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北大mba案例精选 >

第3章

北大mba案例精选-第3章

小说: 北大mba案例精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曹氏正为港龙航空弄得焦头烂额。有意将泰富作壳出售。
  荣智健在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郭鹤年的帮助下,于1990年1月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杜辉廉的百富勤为财务顾问,与曹光彪私下洽商之后,中信宣布正式全面收购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购曹氏的50。7%股份,并以同样条件收购全体股东的股份。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一家投资地产的小型公司。经过复杂的换股增股,到1991年6月,泰富发行新股集资25。1亿港元,郭鹤年、李嘉诚认购新股。其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和曹光彪均为5%,其余为公众股东。泰富发展易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年,中泰盈利3。33亿港元,业绩不俗。
  中泰更上台阶,是从投资公司转为投资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开始的。中泰首役,是收购大型商行恒昌。
二、恒昌纷争
  恒昌企业的实体为大昌贸易行,于1946年,由恒生银行元老何善衡、梁球瑶、何添、林烦炎等人创立。经过数十年发展,大昌已成为香港的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恒昌为大昌的控股公司,恒昌、大昌均未上市,规模及效益却绝不比蓝筹股公司逊色。
  大昌的经营范围,除传统的粮油贸易外,还代理化妆品、数个品牌家电音响、数个日本名牌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其中以汽车贸易最引人瞩目,它拥有7家汽车行,占全港汽车销量的四成。
  恒昌掌权的两位元老,何善衡九十高龄,13名子女无一人愿打理恒昌。梁球瑶88岁,膝下无子女。198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中国的主要进出口商埠香港深受影响,贸易商行大昌前景黯淡。
  两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遂生退休之意。这便成为何善衡、林秀峰组织财团收购恒昌的契机。恒昌虽未上市,其股东却有430人之多,是一家标准的公众持股有限公司。因此,收购完全按照上市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进行。这在香港股市收购战中十分罕见。
  1990年8月10日,恒生银行首任董事长林炳炎之子林秀峰、周大福企业老板郑裕彤、中华制漆主席徐展堂合组的备恰公司正式成立,作为收购恒昌的旗舰。据传,收购共涉资约60亿港元。
  当时,伊拉克狂人萨达姆一举吞并科威特,西方经济学家预言将会爆发世界石油危机。如此,将会直接打击恒昌的汽车代理业务。
  恒昌元老卖盘之意更加坚决。据市场传闻,当时老人原则同意备恰的254港元1股的收购价。备恰向汇丰贷款40亿港元作收购之用。汇丰的条件是,收购一成功,必先出售部分资产,偿还部分贷款。备恰第一步打算是收购后把恒昌的海外资产剔除。既已拆骨,索性一拆到底将恒昌来个五马分尸,卸为三大块。据说周大福与新世界得物业,林氏昆仲得大昌的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得粮油等贸易经营业务。
  何善衡等老人闻之大吃一惊。恒昌乃他们一手开创,怎容得拆骨?老人坚决捍卫亲手开创的事业。这样,逼得备恰幕后洽商不遂而跳到台前。
  1991年5月2日,备恰财务顾问获多利提出收购建议,恒昌作价53。4忆港元,每股254港元,收购于7月2日截止。6月11日,收购建议书正式发出。次日,何善衡呼吁股东不要接受收购建议。
  6月15日,恒昌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发出62页反收购文件,详列恒昌在香港及海外77项物业,估值52。5亿港元,恒昌代理权及采购、批发、零售网络估值25。3亿港元,两大项合77。8亿港元。备恰的53。4亿港元显然太低,若股东接受备恰的收购建议,每股票损失100多港元。
  到收购期届满,备恰失败,尽在意想之中。
  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正是这个时候“插手”的。
  但荣氏当时的财力不足吞并这个庞然大物,得倚赖几位大富豪的帮助。
  7月底,荣会同李嘉诚等众豪商议成立收购恒昌的旗舰GREATSTGIE公司。该公司的9名股东是:中信泰富36%、李嘉诚19%、郑裕彤18%(郑倒戈加盟)、百富勤8%、郭鹤年的嘉里贸易7%、荣智健个人6%、何厚销兄弟4%、洗为坚1%、冯景植遗孀冯梁宝琛1%。百富勤既是这次收购的股东,又是财务顾问。
  8月7日,市场传出GREATSTGIE已与恒昌元老洽商的消息。林秀峰兄弟与徐展堂另组财团竞购,但实力远不如荣氏财团。
  GREATSTGLE的出价是每股330港元,涉资69。4亿港元,比恒昌重估的资产393港元1股“缩水”60港元。但收购财团信誓旦旦,保证收购后不会将恒昌拆骨,不会辞退老员工,老一辈开创的事业在他们手中将会得到发扬光大。何善衡、梁球瑶嫌出价仍太低,但觉得对方不失诚意。
  市场人士认为,GREATSTGLE投其所好的策略初步奏效。
  关键是恒昌创业元老兼大股东何添许诺将所持的恒昌股份让出。另外小股东对恒昌在老人的控制下暮气沉沉的作风有所异议。认为出价尚可,表示可出让所持的股票。
  经过近一个月的极其艰难的谈判,双方在9月3日达成协议,恒昌的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建议股东接受收购建议。GREATSTGLE财务顾问百富勤宣称,已得到持有恒昌股份44。4%股东的接受承诺。
  9月5日,百富勤宣布已有52。24%的股东接受收购,收购已获成功。
  到1991年10月22日收购期届满,百富勤代表GREATSTGLE宣布,获得97%恒昌股权。
  CBEATSTGLE股东按权益分配恒昌股份,占35%的中信泰富为首席大股东,荣智健出任恒昌主席,行政总裁为前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
  众豪成全了荣智健收购恒昌的宏愿。有趣的是,众豪连恒昌股票的香气都没嗅个够,不到3个月,又要拱手出让。财经记者张剑虹撰写了内幕文章,笔者与读者未必同意文中的某些观点,但可透过该文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去年(指1991年)10月22日,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完成收购恒昌后,荣智健踌躇满志,兴致勃勃地拉队前往欧、美、日作巡回推广。初期他满以为,收购了有45年历史、盈利高达10亿港元的老牌大行恒昌,在鬼佬及东洋基金面前可以威风一番。谁料希望愈大.失望更大,日本机构投资者对他毫不留情……尽管旗下有国泰、电讯、恒昌等篮筹股公司(注:恒昌非上市)的股权,但本身没有自己经营的生意,不可以作为长线投资对象。”
  中泰不可能将英资国泰、电讯控为己有,只有打恒昌的主意。
  文章说:“另一个促使荣公子“买起”整家恒昌的原因,是看中了恒昌庞大的现金收益。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去年9月收购恒昌时,恒昌坐拥20亿现金及7亿多元股票,并有市值50亿港元以上的物业。若将恒昌部分非核心物业及股份出售,随时可套取二三十亿现金。另外,恒昌的汽车、粮油、食品等贸易业务,有庞大的流动现金。”
三、30亿港元的交易当场敲定
  12月4日,荣智健宣布他的“拆骨”计划,出售恒昌的核心物业恒昌大厦。荣氏违背了他“绝不拆骨”的诺言,但何善衡没有怨言——因为买主就是何善衡。这样,恒昌拥有的现金及股票高达36亿港元!
  那么,该如何“请”这些曾鼎力帮助过自己的众富豪“出局”呢?
  这似乎难不倒荣智健,他摸透了李嘉诚、郭鹤年的心理。12月底的一天,荣智健特邀李郭二君到深水湾高尔夫球场打波(球)。一宗涉资30亿港元的交易当场敲定。
  为应付全面收购,中泰于年初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同时,李嘉诚积极做众富豪的工作。
  1992年1月13日,除中泰及荣智健外,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百富勤、何添家族、洗为坚、冯梁宝琛等7名股东宣布将所持的恒昌股份售予中泰。收购完成后,中泰及荣智健共持有恒昌97。12%股权,共涉资金30。06亿港元,恒昌成为中泰全资附属公司。全港舆论哗然。
  1月14日的《明报》心平气和介绍此次收购。中泰向富豪收购恒昌股份,每股作价230港元,较去年10月的购入价330港元少100港元。但连同之前已派发的特别中期息12D港元及中期息40港元,合共390港元。如果这样比较,就比买进时每股溢价60港元。某记者称,到1992年初,“恒昌起码亦值每股407元,但中信泰富以每股390元买起恒昌,可谓便宜到笑。”
  据传,李嘉诚说,价格是经双方反复估算的,是公平交易。心直口快、缺乏政治头脑的郑裕彤在记者的追问下这样说:“我是舍不得恒昌,但大家既然要卖,自己还是随大队吧。”
  有人抓住这点向荣智健发难,说郑裕彤等并不愿意让出恒昌股份,是受逼迫云云。
  最令荣智健头痛的大概算袁天凡。这位前联交所行政总裁,以快人快语而驰名,1988年“香港财经界十大风云人物”评选,袁天凡以说话最多的总裁”而入核。袁天凡这张香港商界第一铁嘴,在数个场合,炮轰荣智健。
  针对社会上一些传言,荣智健说:
  “你不能要我不投资,我已协助香港中信把资产从2。5亿增加到差不多250亿港元,我为什么不可把自己的资产翻一番、翻几番?但我有一条界线:应该是国家的钱,就属于国家。”
  无可否认的,荣智健是中信泰富第一功臣。亦是香港中资最杰出的企业家。
  1995年初,《信报》还把中信泰富列入财阀榜,在“荣智健的中信泰富”条目下,有一段这样的评论:
  “中信泰富是一个别树一格的集团公司,既有财阀特色亦有国企背景。在荣智健的领导下,本报资料室因中信泰富表现似财阀多于国企,因此决定把它列入财阀的评比,结果成为香港第九大财阀……1994年,第一家中资背景的中信泰富闯入香港十大财阀之列,因此只要按资本主义游戏方式加人竞争,加冕不难成功。”
  报纸点出中信泰富成功的要诀,若说中资背景,许多中资公司都极有来头,为什么中信泰富尤其成功?
评点:
  荣智健收购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3点:
  l、战略意图明显。荣智健选择香港作为发展基地,是十分具有战略眼光的,并在多个产业进行渗透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实力。
  2、抓住收购的最佳时机。在决定了战略收购的意图后,就要看能否抓住收购的时机了。从本案例看,荣智位收购泰富发展则正是其有意作壳出售。而在收购恒昌时,正是备信收购恒昌失败之时。所以一旦选准收购对象之后,收购的时机掌握成为关键。
  3、强强联合,增强收购实力。荣智健在收购时经常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在收购恒昌时,就有林秀峰兄弟的竞争。在这个时候,荣智健均倚靠香港的几位大富家帮助。与他们联合极大增强其竞购能力。这无疑又是以小做大的典型例子。
国民经济学博士:周慢文
TCL:“王牌现象”
一、倍受瞩目的“TCL(兼并)现象”
  何谓“TCL现象”?它可以归纳为广东TCL电子集团公司在产品经营和资本扩张过程中,对海内关联性强、规模大的工业资本、商业资本进行有效兼并,本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目的,创出强强合作的双赢模式。
二、“TCL(兼并)现象”的若干分析
  1、强强兼并,优势互补,各有所得。陆氏集团涉及彩电市场早,生产经验丰富,尤其是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强。1990年,陆氏公司抓住欧洲一体化的机会,率先在英国设立生产基地,其后又在东欧设立彩电生产厂,1991年投资越南,和当地厂家联营,成立电子厂。其在蛇口的生产基地拥有完整的科研开发能力,技术力量雄厚。TCL兼并蛇口陆氏,既能在短期内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因新建彩电生产基地的有关风险、充分利用原蛇口陆氏的生产能力,又能拥有一个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开发系统。这些都大大提高了TCL王牌彩电的技术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通过兼并海外企业的方式,控制了他们的海外机构,为自己品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方便。而TCL集团则在品牌和国内销售网络上有独到之处。兼并陆氏彩电项目,是属于强者归属更强者的范畴,也是今天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典范。
  “美乐”集团原是电子部部属企业,军转民后上了两条彩电线,主要销往中原、东北、华北农村市场,拥有完整的销售体系,年销售额近7亿元,利润1300万元,且它们的目标互补性很强。通过合作,TCL在产能、布局和农村市场获益的同时,美乐也得到了资金、技术、管理和知名度。
  2、紧密关联资本的有机兼并。TCL集团的这两次兼并都是对紧密关联资本的有机兼并。通过兼并,补充了TCL集团原有资本功能方面的不足之处。对香港陆氏彩电业务的兼并,首先着眼于其产量,兼并的实现使得TCL从此有了自已的生产基地。降低了经营成本,获取了规模效益。其次着眼于技术,陆氏拥有完整的科研开发设施,技术力量雄厚。此举使TCL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另外,着眼于原陆氏的海外彩电业务,走向海外。通过接收其海外销售业务系统及其客户,TCL的海外生产基地也建立了。最后,着眼于管理方面,通过与外商合资经营逐步积累了海外企业管理经验,通过实行海外经营人员本地化措施,并带动了内地管理人才的发展进步。
  “美乐”则是TCL北上中原的理想合作者。兼并后,“美乐”原基地将成为TCL在中原的轴心,500公里半径范围、4亿人口农村市场开发的跳板和新基地。同时可以降低销售成本,按年售50万台算,可节省运费高达1500万元以上,另外还可加快对农村市场的拓展。
  3、兼并过程中十分注重品牌的运用。由于所经营的产品是技术发展已很成熟的通用产品,导致在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品种款式等方面,任何企业都很难保持垄断。因此,激烈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上。而市场竞争中最具长期效应的莫过于“品牌”。
  TCL集团在实践中感到,如果只有生产权而没有供销权,就只能给外资打工,赚取可怜的加工费。因此,利用外资的原则是:利用外资而不为外资利用,主导产品企业保持控股经营权,保有企业自己的品牌,从而创立了一条“利用外资,创我名牌”的成功之路。
  TCL集团在彩电起步时与香港长城电子集团的合作,就是以自己品牌的优势,利用对方公司的技本、生产经营、资金和海外市场,从而迅速在全国实现了自己的经营目标。兼并陆氏彩电项目的实现,更是成功运用品牌策略的典范。此举开创了国有企业靠品牌兼并港资企业的先河。
  4、以市场为导向的强有力销售机制。TCL集团从被动的以产定销售和以销售定产的销售观念中解脱出来,主动去认识、培育和推动市场。结合其市场区域网络的逐步推广营造,建立健全了自己的营销网络。这些分布在全国50多个主要城市的销售网点,在直接完成产品营销的同时,不断扩充二、三级网点,进行了大量的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及时向集团汇总和提出建议。取得了三年间全国销售量第三的好成绩。
  5、注重紧密关联资本的有效兼并,并倡导双赢模式。此次兼并的资本,都是与现有资本紧密关联的资本。这种兼并的优点是:第一、平时过往从密,业务相对熟悉,比较容易掌握;第二、现有的经营管理的经验比较容易移植,企业文化融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