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旅游必读 >

第30章

中国旅游必读-第30章

小说: 中国旅游必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览我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富有艺术鉴赏性的游乐活动。   
第一节 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一、囿、宫苑和私家园林1。囿。我国最早的园林出现千3000 多年前的殷代。它是专供帝王狩猎游乐的地方。史称为囿。到了秦汉,演变为苑。2。宫苑和私家园林。秦统一中国后,宫苑建造大发展。据史载,秦始皇每灭一国,必仿建其宫室于咸阳北坡;后又在渭水南建“上林苑”,苑内建造了阿房宫,并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汉代著名的宫殿有长乐宫、未央官和建章宫,都筑垒苑囿之内,合称宫苑。与此同时,贵族地主富商也仿皇帝大造园林,即出现私家园林。二、自然山水园林和佛教丛林从魏、蜀、吴三国开始,佛教迅速传播,老庄哲学的“出世”思想盛行。一般知识分子醉心于自然,对山水园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了理想中农业社会,这正是后人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园林意境的滥觞。南朝,建康(今南京)的许多园林都以山水为主,替代过去成群的宫室建筑。自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后,大兴土木敕建佛寺。唐杜牧《江南春》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魏也是如此。城内的佛寺莫不附设景色幽美的庭园;在郊野的则更选择山奇水秀的名山胜景地区,结合自然山水,精心经营。或以山抱寺,或以寺围山。佛教丛林成为我国古典园林之一——寺庙园林。三、写意山水园林隋朝曾大肆兴建宫苑,大多为“前宫后苑”的形式,而且宫苑中的山水比重也增大了。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诗情画意进入园林,从而使园林的意境更为高雅,以追求孤寂、幽独、冷洁为乐。宋沿唐风,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林的特色。唐宋写意山水园林有两类,一是天然胜区加以布置而成的自然园林;一是在城内或郊区创造的园林,如花园、宅园、别墅、游憩园等。在天然胜区所造的写意山水园林,最著名的有唐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以及宋徽宗的“寿山民岳”。对后代的造园风格有很大影响。如王维是中唐的一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文人画家。在西北黄土高原中难得的具有江南山水之胜的关中兰田县的辋川,建造了一个写意山水园林, 将自然界的岗岭、山谷、泉瀑、湖水及丰茂的树木重新加以整理布局。并饲养鹤鹿,使之既有天然之趣,又富诗情画意。他许多诗都是写这园中景色的。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选地在庐山香炉峰遗爱寺间。劈石筑台,引泉悬瀑, 植蓬养鱼,就山竹野花稍事润饰,于是就可“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西应接不暇”了。到善诗能画的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建造的“寿山艮岳”,在汴京(今开封),城郊,为宋以后各朝山水宫苑的范例。   
四、山水宫苑明代的宫苑是在元代的基础上改造发展的。北京“西苑”是将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扩展,加凿南海而形成北京“三海”。元代太液池中的万岁山改为“蓬莱山”。至清代,宫苑建设日繁,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历朝,闻名中外的北京“三山五园”。“三山”即玉泉山、香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以及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在这些山水宫苑里,历朝都设置许多离宫别墅,它的性质不单是一个游憩的地方,而是具有各种用途的综合体。在宫苑里的活动包括:起居、宴请、骑射、观剧、祀祖、礼佛以及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等,清朝的山水宫苑造景的转导思想是集仿全国各地名园胜迹,象静明园有32 景,避暑山庄有72 景, 圆明园有40 景。在颐和园中有仿无锡寄畅园的“谐趣园”;而昆明湖东边的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白堤等;圆明园则几乎把西湖十景都搬进去了。五、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与明清山水宫苑发展的同时,私家园林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其中比较集中的地点,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则以苏州、杭州、扬州一带为多,而以苏州为最多,扬州其次。私家园林是为满足官僚地主和富商的享受而建造的。他们往往有数代同堂的家属和众多的婢仆,故需要大量居住房屋,园中常设有厅、堂、书房、戏台、居住庭院、仆役待候室等。实际上园林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诸如宴客聚友,读书作画,听戏观剧,亲友小住等都可在园中进行。我国的园林主要有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发展到近代还有风景名胜园林,就园林艺术而论,江南的私家园林成就为最高。   
第二节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一、效法自然的布局世界园林中,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规则式又称图案式或几何式。西方园林,从古代埃及、希腊、罗马起到18 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布局为主。其特征是:地形地貌都经平整,或把山地筑成不同等高的台地;水体全是具有几何形体的水池和喷泉;植物主要采用行列式栽植形式,把树木修剪成几何体形;建筑都采取中轴对称均衡布局。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地貌地形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或孤株独秀”,构成了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我国古典园林这种追求自然美的布局,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独具风格。二、诗情画意的构思造园如同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最好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境界。所以评论一个园林不仅要看它的景致如何优美,还要看有否幽深的诗情画意,能否寓情、寓意于景,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造园者,布景造园以表达自己或园主人的某种意愿。所以古典园林的每一个景点或景区都是经过精密构思蕴蓄着一定的诗情画意。如园林中往往有船形建筑,或为岸上的船厅,或为水中的石舫。上海豫园的“亦舫”,苏州拙政园的旱舫“香洲”,南京煦园的石舫“不系舟”,松江醉白池的“疑是舟”船厅等,都是寄托主人一种情意。如表示人们对于宦海险阻,官场灾难, 深恶痛绝,想以舟船济险滩,遁世而去,而皇家园林中的大石舫如颐和园的青晏舫则表示江山永固,寓意与私家园林不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三、空间组织的手法私人园林空间是极有限的。但都是为了要在家门口咫尺之地能享受大自然的山水之美,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丰富园景,即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手法,它主要是将有限的空间分隔, 划分为若干景区,各区都有自己的主题和特色。我国园林艺术以含蓄为上,切忌一览无余,一目了然。分隔了空间,则使人有步移景换之趣,可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园中有园之美感。因此“隔”的艺术至关重要,有人甚至说“园愈隔愈大,愈拆愈小”。当然,要隔而得法。要隔得主次分明,隔而不碎,隔而不绝,整体无损。如4300 多亩的颐和园,昆明湖占总面积4/5。这湖面为什么显得浩翰而不单调, 主要靠长堤、长桥、岛洲把湖面分隔。杭州的小瀛洲之所以成为湖中有湖的美境,也是靠隔。   
隔的手段是多样的,用墙、廊、屋宇、假山、树木、桥梁等方法来隔。其中假山和树木的形象较活泼,建筑物则较严整,交叉使用,使景有开有合, 有虚有实,可增加风景层次和深度。每个朝代,分隔空间的手段也不同。明朝常用某些植物为主要分隔手段, 以漏墙、廊、桥等为辅,来组成景区。清朝乾隆初期,往往就用廊、桥、漏墙来划分空间,组成景区。如拙政园中部在乾隆时的新建部分,在远香堂西南“小飞虹”廊桥划分小水面,环以游廊,形成以这个小水面为中心的廊院; 东南枇杷园的景区则以云墙和粉墙、漏墙与他区分隔。四、“巧于因借”的处理园林能否发挥艺术的最大魅力,关键在于造园者能否巧于因借,明朝的园林营造专家计成所写的我国第一部园林专著——《园冶》,总结了造岳艺术的经验,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他首先提出造园的一条基本原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他认为,要困借地形地势来布局,充分利用原来地基形势,随高就低,因地制宜来布局。原有树木碍景时,不妨删去一些枝丫, 有水源的则可引泉流注石间,园景可互借则互借之。同时,他还认为:景虽有园内园外的分别,如得体台宜则不分内外,也不论远近。造园时要充分利用园外景物,借之为园景之一。只要在园内用眼能看到的园外景物都可借用, 秀丽的山峦,蔚蓝的天空,绿油油的田野等,都可收入园中。如北京颐和园西望可见玉泉山和西山。假若视线所及有不美观的,也可用各种手法把它障住摒去,这样就能巧而得体。   
第三节 我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构成园林风景的要素要数山石、流水、建筑、花木、匾额、楹联等,缺一不可,朝辉落霞,旭日皓月,风雨霜雪甚至莺啼蝉噪,也都可成为某幅美丽园景的组成部分。构景就是将各种景物在有限空间内布局安排组成一幅画面的方法。所以造园者总是煞费苦心采用许多手法来构景。这些手法的核心, 实质上是对园林空间和一切景物进行合理的分隔和联结。分隔有隔景、障景等;联结有对景、借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等。同时,景物的对比衬托,叠石掇山、水系处理、花木配植、以及匾额楹联的题咏等,都属于构景范畴。一、隔 景用建筑、花木、山水等把园林分隔成若干小空间,使景色多变,层次增加,含蓄幽深,以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即为隔景。隔景有虚实之分。用假山、实墙、厅堂等大建筑分隔叫实隔;用嵌有漏窗的云墙、游廊、疏林竹幕或小溪湖面等来分隔叫虚隔,即似隔非隔,因透过漏窗、疏林等还可隐约望见对面的景色,扩大空间,有不尽之意。如30 余亩的上海豫园,由总长150 米的五条龙墙及其他建筑分隔为七大景区,此为实隔;豫园还有江南园林中罕见的隔水花墙,即在小溪上置有半圆洞门的花墙,用以遮隔水面,令人感到源头遥远,此为虚隔。古代造园家曾提出“隔而不绝,围而必缺”的隔景原则。园林隔景切忌隔绝,尤其是封闭式的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二、障 景以假山、建筑、树木等来障遮美景,勿使一下子显露无遗,则为障景。园景藏则幽深,故欲露宜先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颇精通园林艺术,游人进入大观园之门,只见一座大假山,题名为“曲径通幽”,挡往了视线, 要经历曲径才会逐渐见到大观楼壮丽宏伟的景致。苏州留园,在进入明瑟楼前中部山水主景区之前,要走一段狭长曲折、光线暗淡的游廊和天井,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感,然而过了“古木文柯”的天井,干绿荫轩旁的漏窗里才隐约望见点滴明媚风光,一转弯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也是一种障景手法,所谓“先抑后扬”。障景还指障遮与园景不调和的园内外建筑等,如豫园东边安仁街的民房与园景极不和谐,就在点春堂、和煦堂东侧堆叠了假山,并在山上建造了快楼、延爽阁等,以障丑物。三、对 景对景与起分割遮盖作用的隔景和障景相反,把园内一个个景物或一幅幅画面联结起来,相互呼应,使每个景物既是被欣赏的景点,又是观赏点,即互力对景;把园林构成一个既是空间又是时间的有机艺术体。建筑常被称作园景的眼睛,园林建筑中四面厅和亭子常是对景较集中的地方。所谓四面厅就是四面都开设门窗并绕以檐廊,让游人在厅堂内可透过   
门窗,观赏四周已精心布置好的一幅幅对景;也可以沿廊浏览。四面厅往往是园中的主建筑,地处最佳园景的中心,如拙政园中部的远香堂。亭子也是对景较多的观赏点,“亭者,停也”,它的功能是给行人停留休息。当然, 园林中的亭子更重要的是联结呼应周围许多美丽的对景,游园者切勿辜负造园者这番苦心。四、借 景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把好的景观组织到观赏视线中来使园林空间扩大,层次增加,景色丰富,这就叫借景。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南山”与“西岭”都是借景。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异,计有: 1。远借。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及西山,无锡寄畅园借锡山与龙光塔,南京玄武湖借钟山。2。邻借。即近借。最典型的邻借要数拙政园西部“别有洞天”旁假山上的宜两亭。西部原为补园与拙政园一墙之隔,当时补园的园主张某为了借赏隔墙拙政园的美景,就在靠墙边筑一土石小山,植树,筑亭,登山坐于亭内观赏墙外景色。当然在拙政园西望也增添了墙外的宜两亭,互为借景。3。俯借。登高远眺田野风光,依水榭栏干观游鱼戏水都是俯借。4。仰借。凡借高处景物,或高山或大树或白云或飞鸟都是仰观。5。应时而借。游园不仅要注意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还要善于攫取因风雨晴雪朝夕气候不同而产生的特有佳景,如一日之中,可以朝借旭日,暮借夕阳,夜借明月。还可春借桃柳,夏借荷,秋借丹枫,冬借梅。江南园林中借景较好的要数无锡寄畅园。全园面积仅15 亩,但看起来空间极大,颇有衔吞锡、惠两山之势;主要是造园时相地得法,择位于惠山东南麓和锡山西北麓之间,借两山之景浑为一体。园中一亩余的水池锦汇漪, 地处全园中心,水借二泉暗流与西门运河相通,池中除倒映环池建筑花木山石之外,尚可见锡山龙光塔的情影及惠山数峰之雄姿。五、框 景由于外界景物不尽是可观的,或者平淡中有一、二可取之景,甚至可入画的,于是就利用亭框、门窗框、树干和山洞的洞口等,将其集中,好似嵌在镜框中的一幅画图,这叫框景。明清许多造园家,对框景的运用,有独特的见解。如李渔曾经设计一种湖航(画船)。在密闭的舱房内,左右只开两个扇面窗,他说:“坐于其中,则两岸的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 以及往来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扇面之中。作成天然图画。” 又说:“从内视外,因是一幅扇面山水,而从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 造园者或以各种形状的窗框、门框、廊柱、栏干、挂落构成长方形框, 或以假山洞口、交叉树干构成不规则框架供人框取园中美景。如江南园林最著名的框景为扬州瘦西湖小金山西端的吹台,据说清乾隆皇帝曾在此钓过鱼,故俗称钓鱼台。这建筑三面墙中上各开一大圆形洞门,游人站在檐下面   
西北方向透过两个圆洞门同时可框取两幅园景:正圆框中为五亭桥,椭圆形框内为白塔——这些正是瘦西湖最具特色的景物,真是妙不可言。六、夹景、漏景、添景夹景: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较贫乏的景观,辅以树丛、树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使左右两侧隐蔽而突出前景的构景方法叫夹景。实际上,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