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汹汹的塔里木河深入沙漠腹地逐渐消失,相互簇拥与沙漠对峙的胡杨林大军,叶尔羌河畔沙枣花的清香……古龟兹国土形成的这种极富诱感力的异域氛围,令人着迷。
现代文明愈来愈使人眼花缭乱,在拥挤不堪的集市通衢,在高楼大厦插足所有空隙的大都市,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和污浊的空气令人窒息。惟有那遥远的少有人群的极偏僻的边地,才能容纳想象的翅膀。这时,我们会说,到龟兹故国来吧,充满诱惑意味的龟兹故国是人的精神的最好栖所,当你饱餐了一顿驰骋思想的精神美餐之后,再回首观望昔日使你心灵困顿不堪的情景时,你就会哑然失笑。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5节 穿越天山
20世纪初,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手中攫取了大量古代文书,其中有一部唐代残籍《西州图经》。在斯坦因刊布的残本中,提到从唐代吐鲁番地区通向西域各地的交通路线,其中“白水涧道”的具体走向是“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以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唐代的西突厥处月部活动地域在今阜康乌鲁木齐地区。根据此项记载,只有穿越天山向白杨沟峡谷,到达坂城、盐湖、柴窝堡、乌拉泊到乌鲁木齐的天山谷道,与“白水涧道”相当。今天的乌吐公路实际上就是穿越这条天山谷道。作为一条古道,它连结了天山南北两麓,远在唐代成为正式官道以前,它已被远古的人们开拓、通行。柴窝堡湖畔的细石器遗址,距今一万年稍后,石器的制作工艺、器物造型,与交河沟北、七角井等地的细石器相比较具有不少相同的特征。乌拉泊湖畔,也曾发掘出姑师人的墓葬。
越野车从乌市出发,经过盐湖,达坂城,一路平静。公路两旁的榆树、白杨茂盛,因处于风区,长期受风力影响,树身倾斜,而在草滩上的风力发电设备则像一个个草原巨人,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白杨沟峡谷,总长达26公里,最狭窄处宽仅10来米,最宽处有200多米。溪谷两岸,长满了榆、杨、红柳,丛丛密密。深秋时节,树叶金黄,伴着哗哗响的白杨沟水,那黄叶秋景,十分迷人。回望身后,从达坂城,盐湖,柴窝堡,芨芨槽子,一路都是草场相连,地势平坦。《西州图经》说这条古道“足水草,通车马”是十分相宜的。白杨沟看来就是唐代的“白水涧道”。在白杨沟峡谷的入口附近的一大片隆起的铁黑色山岩上,有一座古城堡。城垣取碎石沙土夯成,沐浴在阳光中随山势越伏。在以往的考古调查中曾大致测过它的周长,有近300米。古城墙的夯土中,夹杂着手制的红褐色的陶片,装饰陶罐、陶盆的附加堆纹,锥刺纹还相当清晰。这些陶片,明显具有汉晋同格。如果与敦煌发现的唐代碑石提到西州的“白水镇”相联系,似乎给人一种印象,这座地势十分险要,控扼白杨沟峡谷的城堡,依据《唐会要》“关,必据险路”,“临水挟山,当川限谷”的原则,亦或就是唐代西州的“白水镇”城。
走出盘旋往复,曲径通幽的峡谷,越野车正经过吐鲁番盆地的西缘,涧水自峡谷夺路而出,在茫茫戈壁上流向东南,最后注入艾丁湖。流水给戈壁带来生机,芨芨荒草和丛丛红柳,像一条灰绿色的带子飘在荒原上。一路行车,到达托克逊,一直感到地势往下走,但整个荒原还是显得平坦的。据说这种地形在春夏之交常会刮来10级以上的狂风,从宽阔的荒原卷来的黄尘沙土,似千军万马奔腾,直把托克逊小镇裹挟得地动山摇。因为这个缘故,即使在风平浪静的平时,托克逊也是一幅灰尘四布的景象,让人感到哪儿都落满了尘土。从托克逊穿越库鲁克山,通过干沟和榆树沟进入焉耆盆地,这也是一条唐代古道,《西州图经》里称为“银山道”。
干沟的谷道两旁是陡削的崖壁,中间为干土路,沿途沙土飞扬,景色单调,穿行其间,使人感到十分疲劳。然而这条道路东连吐鲁番盆地,北连自治区首府,交通十分繁忙,终日尘烟弥漫。穿过整个干沟,几十公里的路程,居然看不到有视线清晰的时候。从库米什交通点进入榆树沟,才有正式的柏油公路,沟道两旁,景色也较为柔和,总算生长了一些红柳丛。从和硕到焉耆之间有一块小绿洲,似乎要比和硕边缘人烟浓密一些。焉耆是一块较大的绿洲,水源丰富,越野车驶过开都河上的桥,桥下浩大的河水翻卷着浪花正朝博斯腾湖方向奔去。
焉耆向西,大约在标明400公里公路路碑处,历史上名震西域的铁门关像一个疲惫的老军人征尘满面地出现在眼前。只见周围地形山势极其险峻,石壁陡峭,孔雀河道穿峡谷而来,因该地已拦河筑坝,河道干涸,但关口“襟山带河”的气势逼人,铁门关不愧为焉耆盆地西南面的屏障。过了铁门关,就到达面临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库尔勒绿洲了。此处离中原万里,已是绝远之地,看着周围冷峻的荒裸的灰色群山,一股悲壮之感油然而生。岑参的题铁门关一诗可以说写绝了唐代边吏远戍此关的心情,它直截了当地用“极目少行客”,“终日对石壁”表现了寂寞的情怀。寂寞的铁门关,控扼在虎踞龙盘之处,已是秋风寥落。乌兹别克境内的杰尔宾特,也有一座铁门关。那是玄奘经羯霜那国所通过的铁门关,也是“左右山岩,石色如铁”,是中亚南北交通的要道。铁门,顾名思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可惜在冷兵器已过时的今天,早已荒寂无人,任旅行者凭吊。
库尔勒绿洲背靠天山支脉的库鲁克山,冷气不侵,南面是水势浩大的塔里木河,茂密的胡杨林带遮住了南来的风沙,更有孔雀河滋润土地,自古以来,这里气候条件良好,一年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是天山以南重要的农业经济中心。库尔勒建城的历史很短,1758年清政府在库尔勒设三品官统治,属焉耆县管辖。1929年这里首次建县,解放初期小城人口不到5000人。如今,库尔勒人口已超过十万,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
州文管所曾组织力量在轮台发掘了4座古墓,出土文物与和静一带古墓基本一致,都有带流的单耳罐,单耳平唇口罐,少量的双耳罐。只是它们的埋葬制度令人惊异,均为40多人埋在一处,二次葬。丛葬后在墓四周竖有木杆,顶上有木棚,随后放火烧,上面封土,全部陶器打成碎片后才放入墓穴。除陶器外,还有铜器、铁器、木器、毛织品,似未见汉文化影响。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6节 焉耆国与龟兹国的天然分界线
往西离开库尔勒城区不久,又是一片茫茫戈壁,沿途可见长着红柳的沙包,北面是一列不太高的山脉,与戈壁黄沙浑成一色,公路的南面有胡杨林带,那是塔里木河流经的地方,视野中的林带近在咫尺,其实远在100公里之外。间隔一段荒漠后又可遇到一片绿洲,面积或大或小,断断续续,一直到轮台县城,这数片绿洲均有人烟,气氛恬静。从轮台到库车还有140公里,为荒漠地带,再无一星半点绿色,这或许就是当年焉耆国与龟兹国的天然分界线了。这片荒漠近200公里,在交通依赖于人力和畜力的古代,无异于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沙漠中异常宁静,也很少看到来往的车辆,越野车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唰唰响着奔去,一路蹿起一股黄烟。阳光虽不太炽热,但刺眼地将整个荒漠的面孔明晃晃地呈现出来。
到达库车县城,休息之后决定到离县城20公里的苏巴什遗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这地方“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寺),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应。”该遗址为古昭怙厘大寺无疑。库车河在这里被当地人称为铜厂河,河水将大寺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
这片遗址实际上是一座一座佛寺的建筑区,东西两部分面积约20万平方米,河两边各有3座佛塔,围绕着每座佛塔,布置着庙宇和佛窟。西大寺可分为20多个区,其中有大的寺庙,从外形上看像是一座古堡,有城门、瓮城、角楼,内为一个二重的大殿。这是保存较好的一座。在西大寺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寺庙前面似有台阶,后面也有台阶,可逐级登上,在高处见一残存的窟壁,尚残留有壁画。据当地文管人员介绍,此窟原有中心柱式,壁画所在是窟中心柱壁和窟后壁的甬道上。甬道仅可供一人通行。这种佛殿建筑,过去均未发现。
由西大寺中心又向西,看了大片墓地。此墓地可见有块石堆起的封堆,不是很高,规模不大,从一口挖开的墓口看,下面有墓穴。古墓区背靠雀离塔格山南的坡前地带,地面有洪水冲过的沟痕。
西大寺修建在一个山谷平坡上,而东大寺则建于小山土台上,其中有一些寺院建于高高的山坡上,相当壮观。东大寺的大量建筑集中在河岸边的一个岛状台地上。在这里见到有堵波形制的佛寺建筑,其两侧佛殿壁,一边为佛龛,一边为小禅房。在此还见到有二重的佛殿,也有窟顶式的佛寺。令人惊奇的是在这里见到有防御性质的围墙,似有角楼。难道佛门清净之地,也会动起干戈?
在靠河岸边还见到依坡而筑的房屋,具有吐蕃建筑风格。据说在库车河下游曾发现吐蕃文石碑。
在最高的山顶上,还有一座伊斯兰形式的建筑,被称为库尔班阿塔麻扎。当地人传说四百年前从西方来的传教的库尔班阿塔为祈求雨水,在此求真主,后果然降水。伊斯兰教在传入西域过程中,与本土的佛教曾有剧烈冲突,导至大规模地毁坏佛寺,这也许是佛寺也建有防御墙的原因吧。发源于天山冰峰的库车河南流至此,已变得温和恬静,贯穿于令旅行者惊心动魄的残墙断壁之间,仍然从容不迫,地下零落的绿釉砖瓦残片散发着神秘的气息。纵目四望,黄褐色的山体与黄褐色的整个遗址群在蓝色的天空下仿佛是一堆正在燃烧的火丛。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7节 库木吐拉石窟群
石窟群位于库车县城西南30公里渭干河畔的悬崖陡壁上,沿河修凿,共有110个窟。由于修建水电站的缘故,下层大部分石窟浸在水库中,遭到严重损坏。
大部分窟形是中心柱式。有前殿,后壁为中心柱,两旁有窄小通道,围绕中心柱。一般在此中心柱前壁有一佛龛,或塑坐佛,或塑立佛,甬道两侧都有壁画,中心柱后壁常见有焚棺图,或为涅图,其对面则为八王分舍利的八王肖像。在前殿的窟顶,为一佛一供养人,以树叶状组成须弥山菱形格中画有供养人和菩萨。有两个窟的前厅窟顶有太阳太阴图,也有少量大型净土变和弥勒下世壁画,有天宫伎乐图。除此,还看到有一类礼拜窟为四方窟式,中心有佛坛基,窟后壁有大型净土变。还有一类为方形窟式,穹隆顶,顶上有护法神或菩萨像,作条幅围绕。此洞窟式,在沟口窟中也可看到。在洞窟中见到有龟兹文,汉文和回鹘文题记。在45号至46号窟之间的壁上,见到有汉文“智月、善悟、大宝寺、定诠”等和尚和佛寺名称。尢其珍贵的在67到68窟过道中见到如下字样:
“建中六年六月四日河东郡郭十九”
另外,15窟可见到有“西州□使……”等。
这些汉文题字为探寻汉文化在此地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8节 至大小龙池
越野车从库车城出来,又扑入浑莽朔漠之中。约距县城10公里处,见到一大片与风蚀雅丹极为相似的地貌。然而这里并不是风口,这里的地形应该是水蚀造成的。由此前行两三公里,地貌更显奇特,有的从地面卷起波浪形,有的竟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极其罕见。据说这里第三纪地层含盐分较多,水蚀很容易起作用。此时,公路正沿盐水沟向西。盐水沟由拜城方向流来,库车地区也有些雨水,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将高耸的沙土岩蚀成一层一层,远看很像高大的房屋,其棱象房柱,外观宏伟,旅游者戏称此为布达拉宫。这种类形的地貌,分布约近10公里。
到距库车县城约50公里处,公路分两支:库独公路和库拜公路。库独公路沿天山南麓的确尔山和库车河向西,从一片开阔的戈壁沙地进入山区,越野车正驶上这一条路。
在距库车县城约75公里处,见到了古代冶铁、铜遗址。遗物堆积层很高,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最大一堆为1。5万平方米。密集土堆积中埋着炼炉用的鼓风陶管,炼铁坑及数件有特色花纹的陶器。往西步行1公里左右,就是著名的可可托沙冶炼遗址。在这里也发现堆积密集的鼓风管残段,以及古代炼铁炉,都已破坏,还发现有陶器、石器残片。可可托沙古址面积可达三四平方公里,依傍着阿艾山的缓坡。从汉至唐,史籍皆称龟兹国有冶金业,产黄金、铜、铁、铅、锌等。
考察完可可托沙遗址,接着向阿艾煤矿方向赶去。在离煤矿约2公里处,见到了阿艾古城遗址。面积约为8550平方米,古城墙基厚达7米~8米,高约3米~4米,东墙开门,内有瓮城,四角有角楼。现西墙亦有一缺口,但似乎不是城门。奇怪的是,这古城中的遗物完全和冶炼遗址出土的一致,主要为炼炉的鼓风陶管。城中现已被当地老乡种了东西,整座城性质不明。但显见它与可可托沙遗址必有一种联系。
此时库独公路主要是沿库车河上行驶,其河源就是大龙池,小龙池在大龙池之下,两者有河沟相通。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了一个龟兹国大龙池的传说。故事说: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城中无水,妇女须到池边取水。潜藏在池中的诸龙变为人,与妇女交媾,生子骁勇,行走犹如奔马。久而久之,出现了一批“龙种人”,他们依仗力大体强,不听王命。王乃引入突厥人,将城中人斩尽杀绝。于是该城从此荒无人烟。
越野车驶进天山山口,层峦叠嶂,景色为一变,一扫干旱荒裸的景象,令人神清气爽。经过一个小村庄,盘山而上。突然,前方出现一条瀑布,从苍翠的高山飘下,像一匹白练。车子盘旋到瀑布跟前,湿润的水气扑面而来,更听到水声如雷。再向上行驶,见到一个小水池,即小龙池。继续上行约5公里,终于到达大龙池。
大龙池面积不大,是一个小型的高山湖泊,风光十分迷人。向阳的山坡上长满了松柏,郁郁葱葱,湖畔连着大片草坡,牛羊游荡其间,更高处耸立着天山雪峰,在蓝天白云间出没。从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扑入绿色的怀抱,令人惊喜得不知所措,难怪玄奘当年要专门记录这大小龙池了。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9节 克孜尔千佛洞
从县城出来,再次经过水蚀地貌群。据说这是造山运动以及后期水的浸蚀造成的各种山地褶皱,有的山头如刀削,又如龙翼,龙脊卷曲挠起,奔腾起伏,令人叹为观止,可称地貌奇观。在盐水沟的南岸见到古代小堡,为卵石奇观。在盐水沟的南岸见到古代小堡,为卵石和土坯构筑,约4米高,几米见方,稍500米处又见两个小堡。听说沿盐水沟上行驶,还可见到此类小堡,是否是古代烽燧,有待深入调查。在距库车老城约22公里处,越野车驶上去拜城的公路,沿途的景观为初生的雅丹地貌。公路逐渐抬升,通上确尔达格山顶,一直向西,又是一片戈壁和沙漠。这里北面是天山,南面山下是渭干河的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