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旅游必读 >

第39章

中国旅游必读-第39章

小说: 中国旅游必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赏月的胜地,著名的如杭州“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庐山的“月照松林”等。六、重阳节“九”在我国古代彼认为是“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月和日都逢九,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重阳节要登高,唐代王维有一首名诗:“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写的就是重阳登高。深秋九月,云淡风轻,天高气爽,是结伴出游,登高望远的好时机。在重阳节, 还盛行插菊花、饮菊花酒和吃重阳花糕等,以祈消灾避难,益寿延年。   
第二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回 族回族主要集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特别是整个西北地区都有他们的踪迹。(一)斋月与开斋节。斋月在每年回历九月。“斋月”是一年中最高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一到斋月,穆斯林便须进行斋戒, 斋月结束时的开斋节是回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二)不吃猪肉的习俗。二、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服饰。男子外衣多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腰系长带,带内可放零星物品。女子多穿连衣裙,外罩西服上装;喜画眉,佩项链,带耳环、手饰、戒指等。男女均喜穿皮靴;最具特色的是,男女外出必戴鲜艳美丽、五彩纷呈的绣花小帽。(二)抓饭。是维吾尔族的特色佳肴。做法是把牛肉或羊肉切好放在羊油锅里炸干,加上洋葱、胡萝卜、葡萄干或杏干合炒,再添水煮沸,然后加大米用文火焖后,就成香味扑鼻的抓饭了。吃饭前要洗手三下,用手帕或布擦干;不能顺手甩水,否则会被认为对主人不敬。洗手后行谢主礼,然后吃饭。一般是盘腿坐在垫褥上,把抓饭盛到大盘里,用手指捏着吃。(三)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最主要的节日,其隆重程度就像汉族的欢度春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它的汉译就是宰牲节,即宰杀牲畜献祭真主的节日。三、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礼节和禁忌。哈萨克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牧民有谚语: “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是奇耻大辱。”前来拜访或投宿的客人,不管是否相识;都热情招待,拿出最好的食品。客人必须尊重主人的风俗习惯,当主人端出满盘整羊将羊头送到客人手中时, 客人应首先割一块羊脸送席中长者,割一只羊耳朵给席中幼者,再将羊头送给主人,然后方开始吃盘中羊肉。哈萨克人耿直、重友情,对老人特别尊敬,不论吃饭喝茶,说话走路, 都要礼让老人。此外还禁忌:不要当面数主人的牲畜数目;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准乱丢食物;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绝对不准跨过或踏过吃饭用的餐布。(二)马奶酒。是由马奶经加工发酵而成的,有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6 月底到9 月末是做马奶酒的季节。哈萨克族的妇女们把新鲜马奶放在木桶或皮桶里,用特装工具上下搅动,使马奶提高温度,迅速发酵。没有喝过的人不知其酒性,很易喝醉。哈萨克牧民不仅从你吃手抓羊肉,也从你喝马   
奶酒来判断你的力量。(三)爱唱诗歌。哈萨克人的一生,沉醉在诗歌的海洋中。刚诞生的婴儿要在诗歌中连续迎接三次晨曦,由男女青年通宵达旦地轮流唱三昼夜祝福歌。如此则婴儿的一生将是幸福和美满的。其他如婚礼、节日、聚会等无不是诗的海洋。受诗歌熏陶的每个哈萨克人都是诗人。“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这谚语正是其生动的写照。(四)姑娘追。是一种青年男女之间的娱乐活动。在场的青年男女,不论未婚或已婚,都可以自由结合,骑上各自的马匹,小伙子策马先跑,姑娘扬鞭后迫,追上者为优胜,能获得观者的喝采和欢呼。在追逐中,姑娘发现小伙子对自己有不检点的戏谑言行时,可以用马鞭对其抽打。这种抽打纯属娱乐性质。未婚青年当然利用这一活动结识对象,谈情说爱。姑娘追也是显示马匹和骑术的大好机会。(五)叼羊。这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游戏,每逢节日都要举行。赛前, 先由受人尊敬的长者将一只割去头的羊羔放在草地上。号令一响,参赛的骑手们如离弦之箭,纵马飞驰,奔向羊羔,争夺角逐的激烈场面扣人心弦。如获羊者能始终一马当先,携羊羔到达指定地点,即为优胜者。若中途被人赶上夺走羊羔,就不能得到桂冠。优胜者受人尊敬,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   
第三节 华北和华东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一)祭敖包。这是古代蒙古人传下来的一种宗教活动。就是在丘陵或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的实心塔,里面安有神像,顶端立一根长杆, 杆头系着牲畜毛角和印有经文的布条。然后人们去膜拜祈祷。这座石堆便称之为敖包。设敖包的地方,风景优美,地面宽阔。每年春秋两季,男男女女, 扶老携幼来进行祭祀活动,感谢大自然的哺育之恩。(二)炒米和奶食品。炒米,是蒙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习俗食品。炒米, 拌上酸奶子和白糖,清香爽口。炒米又耐饥,牧民们放牧,都吃奶茶泡炒米。蒙族人招待贵客时,通常先敬献一盘洁白的奶豆腐或奶皮子,让客人品尝;亲人出门远行。常用奶食品祝福平安;儿孙生日周年,结婚典礼,长辈飨以鲜奶,以示良好的祝愿。(三)手把肉和整羊席。蒙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和自食,以“手把肉”为主食,宴请尊贵客人或喜庆宴会则摆整羊席。“手把肉”就是不加盐和其他调味品、用原汁煮熟、手把着吃的肉。在整羊席上,还要说“演说词”,从古代传统一直说到当年的祭典或宴席,然后由晚辈从羊头皮划割几个小块, 捧给长辈祭献天地火神,随即撤走羊头,把整羊脊背按一定顺序划割成方形, 请客人割肉进餐。(四)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意思是“游艺”,即开展游艺活动的集会。在秋季或春季举行。内容丰富多采,既有体育活动,也有文艺表演,同时还有物资交流活动。那达慕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赛马、摔跤、射箭比赛。那达慕的夜晚更迷人,悠扬的马头琴在草原回荡,大家围坐在帐篷旁, 边喝奶茶边欣赏文艺演出。二、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等县。(一)公德和礼仪。鄂伦春人既有不畏强暴、勇敢剽悍的民族性格,又有大公无私、济贫扶危等传统道德观念。如: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 只要你说想要点肉,即把猎刀给你,任你割取。某家有因难或有婚丧,大家乐于相助,不求报答;有木工或铁匠手艺的人,乐于帮助别人,也不索取任何报酬。尊重和敬待老人,是传统美德。办理重要事情先征求老人的同意;老人面前,说话语气温和,不得指手划脚,更不准使用不礼貌的语言。不论什么场合,要让老人坐正位。(二)食俗。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业,除以各种兽肉为主食外,还食飞禽鱼类。兽肉中,狍肉占很大比重。他们将肉块煮得半熟即捞出,用刀割取蘸盐水而食之。他们认为,食肉带点血筋,既鲜嫩又富于营养。严冬出猎常喝一碗热熊油,以增强御寒能力。   
三、畲 族分布在福建省的福安专区,浙江省的温州、金华、丽水、建德、桐庐, 广东省的始兴、潮安和江西省的铅山、贵溪等县。(一)服饰。妇女服装式样较多,穿自织的青蓝色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些地区畲族妇女不分季节都穿短裤,裹绑腿和打赤脚。男女劳动时腰间多悬围身裙,妇女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髻盘在头上,发间环束红色绒线。斗笠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竹蔑细度不到0。1 公分,一顶斗笠的上层篾条有200 多条。花纹细巧,形状优美,配以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显精巧。(二)娱乐活动。畲族人民视歌唱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至今盛行陪来客唱歌的风俗。每当来青年客人,本村异性青年们马上就活跃起来, 一定会有一场通宵的对歌会。歌会上不开口是过不了关的。这种对歌除了娱乐外还有竞赛的性质,看谁唱得多,内容还不许重复。   
第四节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礼俗和庆祝集会。有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传统。老年人饮食单独,以示优渥。老人或长辈外出,全家都鞠躬礼送;父子同席时,儿子不得当着父亲面抽烟、喝酒。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婚礼,老人做寿和集会,都会见到载歌载舞、雀跃欢腾的场面。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举行庆祝集会,事先用木杆和松枝搭起几米高的“望月架”。皎洁的圆月升起时,几位老人争先恐后地爬上“望月架”,谁先看到明月,就意味着儿孙幸福,有了好兆头。之后,点燃“望月架”,围着它敲起长鼓、铜锣,在节奏明快、粗犷有力的鼓声中,小伙子吹起铜箫、唢呐,姑娘们跳起欢快优美的“农乐舞”,一直狂欢到深夜。(二)饮食。喜欢吃米饭和冷面。在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做打糕和米酒。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制出来的,把糯米蒸熟后,用木棰在木臼里砸成糕团, 然后切片,放上小红豆沙面,再蘸上蜂蜜或白糖,糯而香甜。朝鲜族在狗肉的烹调上十分拿手,尤其是狗肉汤,鲜美可口;大凡到延边的人,都要尝尝,延边城乡的狗肉汤馆总是顾客盈门。二、满 族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一)忌讳。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在满族人家里,不许随便坐西炕。西炕是供奉祖宗的。(二)酸汤子和饽饽。酸汤子是用稍微发酵后的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工具将它挤成面条,甩入已烧开的汤锅中。由于发过酵,略带酸味。饽饽用粘米做成,既便于携带,又能耐饿,是满族人喜爱的方便食品。三、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抚远、饶河、富锦等县。(一)鱼皮衣著。以捕鱼和狩猎为主,因此他们的衣著多系鱼皮制作。可制皮的多系十几斤至数十斤的大鱼。将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剪裁缝制成各种衣服。因鱼皮具有耐磨、轻便、保温、不透水和不挂霜的特点,适合他们捕鱼劳动的需要。(二)别致的吃鱼法。刹生鱼待客是赫哲族的风俗。用鲤、鲟、蝗、哲罗、胖头等鱼,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的细丝,用醋浸上,然后拌以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白菜丝、细粉条、豆芽、葱、蒜等,再调以辣椒油、酱油、盐等,清香适口,别有风味。烤鱼。将鱼去掉内脏,用刀划口加以食盐,用炭火烤炙,熟时抖掉鱼鳞, 肉很鲜美,鱼皮尤佳。炒鱼。将鱼切块煮熟,去掉骨刺,放到锅中反复翻炒,直至脆香。因鱼肥油多,不易干燥,易存放。   
第五节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饮食。最喜欢吃糯米粑粑、糯米团馓和火炕腊肉。男人喜欢用牛肉下酒,户户自酿糯米、小米甜酒。大都喜欢吃辣椒、花椒和山胡椒。特别是辣椒,有的人每餐不离,据说是因为“丛岩邃谷间,水泉冷冽,岚瘴郁蒸, 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人好客,客人进屋,热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冲凉水,冬天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吃饭喝酒。他们以吃大片子肉,喝大碗酒为荣,认为切细肉和用小酒杯是“小气”。他们还特别喜欢吃一种油茶汤。用食油把茶叶炸黄后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成褐色茶浆时加水稀释,放入食盐、大蒜、胡椒和其他佐料,其味可口。(二)过两个年。各族人民都过年,唯土家族是过两个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九和三十各过一个年,若是小月,则为二十八、和二十九过年。相传古时有一年,土家人正喜迎“团年”,不料敌人攻来,大家一商议,估计敌人很可能利用过年来偷袭,于是将计就计,悄悄杀猎宰羊提前一天过了年。大家吃饱后埋伏在山里,第二天敌人果然来攻,他们以逸待劳打了大胜仗。凯旋回寨后,一为庆贺胜利,二来又值“团年”正日,就决定再次过年。这个习俗一直相传至今。土家族过年热闹非凡,家家扯布缝衣、做鞋、杀猪、打粑粑、灌香肠, 贴红联。有趣的是:祖先过第一个年是提前悄悄进行的,至今还不准小孩大声说笑。过第二个年,不吃蒸饭吃煮饭,不吃蒸肉而吃鸡。因祖先提前过年把猪肉吃光了,只好杀鸡摆宴。二、壮 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花街。每年农田三月在花街上对歌是青年男女一年一度的欢乐盛会。每逢此日,壮族姑娘和小伙子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赶赴街场。他们先走走串串,继而男女相约,各分聚成三四人至七八人不等的对歌群,分别先推二人开唱,随后自动接替,在对唱中有问心答。告一段落后,未婚男女有选择地分成一对对,细语声声,姑娘将带来物品递上,男青年则以手饰、糖果、布伞等回赠。如情投意合,遂成佳偶。(二)“三月三”和歌圩。“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除蒸花糯米饭和做红鸡蛋外,主要是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盛装的青年要对歌终日, 故又称为“歌节”。春节期间也进行,少则几百人,多达上万人,歌圩上还有碰红蛋、放花炮、演壮戏等活动。歌圩已成为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最有风采的一部分。(三)壮锦。瑰丽的壮锦,是壮族妇女传统的手工艺品。图案别致,色泽鲜艳,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壮锦能织出各种花草虫鱼鸟兽,因壮族人爱凤,视之为吉祥的象征,所以十件壮锦九件凤。   
三、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一)服饰。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桶裙,束发脑后,扣以骨簪, 披绣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黎裙花纹有100 多种,是一种精巧的工艺品,在历史上就是朝廷贡品。(二)饮食。黎族多食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时掺以米粉、野菜等,腌渍成酸肉,长期贮存。喜好烟、酒,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叶包着吃,吃后口唇被染得通红。   
第六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湘西、贵州其他各县。广西、云南、广东、四川的部分地区。(一)苗年。农历十月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是苗年。家家杀猪宰羊, 烤酒打粑,走亲访友。并举行跳芦笙、跳铜鼓、对歌、盘歌、斗牛、赛马等活动。青年人邀约“游方”选择佳偶。(二)妇女服饰。妇女的无领满肩衣的边沿、胸口、袖口及裤脚边,都嵌有一朵或数朵大花(有的是鸟、兽),脚穿绣花鞋。她们在少女时开始绣花,一生绣花的高潮是出嫁前。绣花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五谷丰登、鸳鸯戏荷等。刺绣的配色,对比强烈,瑰丽多彩。贵州苗族使用银饰之多、之广在全国少数民族中首屈一指。有的把银帽、银衣、项圈、手镯、银角、银簪加起来足有10 多斤重。(三)酸鱼、酸汤。凡到苗家做客,都会吃到酸鱼和酸汤。酸鱼,色鲜味浓。将鲜鱼洗净,撒上盐、辣椒粉、香料,浸泡两三天,再一层鱼一层糯米粉装进坛里,半月后用油煎来吃,也可生吃。酸汤用青菜、白菜或其他蔬菜洗净调熟,加上特制的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