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 >

第25章

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第25章

小说: 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晚年甚豁达,常对人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应以乐观精神对待病,以达观态度对待死。与赵寿山友善,相逢常对弈。赵后得食道癌,去世前张曾书上述数语相赠。    
    1966年七十六岁    
    8月28日从北戴河回京,两小时后,红卫兵即进门抄家,上楼下楼,翻箱倒箧,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以后又来了四次。由于中央统战部事前已派人到北戴河打过招呼,所以第一次张还能沉得住气。第二次,红卫兵当面指着鼻子质问:“你是什么人?是什么历史?”张在久病之后,身体已极度衰弱,至此再忍不住了。摇晃着颤巍巍的身子,猛然从靠椅上站起大叫:“你去问毛主席去!你去问周总理去!”事后,张对家人和我说:若干年后,这将成为一个大笑话!    
    10月1日,国庆十七周年,张登天安门参加庆典。毛主席笑问:红卫兵到你家没有?张说:去了。毛主席说:“啊!你既不是当权派,更不是党内的当权派,他们到你家里干什么?”    
    1967年七十七岁    
    是年起长期卧病,病情日趋复杂严重,经常往返于北京医院和寓所之间,一切政治活动均已停止。国庆,仍勉强坐手推车上天安门,在天安门上对毛主席说:“你的脚步走得太快,我们跟不上,现在被打倒的人超过5%了吧?”    
    1968年七十八岁    
    秋,致函周总理并转毛主席,请求于死后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迄未得复。    
    10月10日,自知病已不起,不久于人世,在病榻上口授遗嘱,由秘书余湛邦笔录,全文如下:    
    我的病体是不行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年近八十,自无遗憾。    
    特别是,我的后半世生活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眼看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尤其经过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社会面貌、人们面貌都起了剧烈深刻的变化,一切走向革命化的道路,确实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我过去常同一些老朋友说:我们应以乐观精神对待病,以达观态度对待死,就自然“思想开阔,心情舒畅”,“理明牵挂少,心闲岁月宽”了。我现在仍然是这样看法。    
    不过,在政治上我还是想说两件事:    
    首先,我再不能为解放台湾而尽力了。解放后十七八年来,我们日夕念念不忘的是解放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也曾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做了好些工作,付出许多心血,事终未成,问心无愧。当然,台湾是迟早一定要解放的,是任何反动力量所不能阻挡的;但是,我是看不见了。    
    其次,从1924年我参加大革命开始,我就一贯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解放以后,在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一切都已经超越中山先生的理想,在这方面,我也是毫无遗憾的。不过今天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在一小撮修正主义领导集团控制之下,倒行逆施,逐渐复辟资本主义,伟大列宁、斯大林和无数先烈所艰难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全部变色的危险,关系人类命运的中苏两国友好联盟关系,受到重大挫折,这是不能不使人痛心的。当然,伟大的苏共、伟大的苏联人民,是终于要起来推倒那一小撮苏修集团的统治的;但是,我是看不见了。    
    我已不久于人世,我别无他念,我但祝: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治中(亲签)    
    1968.10.17    
    1969年七十九岁    
    4月3日,病情突然恶化,急送北京医院抢救,延至6日下午溘然长逝,终年七十九岁。由其夫人洪希厚率子女讣告周总理转毛主席。    
    4月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告别仪式,周总理亲临主持。参加者仅郭沫若、赛福鼎、章士钊、傅作义、卢汉、刘文辉、刘斐、罗青长、黄永胜、丁江、傅学文和家属,寥寥可数,场面冷落,草率了事。


第七部分附:抗战时中山大学迁滇西行小记(1)

    广州中山大学是我的母校。从1931年进校到1938年离开,连读书带工作先后八年,长期涵育,恩情深厚,我时刻不忘。1937年武汉沦陷,长沙、广州震动,清华、北大已迁云南,中山大学经校务会议决定,亦拟迁滇。其中纷纭往事,值得一记,爰逐一记下,留之后人,作为参考史料,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一九三一年考进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创立的,校址在广州文明路。我是1931年暑假考进去的。给我最深刻的永恒的印象是进校门一个大操场,照壁上刻下孙中山手书的四个擘窝大字“明耻立信”,每字一二米见方,校的中部是一座高耸的钟楼。楼的东侧书孙先生遗教“知之匪艰”,西侧则书“行之维艰”,礼堂内分两层楼,正中是孙先生遗像,其左侧是孙先生遗墨“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来”,其右侧是遗墨“把世界文明迎头赶上去”,其含义我反复揣摩,当时我耽读鲁迅作品,只能从鲁迅作品中去找答案。所谓从根救起来是指中国经历几千年封建统治,必须彻底反封建,方能把中国救起来;所谓迎头赶上去,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抛其糟粕。    
    礼堂是孙中山先生主讲《三民主义》的地方,亦是华南各省闹学潮的根据地。“九一八”之年举国群情振奋,反日进入高潮。中山大学是领头羊,多种激烈主张纷纷出笼。记得每次大会主持人离不开邓时通、马景曾、楼桐茂、孙某某,他们是学生领袖。邓时通是众所周知的特务学生,出入昂首阔步,腰插手枪,是广州公安局长何荦的打手;马是文科学生;楼是地理系拔尖学生。1983年我回广州,知邓时通已被镇压,马任省文史馆馆员,楼、孙则不知下落。某次大会,大家认为校长许崇清软弱无能,又非学者,应予罢免,提出宋庆龄、汪精卫、蔡廷锴、邹鲁为校长人选,请中央核定。亦有人提戴季陶、朱家骅,但多人反对,认为一切戴、朱余孽都是党棍,不能考虑,结果中央批准了邹鲁。邹是西山会议派,又非学者,本非理想人选。    
    1960年,周总理有任务到广东海防前线,邀约张治中同行,我是张的机要秘书,得以随行,但我趁机返文明路一行,发现上述孙中山遗墨均被铲除,我大不以为然,以为这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的。又周总理视察黄埔军校旧址,我亦随往,发现军校校舍陈旧破败达到极点。回京后,曾向国务院、党中央提出两个建议,其一是趁黄埔的人尚多在世,应将军校旧址复原,并对蒋介石重新评价。其二是建议恢复中山大学原有孙中山遗墨。经过若干年,这两个建议都通过组织分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后来从黄埔同学会负责人处得悉:黄埔军校旧址业已由广东方面恢复,但中山大学孙中山先生遗墨则无消息。    
    


第七部分附:抗战时中山大学迁滇西行小记(2)

    罗定小县城有三件怪事    
    中山大学迁校,第一步是从石牌迁返文明路旧址,结果法学院则迁往芳村花棣某助教家,他家房舍众多,足容纳全院有余,我们还搞过歌咏救国宣传工作,演出过流行的小话剧《放下你们的鞭子》。    
    法学院不久随全校迁往罗定县小县城,初来乍到,发现罗定县有三件非常稀奇的事:第一件是厕所都是高楼,高达一二丈,毫无粪气,非常卫生。第二件是米店不卖米,都卖豆豉。原来罗定县苍蝇特多,米筐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苍蝇,远看是豆豉而淹没了大米。第三件是看不到报纸。当时有一同学带了一个最原始的收音机,我会速记,由我每夜收听整理成小新闻,印发各院系。当时法学院院长黄元彬因事未到院,院务由几个知名教授:范扬(范是政客,我到军委政治部任张治中机要秘书时,他是第三厅副厅长)、漆琪生(漆是名教授,我上过他的课,印象不错,他的夫人黎缇维是我预科时同级同学,是个诗人,我对她有好感)和老教授薛祀光、郭冠杰等主持。漆淇生还到我的住处慰问我说:“你的简报虽然很小,但对我们很有帮助,希望你继续办下去。”    
    


第七部分附:抗战时中山大学迁滇西行小记(3)

    日机空袭下的一幕惨剧    
    当时日机空袭频繁,校内挖了好多防空洞。我们无知胆大根本不躲避。某次我去大操场,敌机临头,头上但闻咻咻响声,不久爆炸声大作,咻咻是炸弹尾翅冲击空气之声。名教授孙寒冰家的楼前死伤枕藉。孙教授从上海调来,所写抗战文章,甚得我们好感。    
    轰炸刚过去,我即回宿舍,门口呈现一幕惊心动魄的惨剧,防空洞口落一炸弹,树上挂了一条大腿。这是日寇欠我们的一笔血债。通常空袭我都避入此防空洞,但此次我却在大操场,否则这大腿可能就是我的,好险呀!    
    对此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不敢怠慢,每次警报一拉响,我兄弟即拔腿走去法学院院长郑彦家,他家住东山一栋三层钢筋水泥的建筑,有地下室,比较安全。他是我的顺德小同乡,对我兄弟特别好,富于乡土感情,留我兄弟躲避和吃饭。建国后他逃台湾,仍时有联系。他的部下都是我的熟人,如侨务委员会的副委员长朱集禧是我预科时的同班同学。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董世芳,是法学院同学,他是台湾国民党,后是候补中委,每年春节都互有贺年卡往来。台湾国府新闻局局长肖自诚、曹圣芬是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兼随从秘书,我是张治中的机要秘书兼随从秘书。因工作关系,在国民党中委会或政治委员会上时有相遇,蒋到柳州召开军事会议时,肖和我同任会议记录。建国后,肖的儿子肖湘留在大陆,在宁波中学教历史,与我有书信往来。    
    


第七部分附:抗战时中山大学迁滇西行小记(4)

    贵县、南宁、龙州沿途见闻    
    以后经过长期准备,租了几艘电船,足以容纳全校职工和图书仪器,由各学院派押运员负责押送。我是法学院的押运员,预科时的同班同学陈伯中是理工科押运员。电船悠悠荡荡溯河而上,经梧州、贵县、南宁、龙州入越南转火车到海防、河内去昆明。    
    西江水浅滩多,船每过滩,我们为减轻船负,避免搁浅须集体上岸步行,涉水而过,大家欢笑和洽有如旅行。西江匪多,常有劫船之事,各船均带枪支自卫,由青壮年晚上值班。我是壮年人,每夜荷枪上船便值班。月黑、风高、星稀,别有风味,到天明鸡啼才下船睡。我当时有小诗一首,颇能表达当时心态:    
    过去一滩又一滩,西来见月几回圆。    
    群山踽踽崖簪树,二水溶溶石作关。    
    晓角吹开千岑雾,晨鸡啼破五更寒。    
    岂无去里离家梦,还将怒气上刀环!船到贵县融县,是沙田柚子的故乡。甚价贱,一元钱可买一大篓,饭后大家争开柚子,交换品尝,大快口福,状甚欢乐。同船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一般职工,亲如一家,十分难得。南宁是大城市,繁华热闹。同行熟友有黄闰科、谈荣森、副教授卢干东等。    
    龙州是民族杂交地区,我们入市玩耍,东西极贱,大家置了许多东西,吃的、耍的都有,由于要办理过境手续,停了几天。一出镇南关(时易名友谊关)便到越境同登市。过境时,关吏对行李诸多滋扰,给予一元几角便顺利通过,我当时心里想,怎这样腐败?海防、河内是大城市,人民习惯不吃内脏下水,我们每餐都大吃一顿,以为猎奇。在河内,我却在偏僻处看到妇女挑担,站在街尾行小便,心想何等不文明礼貌!火车转入云南,须经第一站老街,书名“牢该”,心下有奇异感。过牢该须办签证。办公处法国人跷腿桌上,满脸流氓气,态度傲慢,我们很气愤,有一位教授大怒,拂袖而去。有人告诉我:“法国派到越南的统治者都是文化很低的市井之徒”,这与我平日所想象的法国人印象相去甚远。    
    河内至昆明是轻磅轨的小火车,千山万丛中蜿蜒逶迤奔驰,车头常与车尾相接,遥遥相望,蔚为奇观。山洞隧道特别多,一个接一个,煤气烟雾弥漫颇不好受。    
    


第七部分附:抗战时中山大学迁滇西行小记(5)

    离开中大展开军政生涯    
    昆明是云南首府,闾阎辐NFDA4,市事繁华,人物众多,长途跋涉后,在此休整,多日大家畅游风景名胜,十分欢畅。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金鸡”、“碧马”牌坊,孙髯翁的长联以及西山昆明湖大观园,一一细览,印象美好。我爱好古典诗词,颇多收获,最后游西山写下七律一首:    
    湖水溶溶万顷开,无边春色自东来。    
    西山卧佛天为帐,北NFDA5长蛇地作阶。    
    仰望龙门星可摘,环观南泽海无涯。    
    朗吟髯老千秋对,万众长怀绝代才。    
    中大迁校的地址是澄江,距昆明尚有一二百里,中站是呈贡县,图书仪器以此为中继站,我们息足于此,我则以押运员名义每隔二三日押一批图书仪器到澄江去,运输工具是骡马,骑的是毛驴,我因不熟谙畜生性情,鞭打前面的骡马,被踢一脚,剧痛几乎翻身落骑。又受到小驴子的欺负,很生气。但此种押运生涯,日有不少补贴,生活不错。澄江渔产丰富,但风浪颇大,风景优美。    
    到是年秋,我因桂林行营政治部主任梁寒操的邀请,辞去中大法学院图书馆职务,到桂林任职。由昆明到桂林,路途不近,路经曲靖等地,居民特穷,有住山洞者,我确曾见大姑娘不穿裤子,叹为观止。    
    过毕节县时适值中秋,日寇犯桂甚急,夜宿“鸡鸣早看天”小客店,臭虫极多,夜不成寐,起吟小诗如下:    
    戎衣铁马未遑眠,屈指行程路八千。    
    欲拒还迎峰宛转,乍明乍暗水无边。    
    灯花昨夜空成蕊,寇火今朝复漫天。    
    衣带渐宽终不悔,家园东望又一年?    
    到桂林是四五月份了,谒梁寒操,被任用为同少校秘书,从此展开了我漫长的三十多年的军政生涯,奔走于渝、兰、新、宁、沪之间,主要是军职,曾到抗日最前线,并参加了蒋介石亲自主持的柳州军事会议。    
    旧址重游写下小诗六首    
    中大西迁,由广州出发,又回到广州,终结了不寻常的此行。我没有随校到韶关、坪石,到1945年国民党惨胜,才回到广州。重游中大预科宿舍,这是古文庙,大革命时是农民讲习所,我曾住此三年。至此随校西迁最终结束,旧址重游,感慨万分,曾写下小诗六首:    
    (一)    
    犹记当年入泮游,红棉如血径通幽,    
    风华往事成追忆,前度余郎今白头!    
    (二)    
    秋到人间落叶知,风高云淡送凉时,    
    书声朗朗出偏殿,瓢饮箪餐志不移。    
    (三)    
    宫阙昔为孔家店,农民曾作救国场,    
    鼓声惊断渔阳梦,誓扫倭氛赴国殇!    
    (四)    
    当年战场是礼堂,鱼龙混杂斗玄黄,    
    邓楼孙马称领袖,居然夺印作文章。    
    邓时通、楼桐茂、马景曾、孙某某是当时学生领袖,常主持大会。某次学生大会中,认为校长许崇清不称职,将其大印夺来,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