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必读-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风吹引起的;哗啦啦的急雨,浙沥沥的细雨,是山水声美的来源。“竹声随雨至,花影送晴来”,“云归忽带几点雨,山渐瞑时生水烟”。古人的这些描写,点出了山水林泉的实景和气候变幻的虚景绝妙的配合。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之景是诗境,是画意。直观清晰的山水风景,很难产生诗情画意的境界,而含而不露的景能给欣赏者留下回味和思索,从而引起共鸣,达到审美的深化。旅游时应该学会从动静对比、虚实相济、变化和统一等方面去把握云气景色的美。
第四节旅游审美的方法我国有着悠久的风景审美传统,历代旅行家和好游历的文人雅士在他们的述著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最主要有以下各种一、旅游赏景的一般方法(一)游山先问。早在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专门撰写了“登涉”一章,介绍游山的注意事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游山先问”。先问,有生活方面的,安全方面的,但和欣赏最有关系的要预先了解山水的总体特征、历代文人的评价,以及恰当的游览方式。如九华山是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它的美主要表现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上。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那么上九华山后不免有所失望。假如旅游者念过苏东坡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名句,那么即使是雨天游西湖也兴致勃勃了。(二)远望近观。欣赏山水风景也好,园林古迹也好,都带有连续的、一个套一个的空间形式的特点,因此看景犹如欣赏连续不断的立体风景画面。这些画面有大有小、有近有远;而要完整地欣赏它就需要远近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远望主要是把握山水的气势,山水风景宏观的美;而近观则主要是就近欣赏山水松石等风景形象的具体纹理、姿态、形式和颜色等细微精巧的美,这些都属于“质”的范围。欣赏风景的整体气势,一定要间隔较长的距离,譬如观云雾缭绕的峰峦,必定要在山下看,否则爬到山上,四处一片雾茫茫,看不出云雾缭绕的峰峦的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一名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三)情景交融。我国传统的山水风景欣赏强调外在的景和自己内心感情的交混溶合。这是古代美学范畴“意境”说的核心。游览赏景如果不触动自己的情感,只是简单地一走了事,那只是停留在表面,是低层次的审美。以情悟物,以情悟景,才是高层次的审美。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在风景欣赏之中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我国的名山胜水风景区,那些刻在匾额或山石上的对联,常常是历代文人墨客赏景时留下的情景交融的杰作。二、赏景实例简析(一)黄山游览欣赏的音乐美。风景的审美欣赏离不开时间,它带有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时间强化了山水风景的美,使风景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黄山前山游览路线,在时间上现出很强的音乐性,这可作为指导游览的主要线索。从汤口入黄山,穿过刻有“黄山胜境”的大牌坊,沿山路蜿蜒而进,越走山谷越窄,山势愈陡,雾气流云时而扑面飞来,叮咚的泉声奏出欢快的歌。这一阶段的游赏空间是平缓的,舒展而渐渐向上的,可以说是自然美交响曲的引子或序曲。从温泉开始登山,经慈光阁、半山寺过天门坎直上文殊院(玉屏峰),一路上陡坡险卡接连不断,直上直下的空间序列使游赏者只有奋力攀登而别无出路,可说是行进速度的气势豪壮的第一乐章。玉屏峰是黄山前山观景最佳处(素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之说)。这里
左“天都”、古“莲花”,又有著名的迎客松等古树奇木,黄山特有的山峰、石松景观,到此才向人们显露出来。特别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在危岩陡道上的“拚搏”,视野顿时开阔,几乎人人都要在峰顶稍作休息,眺望静赏,很象乐曲抒情的展示部。然后,游览线路又急转直下,八百级莲花沟,再从沟底经阎王壁翻上莲花岭,直指黄山最高峰——海拔1840 米的莲花峰,这一组游览空间,上下转折急剧,收放多变,是变奏跳跃的小快板,继而来到天海、天平■一带,这里是黄山前后东西四海的中心,地势相对平坦,呈现出一派高山草甸风光:云雾从足底升起,云天一色,循着缓缓的坡道边游边赏,就上了光明顶。这一串风景空间的特点与玉屏楼看前海有不少相似之处,是自然交响曲主旋律的再现部。最后,到了黄山游览中心——北海景区,这里西有排云亭观西海,东有始信峰观云雾,还有散花坞的梦笔生花,狮子峰的曙光亭、清凉台、猴子观海等著名景点,景观内容丰富多样,游赏空间变化不已,前一段游山审美赏景的审美感受,似乎都在这一乐章里重现加强,多声部的齐鸣汇成了结束前的高潮。游黄山是这样,游其他风景区也是这样。要把握整个乐曲的主题,又要把握各个乐章的音符、小节和乐句,乃至于和声、装饰、变奏,都不可忽视。(二)华山的险峻之美表现在风景空间的对比中。西岳华山,以险著称,“自古华山一条道”,它主要的景致也就环绕着这一游览路线展开,它的山势之险要,风光之奇特,反映在其欣赏空间的形成边界和组合方式的对比之中。在进山游览之前,先到玉泉院,俯瞰关中平原无边的阡陌平畴。在进入狭隘的山屿之前先给游人一个旷达的空间观感,造成游赏空间大小、广窄强烈的对比。一进山峪,空间顿时变窄,顿望四周,危峰层压,砾石成堆,涧水潺潺,是很典型的幽谷景色,随着山势的转折、溪流的迂回,观赏空间是前后略带坡度的水平组接。两边大山夹峙不时经过一些形态高矮不等的自然洞穴,使这一系列风景空间在平缓的序进中不时出现跌宕起伏。从青柯坪、回心石处开始上山,就非得走惊险的干尺,仰望仅一线天开,仿佛天地之间以此石梯相连;俯视足下,深渊不见底,可观赏的景色仅是危岩石壁和不时围绕的云雾,千尺和百尺峡之间是以“天井”——个自然的石洞分隔; 百尺峡则有“惊心”巨石作顶面。在到达云台峰(北峰)之前,这些上下组接的空间也穿插有短暂的水平方向的段落作为调剂,如二仙桥等。但总的趋势是垂直方向的上下通过空间具有较强的奇、险个性。直到北峰,视线才豁然开朗,苍松翠柏间八百里秦川一收眼底。强烈的对比,令游客叹为观止。由此可见,风景空间因其联结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以垂直联结为主的空间序列的较险峻,而水平组合的序列较为娴和、幽静。边界比较空透的,则空间的组接就平和自然,游人就能不在意的随步进入下一个空间。反之,边界比较封闭,其转接就急剧,容易产生新奇、出其不意的观赏效果。另外,游赏空间大小、广窄、明暗、高低的对比,组接方式的急缓起伏变化和跳跃,又形成了空间序列的节奏,直接影响着观赏者的审美活动。另外,就景观特征而言,如五台山是在方圆300 平方公里的自然景观范围内洒开了一长串人文景观——古寺——的珍珠,自然景观美的特点是雄旷、奇险(它的五座“台”是十分罕见的高山台地,海拔均在2800 米以上),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古雅,浑朴,多名人题词,多历史故事。这两种美的交织使五台山风景在国内外独树一帜。
总之,对风景的审美欣赏要协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要学会正确的赏景方法,以切身的体验,不断有所发现,才能真正领悟到山水之美。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审美是客观环境和人的主观情感的结合。对同一种风景不存在一种固定的美的解释。文化修养较高的追求意境和情调,文化修养一般的就追求象形和生动。如游览洞穴,对专家学者说什么石头象桃子,什么石头象仙女等等, 他们就很失望;而一般游客,就喜欢穿凿附会,听些民间传说来领略美。因此,把美看作是一种客观既定的不变形式,或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都是不符合美学原理的。美学是门精细的艺术,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参加审美实践,才有可能真正挖掘和体会美的所在。思考题1。旅行游览要涉及哪些美学门类?结合具体风景举例说明之。2。自然风景美有哪些审美特征?试以这些特征介绍风景的美。3。为什么说游山玩水是时间,空间的综合欣赏? 4。举例讲述山水风景的基本分类和风格特征。5。风景欣赏必须注意的基本方法有哪三点,为什么?6。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风景点,对文化修养高低不同的两种旅游者进行两种不同的审美解说。
第九章旅游心理旅游行为是旅游者在其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支配下产生的异地探奇求胜、变换环境、获得生活体验和认识世界的行为。旅游行为是旅游心理的外部表现,即旅游心理外化为行动。旅游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旅游者,因此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懂得旅游心理。
第一节 旅游者的认识过程人们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可把它们分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和情绪、情感、意志。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地反映出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一、旅游感觉和旅游知觉(一)概念旅游感觉是旅游者的感觉器官对旅游中遇到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包括物和人两个方面。物的感觉包括旅游者在旅游中看到赏心悦目的颜色、叮咚作声的泉水、芬芳的花卉丛草等,以及旅游者自身机体在旅游活动中爬山感到腿酸,走路感到口渴,登山感到头昏等。对人的感觉分为对导游的感觉和对其他旅游者的感觉。前者如对导游的态度、语调、游程安排的反映。后者是从与别人旅游活动内容的比较中产生的感觉,如别人饶有趣味的活动、选择拍照的好位置、品尝某种特色风味等。所有感觉中,视觉居第一位,最敏感;听觉第二位。旅游知觉则是旅游者对旅游中遇到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是各种感觉汇合到大脑里产生的综合性印象。如对风景产生美感。这种美感,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乃壮平衡觉、运动觉(反映四肢和肌肉运动)、有机体觉(内脏器官状况)综合而成的。看见雪的白色,这是感觉;知道这是雪景,即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是紧密相联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对旅游中的客观事物的感觉越丰富,其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实际上,人都是以知觉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旅游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旅游者往往是用知觉来认识客观事物的。(二)旅游知觉的基本特征。1。选择性。在旅游环境中,旅游者接触到许多客观事物。但他不可能把什么都当做感知对象,而是有一定选择性的。如秋天去北京西山,游客事先被告知那儿的红叶好看,他就会特别对红叶关注。对于到旅游者不太熟悉的旅游点去,特别要做好介绍,让游客明确感知对象。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往往由许多部分组成,并有多种属性;但旅游者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各个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当作统一的整体。如来到海滨浴场,看见大海是湛蓝的,一望无垠的,但同时,知道海水是苦咸的, 很深的,有鲨鱼,游到很远有危险的。3。理解性。旅游者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的。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的理解就不同。旅游中会遇到内含丰富知识的平淡事物,导游如不作介绍,就诱发不了游客的兴趣。张家界的珙桐树,不介绍, 游客觉得是一棵普通的树,但若介绍这种树开的花是稀世珍宝,游客就顿觉有趣。4。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所知觉的事物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如登上长城,由于远处和近处城墙距离不同,在眼中视象大小也相异;但远处的“小”,仍然不会减弱游客对长城雄壮宏伟的感觉。
(三)错觉。错觉是旅游者或旅游工作者对旅游中遇到的客观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知觉。各种知觉都会发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很多,如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生理上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等。如导游的讲解引起游客的不满,这可能是导游口齿不清,也可能是游客的情绪不佳。作为导游,应该尽量避免错觉, 注意声音洪亮、礼貌用语,并善于纠正游客的错觉,切忌产生“顶牛”现象。二、旅游者的记忆、想象和思维(一)记忆。是旅游者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和情景的反映。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四大类。旅游记忆中最主要的是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前者如对锦绣山水风景的回顾,后者如对难忘新婚旅游的怀念。记忆的内容有好有坏,好的能记住,坏的更是永志不忘。游客兴冲冲地参加一家旅行社的旅游,结果吃不好、睡不香、游不乐,那他会发誓再也不参加这家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并把脑子里留下的坏记忆到处宣传。某旅行社组织的旅游给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他就不仅自己有可能来重游,更会介绍亲朋好友也来参加。这种由记忆产生的宣传作用,比旅行社做广告要强得多。(二)思维。是旅游者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感知,经过思维,得出对旅游景观的一般特征和对旅游活动的整体评价。如游过黄山的人都说黄山好,有人赞迎客松、有人赞“梦笔生花”、有人赞翡翠池、有人赞排云亭。。但人们通过思维,概括了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特色。有水平的旅游者,要勤于思维、善于思维,能把旅游的感知综合分析,使每次旅游都有明显的收获。思维是一个过程,由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三个阶段组成的, 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思维过程。旅游对人的精神来说是放松的,但放松不等于不动脑子,要提高我国国内旅游的水平,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都需要加强思维。如黄山和张家界,都是名山,前者是花岗岩,坚硬致密,因此比较峥嵘;后者是石英砂岩,疏松散裂,因此比较秀巧。所以黄山松要在近处观赏,张家界的“奇松挂壁”则要在远处观赏。可见游山也要靠思维。对导游来说,更要善于分析比较和概括。如游千岛湖,就要与太湖、西湖作比较,使游客感到游千岛湖不同于西湖和太湖,来千岛湖不虚此行。(三)想象。它是对已有表象在大脑里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和回忆直接作用于自己的事物,而且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没有感知过的、现实中尚未存在或根本不可能的新形象。旅游是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一种活动。旅游者可以游前想、游中想、游后想。旅游者在没出发前会对旅游作出美好的想象;旅游中,看到各种有趣的景物都会引起联想,各种奇峰怪石的名字就是想象出来的;旅游结束后,旅游者又会对今后的旅游作出想象。对旅游工作者来说,特别要重视游客的游前想象。游客对将要进行的旅
游想象得总是比较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