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六味茶:茶话人生 >

第17章

人生六味茶:茶话人生-第17章

小说: 人生六味茶:茶话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传古时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也许是过分紧张,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给刮掉了。唉呀!不得了了,他暗暗叫苦。顿时惊恐万分,深知宰相必然会怪罪下来,那可吃不了兜着走呀!    
    理发师是个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宰相的五脏六腑看个透似的。    
    宰相见他这模样,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呢?”    
    理发师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解释说:“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哈哈大笑:“那是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的。”    
    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相爷的眉毛刮掉了!相爷气量大,请千万恕罪。”    
    宰相一听啼笑皆非:眉毛给刮掉了,叫我今后怎么见人呢?不禁勃然大怒,正要发作,但又冷静一想:自己刚讲过宰相气量最大,怎能为这小事,给他治罪呢?    
    于是,宰相便豁达温和地说:“无妨,且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就是了。”    
    领导者有宽容之心,固然让人钦佩。但当你的下属犯了大错误,实在难辞其究时,你还需要纵容、庇护他吗?领导者切不可沽名钓誉让人有机可乘。该严格的时候还是要严格的。


乌龙稠 指点江山觅封侯人间茶话:大红袍(3)

    用人不疑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一个人,职责很重,信任却不深;信任不深,人就会有疑虑;人有疑虑,也就有了敷衍了事的心情。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那事情可就越来越坏了。蜀后主昏庸懦弱,齐文宣帝狂暴悖乱,但是国家仍然得到很好的治理,就是因为任用诸葛亮、杨遵彦而不猜疑他们的缘故。    
    管仲说:“不能了解人才,有害霸业;了解人才但不能任用人才,有害霸业;任用人才但不信任人才,有害霸业;信任人才但又让品行不好的人干预他的事情,有害霸业。”欧阳修曾说:“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一个善于用人的领导者,不仅不会轻易怀疑别人,而且能以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力,使得“疑人”不自疑。古代很多君王便是此道高手。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只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行军在饶阳一带,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还是他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他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深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嫉,一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诋诽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就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少不了冯异这样一个人,为了解除冯异的疑虑,便把宋嵩的告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赶紧上述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道理简单易懂,真要做好还需要领导者有相当的容量和气度。    
    潘睿是三国时蜀国的大臣,主管荆州事务。孙权攻取荆州后,他投降了吴国,被封为辅军中郎将。他是一个投降之人,平时只好少说话,多做事,由于一贯小心谨慎,又多次立功,后来被授以“太常”之职。    
    有一年,孙权命令他统率五万大军去吴国与蜀国交界的五溪去讨伐当地的少数民族。这是潘睿的表兄蒋琬正在蜀国担任要职。于是,有一个叫卫旌的人,因同潘睿有点矛盾便上书孙权,密告潘睿和蒋琬私下往来,可能会投叛蜀国。这个告密是很能令人相信的,可孙权得到告密信后说:“潘睿不是这种人。”不只没有召还潘睿,反而将卫旌的信交给他,把卫旌免了官。潘睿感动异常,从此更加死心塌地为孙权卖命了。    
    古代杰出的君王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就深谙其中道理。    
    刘师立本来是李世民属下的一名亲卫,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因参与诛杀李世民的政敌—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进爵升至左骁卫将军。后来有人告发说,他宣称自己“眼有赤光,身体上有非同寻常的标记,姓名又与上天所暗示的帝王的名字相同。”在专制时代,说这种话便是大逆不道,有谋反的嫌疑。李世民将刘师立招来,亲自询问他道:“有人说你要谋反,是真的么?”刘师立极为恐惧,吓得连忙伏地叩头说:“臣在隋朝时,不过是个六品小官,地位低下,从来也不敢想到会有富贵的一天,幸而遇到陛下,待我崇信异常。我时常想要以性命回报陛下。如今陛下大势已成,我也得以做到将军这样的高官。我所得到早超过我所应得的。我是个什么人,怎么会谋反呢?”    
    李世民笑着说:“我知道爱卿不会这样,全是别人胡说八道。”不只没有怪罪他,反而立即赐给他六十匹布并亲自安慰勉励他。刘师立从此更加效忠于李世民,后来受命守边境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从对刘师立的责问看;太宗疑忌之态溢于言表。全赖刘师立善对;所言入情入理;才消除太宗疑虑。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太宗能及时把疑虑散去,而不是加深疑虑,胡乱猜忌、打击官员,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信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率师亲征辽东,以宰相房玄龄为留守坐镇京师长安,有权处理朝中的一切事务,不必向皇帝禀奏。李世民出发后,有人到朝堂告状,说有人有密谋造反之嫌。房玄龄问:“谁搞密谋?”告状人说:“就是你!”    
    有人状告自己,房玄龄可不好自作主张了,连忙派人用驿车将告密的人送往李世民所在的行宫。李世民一听房玄龄送来了一个告密的人,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让禁卫手持长刀在身边守候。然后召见告密人问:“你要告谁?”那人说:“房玄龄。”李世民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连问也不再问,便命禁卫立刻将告密人斩首。同时,他还给房玄龄写了封信,批评他不能自信,并指示:“如果以后再有这种事,你可以全权处理。”    
    这些古代皇帝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用人不疑的典范,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并警示。


乌龙稠 指点江山觅封侯人间茶话:大红袍(4)

    执政者四如    
    现今社会很多的公务人员,可以说都是当政者、执政者。公务人员在行政行为里所包含的权力和道德观,都会直接影响到全民福祉乃至国家兴衰,其所负担的责任是社会大众所信托的,是社会人民的公仆;乃至民众也常会「以吏为师」。因此当政者、执政者在心灵上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工作应该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誉心。谨提供执政者四如贡献给大家参考:    
    第一、执法如秤:秤是平衡、计算物质轻重的利器,用于譬喻执政者执法的时候,应该公平允当,正直无私。如三国时代诸葛亮所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引申意谓「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绝不会因人事异地而有差别,倘若执政者徇私舞弊,必然会招致民怨。所以,公务人员应勤政为民、执法如秤。    
    第二、守身如玉:公务人员是执行国家法令,从事国家行政事务的能者,他为人民谋求福利,可说是人民的公仆;尤以每位民意代表的产生,皆是从数万人民手中神圣的一票而当选的,更可说是选民心目中的模范代表。为了不辜负选民的心意,执政应该守身如玉,操守清白,表里如一,才能堪为大众的模范。    
    第三、爱民如子: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得民者昌」。所以,执政者要以谋取老百姓的幸福,来展现出自己伟大光辉的政绩。    
    第四、去贿如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即屡见不鲜,一些从政的官员有为己徇私、贪赃枉法、买官卖官等严重失职渎职的行为。政治发展至今,尤有甚者,例如选举接受政治献金、贿赂选民买票或是其它舞弊行为,让贿赂形同合法化,这些行为都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最大杀伤力,是导致社会纷乱的祸害。所以公务人员要去贿如仇,才能树立为民谋福的典范。    
    犯罪学家雷克利斯曾说过:「当具有良好的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能力时,就能约束人们不致产生犯罪行为;当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减弱甚至消失时,犯罪行为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有良好的自我观念,则生活在一个足以诱导其犯罪的环境中,亦能发挥绝缘作用。所以执政公务员,食民之禄,求利当求天下利,奉公守法,勤勉清廉,不为利诱,不为势劫,以建立个人清净的操守,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广大群众,为民谋福。    
    官场三要    
    上级对下级要收放自如    
    官场上一般都要求上级能“体恤”下级。体,是体察;恤,是悯恤。也就是说上级对下级应以爱护、关心为主。    
    大军事家吴起是战国时代卫国人,被魏文侯任用为将军.统师干军万马。他与士卒同衣食,共甘苦.最为感人的是,有一次他来自用嘴替一个士兵吸出毒疮里的脓血。那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大哭起来。别人问她:“你的儿子是个普通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这是天大的荣幸,您老还哭啥?”老人回答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爹吸伤口的脓血,老头子感激不说,上了战场.脚跟不朝后转,一直到战死沙场:现在吴祸军又对我儿子这样.我儿子感激他.还会顾自己的命吗?这样一来,找就不知道我儿子哪天死在哪里了。所以我为儿子担心阿!”    
    明朝大臣张忠定有一次看见大厅里有个听差在熟睡,心想:我的后厅中怎么有人敢睡觉呢?这人一定出了事。心情郁闷,晚上未睡好.听以忍不住瞌睡起来了。便询问那听差:“你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听差回答说:“我母亲久病不愈,哥哥流浪到外乡没有回来。”    
    张忠定派人家访,果真如此。就派了一个人去帮听差照顾母亲,听差从此对他感激不尽。    
    当然,“体恤”并不是“娇纵”,一定要掌握分寸。郭子仪的儿子郭晞以检校尚书的身份兼行营节度使,屯兵在汾州。地方上有些坏青年在军队里挂个名,穿上军服,大白天在集市上横行霸道,随便打人.甚至打死孕妇,一下子害了两杀人命.地方长官汾宁节度使白孝德慑于郭子仪,对这些事提都不敢提。    
    地方官泾州刺使段秀实马上递交公文给上司白孝德,主动请求做军队的执洼官,决心整顿军纪。白孝德允许了,命他为代理都虞侯。    
    过了几天,郭晞军队中有17个士兵到集市上抢酒喝。打坏了酿酒的工具,杀死了酿酒的工人。段秀实派人抓了他们,砍掉他们的脑袋并挂在竹竿上,立在集市中示众。这一举动刺激了郭晞军队士兵,军营全体士兵骚动了,全都挎刀披甲,要找段秀实算账。    
    段秀实听说后.解下自己身上的佩刀.独自到郭晞的军营来.一听禀报.郭晞忙出来迎接。段秀实当面责备说;‘郭子仪老元帅的功劳天下无人不知.现在您竟然放纵自己的士兵干残暴之事,伤害百姓。如果由此使边境地方发生骚乱,罪过就会牵连到您父帅。现在.汾州一带的年轻坏蛋,在军队挂个名.胡乱杀害百姓.别人都说是郭尚书仗着郭元帅的权势.不管束自己的士兵,怂恿他们于的,若这样下去,那您郭家的功名还能存在多久呢?”    
    郭曦听了这一番话,顿时醒悟,拜谢段秀实说:“多亏您教导我。”于是命令士兵们解除武装。骚动解决了,可段秀实还不走.他要郭晞留他吃饭和住宿。故意再给士兵们行刺的机会;弄得郭晞提心吊胆,害怕土兵不听劝说,趁夜间重新捣乱,便增加岗哨来保护他。第二天.郭晞同段秀实一起去向地方长官白孝德请罪。    
    下级对上级要做到士为知己者死    
    旧中国官场等级制度要求下级对上级要“忠贞不渝”。什么是“忠”呢?孔子说:“对上司恭恭敬敬.叫你干啥就干啥;为君主办事,献出全部心血、精力以至生命就是忠!”    
    孔子的弟子子文三次被委任为地方长官.每次都没有什么特别高兴的表示,又先后三次被撤职。也没有什么很生气的样子。接替他的人来了,他能负责认真地把政务交待清楚,使新官不为难。孔子说他“忠矣”。    
    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伦理道德人格标准的支柱。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里就表达了自己对“忠”的理解和践行。遇上好皇帝,忠臣可以如鱼得水;遇到皇帝昏庸,忠臣便会遭殃。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纵有“收拾日山河”的豪情壮志,但遇着昏君赵构.奸臣秦栓,也只能发出“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的感叹.屈从诏令,无法改变被奸臣以“莫须有”罪名杀害的结局,他的忠只能说是“愚忠”!    
    春秋时代,当了30年齐国大臣的晏婴,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左传》中,颇多晏婴的记载,比如说,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人无完人,不管做到多高职位的人,他总有出错的时候。聪明的下属这时候就会为挽回上司的名声而不遗余力。如果犯错的是公司,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保全了公司对外的良好形象,对上司也好,对自己也好,甚至对整个团队的成员来说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于私上司会非常感激你的牺牲,总会找机会投桃报李的。这样的下级就是深得做官精髓的聪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