MP40设计思想的H&K MP5等等。
不过,枪是杀人的工具,枪法是杀人的伎俩,这一点从没变过……
关于火枪的应用
归根结底,火枪技术的发展是因为其被战争双方所需要,那么,火枪的普及率和其被运用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先从火枪的故乡欧洲说起,欧洲的军队对于火枪这样的装备是非常热衷的。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从上文就可以看出,德国的火枪技术和火枪的普及率乃是欧洲第一,不论是在发明了火门枪的火药时代,或者是普鲁士王朝战争时期,火枪在德国人的手里是永远让周围的国家生畏的。那么,谈一谈德国人的火枪战术。
德意志建立一支精锐切庞大的火枪部队的第一目的就是——对付法国的骑兵,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德意志和法国进行过很多次战争,特别是在拿破伦的时代及其以后,先后有拿破伦东侵,普法战争等大规模战争爆发,而普鲁士位初法国正西,且莱茵河两岸都是崇山峻岭,非常适合在上面构架城堡并且使用长距离攻击兵器做防御战,所以,火枪技术在德国的发展相当之快,而且新式的火枪能够迅速的装备部队。而德意志联邦内部的三大强盛邦国普鲁士,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三国之间并没有什么战事发生,但三个国家基本一直处于冷战状态,三个国家之间一直在进行着军备竞赛。而火枪作为当时的先进武器,就一直是三国竞争的焦点,尤其是普鲁士,其在十八世纪中叶果断的放弃了新月骑刀和先前的直线膛枪,而把螺旋线膛火枪装备给了骑兵部队,从而有了一支当时名振欧洲的“黑暗骑士团”(乃取堕天使之意,欧洲的骑士,是信奉上帝且讲究骑士道精神的,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准使用长距离攻击武器,而黑暗骑士,则是以火枪为主要攻击武器,故名曰“黑暗”)。这支以枪骑兵为主的黑暗骑士团的主要作战方式,乃是普鲁士原创,并为其他国家的枪骑兵所效仿。其过程为:当敌人的近战轻骑兵部队冲锋的时候,先是由枪步兵排成散兵线轮番射击,诱使对方骑兵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术,然后,枪骑兵队突然从两翼以与枪步兵队以120度角的角度冲出,先在约200米的时候用火枪精准射击敌人的侧翼(此称之为第一攻击位置),然后枪步兵队在枪骑兵装填弹药的时候掩护射击队形展开的敌骑兵队,最后枪骑兵第二梯队进入第一攻击位置并在分散的第一梯队间隙中攻击,同时,第一梯队对敌人的第二骑兵波次的锋矢部位进行密集攒射,然后左右分散离开……。这个战术,当初由于火枪装填弹药费时且需要平稳(要向里面撒火药粉),一开始并不成熟,特别是第一梯队骑兵装填失败率很高,所以经常因为敌军第二骑兵波次在第一骑兵波次的掩护下突破了步枪兵的防线。而到了后来,由于有了预装药子弹和弹夹,整个战术变得成熟,在一战中得到相当的运用,而到了二战时期,装备落后的波兰军队在棉对德军的摩托化步兵冲锋的时候,还在使用这种战术(汗,真落后,当时他们还用长刀骑兵去打坦克……,精神可嘉啊……)。
而除了枪骑兵,欧洲人也有其他的火枪战术,基本上都是用来对付敌人骑兵的。而对付骑兵重要的是射速,欧洲人有的采取了两人组合式,即两人为一组,一人射击的时候,另一个人装填,然后这个人再射击,刚射击完的再装填。后来,为了节省火枪兵的训练经费,改为两枝枪,两个人,一人负责射击,另一人负责装填,两枝枪轮流使用的方法(类似日本本原寺家的火枪战术),这样做射速有所提高(因为熟练)。但当时普遍使用的战术乃是三排线,一排爬,一排单膝跪,一排站,三排轮流射击。真正的革命是拿破伦所为,他不仅创造了“大炮…骑兵…步兵”的经典战术,也发明了“火枪阵列”这个名词。火枪阵列的战术,基本构架于“二段(即上面介绍的前者),不过,其“段位”是可变的,全看当时的需要,例如需要火力不间断射击的时候,就改为“三十段”,而当需要大面积杀伤的时候,就改为“一段”,这样一来,能够充分发挥火枪兵的潜能,使射速和射击面积按当时的需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至于火药的故乡中国,实在是令大家有点失望啊……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扳机击发式火绳枪传到中国的时间约十五世纪初,比日本早100多年。可是一百八十年后,到了十六世纪末的1585年,太阁丰成秀吉,在基本统一全日本后,出兵朝鲜时,却吃惊地发现,中国明朝派去援朝抗日的将领李如松所统帅的中国军队,仍然尚未全面装备新式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更没有大规模的专门的新式火绳枪部队。与侵朝日军相比,明军步兵火力处于极大的劣势。因此,丰臣秀吉极轻视援朝的明军。在这以后,日本不再对中国『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疑,毋为诡激』(中国唐朝时日本大化天皇告诫其使者语,史称东夷貌柔顺),从此日本不再对中国“貌柔顺”。丰臣秀吉命令日军以新式火枪与李部对攻,由于武器的优劣悬殊太大,李如松所部多次在平壤城下被日军战败,直至战争结束时,明军仍未能在陆战中战胜日军,而是靠以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武装的朝鲜水师的‘龟船‘将日军水师大部歼灭,迫使丰臣秀吉下令撤军。如果说是因为胜利而使中国明朝忘记了吸取教训的话,一些在日本内战中战败的诸候残部拿着这种火枪侵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各省,打得中国明朝的沿海地方驻军难以抵挡。日本的新式火枪使中国的明朝军队的刀剑招架不住,这也是为什麽明朝的‘倭患‘难绝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