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必读-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拳也名扬天下,寺内千佛殴后墙有300 平方米的大幅明代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还有少林武术“锤谱”及“十三和尚救唐王”等壁画。地面砖上的许多脚踏的线凹坑,是千年来寺僧们演练少林武功时留的痕迹。【雍和宫】位于北京雍和宫大街,曾是清雍正皇帝即位前的“潜龙宅邸”。乾隆九年(公元1744 年)改为喇嘛庙。建筑巍峨庄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牌楼、昭泰门、雍和门、四体御碑亭、大殿、永佑殿、法轮殴、万福阁、绥成楼等,两侧对称排列钟鼓楼、碑亭、密宗殿、讲经殿、药王殴等配殿。楠木雕佛龛、白檀香木雕弥勒大佛和紫檀木雕500 罗汉山,是雍和宫木雕“三绝”。【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山南麓。创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智大师云:“寺若成,国即清”,故名“国清寺”。为天台宗祖庭,与南京栖霞寺、荆州玉泉寺、济南灵岩寺并为我国佛教四大丛林。寺内尚存清代重建殿宇14 座,房屋600 余间,由50 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子和建筑群组成,并由1800 多米长廊贯穿全寺,集中了我国古建筑中多种廊沿形式, 为古建筑之珍贵遗产。【灵隐寺】位于杭州西子湖之西。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 年),印度僧人慧理来此,面对飞来峰,疑是印度灵鹫山飞至,说:“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即面山建寺,名“灵隐寺”。寺中有三处名贵塑像:一是天王殿的韦驮,是用整块香樟木雕成的宋代遗物;二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身高9。1 米,是用24 块香樟木雕成;三是大雄宝殿佛像后面高宽20 余米的“五十三参”群塑,塑像150 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同类作品中之最精美者。【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 年—519 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时天台名僧寒山主持寺院,遂改名“寒山寺”。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以诗传,诗以寺名,寒山寺蜚声海内外。现存建筑基本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 年)后陆续所建。那“夜半钟声”的大钟,早已于历史沧桑中失落了。明嘉靖时重铸的大钟也在明末流入日本。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寺院时又仿铸一钟,即今悬于钟楼之大钟,钟楼也是那时所建。【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县宝幢镇。相传印度在公元前3 世纪阿育王时,曾造了84000 座佛舍利塔,遍布天下。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 年), 中国僧人慧达(刘萨诃),四出寻访舍利塔。据说当寻到此地时,忽闻地下有铛铛钟声,便诚心祈祷,念佛诵经,三天三夜后,从地里涌出一座光明腾
耀、高1。4 尺、方广7 寸、内悬宝磐、中辍舍利的宝塔,遂就地建造精舍供奉。梁普通三年(公元522 年)建殿堂楼阁,并赐额“阿育王寺”。寺中以舍利殿最为著名。【雪窦寺】位于浙江奉化雪窦山。北宋仁宗曾经梦游此山,成为“应梦名山”。唐代始创寺院,寺以山名。为“雪窦寺”。五代后梁年间(公元907 年—921 年)契此和尚常携布袋于附近岳林寺修行,人称布袋和尚,后视其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岳林寺今已荡然无存,便将雪窦寺移为弥勒道场。近年来修复一新,兜率宫殿供大肚弥勒,即布袋和尚,其后立头戴天冠的弥勒立像,为弥勒在兜率天内之本像。【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龙华镇。始建于赤乌五年(公元242 年)为上海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完整的古刹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传人弥勒将于56 亿7 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弘法故名。现仍保持宋迦蓝七堂制。寺前有塔,七级八角砖木结构,飞檐曲栏,雄伟美观;每年迎元旦撞“龙华晚钟” 已名誉中外。每逢农历三月龙华庙会,热闹非凡,且寺侧龙华烈士陵园内桃花盛开,名刹、宝塔、桃花形成三绝。现属净土宗寺院。【玉佛寺】位于上海安远路。素有“城市丛林”美誉。清光绪年间,普陀山僧人慧根遍访天下名山至缅甸求佛,得缅甸华侨陈君普资助,雕饰玉佛5 尊。回岛途经上海,因轮船无起重机,高约1。92 米,重达1 吨的坐佛无法上船,便应上海佛教徒的请求,留下坐、卧佛各一尊。清光绪八年(1882 年), 在江湾建寺,称“玉佛寺”。辛亥年,寺院毁于兵燹(一说被占),后曾在淮安路另辟寺屋。 1918 年,主持可成法师重建梵宫,历时10 年,在今址建成巍峨壮观寺院,因可成法师系禅宗临济宗,便称“玉佛禅寺”。玉佛楼佛龛中的玉佛座像,是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的,玉质细腻,晶莹透剔,巧夺天工,举世无双。
第三节 道 教一、道教渊源及其神谱体系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除在中国广泛流传外,还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南洋各国。目前世界上信仰道教的人数约有3000 万人。道教渊原于中国古代的巫术、神仙方术和阴阳五行木。东汉顺帝时(公元126 年~144 年),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老子五千文》即《老子》,又称《道德经》,主要阐述“道”是事物存在和变化规律的本源。张陵定立了教主和经典,信徒日众,道教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时,经文人理论化使之逐渐完善,经唐、宋直至金代,正式形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道教基本教义体现在修炼之中,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道教的经籍总集称《道藏》,除道教经书外,还收集了诸子百家、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及天文地理等古代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诸神是从中国古代的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系统衍变而来的,有尊神、神仙、俗神三大类。道教崇拜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次是“四御”,即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北极大帝,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天皇大帝,为协助玉皇执指南北极及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为掌阴阳生育、万物生灵,大地山河之秀女神。还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此外,还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东,青帝;南,赤帝;西,白帝;北,黑帝;中,黄帝)等。神仙又有人仙,地仙,天仙之分。俗神更多,如大明之神(日)、夜明之神(月)、北斗神、风师、雨伯、雷公、电神、门神、灶君、财神、土地、城隍、药王、瘟神、蚕神、文昌、关帝、妈祖等。二、五岳及道教宫观五岳,为中国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道教以为神仙居住之处,历来奉为圣地。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等,也奉为道教名山。白云观、玄妙观等等,都是道教著名宫观。【泰山】有“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之称,相传72 位皇帝到此祭祀,也吸引无数道士到此修炼。有碧霞祠、斗姆宫等道教宫观。【衡山】唐代即有道士结白云庵修道,现存南岳大庙,创建于唐开元年间,规模宏伟。庙内大殿高22 米,有石柱72 根,象征衡山72 峰。【华山】相传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刘海蟾曾在此修道,另一位道教名人陈传老祖据说也在此隐居过。【恒山】据记载,道教茅山派的祖师茅盈18 岁时曾到此修道。相传,八仙中的张果老也曾在此山修行。今尚有九天宫等多处道教宫观。【嵩山】道教发展史上著名人物北魏时的寇谦之早年曾在此山修道7
年。唐道士潘师正也在此山修道20 年。【青城山】在四川,因郁郁葱葱的青山四合如城廓而得名。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在此后山结茅,传五斗米道。以后其子、其孙都在此山传教,青城山遂成道教名山。张陵号称天师,山上有不少他的遗迹, 如掷笔槽、试剑石、银杏树、天师池等。道观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等。天师洞即古常道观,是青城山最大道教宫观。观中三清殿楹联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联说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而得,谈宇宙生成;下联说宇宙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龙虎山】在江西。山分两支,环抱如一龙一虎。相传张陵曾居此炼龙虎大丹,时青龙、白虎绕其上,山以此得名。山中有上清宫、正一观、真应观、乾元观、崇禧观、玉清观、冲玄观、先天观、佑圣观等。【武当山】在湖北。据说真武帝君曾于此修炼42 年,功成飞升,后世谓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因名武当。又传吕洞宾、陈抟都曾到此修炼。【茅山】在江苏。相传西汉景帝时(前156 年~前141 年)茅盈及弟茅固、茅衷于此修道成仙,山因名茅山。葛洪、梁陶弘景、唐吴筠等道教名人都曾修炼于此。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崂山】在山东青岛。崂山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以太清宫为最著称。神清宫的长春洞,传为丘处机修炼处。【白云观】在北京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 年),原名天庆观。元正大元年(公元1224 年),丘处机死后,葬于长春宫下院,上有“白云”题额,“白云观”由此得名。现存此观系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 年)修建,主要殿堂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丘祖殿和四御殿、三清阁。白云观是全真道第一大丛林,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上海白云观则是其下院。【玄妙观】在江苏苏州市内。建于晋咸宁年间(公元275—279 年)。今之观址为清康熙初年(1662 年前后)修葺,因避圣祖(玄烨)讳,改名圆妙观,观中三清殿供“三清”。玄妙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思考题1。简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概况。2。简述佛教禅宗及其它主要宗派的发展概况,并述主要代表性寺院。3。简述佛教四大名山、三大石窟及著名寺院。4。简述道教概况及其名山、名观。
第十五章民俗风情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它们都源远流长,往往还伴随着很多美妙的传说故事,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俗语有云: “入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风俗可以观政,风俗可以谙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已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内容。了解民俗风情可以增长知识,陶冶爱国爱乡的情操,唤起美的情感,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协作。
第一节 汉族的年节与风俗一、除夕和春节除夕,民间称“年三十”,指一年最末一天的晚上。除夕的“除”字, 原意就是“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旧俗称腊月二十三日为灶日,要祭灶。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里要杀猪宰羊,赶做米酒,磨糯米粉及做各种点心、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上大红春联和喜庆吉祥的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除夕之夜,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燃放花爆,把节日的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席宴十分丰盛。若有亲人在外,无法回家团聚,也要空出一个席位,以表思念。除夕夜亲人互相赠送礼物,称为“馈岁”,这一习俗后来演变成长辈向晚辈赠送压岁钱。除夕夜最普遍,一直流传到今的习俗要推“守岁”,即这晚通宵不睡,深夜12 点正,当新年钟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以迎接新春。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到处喜气洋洋。爆竹在我国至少有2000 多年的历史。大年初一,开门便放鞭炮。传说在崇山峻岭中,经常出没着一种矮小的怪人,名叫山臊。样子与人差不多,只是它们只有一条腿。如果人跟它们接触了,便会得一种又怕冷又发烧的病。山臊最害怕哔哔剥剥的声音,于是人们便把竹子放在火里烧,让它发出声音来。所以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一开门就烧竹子,吓走山臊,求得一年的平安。唐宋以后,火药广泛使用,人们仿照竹子做成鞭炮。今天放鞭炮,已完全转化为欢庆之意了。正月初一,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几乎各地都吃年糕。因“年” 字本来就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年糕就是取其谐音,预祝一年收成更比一年高。吃罢早饭,人们就换上新衣,到亲朋、邻舍和师长家里去拜年祝福。二、元宵节正月十五的夜晚称元宵,也叫元夕、元夜,现在人们还习惯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闹”字确实抓住了元宵节热闹的特征。元宵节离不开灯,故又叫“灯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观灯几乎通宵达旦,因而有了供应夜宵吃食的买卖。各种民间戏曲和杂耍也云集一起, 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花灯种类繁多;从日月山川,到花鸟虫鱼,制作题材十分广泛。民间能工巧匠设计的造型灯,如宫灯、宝塔灯、狮子舞绣球灯、龙灯、荷花灯、鲤鱼灯、船灯等等,精美可爱。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 各地元宵灯会兴盛,成了一个专题旅游节目。三、清明节清明,在每年阳历的4 月5 日。清明时分,嫩草青青,新枝吐芽,大地回春。主要活动有踏青、扫墓、放风筝等。现在往往把踏青与扫墓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旅游项目。
风筝又叫纸鸢、纸鹞,已有2000 余年历史。宋代及明清两代,民间盛放风筝,制作日益精巧,式样也从单一的鸟类发展到了人物虫鱼等。近几年的清明前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山东潍坊市每年4 月举办国际风筝节,成为国内外风筝爱好者旅游观光、放飞风筝的盛大节庆活动。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五、端阳、重五等。提到端午,就会想到龙舟和粽子。据传说,龙舟和粽子都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有关。相传屈原投汩罗江就在五月初五,粽子是当时楚国百姓投入江中祭奠屈原的食物;而赛龙舟传说是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即设法捞救,顺江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水天茫茫,远处虽有渔舟,但叫不应。有人感叹:“怎么过去呀?”没想到话音刚落,便下了瓢泼大雨。渔民们便争相摇桨归来,当听说要打捞屈原时,渔民们再度冒雨将舟争相划进了湖中。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也就从此开始。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外,还有其他习俗:门口悬挂菖蒲和艾,称为蒲剑和艾虎。用菖蒲根和雄黄泡装雄黄酒,除大人喝外,还用来给孩子擦鼻子、耳朵,有的洒些在地上,以起消毒作用。北方地区还讲究吃樱桃、桑椹。妇女和孩子们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小荷包、小虎、小猴等玩意,挂在胸前。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此时金风送爽,桂花飘香,柿子、白果、栗子、石榴、柚子等时鲜果品应市。中秋佳节皓月丽天,澄如玉宇。家家户户合家欢聚,分尝各式月饼,以取团圆之意。中秋节流传着嫦娥奔月及吴刚砍桂树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历久常新。此外,各地还有不少赏月的胜地,著名的如杭州“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庐山的“月照松林”等。六、重阳节“九”在我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